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中山大學教授)

張珂(中山大學教授)

張珂,(1957.9—),男,安徽鳳台人,生於廣州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珂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鳳台
  • 出生日期:1957.9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東華理工學院
個人簡歷,研究方向,課程教學,主持研究項目,主要研究成果,主要科研論文,主要教學論文,專著或教材,主要社會兼職,主要獲獎,

個人簡歷

1979年9月—1983年8月,東華理工學院,本科;
1983年9月—1985年8月,東華理工學院,助教;
1985年9月—1988年7月,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碩士學位;
1988年9月—1996年,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講師;
1996年9月—2000年7月,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00年7月—現今,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和教授、博士生導;2003-2007年曾任地球科學系副系主任,現任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

構造地質,新構造,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鈾成礦學,釋光與原生宇宙核素測年。

課程教學

主講《地球科學概論》(本科),《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本科)以及《新構造學》(研究生)、《地貌學的基本理論》(研究生)。其中地球科學概論課程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997)
社會兼職: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委員,廣東省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委員,中國丹霞地貌研究會理事,廣東省科普報告團成員。

主持研究項目

(1)華南沿海地殼演化的地貌回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8-2002)(項目負責)
(2)浙北地區活動斷裂研究(上海地震局項目)(2001-2003)(項目負責)
(3)紅山峽—青銅峽黃河階地宇宙核素測年及新構造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4)(項目負責)
(4)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新構造運動與砂岩型鈾礦關係(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項目) (2003-2005)(項目負責)
(5)鄂爾多斯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構造及其與砂岩型鈾礦的關係》(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項目)(2005-2007)(項目負責)
(6)鄂爾多斯北部晚新生代以來構造運動對古環境變遷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7-2009)(項目負責)
(7)鄂爾多斯東部晚新生代裂陷及其對地貌發育的控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09-2012)(項目負責)
(8)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鑽孔地層研究(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2010-2012)(項目負責)
(9)廣州市主要斷裂活動性和區域穩定性研究(廣東省地調院)(2006-2009)(項目主要成員)
(10)鄂爾多斯盆地東、西緣典型構造地貌的調查和對比研究(國家地調項目)(2010-2015)(項目負責)
(11)鄂爾多斯盆地東、北緣活動構造代活動構造圖編制(國家地調項目)(2010-2015)(項目負責)
(12)珠江三角洲下旋迴和低階地沉積年代及對比研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1-2013)(項目負責)
(13)《地球科學概論》校級精品課程建設(中山大學項目)(2009)(項目負責)
(14)《地球科學概論》校級通識課程建設(中山大學項目)(2009-2011)(項目負責)

主要研究成果

一、 運用原地重熔說,闡明了過去建立在岩漿侵入論之上的關於熱液鈾礦床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產鈾岩體大小與鈾礦化的關係、礦岩時差、產鈾岩體判別指標效果不佳、與其他礦化的關係、與紅層關係等問題。發表了《用原地重熔說討論熱液鈾礦床形成的若干問題》。
二、 用原地重熔說,解釋了華南地貌成因。指出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初太平洋板塊對歐亞大陸作用逐漸減弱的情況下,華南地區殼內重熔層往南東方向逐漸固結,相應地,地表經歷了“花崗岩穹隆山”—斷陷盆地—準平原—準平原解體、斷塊地貌等四個發展階段,其中第二、三兩個階段的遺蹟(分別為紅層和夷平面)殘留在現代斷塊地貌中,發表論文《華南沿海地貌的基本特徵及其成因》。吳忱教授評價說:“我近十年來一直在研究華北地區的地形面與地文期,接觸到了國外不少新的學說,諸如:平衡理論、地球動力學模式等。而國內有關夷平面的理論,你們還是第一家,這代表了我國地貌學理論的發展水平,以不甘於緊跟國外,而要有創新性。……在華北地區地形面,地文期研究的基礎上,我也想對當前的一些地貌學理論作一探討。但我看到的都是國外理論,而沒有國內的理論。原地重熔說與物質旋迴,我認為是中國唯一的地貌學理論基礎。”吳忱教授把上述研究思想及成果收錄到了他撰寫的《華北山地地形面與地貌發育史》(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一書中。
地理學家曾昭璇教授評論說:該研究填補了地貌演化和地殼深部過程研究的脫節的空白,對廣東各地斷陷盆地、夷平面、斷塊構造形成等一系列問題都提出了創新的理論觀點。
三、 發現了大水系都有繞開花崗岩體流動的現象,通過研究認為:花崗岩體原是重熔層的突起部位,剝蝕前為“花崗岩穹隆山”,剝蝕後形成花崗岩丘陵。而高級別河道(四級及四級以上)避開花崗岩體而流動的現象說明這些河道為先成河,第二階段時大多流入就近的紅層盆地,第四階段華南沿海陸地抬升,盆地消亡,這些古河流相互貫通,成為外流型河流,雖然經歷了準平原階段(第三階段),然而,他們仍把繞開花崗岩穹隆山而流動的基本格局延續至今,打下了上述第一階段的烙印。發表論文《從中生代花崗岩的形成機制探討水系的成因——以珠江下游為例》。
四、 探討了火山活動與盆地演化的關係,研究表明,火山活躍期與湖泊擴大期對應、火山平靜期與河流發展期對應的規律。撰寫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ci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Volcanism from the Late Mesozoic to the Early Tertiary of the Sanshui Basin, Southeast China》(待發表)。
五、 提出華南地區溫泉成因新認識,認為華南地區溫泉溫泉主要受地形反差和張性新構造斷裂的控制,前者主要控制泉溫和流量,後者主要控制溫泉可能達到的最高水溫,發表論文《華南沿海溫泉成因探討》。

