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脈

五台山脈

五台山脈,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山因有頂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其地理位置約在東經113°29´~113°39´,北緯38°55´~39°66´之間。其西部和北部以滹沱河為界,東部是五台縣與河北阜平、平山縣的分水嶺,南部是五台縣與盂縣的分水嶺,包括五台縣全境、繁峙縣南山區、代縣東南山區、原平市東山區、定襄縣東北山區、盂縣北山區和河北省阜平縣西山區,總面積約有6530平方公里。五台山脈屬太行山系,以北台頂葉斗峰為起點,五台山脈可劃分為三大支脈,分別延伸到河北阜平縣、平山縣,山西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及定襄縣。此外,在五台縣境內還有茹村天和隆起和窯頭隆起。整個山脈在五台縣境內有較大山峰146座,繁峙縣境內15座,代縣境內11座,原平市境內40座,定襄縣境內6座。

北台頂:亦名葉斗峰,海拔3058米,面積15平方公里,為華北最高峰。山之北坡屬繁峙縣,山之南坡為紫霞谷。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台山脈
  • 所屬山系:太行山系
  • 地理位置:山西省東北部 
  • 走向:東北~西南
  • 主峰:北台頂(葉斗峰)
  • 海拔:3058 m
  • 區域面積:6530 km
位置境域,地質地貌,地層,岩漿岩,地貌地形,主要山峰,北台-東台支系,北台-中台支系,南台支系,地理環境,水文,氣候,土壤,植被,自然資源,植物,動物,礦藏資源,旅遊開發,台懷寺廟觀禮游,自然風光觀賞游,其他旅遊地,社會環境,社會,經濟,

位置境域

五台山脈
五台山脈的位置及走向
現代地理學所界定的五台山脈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其地理位置約在東經113°29'~113°39',北緯38°55'~39°66'之間。其西部和北部以滹沱河為界,東部是五台縣與河北阜平、平山縣的分水嶺,南部是五台縣與盂縣的分水嶺,包括五台縣全境、繁峙縣南山區、代縣東南山區、原平市東山區、定襄縣東北山區、盂縣北山區和河北省阜平縣西山區,總面積約有6530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地層

五台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中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台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該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58米,有“華北屋脊”之稱。
五台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五台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恆山—太行山連續,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岩層和地質構造,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台山經過了“鐵堡運動”、“台懷運動”、“五台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台群”綠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構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可以說,五台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五台山當之無愧地被譽為“中國地質博物館”。
五台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58米,為山西省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台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
  • 太古界
五台山是中國最古老的地質構造地區之一,也是全國地質研究對比的典型地區之一。
五台山的形成要追溯到26億年前。五台山地層,除短缺古生界的奧陶繫上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統、中生界外,其它各個時代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的地層都比較齊全。
阜平群是五台山出露最古老的地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東南部,與河北省接壤地帶。在原始地殼上最早堆積了中太古界阜平群地層,沉積了一套碎屑岩及碳酸岩建造。這是一套巨厚的遭受普遍混合岩化的變質岩系,厚度近萬米。
龍泉關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清水河以東一帶,厚度近5000米,以眼球狀片麻岩最發育,屬中太古界。
五台群厚度8000餘米,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北坡和東段,屬上太古界。地層經變質,形成了石英岩、變粒岩及大理岩。石咀亞群沉積之後的台懷運動,海槽似曾升起,旋即復降,接受了台懷、高凡亞群綠色片岩及磁鐵石英岩的沉積。這些綠色片岩及磁鐵石英岩,構成了中淺變質岩系五台山地質的重要特點。
  • 元古界
下元古界以五台山區的滹沱群為代表。到25億年前後,五台山發生“五台運動”,造成不少花崗岩侵入。著名的北台花崗片麻岩就是明顯標誌。接著,滹沱群開始沉積,它所表現出來的韻律極為明顯,下部顆粒粗大,為礫岩、石英岩;向上變細為頁岩,上部則是白雲岩。分為豆村亞群、東冶亞群和郭家寨亞群。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麓,石英岩即南台石英岩,頁岩則成為有名的豆村板岩。總厚度8500餘米。
距今18億年前後,發生呂梁運動。這個構造運動極為強烈,影響深遠,不僅使地殼抬升,更重要的是大規模水平擠壓,使五台群、滹沱群呈現廣泛強烈的褶皺,從而結束了五台、滹沱地槽的生命。五台山的地殼固化,與華北各地一起轉化成相對穩定的地區。
在五台山北部和東部約17.5~16.5億年,五台山與華北各地相繼下沉,接受了第一次廣泛海侵,沉積了中元古界長城系高於莊組地層。岩性為發含疊層石白雲岩,燧石結核或條帶白雲岩為主,底部為石英岩狀砂岩、白雲質砂岩,厚度300餘米。
  • 古生界
約6~3億年,五台山同華北地方一起接受了廣泛的海侵,相繼沉積了寒武系及奧陶及石炭系地層。
寒武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段,厚度400餘米,為一套淺海相碎屑岩和碳酸岩建造。岩性為礫岩、泥灰岩、頁岩、白雲岩。
奧陶系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南部,從靈境、天和,沿清水河西部神西一帶,為一套淺海相碳酸岩建造,總厚度約700米。
石炭系及二疊系在五台縣南部,為一套海陸交替相、以陸相為主的含煤建造,總厚度約300米,岩性為礫狀砂岩、砂岩砂質頁岩、鋁土頁岩、鋁土岩。
  • 新生界
主要分布於豆村、五台、東冶、茹村等盆地中,山區低洼部分和邊緣山麓部分也有零星分布。主要發育的是第四系中、上更新統,上第三繫上新統分布局限,第四系成因類型主要為坡洪積和河湖相。上第三繫上新統為淺紅色、深紅色粘土夾礫岩、泥灰岩薄層,厚度10~30米。第四系中更新統為褐紅色亞粘土夾砂礫石層、黃紅色亞粘土鈣結核層,厚度5~30米;上更新統為灰黃、黃褐色亞砂土、灰黃、灰綠色亞砂土,厚度5~30米;全新統為黃色亞砂土、砂、卵礫石層,厚度10~50米。
1.95億年~6700萬年前,是華北地台的活化期。燕山運動使五台山長期上升,終於形成了“五台隆起”。由於伴隨著西北方向的擠壓,使上盤地層上推成了飛來峰和推覆體,下盤地層發生了明顯彎曲,形成一系列西北向的斷層,為後來清水河、小銀河的形成拉開了序幕。
後來,擠壓力消失,兩大斷裂帶上盤下滑,作為下盤的五台山不斷上升,地勢更加突兀。這種構造模式,稱為“掀斜式構造”,使五台山南坡更加平緩,水系加長,北坡更陡,水系變短。

