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新生代的地殼演化與構造運動》是於1992年3月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劉昭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南亞新生代的地殼演化與構造運動
- 作者:劉昭蜀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2年3月
- 頁數:174 頁
- 裝幀:平裝
- ISBN:7502739262
《東南亞新生代的地殼演化與構造運動》是於1992年3月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劉昭蜀。
《東南亞新生代的地殼演化與構造運動》是於1992年3月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劉昭蜀。內容簡介本書全面分析研究了南海及其鄰區的地質構造, 對南海的地球物理場、地殼結構、基底蓋層均有詳細論述。同時還專門對底層水的水...
地質運動 構造階段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紀。中生代侏羅紀至第四紀以前稱阿爾卑斯構造階段,而第三紀這一階段稱為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1.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兩大地槽繼續向地台發展 新生代地殼發展主要方面由活動趨向隱定,大地構造輪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現代狀況,從活動區發展來看具有明顯的三個階段。(1)第三紀早期...
由張珂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初步研究發現花崗岩原地重熔理論所闡述的深部過程有著顯著的地貌表現。華南沿海新生代的水系、斷陷盆地、夷平面及斷塊地貌等均與殼內重熔層的活動密切相關。通過測年及地貌、地質分析,進一步揭示兩者的相關性,在更深層次上回答該地區地貌演化和新構造運動等問題的本質。
原的形成機制和隆升歷史,提出了三次裂解,三次會聚造山、五條縫合從北往南增生而形成的前新生代總體地殼演化框架,認為青藏高原強烈水平伸展與擠壓作用的交替、盆-山體系的形成,鹼性火山岩的強烈活滑造成的塊體東移,都是新生代以來印支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後強大板,並定量計算了新生代以來三維運動的速率。
《喜馬擔雅地質構造與地殼上地幔的形成演化(總報告)》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肖序常、李建棟、李光岑、常承法、袁學誠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此項研究成果是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多學科多工種的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成-二疊紀冷水水動物群的研究,提供了藏北地區奧陶-...
構造等時剝離”為切入點,結合大陸地殼結構的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構造解釋,探尋並恢復我國華南、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中生代地塊拼貼、碰撞造山與陸內變形(燕山運動)、大陸伸展和新生代印-亞碰撞等構造演化過程及其動力學背景,以企解決古亞洲洋、特提斯洋與太平洋等多個構造域複合與轉換過程中構造變形的繼承與疊加...
多旋迴構造運動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概念。廣義的多旋迴﹐在空間上說是全球性的﹐在時間上說包括巨旋迴﹑旋迴和亞旋迴﹔狹義的多旋迴﹐在空間上主要指一個地槽系﹐在時間上指一個巨旋迴之內的多旋迴發展。多旋迴說是在地槽地台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理論意義在於揭示了地殼呈多旋迴開合向複雜方向演化的規律。由於...
在長期的地質演化過程中,人類發現太陸內,山脈、河流、湖泊、平原在不斷變化,海洋的洋中脊和大陸邊緣也處於活動狀態,地殼運動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因此大地構造學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實際意義。大地構造學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大陸、海洋及其內部變遷的原因和發展過程,認識地殼和岩石圈的演化規律,探索地球的...
3.將花崗岩與構造緊密聯繫起來花崗岩區(帶)的概念,劃分了本區構造花崗岩區(帶),闡明了構造域構造格架和地殼演化的關係。4.劃分了吉中-延邊早古生代陸緣構造-張廣才嶺活動陸緣帶,對活動帶內的裂陷帶、山弧帶進行了研究。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縫合帶位於長春-吉林-蛟河和汪清-琿春一帶,時間為早古生...
《中國東南晚中生代花崗火山- 侵入雜岩成因與地殼演化》是依託南京大學,由王德滋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項目摘要 從殼幔作用角度剖析了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岩形成過程,並總結了研究區I、S和A型三類花崗質火山-侵入雜岩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構造制約。從玄武質角礫岩筒中發現了年青的輝長質麻粒岩包體,從而...
1998年,山東地勘局地質調查研究院呂發堂等就其研究成果發表《泰山地區晚太古代“框架侵入岩”的地質特徵及稀土地球化學演化》論文。1999年,地科院王新社等,山東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任志康等發表《泰山地區太古宙末韌性剪下作用在陸殼演化中的意義》論文。2000年,地科院地質力學所張明利等發表《新生代構造運動與...
第一節 金成礦帶空間分布及控礦構造格架 一、招遠―掖縣成礦帶 二、蓬萊―棲霞成礦帶 三、牟平―乳山成礦帶 四、威海―文登成礦帶 第二節 膠東金礦成礦系列的劃分及對比 一、區域地殼演化與不同類型金礦床的成因 二、兩大成因系列金礦的礦床地質特徵 第三節 膠東典型成因礦床的基本地質特徵 一、與新太古代...
《板塊構造與地殼演化》是198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康迪(Condie, K.C.)。內容簡介 本書由美國新墨西哥礦業學院康迪教授原著,依據1982年第二版譯出.本書系統地闡述了地月系起源,地球內部構造,板塊構造理論以及地殼的成因與演化,既包括了許多有名的實例的綜合論述,也有作者自己的許多創見.全書...
地球早期地殼的形成與演化;造山帶的結構、運動學及動力學;造山過程的物質演化及其後陸殼生長;地史時期生命過程、重大地質事件與地殼演化。科研資源 目前,實驗室固定人員50餘人。其中研究人員38人(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講師3人),技術支撐人員12人。使用面積為392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價值達到2000餘萬元。近幾...
