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松山(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北京市延慶海坨山南麓,地處燕山山脈軍都山中,總面積4671公頃,距北京市區90公里,距延慶縣城25公里。西、北分別與河北省懷來縣和赤城縣接壤,東、南分別與延慶縣張山營鎮佛峪口、水峪等村相鄰。保護區內保存有華北地區唯一的大片天然油松林,以及華北地區典型的天然次生闊葉林。由於森林覆蓋率高,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的種類也相當豐富。作為北京市西北方向保存最完好的生態系統,在水源涵養,抵禦風沙及空氣淨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外文名:Beijing S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所屬國家:中國
  • 氣候:大陸性季風氣候
  • 地理位置:位於北京市西北部延慶縣境
地理位置,簡介,文物,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北京市西北部延慶縣境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
內,距市區90公里,距延慶縣城2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3′44″-115°50′22″,北緯40°29′9″-40°33′35″。西、北分別與河北省懷來縣和赤城縣接壤,東、南分別與延慶縣張山營鎮佛峪口、水峪等村相鄰。在保護區腹地,鑲嵌有一行政村,即延慶縣張山營鎮大莊科村。

簡介

東望洋山原為一座光禿禿的山崗,泥石裸露。清代同治年間,澳門時興植樹,山上遍種青松。數年後滿山皆是松林,從此被稱為萬松嶺,簡稱松山,並成了澳門的一個風景名勝。東望洋山山腰有一條環山公路,路邊建有數個風雨亭,林蔭夾道,海風陣陣,松濤滾滾,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站在東望洋山上,整個澳門盡收眼底。南望,兩個離島聳立在海上,兩座澳氹大橋似彩鏈當空。西看,廣東珠海市的景色盡收眼底,灣鎮、濠江水道恰似一衣帶水。北望,可以看見與珠海拱北陸地相連的關閘,這裡已是樓房成片。向東,可以看到港澳碼頭和它的直升機場。山上綠樹成蔭,是澳門半島最大的綠化區。西北麓有泉水,建有二龍喉公園。南段較矮,又名若憲山,海拔只有40多米,頂部平緩,政府醫院(仁伯爵醫院,俗稱山頂醫院)就建在山上。1990年11月在北段修通了一條285米長的行車隧道(即松山隧道),大大方便了澳門半島北部、西部同東南部的交通。每年一度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賽道經過東望洋山海邊馬路,稱為東望洋賽道。山中有松山隧道連線士多紐拜斯大馬路和新口岸。

文物

松山防空洞是有地理上的軍事防禦設施,四組防空洞隧道與貫通的炮台和兵房等設施,組成軍事防禦網。防空洞隧道建成於1931年,由葡萄牙軍人庫尼亞少尉設計和指揮建造。四組防空洞隧道最長為456米,最短則只有47米。防空洞內曾存放發電機、海岸炮和各樣的武器彈藥。防空洞隧道建成後,隧道及附近範圍乃軍事禁區。直至1962年,葡萄牙軍隊撤離;1980年代開始向遊人開放。其後,澳門政府對防空洞隧道進行修葺並改成旅遊展示廊,擺放珍貴歷史圖片和介紹,於2003年10月初正式開放。
東望洋炮台(FortalezadaGuia)(又稱松山炮台、東望洋山炮台),是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上之古老炮台,建於十七世紀,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之一部分。東望洋炮台是東望洋山上三大名勝古蹟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炮台除數座炮台堡壘外,還有由四組隧道組成的防空洞。東望洋炮台範圍包括兩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東望洋燈塔聖母雪地殿教堂。在此可俯瞰澳門全景和珠江口的壯麗景色。聖母雪地殿教堂(葡文:IgrejadeNossaSenhoradaGuia),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小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炮台的東望洋燈塔旁邊,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經過1996年的修繕,恢復了聖堂和廳院的原貌。修繕過程中,在牆壁上發現被覆蓋了許久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1992年,更被澳門的社團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燈塔建於1865年,又叫松山燈塔,塔高13米,是遠東歷史上的第一座燈塔,也是澳門的標誌。二龍喉公園(又稱何東花園、兵頭花園)(葡文:JardimdaFlora)位於澳門松山山麓,是現時澳門半島唯一設有動物園的公園。二龍喉公園前身為龍田村外的荒丘,於1848年由亞美打(PadreVitorianodeAlmeida)神父命人修築為園林。19世紀末,由澳葡政府購入,作為早期澳門總督之官邸。後來在1930年8月13日,因附近的火藥庫發生爆炸,建築物受損壞。富商何東購買了部分土地,闢為公園。在澳門總督遷出後,庭園開放供公眾游賞,並於1959年改建成公園。二龍喉公園入口左邊的山地已屬何東的物業,但他在公園擴建時再將此地贈予政府。其後在1996年至1997年,進行了擴建。
開放時間
平日不對外開放,每年一度的港務局日是(5月20日),燈塔才會向公眾開放。 9:00-17:30(炮台); 10:00-17:00(教堂)
嘉思欄炮台(或寫加思欄炮台;或稱噶斯蘭炮台、聖方濟各炮台、聖方濟各堡壘)是位於澳門大堂區之古老炮台。在葡萄牙殖民地時期,曾是軍事防禦據點之一。昔日的嘉思欄炮台曾為沿海第一道防線,與媽閣炮台、仁伯爵炮台、聖約翰城堡及三巴炮台互相連貫,防守澳門東南方向的沿海地區。
炮台名字是紀念一艘名叫嘉思欄(Gallias)的葡萄牙戰船,戰船在1622年(明朝天啟二年)抵抗荷蘭人入侵澳門時被擊沉。
加思欄兵營(或嘉思欄兵營),位於澳門南灣兵營斜巷,原為方濟各會在澳門的修道院,後拆改為軍營(現僅餘四支柱藏於聖若瑟修院聖堂的唱經台下)。現為保全司、保全部隊事務局及保全協調辦公室的辦公地點。

歷史沿革

北京市松山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5年,並於1986年晉升為
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從而成為北京市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
1987—1989年,北京市林業局曾組織北京市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等對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了專題考察。
1990—1991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胡柏林研究員對保護區苔蘚資源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調查,現已查明苔蘚群落種類隸屬28科62屬115種。
2001年,松山保護區編制了《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
2001-2006年,保護區一期已新建標本陳列館,教學實驗樓,防火瞭望塔,並改造加設餐廳商店、道路等。這些建設對於加強管理,開展宣教教育,保護和發展珍貴稀有野生動植物資源。
2004—2005年,北京市林業保護站進行了保護區昆蟲和大型菌類資源調查。
2006年後,保護區明顯加快了建設步伐,多方爭取資金,組織專家實地考察、進行生態旅遊規劃、組織環境保護和防火工程論證等對保護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了探討,完成了電線線路改造、標本館翻修、小型會議室建設、周邊賓館贖買、保護區確界立碑等一系列舉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07年,開展了森林資源動態監測工作,包括一類樣地和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監測樣地等,建立了21塊固定監測樣地,對保護區的森林資源進行長期定位監測。
2008年,保護區對《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生物多樣性保護仍是保護區的首要工作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