岩漿岩

五台山境域內,岩漿岩發育類型比較齊全。
前寒武紀花崗岩,寒武紀以前形成的花崗岩,主要有五台縣的黃金山花崗斑岩體、智存溝片麻狀複式花崗岩體、光明寺片麻狀複式花崗岩體、清涼社片麻狀複式花崗岩體,石佛片麻狀花崗岩體、峨口片麻狀花崗岩體,代縣王家會片麻狀花崗岩體,繁峙北台片麻狀花崗岩體。
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體五台山境內有較多分布,除形成該區金礦床外,還形成伴生有鐵、銅、鋁、鋅、銀礦床或礦化。五台山脈繁峙縣南部中酸性複合岩體群,主要分布於茶坊複合岩體,莊旺複合岩體,耿莊複合岩體。代縣南部灘上則為淺層侵入——火山頸相複合岩體,岩體主要為火山頸相的凝灰質角爍岩,集塊岩和侵入其中的次火山岩相的含角爍次長石石英板岩、次石英板岩組成。
基性岩,五台山基性岩成岩時代主要為五台期、呂梁期。以斜長角閃岩、變質輝綠岩、變質輝長岩、輝綠岩脈為主。岩床分布於五台縣劉定寺班老堯變質輝綠岩床。呂梁晚期代表性岩體有五台縣安家溝變質輝綠岩岩珠、橫嶺輝綠岩脈。燕山期基性岩入侵,境內只有繁峙縣莊旺的拉輝煌斑岩脈。喜馬拉雅期基性岩脈的代表性岩體為五台縣小柏里橄欄玄武岩錐。
太古代超基性岩,主要形成於太古代晚期,為五台運動末期的產物,多呈群成帶出現,岩體多數規模較小,其形態呈透鏡狀、扁豆狀。李福溝岩帶分布於五台山安家溝——後坪——李福溝一帶,由北向南有李福溝岩群、小甘河岩群、後坪岩群、石咀岩群。綠青岩帶分布在五台山主峰之西北,以代縣綠青為中心,面積150平方公里,岩體總數30個車右。大木瓜岩帶包括滹沱河上游平川以南,五台山北麓山地狹窄地帶內的超基性岩體。西起代縣峨口鎮,東至繁峙縣南峪口鄉東山底村,岩帶內發現岩體14個,分布於5處。
五台山的5個台頂都在2500米以上,山體渾圓高大。北台由著名的花崗片麻岩組成,岩石堅硬,剝蝕緩慢,形成華北最高峰。中台、西台由花崗片麻岩及石英岩組成。南台則為裸露的石英岩,被命名為五台系的南台統。東台則大多為五台中亞群的綠片岩組成。

地貌地形

  • 地形
五台山境域內地形極為複雜。由於受五台山脈走向影響,境內主要為五台背斜隆起和滹沱河斷陷盆地。由於歷次地質構造運動,使境內地形表現為重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高差懸殊的特徵。按其成因和形成特點,可分三大類:
剝蝕構造的斷塊高中山地,以五座台頂為主,東南綿延清水河流域,西向綿延繁峙南部、代縣東南部,為石山區,相對高程1000~1500米以上。其特點是峰巒重疊,山高溝深,植被覆蓋較好,唯耕地極少。
山間黃土台地,是積陷盆地地貌類型,包括五台縣東冶、溝南、茹村、豆村盆地及繁峙、代縣、原平的近山丘陵區。海拔在700~1200米,這些地區土地平坦,人口密集,為農業區。
河谷溝川,為水蝕沖刷的地貌類型,包括五台縣清水河、濾泗河、泗陽河兩岸丘陵區和繁峙、代縣滹沱河南岸平川區,原平縣東社平川區。河谷兩岸,形成多級階地,梯田層層,為黃土丘陵區。
  • 冰緣地貌
五台山地貌中,較為特殊的是冰緣地貌。它是由於第四紀地下冰融化作用形成的冰川遺蹟。中國的冰緣地貌,主要分布在青藏、西北高山地區和大興安嶺一帶,而華北僅見於五台山。
五台山的冰緣地貌,是德國舒密特赫教授於1913年(民國2年)在五台山進行地質考察時首先發現的。
在中台頂上,堆積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的如牛,小的似蛙,其色灰白,有稜有角,俗稱龍翻石,實際為龍蟠石,就是冰緣地貌的遺蹟。黛螺頂上的槽谷肩、魚脊嶺和菩薩頂冰坎等,其冰緣地貌也十分典型。

主要山峰

五台山脈屬太行山系,以北台頂葉斗峰為起點,五台山脈可劃分為三大支脈,分別延伸到河北阜平縣、平山縣,山西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及定襄縣。此外,在五台縣境內還有茹村天和隆起和窯頭隆起。整個山脈在五台縣境內有較大山峰146座,繁峙縣境內15座,代縣境內11座,原平市境內40座,定襄縣境內6座。

北台-東台支系

自北台始,經東台,蜿蜒120公裡脊線南下,於五台縣神西鄉邊家莊落脈。左畔清水河,右與河北省阜平縣、平山縣及山西省盂縣交界。共有7個支脈:
1、弓步山支脈,發脈於東台南四公里的2547高地,長12公里,落脈黃土嘴;向南支老公峰,落脈大甘河,山之陽為南梁溝自然風景區,南山寺建於山陰山坡上,山北為鐵瓦殿、觀音洞。
2、自東台2644高峰始,經華坪南下17公里,於石嘴落脈,西南為清水河。山腳石嘴有普濟寺,射虎川有台麓寺及著名的自然景觀寫字崖。
3、自東台2078高峰始,向西偏北5公里落脈南坪村,偏南6公里落脈狐峪口村。山北有新路溝,山南有灣子溝。
4、自南坨始,經2202高峰,蜿蜒10公里,落脈上門限石村。
5、自老虎頭始,向西偏北6公里,於照吞口落脈。
6、黑古洞尖沿脊線向西,經瓮子梁,全長9公里,於高洪口落脈。山北為屋腔溝,南為唐家莊溝。
7、自五台縣界1850高峰起,蜿蜒12公里,落脈於火焰山。
這一支系有34座山峰,主要是:
東台頂:亦名望海峰,山頂建望海寺,海拔2795米,面積45平方公里。
炮台山:海拔1832米,與阜平縣為界,山下有榆林村。
四方台:海拔1777米,山下有新莊村。
北塔梁:海拔1775米,山下有新路溝和上莊村。
南天門:與阜平接壤,南面為榆樹坪、大北溝。
南坨:海拔2281米,與阜平縣為界,西北有材林里、老保溝。
兩界峰:海拔1950米,東南與平山縣為界,西面有桃花界村。
老虎頭:海拔2016米,東臨平山縣,南為曹老溝,西有黑石溝。
紗帽尖:海拔1893米,與平山縣為界。
柴托尖:海拔1910米,東下5公里為平山縣黑山關。
黑桃凹尖:海拔1546米,南界應縣,北有黑河府村。
白龍廟:海拔1465米,西南與盂縣為界,山北為坪塔村。
寺鋪山:海拔1575米,南與盂縣為界,西北有寺鋪村。
花山尖:海拔1886米,南有馬家峪、北有廣銀溝。
龍口岩:海拔1855米,西有火石嶺村。
大塔:海拔1754米,山東有劉鋪溝,山之西有張老溝。
南佗寨:亦名摩天寨,海拔1102米,山下清水河流過。
黃花塔:海拔2134米,東南有硬青岩村,西南有蓮花池。
柴塔尖:海拔1960米,山下有武家峪、車子裡村。
火焰山:海拔1265米,南連黃花塔,清水河繞其山下。
東台北支入繁峙縣莊旺、神堂堡、小柏峪、東山、伯強5鄉。主要山峰有:
憨山:在南峪口村5公里處,因梵僧得名。
天岩山:在天岩村南,村內有岩山寺。
寶山:在南峪口村南10公里處,宋寶興軍故地,今野子場。
馬頭山:在神堂堡東側6公里處與靈丘交界,京原鐵路由此通過。