地窪學說又稱地窪構造學說,也稱活化構造學說,由陳國達提出。初以闡明大陸地殼演化過程中繼地槽區-地台區之後形成的第三構造單元這樣的簡單理論出現,其後形成從洋殼到陸殼、包括岩石圈的演化和運動及其規律和力源機制在內的、具有全球性的一個新型綜合大地構造及成礦學理論體系。槽台學說 提出 關於地殼(基本)構造...
其地殼演化發展的剪下—拉張造洋、剪下—擠壓造陸的過程,組成一個完整的構造旋迴。一個完整的構造旋迴常包括兩個構造運動幕:初幕為(剪下—)拉張幕、即造洋幕(thalassogenesis phase);終幕為(剪下—)擠壓幕,即造陸幕(epeirogenic phose)。前者又稱前期造洋作用,後者即後期造陸作用。
這種含油氣盆地的形成與分布是構造運動的必然產物。中國已故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就指出:“找油的一個前提是按地質構造特點進行構造分區,然後按構造單元討論生油、儲油和含油氣遠景”。石油和天然氣作為地殼中流體的部分,其形成、運移和保存受控於地質體的發展變化,大地構造、構造地質等基礎科學對地質體的構成和演化認識...
根據槽台論的基本觀點,地殼的發展和地表形態的演化,大致經歷了太古代和元古代、古生代後期、石炭紀到二迭紀、從侏羅紀開始到白堊紀、新生代五個主要發展階段。地槽區 地槽區代表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地帶,垂直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如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
獨龍江國家公園屬於撣邦——馬來亞地塊的北延部位,處於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的過渡地帶,是一個既不同於青藏高原,又不同於橫斷山脈的獨特自然體,其地質構造複雜,地質現象典型。經歷過錯綜複雜的地殼演化、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礦化作用,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在造就喜馬拉雅山系高隆起的同時,也在獨龍江一帶產生...
新生代 Cenozoic Era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古近紀】Paleogene Period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
而古地理和古構造則是具體聚煤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外部控制因素。中國含煤盆地兩大發展階段 在全球構造發展演化的歷史中,印支運動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構造運動。印支期的地殼演化,使聯合古陸開始逐步解體或發生構造分異,特提斯洋縮小、關閉,太平洋開始形成、擴張,裂陷作用開始在全球逐步展開,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與...
中國新生代古地理明顯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間相對運動的控制,古地理面貌逐漸與現代接近。新生代氣候分帶明顯,氣溫逐漸變冷,老第三紀氣候溫暖,熱帶範圍寬;新第三紀轉涼,熱帶植物南遷;更新世冰川活動廣泛,全新世氣候轉暖。新生代生物界逐漸向現代生物面貌發展;古人類的出現和不斷進化及人類活動則是新生...
距今18億年前後,發生呂梁運動。這個構造運動極為強烈,影響深遠,不僅使地殼抬升,更重要的是大規模水平擠壓,使五台群、滹沱群呈現廣泛強烈的褶皺,從而結束了五台、滹沱地槽的生命。五台山的地殼固化,與華北各地一起轉化成相對穩定的地區。在五台山北部和東部約17.5~16.5億年,五台山與華北各地相繼下沉,接受...
這裡除幅度不大的整體升降運動外,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強烈。地槽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由下沉而轉為上升,經過褶皺變質,逐漸變成穩定的陸台。在地殼演化的不同地質時期內,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陸台轉變,因而地槽的面積就逐漸縮小,陸台的面積逐漸擴大。1945年黃汲清教授提出多旋迴說,認為地槽向地台...
除幅度不大的整體升降運動外,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都不如地槽強烈。地槽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由下沉而轉為上升,經過褶皺變質,逐漸變成穩定的地台。在地殼演化的不同地質時期內,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陸台轉變,因而地槽的面積逐漸縮小,地台的面積逐漸擴大。根據槽台論的基本觀點,地殼的發展和地表形態的演化...
(6)鄂爾多斯北部晚新生代以來構造運動對古環境變遷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7-2009)(項目負責)(7)鄂爾多斯東部晚新生代裂陷及其對地貌發育的控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09-2012)(項目負責)(8)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鑽孔地層研究(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2010-2012)(項目負責...
形成原因 由於其原岩是在地表條件下形成,故稱為表殼岩。特徵 受變質變形和構造運動影響, 多數早前寒武紀表殼岩的原岩層序和構造特徵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但表殼岩的原岩在地表條件下形成, 可以保留原岩形成時地球表生環境、火山活動和沉積-構造格局的信息, 是研究地殼演化歷史的重要對象。
第5節 新構造運動與地震 一、新構造運動 二、關於地震的一些概念 三、地震的成因和成因類型 四、地震強度 五、地震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規律 六、地震預報 第6節 大地構造學說簡介 一、地槽—地台說 二、多旋迴構造運動說和地窪學說 三、地質力學(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四、板塊構造學說 複習思考題 第5章 地殼演...
中期是相當於非洲中南部的達荷美運動,在美洲、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和中國等地均有表現,大約終止於29億年前。晚期相當於在加拿大地盾中表現明顯的肯諾雷運動,大約是在距今27~25億年之間。看來各地太古宙地殼運動的發育情況和時間有一些出入,而且只有晚期構造運動曾在許多地方找到它的證據。一些人主張板塊構造最早...
首先,該區域的位置處於地殼運動的活躍區之內,結果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岩石基層,從火成岩到各種沉積岩(包括石灰石、砂岩和礫岩)等不一而同。地貌範圍從峽谷到喀斯特地貌再到冰峰,這種大範圍的地貌和該區域正好處於地殼構造板塊的碰撞點有關。其次是該區域是更新世時期的殘遺種保護區並位於生物地理的會聚區(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