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鎮

東沙鎮

東沙鎮位於岱山島西北端,北瀕岱衢洋,東鄰岱東鎮,南與高亭、岱西兩鎮接壤。最大海灣由西沙角、念母岙、沙河口自西而東環列,至山渚頭岬角形成半圈狀。鎮區坐落於大海灣東角--史稱“東沙角”,鎮由此得名。境內有東墾山、大寨子山、小寨子山等島嶼。總面積23平方公里。全鎮轄4個新型社區及漁業專業經濟合作社。東沙鎮歷史悠久。古蹟古建設很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沙鎮
  • 外文名稱:Dongsha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80
  • 地理位置: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舟山群島)
  • 面積:23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7165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浙L
簡介,行政區劃,東沙社區,橋頭社區,泥峙社區,司基社區,歷史沿革,百年漁都古鎮,人文景觀,所獲榮譽,參考資料,

簡介

東沙鎮位於岱山島西北端,北瀕岱衢洋,東鄰岱東鎮,南與高亭、岱西兩鎮接壤。最大海灣由西沙角、念母岙、沙河口自西而東環列,至山渚頭岬角形成半圈狀。鎮區坐落於大海灣東角--史稱"東沙角",鎮由此得名。境內有東墾山、大寨子山、小寨子山等島嶼。總面積23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氣候冬暖夏涼。全鎮轄東沙、橋頭、泥峙、司基4個新型社區及漁業專業經濟合作社。17165人(2017年)。鎮政府駐地宮門,距縣城9公里。
東沙鎮

舟山東沙

行政區劃

東沙鎮全鎮轄東沙橋頭、泥峙、司基4個新型社區及漁業專業經濟合作社
東沙鎮是管理全鎮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村鎮建設、社會治安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級基層政權組織。
政府地址:東沙鎮人民西路600號
郵編:316211

東沙社區

東沙社區位於岱山島西北端,北瀕岱衢洋,東鄰橋頭社區,南與岱西鎮接攮。現在的東沙社區於2005年6月21日行政區域調整後由東沙社區和念母社區合併而成。原東沙社區由沙河口居委.橫街居委.新街居委.鐵畈沙居委撤併而成。原念母社區由念母居委和念母村撤併而成。社區現有總人口4967人,總戶數2530戶,黨總支委員會1個,黨支部5個,黨員232人,團支部1個,團員30人,老年活動中心1個。社區區域面積約4平方公里。社區內現有各種扶貧幫困結對45對。現工業為社區主導產業。境內各類家庭工業加工點和小作坊.玩具.包裝等規模以下企業發展平穩。2009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48億元,居民人均收入12963元。轄區內養殖的對蝦養殖.梭子蟹暫養和貝類混養等品種及特色項目產品東沙香乾等都深受消費者喜愛;農業在社區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小,土地面積107畝,產業以蔬菜種植為主。近幾年主要通過引進外地優良品種發展效益農業。旅遊業成為東沙社區的新興產業,原東沙古鎮位於本轄區內,東沙古鎮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較為豐富。

橋頭社區

橋頭社區位於岱山本島北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陸地面積約8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5370人,2502戶,下設4個黨支部,26個黨小組,黨員224人。社區現有耕地面積952.25畝,其中水田306.8畝,旱地645.45畝,鹽田面積1834畝,山林面積1500畝,擁有大小水庫6座。轄區內自然資源豐富,人文環境優美,書院八卦山有小蓬萊之稱。近年來,社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形成以工業為主,農、鹽、林、商等各業並舉的產業結構。轄區內有占地近200畝的岱北工業基地,共有個私企業近百家,其中1億元以上企業1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2家,主要從事玩具、微電機、汽配、化工、水產加工等行業。2009年全社區實現工業總產值8.0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8.01億元,居民人均收入在15125元。

泥峙社區

泥峙社區位於岱山本島東北端,2005年6月由原泥峙、余金、江窯、江窯湖四村合併而成,陸地面積7.8平方公里,人口5625人,2430戶。泥峙社區以工業為主,農、漁、鹽、林、牧、商等各業並舉,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擁有得天獨厚的海島旅遊資源,轄區內有中國颱風博物館燕窩石筍、鯗蓬燈塔、桐盤灣沙灘、毛家岙沙灘等景點。全村現有水田778畝,旱地935畝,山林4533畝,鹽田300畝,擁有大小水庫10餘座,總蓄水量約56萬立方,灘涂面積627.6畝,養殖面積576畝。有大小企業百餘家,其中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企業7家,1億元以上企業2家,主要從事汽配、玩具、微電機、船配四大行業,同時農、漁、鹽、林等各業並舉,2009年實現漁農村經濟總產值9.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9.4億元,村民人均收入1445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88萬元,其中固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