北台-中台支系

  • 主脈
由北台起脈,經中台,有較大山峰62座,脊線相連,落脈於槐蔭村。主要山峰有:
北台頂:亦名葉斗峰,海拔3058米,面積15平方公里,為華北最高峰。山之北坡屬繁峙縣,山之南坡為紫霞谷。
華嚴嶺:海拔2564米,距北台頂東南4公里,山下有光明寺、柏枝岩諸村,並有著名寺廟碧山寺、集福寺、七佛寺等。
中台頂:亦名翠岩峰,海拔2896米,山之西與繁峙為界,面積26平方公里,山頂建有演教寺。山腰有吉祥寺、獅子窩。
黃維垴:山北為繁峙境,山南有古清涼、清涼寺,西南有瓦場梁村。
香峪尖:海拔2219米,北坡為繁峙境,西連文殊峰,有西文殊寺遺址。山中有香峪村。山南為伏勝村。
黑圪蛋尖:海拔2548米,西北為代縣境。
銅谷岩:海拔2367米,山北有智存溝、大柏村。
火樹坡尖:海拔2081米,西為代縣境,東南山腳有智家峪村。
麻黃梁:海拔1940米,山下有范家莊、潘家峪村。
峨盂山:海拔1763米,山下有水峪村,上有飛泉,名小峨盂泉。
玉皇垴:海拔1538米,山下有大池村。
谷石崖:海拔2123米,與代縣相鄰,山下為楊林、白雲溝谷。
油簍梁:海拔2061米,北鄰代縣,山南為嶺底村。
虎頭山:海拔1492米,山下有上莊、神佑等村。
黃崖嶺:海拔1894米,山之西為代銀掌,藏金礦。
禿山:海拔1314米,西為團城村,東為下蛇神。
娘娘垴:海拔2124米,北與代縣為界,山南伸向青山垴、紫羅山。
教場梁:海拔2168米,西北與代縣相連,西南邊殿頭村。
峨嶺:海拔1731米,北接代縣,南為白雲村。
愛木圖尖:海拔2023米,與峨嶺相連,是五台、代縣、原平三縣(市)交點。
大背坡:海拔1717米,西與原平市相峙,東側為上金山村。
露頭山:海拔1868米,西與原平市為界,東側為上莊村。
真岩山:西與原平為界,山北為崖頭村,山南為原平堯山村。
  • 北台—中台支系向南延伸,有4條支脈:
繁峙縣佛光梁支脈,南北走向,較大山峰有6座:
虎山:海拔1945米,西側為西金河村。
狐子窩:海拔1912米,東為西窯曹溝村。
龍王堂:海拔1929米,北側為西窯村,南為席馬掌溝村。
蓮花山:海拔1889米,山腳下有柳院、寺溝村。
狐山:海拔1358米,西北為堂明村。
佛光梁:海拔1436米,西坡上有佛光寺,現存唐代木構建築。.
  • 娘娘垴、青山垴支脈,山峰有:
寺阻山:海拔1477米,東北有上王全莊村。
木瓜山:海拔1463米,西北為白家嶺,東北為盂家坪。
和高山:海拔1425米,山南有東坪村,東北為郝家垴。
青山垴:海拔1557米,山之東麓有小王村、西馬村。山上有奶奶廟。舊志稱為五台縣城的小北台。
文昌山:海拔1242米,懷抱西富村,山上有文昌廟。又稱峰山,是五台縣城的小中台。
  • 娘娘垴、紫羅山支脈,全長22公里,落脈黃土坡。主要山峰有:
大蒜尖山:海拔1565米,山之西為紅表村、探頭村。
雷公爺山:海拔1149米,山下有南頭、天池溝村。
西山:海拔1408米,山東為三角村。
雕王山:海拔1515米,山西為石人掌村,山南有張家峪鐵礦。
紫羅山:海拔1280米,上有明陽觀,為金代道士姬志之所創,元好問曾游此山,並作《明陽觀記》。又稱台神垴,是五台縣城的小西台。
  • 愛木圖尖、黃金山支脈,落脈於善文村,主要山峰有:
龍金山:海拔1648米,山西南為七圖村。
虎峪山:海拔1477米,腳下有白雲、桑院村。
黃金山:海拔1490米,山下有上金山、下金山村。
這一支系在繁峙境內,還有以下幾座主要山峰有:
西台:位於茶鋪鄉與寬灘鄉之間,海拔2773米。上建法雷寺。
文岫山:相傳拓跋氏女潛遁到此,後人紀念,建為公主寺。
圭峰山:峰峙如圭,山上有古柏,半山有寺,名圭峰寺。
岩山:海拔2227米,山上有龍洞、秘魔岩,建有秘密寺。
這一支系伸延至代縣的主要山峰有:
馬鬃山:海拔2440米,位於西窯聶營間。
黑山:海拔1096米,山下有黑山莊溝村。
黑圪蛋尖:亦名將軍嶺,位於灘鄉與五台交界處,海拔2548米,是代縣境內最高山峰。
山尖垴:俗名筆架山,海拔1897米,位於聶營東西段景南部。
舜山:海拔1318米,位於下莊鄉崗上村東。
鳳凰山:海拔1813米,位於新高鄉鳳凰觀。
紫金山:海拔1984米,位於趙家灣鄉。
天台山:海拔1951米,位於趙家灣鄉紅寺村東北。
大同溝尖子:海拔1927米,位於趙家灣鄉東西溝之間。
教場梁:海拔2168米,橫臥於代縣最南端,是代縣較大牧坡草場之一。
這一支系延伸至原平市境內諸山,連結成原平東山區。主要山峰有:
愛木圖尖:位於白石鄉木圖村與五台交界處,海拔2023米。
鷹愁梁:主峰海拔1975米,位於白石鄉儲士村東偏南,山峰有松林600畝。
紫荊山:主峰海拔1984米,位於蘇龍口鎮碰村東南與五台縣交界處。山麓曾建趙武靈王廟。
包公背:海拔1946米,位於蘇龍口鎮碰村東。
朝廷嶺:主峰海拔1819米,山峰險峻挺拔,表層土質較好,宜林。
露頭山,主峰海拔1816米,位於白石鄉新莊東南。
樺尖垴:海拔1762米,位於白石鄉新莊村東北。
松林山:海拔1740米,位於白石鄉野莊村北。山中盛長松林。
老師尖山:主峰海拔1601米,位於上莊鄉老師村。
刀山:海拔1600米,位於上莊鄉石地坪村,山形似刀,故名。
龍尖山:海拔1581米,位於東社鎮東山底村西北,山形似龍,故名。
薄荷山:海拔1564米,位於白石鄉西峪村東北,山中長薄荷,故名。
保銀山:海拔1397米,位於中陽鄉現峪村東南。
善護山:海拔1366米,位於子乾鄉東南賈村。藏鐵礦。北麓有各代鐵礦遺蹟。
大垴山:海拔1293米,位於上莊鄉峪里村東北。
高尖山:海拔1302米,位於南白鄉龍王堂村。
五峰山:海拔1259米,位於中陽鄉井溝村東北。山有5峰,山上建有聖廟,現建有壽寧寺,為五台山壽寧寺下院。
虎山:海拔1184米,位於南白鄉中原崗村。
金山:海拔1156米,位於東社鎮王南窯村東北,與五台縣交界,山中儲有金礦。
紅門梁:海拔1192米,位於白石鄉白石村西。
天涯山:海拔1114米,位於子乾鄉停旨頭村。“天涯石鼓”為崞縣(現原平市)八景之一,山前建有石鼓神祠。
平頂山:海拔1062米,位於子乾鄉南郭下村東南。
奎尖嶺:海拔1048米,位於上莊村西。
福壽山:海拔876米,位於東社鎮朱東社村西,山上有玉泉寺。
這一支系延伸至定襄境內,主要山峰有:
漆郎山:亦名柏樹嶺,位於無畏莊村西,海拔1132米。相傳因古時壯士豫讓在此山洞內避禍而得名,今山洞尚存,原洞內刻漆郎像,今不復見。
龍頭山:海拔854米,位於上湯頭村。山上有泉。
石人山:海拔1062米,在白村北,上有獨立巨石,遠望似人,故名。
貓寨山:海拔1017米,位於白村西北。元代戍守之地。
馬鞍山:位於北村東北。
老漢山:海拔1267米,在復興村西北。
紅門山:海拔1012米,在上零山村西北。
將軍山:海拔1087米,在白村西北。
龍山:海拔1208米,位於龍灣村東北,與原平市南白鄉接壤。

