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博物館

柏林博物館

柏林博物館建於1830年,是博物館島上建的第一個博物館。卡爾·申克爾設計的氣勢恢弘的古典式廟宇與佩爾加蒙博物館中的來自古代世界各種美妙絕倫的雕塑、繪畫、工藝品比翼齊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林博物館
  • 外文名:Museumsinsel
  • 地點:博物館島
  • 竣工時間:1830年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世界文化遺產,基本資料,遺產描述,世遺委員會評價,簡介,與中國淵源,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其他介紹,參觀信息,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柏林的博物館島
Museumsinsel(Museum Island),Berlin
入選時間:1999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vi)
地理位置:N52 31 11 E13 23 55
遺產編號:896

遺產描述

柏林的博物館島位於柏林的市中心,列入本項世界文化遺產的有柏林老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博德博物館及佩加蒙博物館。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所收藏的大型古代建築物部分最具盛名。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建築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博物館島集中了德國博物館的精華。島的最南端,緊鄰宮殿大橋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著盧斯特花園。最北端是新博物館(Neues Museum)和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面向西側的是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最外側的是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柏林博物館是推進現代博物館建築設計最好的說明,是啟蒙時代的一種社會現象,並影響了法國革命。這個博物館島是城市的象徵,也是想像變成實體的最好例證。
199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vi),柏林的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遺委員會評價

博物館是一種社會現象,源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柏林的博物館島共有五個建於1824年至1930年間的博物館,是一種理想的實現,展示了20世紀博物館設計方式的變革。各個博物館的設計都有意地在其藝術藏品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繫,而各建築的規劃和建築質量又大大提升了館中藏品的價值,這些藏品展示了各個時期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

簡介

柏德博物館是柏林的博物館島的其中一個博物館。
柏德博物館位於博物館島(Museuminsel)「蒙必友橋」(Monbijoubrücke)上以埃及古物和早期基督教-拜占庭藝術收藏世界聞名。其他值得看的還有中世紀至19世紀歐洲的雕像、中世紀至18世紀歐洲的油畫以及古錢幣。Bodemusenm同時位於佩爾加蒙博物館的旁邊,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建築十分惹眼。內部陳列有雕刻、繪畫作品、埃及美術、安期基督教美術等等。特別是一樓的古埃及展室,其中收藏著3萬件古埃及的紙莎草紙珍品,不可不看。
柏林博物館
柏德博物館

與中國淵源

柏林皇家博物館的第一批中國文物是由清朝皇家代表送去的。1900年,中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德國駐中國的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殺,為避免事態擴大,清政府於1901年特派醇親王載灃到德國謝罪。醇親王隨行帶了許多珍貴文物,想以此為禮物送給德國皇帝。沒想到德皇威廉二世並不領情,拒絕接受。醇親王沒有辦法,只好將這些文物分贈給德國的各大博物館收藏,它們遂成為德國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的基礎。1924年,柏林皇家博物館開闢了專門展館陳列來自亞洲的文物。
柏林博物館
柏林博物館展品
清朝大臣端方(1861~1911年,曾任湖北巡撫、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等職)1906年隨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歐洲考察時特意來柏林博物館參觀,並在這裡偶然發現了北涼沮渠安周造像佛寺碑。這塊石碑刻於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承平三年(445年),碑文盛讚當時河西地區的世家大族沮渠氏篤信佛教的事跡及建寺功德。19世紀後期在新疆出土,後被文物商運出中國,幾經倒手,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賣給柏林博物館。端方看到這個石碑時大吃一驚,他是個金石學家,了解這塊石碑的珍貴和重要,因而要求拓印。在博物館方面的配合下,端方拓印了一張另四分之一張拓本帶回國。沒有想到,現在該拓本已成孤品,因為原碑在1945年後就不見了,有猜測其已在盟軍對柏林的轟炸中毀掉了。魏志強館長說這塊石碑當初也許是在柏林皇家博物館里保存的,也許是在德國民族博物館裡保存的。柏林皇家博物館當時的檔案沒有完整保留下來,所以他不知道這個情況。對於因時間倉促而未完拓的第二張拓本,他表示惋惜,說如果當時多拓一張,現在就可以借去展覽了。