司基社區

司基社區地處岱山本島中心,屬東沙鎮下設的一個新型漁農村社區。社區總人口2377人,1044戶。社區陸地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75畝,其中用於工業園區150畝,蝦塘養殖102畝,蔬菜種植80畝,水果154畝,水稻518畝,旱地270畝,另有鹽田460畝。經過社區全體班子成員的努力,司基已從一個純農區,發展成為工、農、鹽、商多業並舉,工業經濟成為社區發展的重要支柱。目前社區已有30餘家企業,主要生產玩具、綠色環保電動車、微電機、紙箱、製藥等各種產品,2009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64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60億元,居民人均收入14453元。傳統農業以糧、鹽為主,優搞農業占一定比重,2011年“阿金嫂”休閒農業項目推進順利,銀杏特色村建設見成效,已完成銀杏種植4萬株。

歷史沿革

東沙鎮歷史悠久。境內位於念母的北畚斗新石器文化遺址表明3000-4000年前東沙已有居民生息。相傳2000多年前秦方士徐福為始皇求長生不死藥,曾由東沙角山嘴頭上岸,涉足蓬萊山(岱山古稱)。五代時,山嘴頭已為高麗朝貢船舶休憩之地。宋元豐元年(1078年),東沙屬蓬萊鄉(唐時起為岱山鄉名)。明廢昌國縣為鄉,東沙屬昌國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置定海縣,鄉以下設圖、岙,東沙屬蓬萊鄉念母塗岙。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鄉以下改為莊,東沙屬岱二莊。清光緒《定海廳志》始稱東沙角鎮。清宣統二年(1910年)岱山建置為鎮,東沙屬岱山鎮。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東沙始建為鎮。1939年日寇入東沙,設立“自治會”,內稱“東沙特別市”。1949年建立翁洲縣,列為甲級鎮。1950年5月岱山解放後,隸屬定海縣岱衢區,建立建制鎮。1953年至1955年為岱山縣政府駐地,稱直轄鎮。1958年10月改鎮為東沙人民公社。1962年6月,復稱東沙鎮。2003年12月8日,行政區域進行調整,撤銷原東沙鎮建制,與泥峙鎮高亭鎮司基村合併成立新東沙鎮。調整後,東沙鎮轄12個行政村、7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定址宮門村,距縣城9千米。2003年末,全鎮轄東沙、橋頭、念母、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東沙捕撈隊,宮門、書院、泥峙、余金、江窯、江窯湖、司基7個行政村,9000戶,總人口20268人,其中非農戶口3208戶,6712人。

百年漁都古鎮

東沙歷史悠長,文化積澱厚重。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東沙角繁衍生息,2200多年前秦始皇遣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看到岱山島嶼縹緲朦朧,猶如仙境,遂登臨尋仙,登臨之處為東沙山咀頭,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海天一覽亭”中有碑文記載。
東沙古鎮建制於唐,興盛於清。據《中國漁業史》記載:東沙漁港形成於清康熙年間,之後每逢漁汛,各地漁船聚集東沙,船以千計,人達數萬。遂以漁興市,以市興鎮,成為中國東部沿海著名的漁業商埠。當時橫街魚市的繁華景象,清朝文人王希程曾這樣描述:“海濱生長足生涯,出水鮮鱗處處皆,才見喧鬧朝市散,晚潮爭集又橫街。”與魚貨交易伴隨的是一批“老字號”商鋪也隨之興起,諸如嚴永順米店、三陽泰南貨、鼎和園香乾、聚泰祥布莊、王茂興老酒等。悠久的歷史、繁榮的商貿,積澱成東沙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
東沙得漁、鹽之利,在清朝、民國時期,商貿就得到飛速的發展。岱衢洋盛產岱衢族大黃魚,每年漁汛季節,沿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漁船雲集,“船過數千,人過數萬”。清代文人王希程有詩曰:“海濱生長足生涯,出水鮮鱗處處皆。才見喧闐朝市散,晚潮爭集又橫街”,可見橫街攤位上海鮮產品之多,魚貨買賣之活躍;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申報》記載:“東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鋪四百餘號,其商業密度實為罕見”。
百年古鎮東沙角,雖然已淡去了昔日的繁華。但濃郁古樸的漁家風土人情依然吸引著外來遊客,讓人們駐足留戀。今天的東沙,越來越重視古鎮文化價值,對古鎮進行了妥善的保護,並有序地推進開發,相繼建成修復了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中國書雕城、聚泰祥布莊、香乾老作坊、陶吧藝術館、漁都古鎮“老字號”一條街等項目。