南台支系

  • 主脈
發脈於南台頂,歷經群峰,由劉定寺、殊公寺溝分割為兩脈,東脈落脈於門限石人馬山,西脈落脈於松岩口村。主要山峰有:
南台頂:亦名錦繡峰,海拔2474米,面積9平方公里,台頂建普濟寺。
插箭梁:海拔1800米,山下有大插箭、小插箭村。
鳳凰台:海拔2162米,位於蔣坊鄉,西有牌樓岩村。
狼凹尖:海拔1665米,位於門限石鄉,山南有牛代山。
帽盔寨:海拔1787米,位於門限石鄉,山東南為北月池村。
人馬山:海拔1500米,位於耿鎮,山南為松岩口村。
古南台:海拔2445米,位於靈境鄉,西北有東金河村。,
松樹垴:海拔1803米,位於靈境鄉閻家嶺村。
瓮子垴:海拔1702米,位於豆村鎮,西北建法華寺。
小涼山:海拔1495米,位於蔣坊鄉,南有王岩村。
平頂梁:海拔2024米,位於靈境鄉,北有迴龍巖、迴龍梁村,
王帽山:海拔1822米,位於劉定寺村,南為油房灣村。
黃木尖:海拔2136米,位於耿鎮黃花梁村北。
黃羅山:海拔1528米,山東北有滿井村。
抓角山:海拔1092米,山南有河口村。
  • 茹村天和隆起和窯頭隆起
主要山峰有:
四棱山:海拔1664米,位於茹村鄉七里溝村,山北為大石村。
臥牛山:海拔1377米,位於茹村鄉蘇子坡村。
羅谷嶺:海拔1475米,山之西為東山底村。
大垴山:海拔1256米,山下為東西龍泉村。
大凹山:海拔1535米,山北為茹村盆地,西南有劉建村。又稱天蓬垴,是五台縣城的小東台。“閣道穿雲”、“茹湖落雁”五台八景之二都在山下。
東岩:海拔1670米,位於天和鄉,山下有下馬地、南桑泉、銅爐村。
豺狼尖:海拔1288米,位於陳家莊鄉,山南為國都殿村。
鳳凰山:海拔1756米,位於天和鄉,山之東為西天和村,山西為祁家咀。
馬頭山:海拔1045米,位於天和鄉,北有東垴村,西南臨石溝。
惡山:海拔1793米,南臨茹村盆地,北有石槽村。
龍灣山;海拔1293米,位於蔣坊鄉,山下有西峽村。“龍灣煙雨”為五台古八景之一。
九女山:海拔1180米,山上有峰火台,東南有田家村。
南神垴:海拔1217米,位於溝南鄉。相傳漢文帝曾遊歷於此,原建有文帝廟,山下有南神坡、化龍崗村。
閻家尖:海拔1630米,山中有南橫嶺、曲家谷囤村。
崖套尖:海拔1499米,山之西有西龍池村。
二龍洞山:海拔1245米,山上有天然山洞,西臨桃灣村。

地理環境

水文

  • 徑流
五台山是滹沱河及其多條支流的發源地。五台山境域內主要河流為滹沱河、清水河,屬海河水系。其它小河流多注入滹沱河、清水河。
滹沱河,發源於五台山北麓繁峙縣泰戲山麓橋兒溝,經代縣、原平、定襄、五台,流入盂縣,再入河北省。五台山區域流域面積11936平方公里,長250公里,平均縱坡1/700,河床寬100~800米。忻口至東冶河道縱坡變緩,為1/1000左右,河床寬達800~1600米;東冶鎮以下,河床收縮,縱坡加大至1/620;至五台甲子灣、坪上一帶,河床寬100米以下,縱坡陡度達1/170~1/140。滹沱河有支流21條,較大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等。一般清水流量6.61立方米/秒。年總流量86400立方米。11月至下年3月為結冰期,冰厚0.3~0.4米。其上游建有下茹越水庫及灌區多處。
清水河,發源於五台山南麓五台縣台懷鎮紫霞谷與東台溝,經金崗庫、石咀、門限石、耿鎮、高洪口陳家莊等鄉,於坪上村匯人滹沱河,全長163公里,流域面積2405平方公里,河寬50~100米,河床總落差1793米,河道縱坡8.31‰,一般清水流量2.7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5500立方米。汛期在7~9月,水寬可達120米,水深2.5米。百年一遇最大洪峰2800立方米/秒。春秋高洪口以下常出現斷流現象,夏季可引水灌溉。11月至下年3月為結冰期,冰厚0.7米。河上有水電站多處,可供照明、機灌。
濾泗河,發源於五台縣東雷鄉嶺底村,經城關、劉家莊鄉於黃堾坪匯人清水河。流域面積352平方公里,河長43公里。河床寬50~100米,流量0.37立方米/秒,總徑流2100萬立方米。濾泗河繞五台縣城而過,俗稱城河,1975年在縣城北修唐家灣水庫一座,碧波蕩漾,為五台縣城一景。
泗陽河,發源於五台縣李家寨鄉小柏溝村,流域面積457平方公里,旁支有小北溝、智存溝、車場溝、葦地溝、東桂溝等小溪及節令河匯入。全長45公里。河源至小豆村18公里,冬春枯水,出小豆村,為長流水。經西峽、殿軍至河口村匯入清水河。河床寬30~50米,平時水寬4~6米,流速0.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56270立方米。
小銀河,發源於五台縣殿頭村,從殿頭至陽白為節令河,至郭家莊始有水出,經北大興至槐蔭村匯入滹沱河。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河長32.5公里,流域平均寬度7.08公里,總落差1378米,河道縱坡17.6‰,一般清水流量0.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7740立方米。沿河兩岸,土地肥沃,引水灌溉歷史悠久。
羊眼河,發源於五台山北麓繁峙伯強鄉大楞地,北流經獅子坪、野子場,循憨山至南峪口出山,經魏家莊至萬元池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積184平方公里,河長31.3公里,流域平均寬度5.88公里,總落差2006米,河道縱坡32.9‰‰,一般清水流量0.45立方米/秒。
峨河,發源於五台山北麓繁峙縣大黃尖山腳下,至岩頭與黑龍池水合,又有峨嶺水,自南來匯合,合而北流過圭峰至代縣南新村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積331平方公里,河長47.2公里,流域平均寬度7.01公里,總落差2166米,河道縱坡23.8‰,一般清水流量0.45立方米/秒。
青羊河,亦稱大沙河,為海河流域大青河水系最上游的支流之一,發源於東台頂腳下的古華嚴村,經神堂堡至茨溝營出境,入河北省阜平縣,歸於大青河。境內河長32公里,流域面積398平方公里,一般清水流量0.75立方米/秒。
峪河,發源於代縣八塔鄉廟灣村東南娘娘垴和五台縣境內楊林嶺,由南向北流經灘上、下莊至賈村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積354平方公里,河長39.7公里,流域平均寬度8.92公里,總落差1105米,河道縱坡18.7‰,一般清水流量0.35立方米/秒。平水期水寬5米,水深0.3米。洪水期水寬60米,水深1.5米,流速2.5立方米/秒。結冰期3個月。
中解河,亦名西峨河,發源於代縣趙家灣鄉高太乙莊南面的西峨嶺。流經新高鄉,至河頭村注人滹沱河。流域面積128平方公里,河長29.3公里,流域平均寬度4.37公里,總落差1316米,河道縱坡24.7‰,常年清水流量0.20立方米/秒。平水期水寬5米,深0.3米,洪水期水寬40米,水深1米,流速2米/秒,結冰期3個月左右。
同河,發源於原平市老師尖山石門溝,自西北而東南,經上莊、東社、南白3鄉。流向定襄宏道鎮北社村,至東社村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積276平方公里,河長37.1公里,流域平均寬度7.45公里,總落差740米,河道縱坡6.39%o。河床寬15~40米,平水期水寬2米,水深0.2米,流速0.7米/秒。洪水期水寬30米,水深0.8米,流速1.5米/秒。年徑流量1327萬立方米,河畔建有小型水庫4座,電灌站34座。
長樂河,發源於原平市木圖村老師山,經白石、赤龍口至匙村注入滹沱河。流域面積170平方公里,河長22公里,河道縱坡16.7‰,河床寬20---80米,平水期水寬2米,水深0.2米,流速1.1米/秒,洪水期水寬50米,水深0.9米,流速2.2米/秒。一般清水流量0.15立方米/秒。
  • 泉水
境域內泉水較多。其中五台縣共有小泉、小溪224處,總流量為2.76立方米/秒,全年總徑流量為0.8703億立方米,占正常年清水流量總徑流的38.8%。按流域統計,清水河流域有泉水165處,水流量1688公升/秒。泗陽河流域有泉水41處,水流量348公升/秒。濾泗河流域有泉水16處,水流量208公升/秒。小銀河流域有泉水13處,水流量497公升/秒。滹沱河流域有泉水9處,水流量157公升/秒。
五台縣較大泉水有:台懷鎮般若泉,中台太華池,射虎川神武泉,城關九女泉,東龍泉村龍泉,天和鄉龍泉洞,蔣坊鄉西峽村白沙泉,神西鄉水泉灣泉,陳家莊鄉避事垴濟難泉,建安鄉東建安村梨園泉,潭上村西潭泉,陽白鄉泉岩泉,東冶鎮槐蔭村朱後泉,太師垴下龍王泉,獨龍山下龍池,陽白鄉田家崗黑蓮池,灣子鄉狐峪口白雲洞泉,豆村鎮小豆村泉等。
代縣屬五台山範圍有泉水29處,其中聶營鄉9處,新高鄉3處,灘上鄉7處,八塔鄉2處。較大泉水有聶營鄉井神廟泉、佛爺彎泉等。
原平市屬五台山範圍有泉水11處。主要有:東社鎮壽山泉、下長樂下東泉、王北窯村西溝泉、上神頭廟上泉、子乾村子乾泉、上神頭神頭泉、白石村白石泉、北河底北河底泉等。
  • 地下水
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含水岩系,由震旦系白雲質灰岩,下寒武系頁岩、砂岩,寒武、奧陶系灰岩等含水岩組成,是五台山地下水主要貯存地帶。其中震旦系白雲岩組岩層較緻密,富水性較弱,但岩層裸露,尤其是構造、風化裂隙發育,直接承受大片降水補給的地段,含水較富。繁峙縣的小柏峪、南嶺口一帶均有小泉出露,老泉頭泉流量達55升/秒。寒武系下統砂岩、頁岩為較弱含水層,可視為區域隔水底板,上覆灰岩、白雲岩含水岩層,為中等富水——低富水地層,其中出露有很多大泉。五台縣李家莊泉流量143升/秒,至坪上泄人滹沱河的清水流量達2750升/秒,均出露於寒武系中統灰岩中。中奧陶石灰岩含水岩層,裂隙岩溶發育,有較大泉水出露。五台縣水泉灣泉,共有泉眼11處,總流量1235升/秒。下元古界滹沱群的白雲岩,厚度很大,岩性比較單純,裂隙岩溶化較發育,為富水——極富水。出露較大泉水有五台縣潭上泉流量56升/秒,建安泉流量78升/秒。
變質岩類裂隙含水岩系,該岩系的岩性以石英、變質岩為主,夾千枚岩和白雲岩。由於岩石堅硬,性脆,不易風化,表層裂隙不發育。但受構造影響,地下水貯存在裂隙帶中成為裂隙潛水。其富水程度主要受地質構造控制,在地質構造帶影響範圍內富水性較強。五台山區均有大泉出露,五台縣小豆村泉流量100升/秒。下白雲岩含水岩組,以矽質白雲大理岩為主,為中等富水一富水,由於褶裂劇烈,岩層傾角較陡,形成陡傾承載含水層,地下水排泄受到相對隔水層的阻擋而溢出成泉。五台縣泉岩泉流量95升/秒,西雷泉流量40升/秒。
鬆散岩孔隙水含水岩系,由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全新統含水層組成。其岩性的分布特徵,第三系含水岩層為礫石、卵礫砂層,粘性土層為相對隔水層,總厚度0~80米,其變化及分布規律受地貌條件控制。在邊山丘陵、山地小溝谷底為堆積殘積物,以粘性土為主,水量極微,為極弱水。洪積傾斜平原、山問小盆地或較大溝谷底部為洪積層,岩性為卵礫石,透水性較好,為弱水——中等富水。第四系下更新統含水系由卵石、礫石、砂組成,主要分布在繁峙、代縣滹沱河盆地和五台山區各山間盆地的深處。

