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韻

劉清韻

劉清韻(1841一1915年),女,又名淑曾,小字觀音,字古香,江蘇沭陽人。劉清韻6歲即從師學習,愛好文學,擅長詩詞,精通書法、繪畫。劉清韻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萊仙館傳奇》、《小蓬萊仙館曲稿》、《小蓬萊仙館詩鈔》、《瓣香閣詩》等共24種。內容涉及街頭巷尾、農家井畔、官場逸事、民俗風情,故事曲折、文筆纖秀,地方色彩濃厚。她是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學家。 晚年隨丈夫錢梅坡回沭陽鄉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沭陽遇大水災,劉清韻家被淹,有14種傳奇散失,僅存10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清韻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宿遷
  • 出生日期:1841年
  • 逝世日期:1915年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小蓬萊仙館傳奇十種》,《小蓬萊仙館詩鈔》
人物生平,文學成就,詞作整理,作品刊印,詩詞風格,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劉清韻 ,字古香,生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出生時母親夢見觀音手持梅花,故又給她取了個小名叫觀音。劉清韻出身於江蘇海州板浦一個鹽商之家,她的父親劉蘊堂是二品封鹺(cuó)商,家業最盛時有鹽池200座,土地200頃。富裕的家庭條件使她得到比一般家庭女孩更好的教育,當然這也和她父親的開明有關,“以稍聰慧,愛而教之讀”,加之她本人天資聰慧,很快就嶄露頭角。據說她一歲能言,二歲識數,三歲認字,四歲而能背唐詩、辨四聲,很早就表現出很高的天賦。六歲時,她被送到家塾和男孩子們一起讀書,到十二歲時,已是能詩善畫、在當地小有名聲的才女了。
鹹豐九年(1859),正值妙齡的劉清韻嫁給沭陽才子錢德奎。錢德奎,字梅坡,號香岩,多才多藝,是當地有名的才子,著有《談易》、《國學叢書》、《宋詞比較》等。才子配才女,這樁婚姻成為當地的美談。婚後,兩人相知相得,生活很是美滿。他們經常在一起詠詩賦文,切磋技藝,並相互為對方的作品題詩品評,比如後來刊印的十二種小蓬萊傳奇卷首均標明“古僮錢梅坡香岩校訂”,劉清韻也為丈夫的書畫作品題了不少詩。劉清韻後來總結自己的這段生活,很是滿意,“來歸外子梅坡,又以筆墨相憐重,人生遭際,可雲無憾”。在這種長時間優裕閒適的生活中,劉清韻創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有詩詞、散曲,也有戲曲,她還為自己的書房起了十分雅致的名字:小蓬萊仙館。其間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六年(1867),她隨丈夫南遊杭州,在紫陽書院聽講,並與著名學者俞樾結下師生之誼。其後,她還隨丈夫到沭陽書院聽講,拜當地名士王詡為師。這些機會在當時對一個婚後的女性來講,是十分難得的,它不僅擴大了劉清韻的視野,對其文學創作當也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文學成就

劉清韻的一生同宋代才女李清照頗多相似之處,她們都是早年生活優裕,有一個能夠理解自己、和自己詩酒唱和的丈夫。晚年陷於不幸,在極端落寞中走完人生旅程。但是,她們在文學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劉清韻多才多藝,一生寫作了不少作品,僅刊印傳世者就有《小蓬萊仙館詩鈔》1卷、《瓣香閣詞》1卷、《小蓬萊仙館曲稿》和《小蓬萊仙館傳奇十種》,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學成就。

詞作整理

光緒十五年(1889),劉清韻開始整理自己歷年所作,準備結集刊印。她為自己的集子寫了自序,還請老師王詡寫序。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時,她所作的二十四種傳奇也均已完稿。第二年,她和丈夫再次南下杭州,將自己的詩詞集和十種戲曲作品送給俞樾請教。俞樾對她的作品很是欣賞,欣然為其作序,並幫助推薦刊印。然而不幸的是,這年秋天,沭陽暴雨成災,劉清韻家的房屋被洪水沖毀,其未帶出的文稿都埋於泥淖中,其中包括已完稿的十四種戲曲作品。

作品刊印

光緒二十六年(1900),俞樾作序的《小蓬萊仙館傳奇十種》由上海藻文石印社刊印。5年後,她的詩詞曲集也分別收入陳蝶仙所編的《著作林》刊印面世。但這時劉清韻夫婦的生活卻陷於困頓中,那場洪水不僅沖走了她的文稿,也沖走了她的家產,因生活缺少保障,她再不能像先前那樣安然地吟詩作畫了。俞樾得知劉清韻文稿失落的訊息後,很是惋惜,曾希望她“將淹沒之十四種重寫清本,以成全璧”,但劉清韻此時已沒有重新寫作的條件和心情了。宣統元年(1909),丈夫因病去世,這對劉清韻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其晚年很是淒涼,生活窘迫,孤獨寂寞,全靠親友接濟維持,“算開門七件,依然無著。這景況,看將來怎好”,這正是其愁苦心境的逼真寫照。民國四年(1915),年已74歲的女才子劉清韻終於在貧困交加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詩詞風格

她的詩詞清新飄逸,揮灑有致,言辭間透出豪俠之氣,自成一格,其老師王詡稱其“不假師授,抗蘇辛而揖秦柳”,給予很高評價。另一位當地名士周丹原也高度稱揚劉清韻,認為其“詩筆清妙不名一家,詞則逼近蘇辛,迥非漱玉斷腸之比”,“其人散朗有林下風,故筆墨亦瀟灑無脂粉氣,近代閨媛罕見”。但是,後世最為關注的還是她的戲曲創作。據已刊行的十種作品來看,題材內容較為廣泛,或寫兒女戀情,如《氤氳釧》、《鴛鴦夢》;或寫家庭波折,如《鏡中圓》、《英雄配》;或寫士子歸隱,如《千秋淚》、《天風引》;或寫俠義情懷,如《丹青副》、《飛虹嘯》,或寫市井世情,如《黃碧簽》、《炎涼券》等,結構布局、遣詞行文也都很有特色。俞樾稱其“雖傳述舊事,而時出新意,關目節拍皆極靈動。至其詞,則不以塗澤為工,而以自然為美,頗得元人三味。視李笠翁十種曲,才氣不及,而雅潔轉似過之”。這既指出了劉清韻劇作的特點,又對其進行了比較公允的評價。

社會評價

正因為劉清韻在文學上特別是戲曲方面的突出成就,後世屢有文章評述,像譚正璧的《中國女性文學史》、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都將劉清韻列專節介紹,《歷代婦女著作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戲曲志·江蘇卷》等大型辭書也都將其收入,列為專條,散篇的評價文章也屢屢見於報刊。近年來,由於研究者的努力,在劉清韻的家鄉陸續發現了不少珍貴的材料,如1987年,淮陰市文化局李志宏在劉清韻家鄉發現了民國間刊印的《沭陽縣錢氏族譜》,解決了學術界懸而未決的劉清韻生平、生卒年、名號等問題。1990年,李志宏又發現了民間傳抄的久已失傳的兩種劉清韻戲曲作品《望洋嘆》和《拈花誤》,這樣人們已能看到劉清韻的十二部戲曲作品,無疑,這對劉清韻的研究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還會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位晚清才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