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脯蜜餞製作技藝(北京果脯傳統製作技藝),北京市懷柔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北京果脯又稱“京味果脯”,其傳統製作技藝歷經北方果脯製作上千年的演化與發展。在明、清兩朝經過宮廷御膳的改良與提升,製作技藝被固定、傳承下來。其做工細膩、技藝獨特,製成的“北京果脯”鮮亮清透、酸甜適中、爽口滑潤、回甘芳香、果味濃郁,是北京宮廷與民間食文化有機融合形成的、獨具北京特色的地域特產。
2021年5月24日,果脯蜜餞製作技藝(北京果脯傳統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Ⅷ-27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果脯蜜餞製作技藝(北京果脯傳統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編號:Ⅷ-274
- 申報地區:北京市懷柔區
歷史淵源
工藝特徵
工藝流程
- 選料,主要是選產地、選大小、選採摘時機。
- 原料初加工,有分級、清洗、去皮、二次清洗、切分、去籽巢和花把等工序,該步驟是奠定果質量的最基本的環節。如杏脯製作的初加工,要對鮮杏進行挖核處理,即採用手工方法,用刀沿果縫切入果肉,深至果核,使果實與果核分離,這種被挖核後的果實稱為“碗子”。
- 清洗護色,將經過初加工的果料,根據其大小的不同,放入濃度為0.5%的鹽水中清洗半分鐘至2分鐘不等。清洗的目的是為了保持果料的色澤,去掉在初加工過程中切分水果時形成的鐵氧化物,保持水果表皮原色。
- 製作果漿、入缸酵香,通過果漿浸泡,輕微發酵,提升果脯風味增強果香,即根據不同果料,用不同品種的果糖,採用不同比例配製的糖液,在缸中壓實後加以密封封存。不同果料、不同季節發酵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以保持果實的新鮮程度,防止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的流失。
- 製作飴糖,該步驟對保留與提升原果風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糖制,該步驟要經過煮製、一次打入涼糖液、二次打入涼糖液、三次打入涼糖液、出鍋、移果和掏缸、浸泡、撈缸,製作過程要求精細,保證果脯充分“吃”糖,使製得的成品“不返砂、不流糖”。糖制過程主要是為了保證果品原料原有的水分得以排除,而糖分及果味得以保存。煮製方法分為一次煮成法和多次煮成法,製作蘋果脯、沙果脯、棗脯等多採用一次煮成法,而製作桃脯、梨脯、杏脯等含水分多的果脯則採用多次煮成法。糖煮過程均有嚴格的糖液濃度、浸漬時間,撈缸控糖等要求,任何細節的處理不當都會造成果脯的品質受損。
- 烘製,該步驟有烘烤、倒屜、翻屜、出房、摳屜等工序。如蘋果脯的烘製時間一般要在30小時以上,每隔固定時間就要進行一次倒屜、翻屜,以保證烘製均勻。烘製完成後要將果脯帶屜“出房”,一般翻轉、倒扣12小時以上,保證製品徹底涼透才算烘製完成。烘製結束後,還要對果脯進行抽檢,通過“辨其色、觀其形、品其味”,查看果脯是否塊型完整,確保色澤鮮艷,果料潤澤、不黏不乾。
- 整形成品,果脯製作完成後,要去除雜質、分級、整形包裝、檢驗出廠,還需按照規格標準進行成品包裝,一般的包裝方法採用內襯牛皮紙,再墊蠟紙,以防止成品受潮、風乾或粘箱。傳統包裝方法多採用硬紙盒包裝,內襯蠟紙或玻璃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