氣候

五台山屬溫暖帶半乾旱型森林草原氣候帶北端,為明顯的大陸性氣候。五台山地區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很大。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因此成為東南風深入本區的第一道障礙和河北省與本區的氣候分界線。山脈迎風面是五台山降雨中心,而山脈的背面繁峙、砂河一帶則為少雨地帶。
五台山區氣候變化,直接受大氣環流的影響,四季變化明顯。冬季受蒙古西北風氣流控制,氣候寒冷乾燥。春季屬極地大陸氣團衰退與副熱帶海洋氣團西進北上交替之季,形成溫暖、乾燥多風沙氣候。夏季受大陸低氣壓及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吹偏南風,高溫潮濕多雨。因該季副熱帶海洋氣團強弱及進退早晚不定,形成降雨很不穩定,年際變化大,旱澇不均。秋季副熱帶海洋氣團削弱南退,極地大陸氣團重返南下,形成短時秋高氣爽天氣。隨著冷空氣團的迅速控制,溫度很快下降。境域內,根據溫度與降水條件可分為3個氣候區。
五台山北部嚴寒多雨區:包括五台縣五台山地區台懷、金崗庫、石咀、銅錢溝、門限石、灣子、靈境、劉定寺、李家寨、屋腔等鄉鎮和繁峙縣伯強、茶鋪、岩頭、神堂堡、莊旺、寬灘等鄉鎮及代縣八塔、趙家灣等地。海拔高度1300~2400米,多年平均氣溫4.2C,極端最高氣溫20℃,極端最低氣溫-40℃,無霜期90~120天,正常年降水量8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700~900毫米,風向以北風和西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每秒9米,大風日數達182天。五台山風景區氣候尤為寒冷。按中台頂氣象站歷年記錄,極端最低氣溫-44.8‘C,最高氣溫20℃,年平均氣溫4.5。C。五台山全年結冰期為280天,平均無霜期72天。年降雨量960毫米,主要集中在6、7、8月份。歷年記載最大風力12級,年平均風速每秒8~9.6米。歷年平均霧日203日,最多為236日。
五台山中部丘陵溫涼少雨區:主要包括五台縣溝南、城關、東雷、劉家莊、豆村、蔣坊、大石、白家莊等地和繁峙、代縣部分丘陵區鄉鎮。海拔1000~1400米,年平均氣溫6.9℃,夏季平均18℃~20℃,最高可達33℃,最低氣溫平均-8℃~10C,年降水量450~550毫米,無霜期為130~140天,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大風日數29天左右。
五台山西部南部溫暖少雨區:主要包括五台縣紅表、東冶、建安、神西、東峪口、陳家莊、耿鎮、高洪口、天和等地和代縣南山地區,原平市同川地區和定襄縣宏道地區。地處滹沱河、清水河、同河、峨河下游,海拔在620~840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0rC左右,年極端最低氣溫一26℃,最高氣溫37℃,年降雨量400~500毫米,由於溫度高,蒸發快,一年四季多乾旱。無霜期150至160天,全年10℃以上積溫3000~4000度,年日照時數2374小時,全年風向多北風、西北風,夏季多南風,風速2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8天。

