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張鎮(江蘇常熟市東張鎮)

東張鎮(江蘇常熟市東張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常熟市東張鎮,東距上海80公里,西與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常熟港口毗鄰,地處東經123°3′,北緯31°42′。地理優越,交通方便,是常熟沿江經濟開發的黃金地。地產資源豐富,是全國最大的荷蘭豆產地,具有廣闊的食品工業開發前景。 常熟市東張鎮地處溫帶,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總日照數2130.2小時,占可照時數48%;年平均氣溫15.4°C;年均降水量1054毫米,無霜期242天。一年中,冬季盛行大陸來的偏北風,以寒冷少雨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海洋來的東南風,以炎熱多雨天氣為主;春秋兩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出現冷暖、乾濕多變的天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張鎮
  • 別名:張家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下轄地區:白茆、長沙、泗洲等
  • 位置:東經123°3′,北緯31°42′
地理位置,出產作物,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東張地處長江三角洲衝擊平原,歷史悠久,經世代勞動人民常年開墾,變荒灘為良田,聚居而形成村落。三國孫吳時屬虞鄉,唐《吳地記》稱:東張地望分屬“雙鳳鄉”和“思政鄉”,這是最早見於歷史文獻記載的資料。嗣後,歷經雙浜、白茆老市等名稱嬗變。南宋渡時,有張太尉標居之,遂稱白茆張家墅。元末,張士誠親族在此依軍建市,又名張家市。又因常熟西鄉亦有張家市(今屬張家港市),故於宣統二年(1910年)定位張家鄉。國民23年(1934年),劃為一鎮七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東張、橫塘、東周三個鄉。新中國成立後,東張地區設東張、橫塘、東周、白茆、長沙、泗洲和婁橋7個小鄉。1956年並為東張、橫塘、東周三個中鄉。1957年並為東張大鄉。1958年成立東張人民公社,下設6個大隊和73個生產隊。1980年,全境轄17個大隊,245個小隊及1個沿江育種場。1993年,撤鄉建鎮,東張鄉改稱東張鎮,以鎮轄村。2002年,全鎮轄10個行政村,245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鎮建置,成為新港鎮的一個街道辦事處,後改稱東張管理區。

出產作物

常熟市東張鎮是我國出口蔬菜種植推廣的發源地。早在1984年,鎮裡就投入資金在白蓮村建起了千畝豐產示範試驗基地,並派人從日本、美國引進優良種子在示範基地進行提純復壯、品比試種,成功後再推廣到全鎮及周邊鄉鎮。1995年起鎮裡積極採取引進民資和外資等方法,先後建辦起常熟天傑食品有限公司、常寧鷹食品有限公司、台太興興(常熟)食品有限公司3家蔬菜加工龍頭企業。2004年年來,這些龍頭企業先後在上海、浙江、山東、內蒙古等地建立起了20多個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實行“公司+基地+農戶”聯結和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由龍頭企業提供種子、技術,並實行保護價收購,加工後出口國際市場。截至目前,以常熟東張鎮為中心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已輻射推廣到全國10多個省市、400多個鄉鎮,有5萬多家農戶種植的10多萬畝農田已成為這些龍頭企業的綠色車間和生產基地,預計全年共為農民增加收入1億元。
江蘇常熟東張鎮傳出喜訊,2002年,這個鎮累計收購、加工出口蒜苗分蔥、板粟、地瓜、苞菜、蠶豆花椰菜荷蘭豆等2萬多噸,遠銷日本、美國、韓國、俄羅斯等三大洲的國家,創匯銷售額達到近億元,居蘇南鄉鎮榜首。
常熟天傑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一九九三年,是由常熟市綠色食品速凍廠與台灣台太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辦的。總占地16000平方米,現有固定資產1600萬元,擁有1080平方米的高低溫兩用綜合庫一座,600平方米的預冷生產車間,1600平方米的挑選整理車間,1000平方米的糧油食品外貿中轉庫一座,以及其他輔助廠房800平方米。公司主要生產、加工、銷售各類出口保鮮蔬菜,生產的品種有:荷蘭豆、甜豌豆、大蠶豆、黃皮洋蔥、日本大蔥、花椰菜、捲心菜、大白菜、大蒜蒜苗等20個產品,年生產、加工、銷售能力達1萬噸。其中80%的產品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香港、印尼等國際市場。

地圖信息

地址:蘇州市常熟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