發展歷史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的前身是柏林皇家博物館,屬於當時的東普魯士王國博物院。1918年,改成國立博物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該館通過各種渠道使館藏得到了極大豐富,現在是德國17個國立博物館之一,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聲望。
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建築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1999年,這組博物館群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博物館島集中了德國博物館的精華,其中包括匯集了世界美術大師作品的國家繪畫陳列館、德國歷史博物館等。博物館島位於前東柏林地段,當時由於經濟困難,島上各大博物館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德國歷史博物館在歷史上曾是一個兵器庫。169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為兵器庫奠基,1730年才全部完工。從1731年到1876年它一直是普魯士王國的軍械庫。博物館群體建築在二次大戰中70%以上被毀,二次大戰之後,東西柏林分裂,博物館中的藏品也分散在東西柏林多處。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島上的所有建築進行了維修。

建築布局

博物館島有五個博物館,島的最南端,緊鄰宮殿大橋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館(AltesMuseum),在它前面伸展著盧斯特花園。最北端是新博物館(NeuesMuseum)和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Nationalgalerie)。面向西側的是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最外側的是博德博物館(BodeMuseum)。
柏林博物館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老博物館建於1830年,由申克爾(Schinkel)設計。它是普魯士第一座公眾博物館。博物館周圍聳立著古老教堂建築。踏入館內,各種古羅馬立像裝飾圓形殿堂,顯得莊嚴肅穆。數十尊運自青州博物館的佛教造像,被布置在黃色牆壁烘托出的佛教氛圍之中,煥發出令人驚奇的光芒。
新博物館建於1843年至1859年,由施丟勒(F.A.Stueler)設計。新博物館是為分擔老博物館的藏品太多的壓力而建,整個建築依展覽內容,同歷史發展的各階段相呼應。二次大戰中的轟炸使新博物館成為一片廢墟,新館建築由建築家大衛·切波菲爾德(DavidChipperfield)設計,預計到2007年完成。
國家藝術畫廊,現稱老國家藝術畫廊,建於1867年至1876年,同樣由施丟勒設計。最初意在建造一個“科學家的殿堂”,建成之後卻成為德國十九世紀繪畫的收藏館。建築外層帶有高大、寬闊的階梯,和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騎馬銅像。整個建築於五十年代被重新修建。自1997年起再次得到重修。
建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博德博物館是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建築強悍的圓頂和宏偉的入口大廳宛如橫跨在施普雷河上的一條大船。當時的博物館大臣威廉·馮·博德將內部的展廳按照各各時代的風格逐一進行設計。該館的修復工程於2005年已全部完成。
佩加蒙博物館是島上最年青的建築,建於1930年。它共分為三個主題館:一是古典希臘羅馬時期收藏館、另一是近東古文物以及伊斯蘭藝術館。

