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關

東陽關

東陽關 在山西省黎城縣東,即壺口故關,古稱吾兒峪。 《資治通鑑》:五代晉天福元年(936) “趙德鈞自吾兒峪趨潞州”。《元史·察罕特穆爾傳》:至正十八年(1281) “分兵屯上黨,塞吾兒峪”,均此。明時設有巡司,為上黨通往河北之要道。1938年3月30日,我八路軍一二九師為打擊日本侵略軍從邯鄲長治的重要補給線,在徐向前副師長指揮下,以三個團於東陽關至涉縣響堂鋪之間設伏,並以小部隊向黎城、涉縣方向警戒,阻擊增援之敵。此役稱東陽關戰鬥,亦稱響堂鋪戰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陽關
  • 地址:山西省黎城縣
  • 時間:五代晉天福元年
  • 事件:川軍血戰山西東陽關
川軍血戰山西東陽關,東陽關地理位置,戰鬥背景,日軍撲向東陽關,涉縣失陷,周策勛營長犧牲,我軍退守黎城,我軍撤離東陽關,戰鬥結果,犧牲人員,黃高翼烈士,中國共產黨讚揚,

川軍血戰山西東陽關

——記蒲江籍抗日英烈周策勛營長、黃高翼連長等人事跡

東陽關地理位置

東陽關在山西省黎城縣東28里,是太行山的一處重要關口,東通河北省涉縣武安、邯鄲,西通山西省黎城、潞城、長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將幽州(北京)兵就是從“吳兒谷(東陽關古名)趨潞洲”的。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將察罕帖木兒分兵“屯上黨長治),塞吾兒谷(東陽關)”以杜太行諸道。清代設有巡司戎守。

戰鬥背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河北省已淪陷,李家鈺率領川軍第四十七軍開赴山西太行山抗日前線。冰天雪地之中,川軍扛著川造步槍,穿著單薄軍衣,足穿草鞋,走上抗日戰場。李家鈺部劃屬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副司令長官朱德指揮。劃長治、長子、潞城平順、黎城、襄垣、屯留、壺關八縣為四十七軍防守地區。李家鈺駐守長治,以一七八師李宗昉(彭縣人)部守備黎城東陽關。
四十七軍當時每個步兵團僅有4門二五迫擊炮,每個步兵營只有三十節式重機槍4挺,每個步兵連只有捷克式輕機槍3挺,川造、漢陽造步槍70-80支,裝備簡陋。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13日,四十七軍軍長李家鈺臨汾,面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前敵總指揮衛立煌,要求撥給炮兵,未得結果。

日軍撲向東陽關

2月,日本侵略軍從太原南下,進攻汾陽孝義霍縣,直赴臨汾,另以其一O八師團一O四旅團下原熊彌部。偽軍王英部一萬餘人,飛機、大炮,騎兵、步兵配合,由邯鄲武安進攻涉縣,撲向東陽關。
涉縣,屬第一戰區,由孫殿英(即盜掘東陵的軍閥)部駐守,日寇進攻,炮火猛烈,孫部幾百士兵譁變,陣容益亂。2月14日,孫殿英電告李家鈺,請求由東陽關派兵增援。李家鈺急派羅時英團一營出關馳援,當晚到達涉縣縣城。孫殿英部見李家鈺部到達,急向左右退卻,致李部孤立,日軍由左右包抄,該營救激戰一夜,傷亡100餘人,撤回東陽關。

涉縣失陷

2月15日,涉縣失陷。2月16日,日寇進攻東陽關外20里之響堂鋪,首先以榴彈炮襲擊1小時之久,然後掩護其步兵進攻。我軍1個營抗擊敵軍,敵人炮火轟擊下,房舍傾倒、窯洞陷塌,民眾傷亡。入暮,我軍撤走後,日寇100多人竄入響堂鋪宿營。
李家鈺命一七八師師長李宗昉加強東陽關防務,如敵來犯,即予殲滅。李宗昉命一O六二團第二營營長謝子奇部防守香爐山,第三營營長汪伯楷為預備隊,一O六三團第一營營長楊孟候(蒲江縣敦厚鄉人)部防守天主坳,一O六二團第一營營長羅功亮部為預備隊,一O六三團第二營營長周策勛(蒲江縣城政府街人)部防守老東陽腦,第三營營長趙前裕(蒲江縣城南街人)為預備隊。一O六二團團長羅時英指揮右翼香爐山,中校團附王傑才指揮天主坳,一O六三團團長孫介卿(蒲江縣城東孫壩人)指揮左翼老東陽腦陣地。一O六一團團長楊顯名(蒲江縣松華鄉人)推進到黎城與東陽關之間,作為師的預備隊,強固師之側後,全師進入作戰態勢。破壞道路,深溝高壘,嚴陣以待。當晚,我軍派突擊隊夜襲響堂鋪,日寇猝不及防,被打死20餘人,突擊隊勝利撤回。

