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部協作

東西部協作

東西部協作(原名:東西部扶貧協作),制度的緣起,主要是改革開放後東部和西部發展的不平衡。

20多年來,隨著幫扶的結對關係不斷調整,東部和西部逐步形成了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才支持等主要協作方式,湧現出了閩寧協作、滬滇合作、兩廣協作等各具特色的幫扶模式。

2021年2月,在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東西部扶貧協作”改稱“東西部協作”,和駐村第一書記、對口支援等成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戰略中要繼續堅持和完善的制度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西部協作
  • 外文名:East-West collaboration
  • 原名:東西部扶貧協作
  • 實現目標: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共同發展
發展歷程,社會套用,取得成果,

發展歷程

東西部協作制度的緣起,主要是改革開放後東部和西部發展的不平衡。電視劇《山海情》有個場景:當寧夏女工來到福建時,從沒見過的“雪花膏”“花衣裳”令她們艷羨不已,這是當時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直觀體現。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對沿海幫扶內地發展作出戰略安排:“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一個大局。那時候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逐漸凸顯出來。中央開始對東西部扶貧協作作出制度安排。
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經濟比較發達地區要採取多種形式幫助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1994年,國務院初步提出,京津滬等大城市和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福建等沿海較發達的省,都要對口幫助西部的一兩個貧困省、區發展經濟。
1996年5月,中央作出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確定9個東部省市和4個計畫單列市與西部10個省區開展扶貧協作。同年10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進一步作出部署,東西部扶貧協作正式啟動。
2016年7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20周年之際,習近平來到寧夏主持召開座談會。他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最佳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2021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莊嚴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東西部扶貧協作”改稱“東西部協作”,和駐村第一書記、對口支援等成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戰略中要繼續堅持和完善的制度之一。

社會套用

2023年5月訊息,東西部協作麗水青田—瀘州古藺“稻魚共生工坊”、麗水蓮都—瀘州敘永“竹筍工坊”相繼在四川省瀘州市成立,這是麗水與瀘州跨省共建“東西部協作工坊”、攜手深化兩地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

取得成果

20多年來,隨著幫扶的結對關係不斷調整,東部和西部逐步形成了政府援助、企業合作、社會幫扶、人才支持等主要協作方式,湧現出了閩寧協作、滬滇合作、兩廣協作等各具特色的幫扶模式。
2015年至2020年,東部9個省份共向扶貧協作地區投入財政援助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1005億多元,互派幹部和技術人員13.1萬人次。
2020年3月6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對東西部扶貧協作進一步作出長遠謀劃:“要立足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化區域合作,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共同發展。”
截至2023年11月底,東部8個省市向西部10個省區市投入財政援助資金231.9億元,縣均投入5187萬元,動員社會力量捐助款物28.5億元,協作雙方互派黨政掛職幹部3045人、專業技術人才2.5萬人。東西部協作省份共建產業園區741個,新增引導2510家企業投資1268億元,採購、幫助銷售西部地區農產品943.8億元。73.1萬名農村勞動力通過勞務協作實現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47.8萬人。東部8個省市動員社會力量向西部10個省區市捐贈幫扶資金21.2億元,動員5760家企業、1561個社會組織結對幫扶西部地區7452個村,積極推廣本地鄉村振興經驗,幫助西部地區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村1155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