主要科研論文

(1)黃玉昆, 張珂, 廣東蓮花山斷裂帶的新構造運動特徵, 華南地震, 10(2), 1990: 25-34
(2)Huang Yukun, Zhang Ke, Wang Mingfeng, et al., An approach to the activites of NW-trending faults and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s in south Fujian and east Guangdong, Seismicity in Eastern Asia, Geological Society of Hong Kong Bulletin No.5 1994:
(3)張珂, 黃玉昆, 粵北地區夷平面的初步研究, 熱帶地理, 15(4), 1995: 295-305
(4)張珂, 陳國能, 鄧孺孺, 廣東恩開斷裂帶新構造活動特徵,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5(2), 1999: 271-280
(5)張珂, 劉開瑜, 楊景春, 寧夏清水河下游晚更新世冰卷泥的發現及其環境意義,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6(2), 2000: 715-718.
(6)張珂, 用原地重熔說討論熱液鈾礦形成的若干問題, 華東地質學院學報, 14(2):2001:98~103
(7)張珂, 馬浩明, 蔡劍波, 華南沿海溫泉成因探討, 中山大學學報(自), 2002, 41(1):82-86
(8)張珂, 李志宏, 浙江新昌地區丹霞地貌的發育階段分析, 經濟地理, 2003, 23(增刊): 166-170
(9)Chen, G., Grapes, R., Zhang, K., A model for Mesozoic crustal melting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southeast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5, 2003:916-957
(10)張珂, 劉開瑜, 吳加敏, 楊景春, 蔡劍波, 寧夏中衛盆地的沉積特徵及其所反映的新構造運動, 沉積學報, 2004, 22(3):465-473
(11)Zhang Ke, Liu Kaiyu, Yang Jinchun, Asymmetrical Valleys Created by the Geomorphic Response of Rivers to Strike-slip Fault, Quaternary Research, 2004, 62(3) : 310-315
(12)蔡劍波, 張珂, 劉世寧, 廣東坪石丹霞組紅砂岩粒度分析、石英表面形態及其環境意義, 見: 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編, 地貌·環境·發展,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284-287
(13)彭華, 吳志才, 張珂, 劉尚仁, 丹霞山建設世界地質公園的意義及其丹霞地貌發育特徵, 見: 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編, 地貌·環境·發展,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247-257
(14)ZHANG, Ke, ZOU, Heping, CAI, Jianbo, and LIU, Shining.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Ordos Plateau, North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2005, Vol. 37, No. 7, p. 56
(15)張珂, 蔡劍波, 黃河黑山峽口最高階地宇宙核素的初步年齡及所反映的新構造運動, 第四紀研究, 2006, 26(1): 85-91
(16)Zhang, Ke, Grapes, Rodney.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rivers and granite-cored anticlines in the Lower Pearl River System, Southeast China: An example of a long-lived drainage pattern. Catena 66 (2006) 190 – 197
(17)張珂, 陳國能, 彭卓倫等, 陸殼重熔與下莊地區花崗岩演化, 礦物學報, 27(增刊), 2007:50-51.
(18)Zhang Ke. Planation surfaces in China: one hundred years of investig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1: 171-178.
(19)鄒和平, 張珂, 李剛, 鄂爾多斯早白堊世構造-熱事件: 杭錦旗玄武岩的Ar-Ar年代學證據,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8, 32 (3): 360-364.
(20)Grapes, Rodney, Zhang Ke, Peng Zhuo-lun. Paralava and clinker products of coal combustion, Yellow River, Shanxi Province, China. Lithos, 113 (2009), 831–843.
(21)張珂, 陳國能, 莊文明, 彭卓倫, 侯衛生, 楊小強, 邱燕, 劉延勇, 張獻河, 邱善森, 胡文燁, 唐煜昆, 馬占武, 張冬仔, 珠江三角洲北部晚第四紀構造運動的新證據, 華南地震, 2009, 29(增刊): 22-26.
(22)張珂, 鄒和平, 劉忠厚, 馬占武,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西界分析, 地質論評, 2009, 55(6): 761-774.
(23)鄒和平, 張珂, 劉玉亮, 李剛, 鄂爾多斯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4(1), 2010: 92-104.
(24)張珂, 閆亞鵬, 賴中信, 盧映新, 下莊鈾礦田構造特徵及與熱液鈾礦化的關係, 地學前緣, 18(1), 2011: 118-125.
(25)張珂, 日本311特大地震引發的思考, 廣東地方稅務, 2011(3): 19-22.
(26)張珂, 河流的競爭——以汾河與晉陝黃河形成演化為例,第四紀研究,2012,32(5):859-865
(27)張珂, 多彩人生——著名地質學家、登山運動員、水彩藝術家米士教授, 見: 於洸主編, 地球奧秘的探索者, 雲南出版集團公司,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12,5 151-159.
(28)梁浩, 張珂, 傅建利, 李庶波, 陳俊, 路凱, 青藏高原東北緣牛首山地區新構造運動及黃河演化, 地學前緣, 20(4), 2013: 182-189.
(29)傅建利, 張珂, 馬占武, 王書兵, 吳艷梅, 中更新世晚期以來高階地發育與中游黃河貫通, 地學前緣, 20(4): 2013: 166-181.
(30)郭良田, 王萍, 張珂, 盛強, 趙華, 王成敏,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紀的OSL和C年齡探討, 中國地質, 2013, 40(6): 1842-1849
(31)Zhang, Ke, Ma Zhanwu, Grapes, Rodney and Peng, Zhuolun. Asymmetrical river valleys in response to tectonic tilting and strike-slip faulting, northeast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14.39(9): 1642-1650
(32)陳俊, 張珂, 梁浩, 傅建利, 李庶波, 崗德爾山河流階地及其所反映的河套與銀川盆地的溝通,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53(6): 27-36
(33)李庶波,張珂,章桂芳,傅建利,梁浩,基於GIS技術研究賀蘭山、羅山洪積扇特徵與山脈抬升關係,山地學報,2015, 33(3):268-278(10.16089 /j.cnki.1008-2786.000034)
(34)韋成龍,張珂,余章馨,邱燕,珠江口外海域與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來的地層層序對比,沉積學報,2015, 33(4):714-723(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0)
(35)Liang, H.,Zhang, K., Fu, J. L., Chen, Jun, LI, S., B., Chen, L. Y. Bedrock river incision response to basin connection along the Jinshan Gorge, Yellow River, North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5 (in press) (doi:10.1016/j.jseaes.2015.07.010)

