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品介紹,簡介,做法,產品淵源,原料,做法,歷史沿革與傳承,
產品介紹
簡介
四川宜賓“柏溪糕點”為當地四大名吃之一,起源於清朝同治時期(公元1866年),距今已有145年歷史。據傳,當年曾是慈禧太后最喜愛吃的南方名點之一。柏溪糕點原為“柏溪潮糕”,潮糕原是揚式糕點中夏令品種,人體易消化吸收,是氣候炎熱時人們喜食的糕點。
做法
其做法是:濕粉:將原料全部拌勻,再加水適量,拌成糕粉。裝籠開塊:把糕粉均勻篩入蒸籠內,再將糕麵粉篩在最上層,用鵝翎把糕面撣開,動作要輕巧,以保證糕粉在蒸籠內留下充分孔隙,便於蒸透。水蒸:將糕片排列整齊,放在籠內,蒸10分鐘,糕坯白色變深,手按有彈性不陷即熟。潮糕為小方塊形,原薄,大小均勻,口味香甜綿軟,細膩爽口。
產品淵源
柏溪糕點創始人謝德芳老人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平時研究食品的經驗,與當地有名中醫一道通過不斷的改進,在糕點中加入了名貴中藥材和特殊健康輔料,具有強身補肝、腎、堅筋骨、益中氣、滋陰壯陽之功效,色、香、味、形極佳,自清朝光緒年間柏溪潮糕就不再是單一的潮糕,而是發展到了多樣化、不同口味的各式糕點,成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食文化精華之一。
原料
做法
3、把定量綠豆粉、熟花生油、白糖、水混合後揉勻填裝在早已刷上熟花生油的潮糕模子上,做潮糕的模子是活頁的,由兩面合成,每一塊上,有許多的小潮糕的格子,一面平整,一面有圖案,在兩片模子裡填裝好料後,把炒好的洗沙與玫瑰糖調配好放在模子中間做心子,壓緊削平後抖出壓好的潮糕,將它們放入蒸籠內用大火蒸熟後,再揭開蒸籠蓋冷卻收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