人文景觀

悠久的歷史,繁榮的商貿,形成了東沙鎮特有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尤以建築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與食文化獨具特色。
朝著老街往裡走,悠悠的古巷,古色古香的民宅,留著舊商號印跡的店鋪,還有漁廠、鹽坨、貨棧等觸目皆是,古樸典雅。整個鎮區縱街橫巷,井然有序,房屋建築布局嚴謹、結構牢固。有人把東沙傳統建築概括成六大特點:一是房屋錯落有致,所處地勢開闊,南高北低,有一定的層次感二是不少房屋建在海邊,帶有濃濃的“海味”;三是建築種類多樣,集各地之大成而獨具特色,既有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築,宏偉氣派的宗祠建築,古樸典雅的廟宇建築,又有功能各異的商號建築,還有近代歐式建築四是建築用料特別講究,不少殷實人家其廳院立柱大多是專程從福建北部山區運來的樟樹、柏樹、杉樹等,廳院用平直石板鋪設,屋牆石料也多用大理石、花崗石等上等石材五是東沙建築具有古典風範,飛檐畫廊,精雕細琢,其建築藝術極富明、清兩代特色六是東沙建築歷史悠久,現存的近百處古建築中,最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100年左右的建築到處可見。近幾年來,東沙相繼成為《地下秘密戰》、《苦瓜弄》、《徐福東渡傳奇》、《東方欲曉》等多部影視劇的內外景拍攝地,被一些影視界行家稱為“原汁原味的海上影視城”。
東沙是個匯集四海漁民、客商於一處的古漁鎮,各地文化在這兒交匯,佛教、道教、基督教多種信仰並存。鎮區內寺院宮廟眾多,較有名氣的如資福寺報恩寺、淨觀寺、羊府宮、五都府、真神堂等。
東沙的民俗文化也是隨著東南沿海各地的漁民、商人、前來定居者等帶入並融合而成的。早在東沙漁港開埠時起,大陸的調龍燈、舞獅子、跑旱船等民俗活動就傳入東沙,最熱鬧、最具海島特色的要數“迎神賽會”,且行且演,禮炮相接,鼓樂不絕,熱鬧非凡。其中當年的東沙還有廟會戲、舞花燈、說走書、演雜耍、扭秧歌、打花鼓、打腰鼓等。每遇重大節慶或是漁汛季節,這濃濃的民俗風情充滿著古鎮的大街小巷。
到東沙,吃海鮮是不能錯過的。岱山魚的種類數不勝數。有老漁民說,捕了一輩子魚,叫不上名的還很多。著名的有黃魚帶魚鰳魚鯧魚目魚虎頭魚馬鮫魚、鰻魚、梭子蟹及各種蝦、海蜇,另有香螺海瓜子蟶子、蛤皮等貝類。新鮮烹製、美昧可口。比如一道簡單的龍頭魚煮豆腐湯,可說是岱山人的家常菜,但其以鮮美、爽口而享譽滬杭甬各大飯店,並冠以“飛龍臥雪地”的美名。另外有些魚類加工成鹹乾品,別有風味,其製作工藝歷代相傳,沿襲幾百年,非常講究。鰳魚加工成醃製品或醉糟品,上海、寧波一帶稱舟山香魚,老上海有一碟子香魚下酒和飯,會津津樂道。三礬海蜇頭子、皮子,現在更是宴會桌上的佳肴。除海鮮外,東沙還有鼎和園香乾、三洋泰薄脆、三里香大餅、胡氏陽春麵等特色小吃享譽滬甬一帶。
百年古鎮東沙角,雖然已淡去了昔日的繁華。但濃郁古樸的漁家風土人情依然吸引著外來遊客,讓人們駐足留戀。今天的東沙,越來越重視古鎮文化價值,對古鎮進行了妥善的保護,並有序地推進開發,相繼建成修復了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中國書雕城、聚泰祥布莊、香乾老作坊、陶吧藝術館、漁都古鎮“老字號”一條街等項目。
東沙老街東沙老街

所獲榮譽

東沙古鎮,被授予“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文明鄉鎮”等榮譽稱號,是浙江省獨具海洋人文景觀的著名景區。

參考資料

《岱山地方志》
《岱山地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