主要教學論文

(1) 袁家義,張珂, 鄭卓, 鄒和平, 開展多層次地質啟蒙教學,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見: 中山大學教務處編, 教學擷英,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9.
(2)張珂, “四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地球科學概論》教學的探索和實踐, 中山大學教務處編, 教學研究與實踐,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2.
(3)張珂, “地球科學概論”教學的思路、定位和目標, 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 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編,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專著或教材

(1)陳國能,張珂, 大地構造學原理簡明教程,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4.
(2)陳國能, 曹建勁,張珂, 原地重熔與元素地球化學場, 地質出版社, 1996.
(3)黃玉昆, 鄒和平,張珂, 新構造學,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1996.
(4)張珂, 廣東山地上的夷平面, 見:曾昭璇, 黃偉峰編輯, 廣東自然地理,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5)張珂, 新構造運動、第四紀海平面變化與岸線遷移,見:黃玉昆等主編,嶺南地質與礦產,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6)彭華主編, 黃進, 劉尚仁,張珂副主編, 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 地質出版社: 2004.(7)張珂, 鄭卓, 地球科學概論,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9.
(7)張珂, 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 見: 杜海燕, 鄭卓主編, 廣東地質新論, 地質出版社,2012: 690-699
(8) 鄒和平, 張珂, 新構造和活動構造研究新進展, 見: 杜海燕, 鄭卓主編, 廣東地質新論, 地質出版社, 2012: 36-37

主要社會兼職

(1)中國第四紀委員會熱帶亞熱帶分委會副秘書長
(2)廣東省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中國丹霞地貌研究會理事
(4)廣東省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5)廣核中大花崗岩型鈾礦研究所副所長
(6)國際地貌學家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IAG)丹霞地貌工作組(Danxia Geomorphology Working Group)初始成員(Initial Organising Group)
(7)《鈾礦地質》雜誌編委

主要獲獎

(1)開展多層次地質啟蒙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997年)(排名第二)
(2)原地重熔與元素地球化學場(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2000年)(排名第三)
(3)2007年度鈾礦地質成果獎(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集體項目一等獎
(4)丹霞山丹霞地貌風景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廣東省科學技術獎(B18-0-2-02-R06)二等獎)(2008年)
(5)丹霞山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個人二等功(韶關市委/市政府)(20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