土壤

五台山境內,因地形、氣候、水文較複雜,所以形成的土壤類型也比較豐富。1981年全縣土壤普查,共有7個土類、18個亞類、72個土屬、95個土種。
  • 亞高山草甸土
主要分布於五台山的北台頂、中台頂、東台頂、西台頂等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的一些山頂平台緩坡上,此類土壤是境內垂直分布最高的一個土類,高寒冷濕,生長著高山草甸植被,呈草毯草甸狀。在此生物氣候條件下,土壤上部進行著草炭性的腐殖質累積過程,下部進行著氧化還原交替的潛育化過程,土體潮濕滯水,腐殖層深厚,有機質積累較高,達6~12%。
  • 山地草甸土
主要分布於五台山各支系海拔約2000米以上的高山緩坡處。五台縣台懷鎮、金崗庫、銅錢溝、靈境、劉定寺、李家寨等鄉鎮,繁峙縣伯強、岩頭、茶鋪等鄉鎮,均有分布。
山地草甸土分布區因寒冷風大,林木難以生長,植被以五花草甸草和草原草甸草為主。該土壤宜牧不宜農林,自然草原草甸植被生長非常茂盛,是優良的天然牧地。根據成土過程,山地草甸土可分為亞高山草原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地土等3個亞類,7個土屬,7個土種。
  • 山地草原土
分布於境域內1800,---2500米的山坡上。五台縣台懷、金崗庫、靈境、柳院、李家寨等地,繁峙縣伯強、莊旺、寬灘、茶鋪、小柏峪、岩頭等地,代縣灘上、八塔、趙家灣等地均有分布。其土體特徵是:生草過程減弱,腐殖層變薄,滯水性能降低,土體呈中性反映。該土適宜造林放牧。根據成土過程,可分為山地草原土、山地草原草甸土2個亞類,10個土屬,10個土種。
  • 山地棕壤土
主要分布於五台山區海拔1800,-,-,2400米的次生林區和殘存林區。包括五台縣台懷、金崗庫、石咀、門限石、灣子、靈境、劉定寺等鄉鎮,繁峙縣伯強、岩頭、茶鋪、莊旺、寬灘等地。是本區森林土壤。
山地棕壤土可分為山地棕壤、山地生草棕壤、山地棕壤性土3個亞類,15個土屬,15個土種。山地棕壤亞類分布在針葉林覆被的廣大陰坡上;生草棕壤則分布於原針林覆被遭受破壞,被茂密的次生草灌所代替了的廣大陽坡及向陽緩坡上;棕壤性土多分布在覆被較差,有一定水土流失的陽坡陡坡、懸谷兩側等地形部位上。山地棕壤區陰冷潮濕,植被以雲杉、落葉松等天然寒性針葉林為主,其次混有白樺、刺梅、六道木、莎草、苔蘚等。山地棕壤為宜林土壤,是五台山區林業基地。
  • 褐土
主要分布於二級階地以上的丘陵區和1900米以下的低山區,是五台山區面積最大的農耕地土壤類型。此地帶屬暖溫半乾旱、大陸季風性、森林——草原型生物氣候特徵。土壤受季節性高溫高濕影響,發生著粘化、鈣積過程以及表層的腐殖化過程。其土體特徵是:土體深厚,土質均勻,顏色灰棕褐色。底土可看到微弱的粘化現象和鈣積層,呈酸鹼性反映,碳酸鈣含量可達10%。本土類可分為淋溶褐土、山地褐土、淡褐土性土、淡褐土、草地淡褐土等5個亞類,37個土屬,53個土種。
淋溶褐土、山地褐土主要分布於境域內五台、繁峙、代縣、原平各縣(市)海拔1400~2000米的山地,處於溫帶濕潤、落葉疏林草灌生物氣候條件下的中山亞地帶。土壤上部進行著腐殖化,土體中進行著比較明顯的淋溶脫鈣、粘化積澱過程。土壤性狀為:腐殖層較厚,有機質含量多在2~6%,通體無石灰反應或底土有弱反應。山地褐土表現為表弱下層的石灰反應,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該土壤區大部分為林牧用地。
淡褐土性土分布於五台山區廣大黃土丘陵區和土石山地上,海拔約在800~1600米之間,多為黃土母質。氣候暖旱,植被較稀疏,多為旱生草本或草灌,覆蓋度差,多為農墾用地,水土流失嚴重。土壤發育不穩定,成土特徵不明顯,肥力貧瘠,有機質二般在0.6一--0.8%。通體石灰反應強烈,土壤呈弱鹼性反應。該土壤區為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有機旱作農業開發建設區及新辟果木園區。
淡褐土和草甸淡褐土分布於五台山區五台、繁峙、代縣、原平、定襄各縣(市)平川二級階地和山前傾斜平原中下部,海拔約750.--.1100米之間。為境內的典型地帶性土壤,也是平川區的主要農業耕作土壤。該土區氣候為暖溫半乾旱特徵,水熱條件較好,地勢平坦,成土發育較穩定,有一定的粘化鈣特徵。通體有石灰反應,呈微鹼性,耕作歷史悠久,熟化度高,土壤較肥沃,疏鬆宜耕。有機質含量0.8~1.5%,多為黃土母質,礦質養分也較豐富。
  • 草甸土
主要分布於滹沱河、小銀河、濾泗河、泗陽河、同河、峨河沿岸的一級階地上。成土母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主要受地下水位影響發育而成,質地差異較大,砂粘相間,層次明顯。地下水位1~2.5米,隨季節性降水量的影響,底土經常處於氣化還原狀態,銹紋銹斑明顯。根據成土過程,可分為淺色草甸土、鹽化淺色草甸土2個亞類,4個土屬,4個土種。草甸土耕作歷史悠久,熟化度高,土壤較肥沃,有機質含量0.8~1.8%,是境內高產高效農業耕作土壤。
  • 水稻土
五台山區零星分布於滹沱河及支流沿岸的一級階地及河漫灘上,如五台縣建安、東冶一帶,繁峙、代縣滹沱河南岸一帶。水稻土是人為栽培水稻條件下,長期水耕熟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土壤類型。其土體特徵是:耕層無結構,有較明顯的犁底層,下有多量銹紋銹斑的潛育層,再下有灰藍色的潛育層。地下水位0.5~1.5米,土體濕潤,質地多為輕壤,有機質含量1%。由於水耕洗鹽作用,含鹽量小於0.4%,定為鹽漬型水稻土。

植被

五台山區植被由高到低形成明顯的群落分布,可分為6個自然帶。
  • 亞高山草甸帶
分布於五台山五座台頂頂部,植被以蒿草為主,其次有苔草、蘭花棘豆等草甸群落。草體厚度5厘米左右,覆蓋度達100%,呈草毯、草丘狀,為牧草帶。
  • 山地草原苹甸帶
分布在五台山各支脈上部及山頂平台緩坡處。植被種類主要有:苔草、蒿草、蘭花棘豆、菱陵萊、苔蘚、地衣,還有小葉龍膽、金蓮花、苓苓香、火絨、短穎鵝冠草、深山米芝、小叢紅景天、高山蒲公英、莎草、狼毒、羽茅、鐵桿蒿叢及多種菊科草共同組成的五花草甸群落。草體高度約5~20厘米,覆蓋率90~100%,為牧草資源帶。
  • 森林灌叢帶
主要分布於五台山海拔1700----2700米之間的深山山地上。五台山北麓繁峙縣二茄蘭一帶,五台縣台懷弓步山、南梁溝一帶,為五台山著名林區。在這個林線內,其上部主要以雲杉、落葉松、油松等針葉林為主,與林下的苔蘚類構成生態群落。其下部以針闊混交林為主。闊葉樹種主要是樺樹、山楊等。內部混雜著野刺梅、丁香、山桃、山杏、繡線菊、胡榛子等灌叢以及一些莎草等草本構成的生物群落,覆蓋率80~100%,為森林帶。
  • 灌叢草本帶
分布在海拔1200~1900米的廣大土石山地上,植被以山楊、山杏、酸刺、繡線菊、刺梅、胡枝子、狼毒、莎草、黃芪、野蔥、早熟禾、黃花錢線蓮、羽茅、地梅、蘭花棘豆、菊科等草本為主構成的草灌群落,覆蓋率為50~90%,為林牧業和草本糧油、中草藥帶。
  • 旱生草本帶
分布於黃土丘陵區和平川二級階地區。植被以蒿草、披肩草、酸棗、甘草、益母草、胡枝子、狗尾草、自草,蒺藜,紫雲英、莎蓬、棉蓬、野苜蓿、刺兒茶、甜苣、苦苣等旱生草木和田間雜草為主。覆蓋率較小。
  • 隱域草菅帶
分布於滹沱河、小銀河、濾泗河、同河等沖積平原一級階地上,草本有鹼草(菅草)、苦菜、灰菜、蘆葦、馬唐、狗尾、水稗、醋柳、蒲草、鹽蓬、鹽吸、蘆草、蒼耳、旋花i蒲公英、車前子、芨芨草等田間雜草和濕生草甸複合群落,為飼養飼草帶。