周策勛營長犧牲

2月17 日晨,日寇大炮排列十餘處,在霧中即開始炮擊,敵機4架,先後兩次轟炸我軍陣地,工事掩體,多被摧毀,塵土飛揚,瀰漫天空,槍炮聲震耳欲聾。師長李宗昉、參謀長張持華率師部特務連馳赴東陽關前線,上午敵攻打香爐山,我軍據險激戰,擊退日偽進攻。下午敵攻打天主坳、香爐山、老東陽腦,日軍100餘人,竄至一字嶺,我軍猛烈射擊,將其消滅,又一股日軍百餘名竄至陣地前,亦被我守軍將其完全消滅。第九連一戰士,負傷不下火線,手握手榴彈,跳出戰壕,連續向敵投彈,打得日寇前仆後仰,他也英勇犧牲。日寇300餘人竄至香爐山岩壁下,我守軍使用每束四五個的集束手榴彈,連續投擲,將敵寇炸死岩下。日寇猛攻老東陽腦陣地。周策勛營長率部與敵反覆肉搏,將敵擊退,周營長頭部、腹部中彈,為國捐軀,犧牲時年僅32歲。

我軍退守黎城

日寇攻不下東陽關,當晚,出動1000餘人偷襲東陽關右翼的一個小山口———柳樹口,那裡守軍僅一排人,日寇攻下柳樹口,直撲黎城,截斷東陽關守軍後路。這時,李家鈺率軍指揮所由長治行至離潞城縣只20里的南垂鎮,駐潞城的一O 四師三一二旅六二四團熊崗陵部馳援東陽關行至潞城東15里之微子鎮時,一七八師援軍在黎城東北四五里處與從柳樹口竄入的日寇遭遇,我軍奮勇迎擊,終因傷亡過大,退守黎城。
四十七軍軍長李家鈺四十七軍軍長李家鈺
李家鈺得知日寇已由柳樹口竄至黎城,將截斷東陽關守軍後路,電令東陽關守軍在打擊敵人,予以重創後,迅即轉移長子縣集結,以策應一O四師保衛長治李宗昉奉命後,於當夜命陣地前線各營各派出一個班向當面之敵夜襲,以進為退。

我軍撤離東陽關

2月18日凌晨四時,我軍撤離東陽關,在撤離東陽關時,一O六一團第四連上尉連長黃高翼(蒲江縣松華鄉馬南村人,遂寧軍事政治學校畢業)率部留守陣地,掩護主力轉移,任憑日本飛機轟炸、鋼炮轟擊,堅守不退,日寇衝上陣地, 與敵肉搏,被日寇用機槍掃射。胸部中彈數十發,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29歲。

戰鬥結果

犧牲人員

東陽關血戰,斃傷日寇1000餘人,李部官兵壯烈犧牲2000餘人,陣亡營長2人:周策勛、譚培(邛崍人),連長12人:黃高翼(蒲江縣松華鄉馬南村人)等,排長20餘人:黃仕昌(蒲江縣西南鎮金花坪人),住蒲江縣城西街,24歲)等。蒲江籍陣亡於東陽關將士,還有龔海清(上尉附員,36歲)、陳述清(中士班長,35歲)、廖吉平(25歲,一等兵)、杜雲先(24歲,一等兵)、楊雲(29歲,上等兵)、黃漢良(22歲,二等兵)、韓國義(20歲,二等兵)、安子良(23歲,二等兵)、周占雲(26,下士)等人。

黃高翼烈士

東陽關壯烈犧牲的黃高翼連長,遺體初葬香爐山,後遷葬山西平陸縣張店。
四十七軍軍長李家鈺題詞:“為國捐軀”。後任一七八師師長楊顯名題詞:“以熱血頭顱,灌溉民族自由之花。”
其兄黃仕傑作輓聯:
“入孝出悌,講武練兵,做事做人深有道;修身齊家,精忠報國, 一生一死最光榮”。
黃高翼家人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正月在松華鄉馬南村為他修建了衣冠墓。由仁壽縣人、國學名師尹莊伯先生題寫碑文。黃高翼在蒲江遺一子(黃國華)、一女(黃代雲)。

中國共產黨讚揚

李家鈺部將士在山西東陽關英勇殺敵,受到山西省人民讚揚和愛戴,受到中國共產黨讚揚。1938年7月27日,中國共產黨南方局(駐重慶,周恩來董必武吳玉章等人領導)機關報《新華日報》報導。
“在東陽關作戰負傷的官兵李平白、周玉清等,經黎城縣府收容治癒回部,攜回黎城縣長何公振函,稱:‘東陽關之役,貴軍官兵英勇抗敵,經一周之血戰,日寇傷亡千餘人,我忠勇官兵,作戰壯烈犧牲者亦在2000人以上。黎城民眾對此可歌可泣之事跡,極為崇佩敬仰,久而難忘。除陣亡官兵,由地方民眾分別清查埋葬,舉行追悼。及負傷官兵已由地方政府收容治療外,並在東陽關建立‘川軍抗日死難紀念碑’一座。在皇帝陵建川軍廟一所,每年2月17日,演戲一日,以志不忘。”
1938年7月29日,《新蜀報》也以《黎城民眾,紀念國殤 ,建川軍廟一所》為題,作了同樣報導。
在山西東陽關抗日犧牲的英烈們,永垂不朽!
為國家、民族英勇獻身的蒲江英烈們,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