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柑桔鳳蝶
- 拉丁學名:Papilio xuthus
- 別稱:橘黃鳳蝶、鳳蝶、花椒鳳蝶、燕鳳蝶、鳳子蝶、橘鳳蝶
- 二名法:Papilio(Sinoprinceps)xuthus Linnaeus,1767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亞目:錘角亞目
- 科:鳳蝶科
- 亞科:鳳蝶亞科
- 屬:鳳蝶屬
- 種:柑桔鳳蝶
- 分布區域:雲南,中國南部。
形態,寄主,生物學,分布,中國亞種與分布,小結,
形態
成蟲:翅展90—110 mm。體側有灰白色或黃白色毛。體、翅的顏色隨季節不同而變化:春型色淡呈黑褐色,夏型色深呈黑色。翅上的花紋黃綠色或黃白色。排列春、夏型都是一致的,只是夏型雄蝶的後翅前緣多1個黑斑。前翅中室基半部有放射狀斑紋4—5條,到端部斷開幾乎相連,端半部有2個橫斑;外緣區有1列新月形斑紋;中後區有1列縱向斑紋,外緣排列十分整齊而規則,從前緣向後緣逐個遞增,到CU2室有1條從翅基伸出的縱帶,該帶在中間呈角狀彎曲,端部呈折鉤形;沿後緣還有1條細縱紋。後翅基半部的斑紋都是順脈紋排列,被脈紋分割;在亞外緣區有1列藍色斑,有時不十分明顯;外緣區有1列彎月形斑紋,臀角有1個環形或半環形紅色斑紋。翅反面色稍淡,前、後翅亞外區斑紋明顯,其餘與正面相似。
雄性外生殖器上鉤突基部寬,端部窄呈楔形;尾突末端尖銳;抱器瓣橢圓形,抱器腹及抱器背弧形,端部圓而傾斜;內突狹長,與抱器腹緣平行,端部增寬為棒狀,邊緣呈鋸齒狀。陽莖中長,除端部較膨大,其餘等寬。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半圓形,具強刺;交配孔圓而大;前陰片兩側各有雙層,內層直,外層有突起,中間帶狀。在前陰片外側有2個角狀突,有的具齒突。囊導管長,膜質;交配囊小;囊突較小,骨化程度差,有橫列刻點和1條中縱脊。
卵:扁圓形,高約1姍,寬大於1 mm,光滑有光澤。初產時黃色,後變紫灰色。
幼蟲:幼蟲5齡。第1齡體長約3 mm,頭部漆黑色,胴部細長,暗褐色,第1—6節暗黃色,第1節左右的肉瘤特大,有暗黃細帶,上生刺毛。成長幼蟲第6、7兩節上有黃白色斜紋帶,背上兩側有肉瘤及黃褐帶紋,蛻皮前吐絲固定不動,體長約5 nm·。第2齡幼蟲體長約5 mm,頭部黑色,有光澤。第3齡幼蟲體長約7.5 mm,頭部黑而帶黃綠色。第4齡幼蟲體長11.5 mm,體色同3齡。第5齡幼蟲體長約17 mm,頭部黃綠,體背面與側面草綠色,有橫條紋;第4節及第6節後緣具1條大黑紋,足基部有黃色紋;第4、7、8、9各節有橙黃色小點;第l節具臭、r腺1對,橙色。老熟幼蟲體長約40 mm。
蛹:體長約30 mm。身體淡綠色稍呈暗褐色,頭部兩側各有1個顯著的突起,胸背稍尖起。
寄主
生物學
1年發生3代,以蛹越冬。越冬代成蟲於5、6月出現,第1代7、8月出現,第2代9、10月出現,但羽化時不夠整齊。成蟲飛集花間,采蜜交尾。卵產在嫩芽嫩葉背面,粒粒產出。孵化後幼蟲即在芽葉上取食,被害狀呈鋸齒狀,有時也取食主脈。白天伏於主脈上,夜間取食為害,遇驚時從第1節前側伸出臭丫腺,放出臭氣,藉以拒敵。蛹斜立枝幹上,一端固定,另一端懸空,有絲纏於枝幹上。台灣亞種P.T“f,2“s是凹i門刪s在台灣全省平地至海拔2 500 m的山區均有分布,以中部、北部較多。成蟲主要發生期為3一11月,卵期約6—8天,幼蟲期約21天,蛹期約15天,越冬蛹約3個月。成蟲產卵在寄主植物的幼株上,老熟幼蟲化蛹後,越冬蛹黃褐色,非越冬蛹為綠色。成蟲常出現於空曠地或林木稀疏林中,經常在濕地吸水或花間采蜜。
分布
東亞的特有種,遍布中國各地;日本,韓國,緬甸。
中國亞種與分布
柑橘鳳蝶指名亞種 Papilio xuthus xuthus Linnaeus,1767
分布:中國大陸除西藏外的各省區均有分布。
柑橘鳳蝶台灣亞種Papilio xuthus koxingus Fruhstorfer,1908
分布:台灣。
柑橘鳳蝶西藏亞種Papilio xuthus neoxunthus Fruhstorfer,1908
分布:西藏。
小結
本種與黃鳳蝶很相似,主要區別是本種前翅中室有放射狀斑紋,後翅基半部的斑紋與中室間距寬;黃鳳蝶前翅中室無放射狀斑紋,後翅各斑與中室間距窄。雌、雄蝶外生殖器的構造區別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