自然資源

植物

五台山區海拔高差懸殊,氣候類型多樣,生物垂直分布變化明顯。植物共有99科、351屬、595種。其中草本植物482種,占總數的81.3%;喬灌木113種,占總數18.7%。這些種類中最多的是菊科75種,豆科40種,薔薇科36種,無禾科33種;其次是毛茛科25種,唇形科21種,莎草科18種,蓼科17種,傘形科15種,百合科14種,十字花科13種,石竹科13種,玄參科13種,虎兒草科12種。低等植物中,藻類有地皮菜可供食用,綠藻可作飼料;菌類有木耳、蘑菇、馬勃、豬苓、茯苓,均可入藥,木耳、蘑菇又是山珍佳肴。高等植物中的蕨類有瓦松卷柏、銀粉、背蕨,均為藥材。其餘高等植物分牧草、森林、果木、藥材、花卉等。
  • 木質植物
五台山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33.7萬畝,覆蓋率8.66%,其中天然林占63%,人工林占37%。森林群落主要由木本植物——喬灌木組成。五台山植物群落因海拔變化呈一定規律性,即亞高山分布著耐寒矮小的高山草甸灌木,中山、低中山分布著高大的針闊葉樹種及伴生灌木。五台山木質植物資源共42科79屬131種。其中喬木60種,灌木71種:
  • (二)野生草本植物
五台山區野生草本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大部分是天然牧草,草地面積384.4萬畝,占全省天然草地的7%,加之五台山水流多,水質好,成為理想的夏季天然牧場。五台山野生草本植物共470多種,其中產量高、品質好的有58種,是五台山主要牧草資源。
  • (三)野生花卉
五台山物種豐富,野生花卉繁多。五台山的夏季,花團錦簇,漫山遍野,遠接天際。山花散發著馥郁香氣,使人流連忘返,如醉如痴。五台山野生花卉是佛國勝景的特色景觀,欣賞萬花競發的景致,是到五台山旅遊的難以忘懷的享受。
  • (四)藥材
五台山是全國不可多得的藥材園。五台山所產野生藥材,按藥用功效,可分為以下15類:
解表藥材:菊花、薄荷、牛蒡子、柴胡、升麻、葛根、葛花、木賊、麻黃、紫蘇葉、荊芥、防風、白藏、香蒿、荊條葉。
去風濕藥材:香加皮、蓁艽、蒼耳子、馬先蒿、透骨草、草烏、木瓜、天仙藤、鹿銜草、老鸛草、照山白、山獨活、雞樹條、角蒿、斬龍箭、兔兒傘。
去濕利尿藥材:薏苡仁、茵陳、茯苓、豬苓、車前子、石萊、瞿麥、地膚子、冬葵子、當歸、雞眼草、萑草、抽葫蘆、鈴蘭、牽牛子、蒡藶子。
芳香化濕藥材:藿香、蒼朮、水菖蒲。
清熱藥材:知母、夏枯草、蘆根、青箱子、天花粉、連翹、板蘭根、地丁、蒲公英,野菊花、敗將草、苣莢草、馬齡莧、山豆根、射干、漏蘆、白頭翁、馬勃、土貝母、紫參、錦燈籠、蜀葵、金蓮草、喉嚨草、木槿花、馬藺子、追風草、粘身草、翻白草、黃苓、黃柏、苦參,石連子、地黃、牡丹皮:赤芍、地骨皮、山銀柴胡、青蒿、荷葉。。
理氣溫里藥材:香附、玫瑰花、紫蘇梗、韭白。
化痰止咳藥材: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地椒、枯樓、苦杏仁、紫蘇子、款冬子、紫苑、松塔、洋金花、棒棒木。
理血藥材:仙鶴草、景天三七、大薊、小薊、地榆、白茅根、艾葉、雞冠花、地錦草、茜草、金絲桃、問荊、薺萊、水苦買、赤母參、益母草、澤蘭、紅花、桃仁、蒲黃、王不留行、月季花、絲瓜絡、風仙透骨草、通經草、水紅花子、山萵苣。
止痛藥材:白屈茶、天仙子、大救架。
安神鎮靜藥材:酸棗仁、遠志、柏子仁、合歡皮、豬毛茶、蕨菜、榆線、結頁草。
助消化藥材:山楂、麥芽、萊服子。
殺蟲驅蟲藥材:貫眾、南瓜子、花椒、鶴虱、藜蘆、山百部。
補益藥材:黨參、手掌參、黃芪、山藥、甘草、黃精、盤龍參、蘑菇、靈芝、白芍、枸杞子、桑葚、白首烏、石花、木耳、南沙參、百合、玉竹、桑寄生、黑芝麻、鹿茸、列芻、胡桃仁、黃絲子、沙苑子、補骨脂、續斷、韭菜子、蔥子、蛇床子。
固澀藥材:浮小麥、麻黃根、石榴皮、金櫻子、蓮須、椿皮。
外用藥材:松香、辣椒、飛燕草、蓖麻子、唐松草、牛耳草、蓮子茶、苦丁香等。
上述藥材中,五台山區廣泛分布。產量較高的主要野生藥材有:
根或根莖類:波葉大黃、黃芪、柴胡、防風、地榆、白芷、蓁艽、黃芩、紫菀、祁州漏頭、玉門、手參、親山龍、台參。
全草類:瞿麥、土三七、。金絲蝴蝶、薄荷、益母草、黃花列芻、鈴蘭、蘑菇。
其他類:金蓮花、牛蒡、山罌粟。

