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廟: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小蓬萊”(人民網2010年09月10日13:32 )
袁家山又稱、“呂祖廟”“小蓬萊”, 位於商丘市睢縣縣城內的袁山路中段,始建於明天啟二年(1621—1627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為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
遠遠望去,整個袁家山建築群像一艘戰船,緊挨山門的大殿為船首;大殿後端的通道與之相聯的深洞象徵船倉;最後面的八仙亭則像桅桿,亭下洞內供奉有呂洞賓塑像。山的周圍有湖水環繞,意味大海,遠遠望去,恰似一艘戰船蕩漾在海中。整個建築布局匠心獨運,建築風格新穎別致,實為全國罕見。
袁可立為明末兵部尚書,他為什麼要建呂祖廟?並把整個建築布局成一個船型哪?這還要從袁可立的經歷說起。袁可立,字禮卿。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銜。他曾經因敢言直諫,執法公允而三起三落。其中有一次,是在他任監察御史時,巡視京都西城,巧遇宦官仗勢殺人,他予以鞭打嚴懲,皇帝下旨赦免,他仍維持原判,斬而不赦,皇帝震怒,俸祿被剝奪一年,不久便被削職回歸故里。公元1620年,光宗皇帝即位,沿海屢受侵擾,倭寇侵占琉球群島,袁可立重被重用,並奉旨率兵征討倭寇。征戰途中,船行至海上,突然狂風驟起,惡浪排空,大有將船刮翻之勢。袁可立驚恐萬分,他便祈禱神靈保佑,並許願建廟奉祀。意念中似有呂洞賓在眼前出現,之後便風平浪靜。登琉球後,他率兵勇猛作戰,趕走倭寇,凱旋而歸,升兵部侍朗,後又加兵部尚書。辭朝返里以後,他認為這次遇險能平安歸來,是因呂祖神靈相助,便在自家宅地上堆土成山,建造了呂祖廟。山上建築分別有山門、大殿、呂仙洞、望月台、涼亭、東西廂房等。呂祖廟蓋成後,袁可立經常到廟內祭拜呂洞賓。因廟址蓋在高大的土台之上,那時,城內四周都是低矮的瓦屋,而獨有此處,形似高高突起的大山,後人便習稱袁家山。
蘇州留園中的著名景點----小蓬萊
小蓬萊: 《史記》:“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處在水池當中,故藉以為名。二面曲橋相連,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處有黃石,刻有“小蓬萊”三字,系解放後新題。盛氏時園中亦有小蓬萊者,據考證系指今西部土山。
一峰緩砂翠雲齊,海色天峰萬蟹低。
借問蓬萊仙島石,何年飛八五雲溪。
——王諧
小赤壁下的昆潭中多奇石,星羅棋布,遠近錯落,散而不亂,似盆景,卻未經人工雕啄,在深潭中組成或深或淺、或寬或狹、或大或小、或分或連的空洞和水面,如果泛舟而入,這溪中有島,島中有湖,景隨舟移,晃如置於蓬萊仙境之中,故有小蓬萊之稱。小蓬萊之名,宋文學家樓鑰定名。且詩云“生來遊仙都,目欲訪獨峰。寧知一峰外,佳境無終窮。更尋小蓬萊,俯瞰馮夷宮,篙師進深窈,捫蘿舍枯筇。”《仙都志》:“小蓬萊,在練溪之下。”按《郡志》雲“在仙都之西,潭心有小島,上多怪石奇樹,潭之南有石壁,高可百仞。名公鐫歌詠於崖,以記登覽之勝,游者泛舟而入,恍若蓬瀛之境。參政四明樓公鑰大書‘小蓬萊’三字,刊於碑,以亭覆之。” 樓鑰(1137-1213),字大防,鄞縣人。登隆興進士知溫州。光宗時,擢起居郎兼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樞密院同知和參知政亭。他道貫經史,文辭精博,善書法,自號玫瑰主人,有《玫瑰集》。乾道五年十月,奉命出使金國途經仙都。在《北行日錄》中記述遊仙都風光的日記,同時存有詩數首。 蓬萊,山名。古代方士傳說為仙人所居。《同海經·海內北經》:“蓬萊山在海中。”《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拾遺記》:“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是也;三曰瀛壺,即瀛洲也,形如壺器。”
仙榜岩
何代仙榜懸,
丹書小篆文。
拂雲看石刻,
衫袖染余芬。
——葉志淑
仙榜何年故,
苔封石籀文。
前人留題詠,
丹壁吐奇芬。
——明·劉世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