其他介紹

柏林老博物館同其後的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博德博物館及佩加蒙博物館組成柏林著名的博物館島。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所收藏的大型硬代建築物部分最具盛名。如希臘佩加蒙神廟的祭壇、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的小亞西岸密列特的市集大門和巴比倫的依舒塔爾城門。
柏林博物館
柏林博物館展品
包浩斯檔案、設計博物館(Bauhaus-Archiv,MuseumfuerGestaltung)是一處有關包浩斯學派檔案展覽及研究包浩斯學校的設計、建築及藝術的博物館。包浩斯(建築)學派是建築設計的派別之一,一九一九年瓦爾特.格魯皮阿斯創立於魏瑪,它綜合了功能建築、抽象藝術、革新使用建築材料;在設計上不用實用裝飾並以綜合套用技術、工藝和設計美學,以不區分純美術和實用美術為其綱領。此博物館於1964年由沃爾特.克羅皮尤斯設計,並於1979年開放。檔案室圖書館、演講室及行政辦工室位於大樓北面,而南面則有四個展覽廳。
布羅汗博物館是一處集青春藝術風格、裝飾派藝術及功能主義於一身的州立博物館,專門收集和研究新藝術、裝飾派藝術及功能主義的歷史資料。裝飾藝術和繪畫是兩個主要涉及的對象。通過精心挑選的玻璃物品、陶瓷、銀及金屬作品、家具、地毯、燈飾等,博物館引進新藝術及功能主義建築
手工藝博物館(Kunstgewerbemuseum)是德國同類型博物館中歷史最悠久的。二次大戰中雖然遭到嚴重破壞,但還擁有一些全世界最重要的歐洲手工藝品。博物館位於屈爾特爾弗朗及正在修建中的科派尼克城堡。手工藝博物館收藏藝術歷史裡古典時期後的物品,包括絲綢和服飾、鑲板及家具、玻璃、象牙及瓷製器皿等。在屈爾特爾弗朗的博物館大樓約有7000平方米、介紹由中世紀至新藝術年代手工藝的發展及差異。在地庫的新收藏系列展出了二十世紀的手工藝品及一些工業產品,後者比一些個別的手工藝品更能反映現今的生活方式。
工業設計收藏系列博物館本是柏林工業設計學院(“InstitutsfuerindustrielleGestaltung”)的一個參考系列。二十世紀日常文化博物館(WerkbundarchivE.V.-MuseumderAlltagskulturdes20.Jahrhunderts)由1973年成立的德國手工藝聯會的資料記錄活動發展而成。最初博物館的目的為記錄德國手工藝聯會的歷史,博物館的另一目標為研究大量生產的物品的歷史及其美的一面,還有二十世紀的日常文化發展。博物館於1986年搬進了位於柏林的馬丁-克羅皮斯博現址,此後它便成為了手工藝聯會檔案、二十世紀日常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視自己為一間文化歷史博物館,它包含設計史、科技史、思想系統史、社會史、藝術史及感知史。此外,柏林博物館還包括兩處目錄博物館:比勒費爾德和達姆施塔德博物館。
世界遺產報告中指出柏林博物館是推進現代博物館建築設計最好的說明,是啟蒙時代的一種社會現象,並影響了法國革命。這個博物館是城市的象徵,也是想像變成實體的最好例證。

參觀信息

免費博物館
柏林有多座免費參觀的博物館。
完全免費博物館
中文譯名
德語原名
古典雕塑翻鑄複製品收藏館
Abguss-Sammlung Antiker Plastik
軸心國博物館
Alliiertenmuseum
反戰博物館
Anti-Kriegs-Museum
建築博物館
Architekturmuseum der TU
Friedrichshain-Kreuzberg 區立博物館
Bezirksmuseum Friedrichshain-Kreuzberg
Marzahn-Hellersdorf 區立博物館
Bezirksmuseum Marzahn-Hellersdorf
盲人博物館
Blinden-Museum Steglitz
Marzahn 風車
Bockwindmühle Marzahn
勃蘭特基金會
Bundeskanzler-Willy-Brandt-Stiftung
戴姆勒當代展館
Daimler Contemporary
歐洲猶太人遇害紀念碑
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
Deutsch-Russisches Museum Berlin-Karlshorst
德國大教堂
Deutscher Dom
柏林圍牆資料中心
Dokumentationszentrum Berliner Mauer
兒童免費博物館
中文譯名
德語原名
年齡限制
安妮·弗蘭克中心
Anne Frank Zentrum
10歲
Berliner Dom
14歲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18歲,不包含特別展覽
城市博物館基金會
Stiftung Stadtmuseum
18歲
The Story of Berlin
6歲
周一開放的博物館
柏林大多數博物館周一閉館,但是部分博物館依然開放。
中文譯名
德語原名
軸心國博物館
Alliierten-Museum
Altes Museum
包浩斯檔案館
Bauhaus-Archiv / Museum für Gestaltung
柏林藝術畫廊
Berlinische Galerie
Bode-Museum
植物學博物館
Botanischer Garten und Botanisches Museum
Brücke-Museum
DDR-Museum
柏林古根海姆
Deutsche Guggenheim Berlin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