動物

  • 獸類
五台山區草木繁盛,森林彌布,是野生動物棲息繁殖的天然場所。在明清以前,森林覆蓋率高,故野獸很多。據清乾隆《五台縣誌》記載,五台山上產麝、虎、豹、鹿、獐、熊等珍貴野獸。野生虎、熊、鹿、麝已絕跡。現有野生獸類41種,6目,19科。其中主要有石貂、金錢豹、狐狸、獾、黃鼠、山羊、野豬等,”都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優良的皮毛獸。其他有:刺蝟、麝鼴、大水鼬鼠、小麝嗣、狼、赤狐、青鼬、黃鼬、艾虎、香鼬、豬獾、狗獾、果子狸、豹貓、狍子、青羊、草兔、藏鼠兔、岩松鼠、花鼠、黃鼠、復齒鼯鼠、普通蝙蝠、大目蝠等。
  • 鳥類
五台山區水源豐富,水質清澈,氣候涼爽,植被茂盛,環境多樣,食物充足,是山西乃至華北地區不可多得的鳥類繁殖的優良場所。鳥類的種類組成和密度分布,均具有特殊優勢。據科學調查資料表明,五台山有鳥類142種,16目,36科。其中有9種鳥類為山西省所罕見,即黃斑葦雞、栗葦雞、紅胸田雞、鳳頭麥雞、赭紅尾鴝、白項溪鴝、黑眉葦鶯、棕肩尾菅、黑尾蠟嘴雞。五台山鳥類中有春候鳥30多種,夏候鳥70多種,冬候鳥20多種。比較珍貴的有鳶、金雕、啄木鳥、紅嘴山鴨、喜鵲、鳳頭百靈、雲雀、杜鵑、蘭翡翠、柳鶯、太平鳥等。
此外,還有:小鸝鵬、蒼鷺、草鷺、池鷺、大白鷺、黑鸛、綠翅鴨、斑嘴鴨、雀鷹、五帶海雕、白頭鷂、燕隼、紅腳隼、紅隼、灰背隼、石雞鵪鶉、勺雞、環頸雉、斑翅山鶉、小田雞、黑水雞、灰頭麥雞、劍鷸、金雎鷸、環頸鵒、針尾沙錐、扇尾沙錐、紅嘴鷗、普通燕雞、原鴿、岩鴿、灰斑鳩、山斑鳩、火斑鳩、大杜鵑、鵰鶚、小鶚、短耳鶚、長耳鶚、夜鶯、白腰雨燕、北京雨燕、翠鳥、蘭翡翠、戴勝、蚊型、綠啄木鳥、砂啄木鳥、黑啄木鳥、小雲雀、家燕、金腰燕、岩燕、樹鷚、水鷚、粉紅胸鷚、田鷚、白鵲鴿、紅戛伯勞、虎紋伯勞、黑枕黃鸝、黑券尾、北椋鳥、灰椋鳥、紅嘴蘭鵲、灰喜鵲、紅嘴山鴉、寒鴨、大嘴烏鴉、褐河鳥、鷦鷯、棕眉山岩鷯、蘭歌鶇、北紅尾鴝、紅脅蘭尾鴝、紅尾水鴝、棕頭雅雀、山噪鶥、山鶥、山樹鶯、大葦鶯、蘆鶯、黑眉葦鶯、褐柳鶯、黃眉柳鶯、黃腰柳鶯、極北柳鶯、棕扇尾鶯、紅猴鵝、烏鷦、鴝鵝、白臉山雀、黃腹山雀、煤山雀、禍頭山雀、沿澤山雀、銀喉長尾山雀、黑頭鴨、普通鴨、紅翅旋壁雀、普通施木雀、紅脅繡眼、樹麻雀、金翅、普通朱雀、北朱雀、紅交嘴雀、長尾雀、錫嘴雀、黑尾蠟嘴雀、黃胸鵝、灰眉岩雞、三道眉草鴯、赤胸鴯、小鴟等。

礦藏資源

五台山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藏資源。據勘察,金屬、非金屬礦藏有30餘種,礦點160餘個。其中尤以鐵礦為多。以沉積變質型(鞍山式)鐵礦床為主,分布境內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一帶,通稱五台鐵礦。鐵礦床多賦存於上太古界五台系台懷亞群柏枝岩組、石咀亞群的文溪組,其次有金崗庫組。柏枝岩組多賦存大型、特大型工業礦床的鐵礦。其大型礦床有五台柏枝岩礦、代縣山平坪礦、西峪里礦、趙村礦、繁峙大草坪礦等。
除鐵礦外,還有金屬和非金屬礦多種。銅礦主要有台懷銅礦、觀音洞銅礦、虎山銅礦、葦地坪銅礦,繁峙縣伯強、茶鋪等亦有銅礦分布。五台山銅礦多不適宜工業化開採。金礦有五台鎮海寺、寬灘金礦,代縣張仙堡、灘上等地的岩金,張仙堡、峨口等地的白砂金,均已開採。黃鐵礦有五台縣金崗庫、小甘河,繁峙縣伯強等地的硫鐵礦,現均已開採。此外還有稀土元素礦、鈾礦、綠柱石礦、水晶礦、雲母礦、硼礦、大理石礦和花崗岩礦。

旅遊開發

五台山旅遊活動歷史悠久。最早的旅遊者多為朝山拜佛,禮謁文殊。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大都崇信佛教,眷仰靈山,或親臨五台,或派貴族大臣建廟度僧。外國高僧相繼朝台,拜佛學法;文人學士接踵謁台,寄情山水。
新中國建立後,五台山的寺廟文物等人文景觀得到維修,奇峰異窟等自然景觀受到保護,為五台山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78年改革開放後,五台山旅遊業才逐步向產業化發展。1997年,五台山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全國35張旅遊王牌之一,同時成為山西省十佳旅遊區之首。國內遊客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及外國友人紛至沓來,形成五台山史無前例的旅遊熱潮。

台懷寺廟觀禮游

台懷風景區是五台山佛教寺廟的集群區,又是以古代寺廟、集鎮、民宅為主要內容的具有濃厚地方特色和傳統風格的遊覽區。瞻仰主要寺廟,既可達到朝山拜佛的目的,體驗到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還可以看到嚴謹虔誠的佛事活動和簡樸雅靜的僧尼生活,領略佛國世界的深層內涵。
  • 禮謁五頂大朝台游
歷史相沿,親自登臨五座台頂,分別朝拜五方文殊者,稱為大朝台。過去交通不便,只能徒步。朝山拜佛的佛教徒和香客居士不畏艱險,趨之若鶩。而今五座台頂皆通沙石公路,乘車前往,快捷方便。旅遊者先去南台,依次中台、西台,返回台懷,再直達鴻門岩,依次去北台、東台。大朝台游以其深厚的文殊信仰吸引著海內外僧眾,逐漸成為一條精品旅遊線路。
  • 登黛螺頂小朝台游
自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第五次巡禮五台山,登黛螺頂進香,朝拜塑於一殿的五方文殊,便稱為小朝台。小朝台可滿足佛教信徒和旅遊者朝禮五方文殊的願望。以前,登黛螺頂只能沿著盤旋陡峻的山徑攀登。旅遊者可由1080個台階的大智路登頂,也可以乘空中索道登台,還可騎馬上山。登黛螺頂小朝台游,已成為熱門旅遊項目。
  • 佛母洞轉生游
佛母洞坐落於白雲寺溝內,歷代相傳,朝聖者鑽進內洞,稱為“投入佛胎”,出洞稱為“佛母重生”。慕名而來的朝聖者和遊客絡繹不絕,都想鑽入內洞,讓佛母重生一次,祈求得到佛母恩賜,祛病延壽。
  • 唐建古剎考察游
南禪寺、佛光寺大殿,皆為唐代所建,是亞洲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兩寺殿宇、佛像雕塑、壁畫均保存完好,被稱為唐代三絕。因南禪寺位於陽白鄉李家莊,佛光寺位於豆村鎮佛光村,距五台山風景區較遠,必須專程前往。旅遊者乘公共汽車時,可在東冶鎮下車,改乘計程車去南禪寺;也可在豆村鎮下車,改乘計程車去佛光寺。
  • 秘魔岩龍洞朝聖游
繁峙縣岩頭鄉維屏山中,不但秘魔岩景區風景秀麗,而且其秘魔寺和龍洞還富有神秘色彩,許多朝拜龍洞的人,都說在洞中會看見各種圖像,有的像龍,有的像佛,有的像人。其實,這是陽光射入洞內,經岩石折射現出的不同景象,但對佛教徒來說卻是文殊菩薩的靈跡,別有深意,因此游者甚眾。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朝拜游
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自古以來,朝拜四大佛教名山,飽覽自然風光,既為盛事,又為幸事。1988年,由山西、四川、安徽、浙江等省的國際旅行社共同發起,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朝拜游很快受到香港、台灣地區和東南亞諸國的歡迎,形成熱線。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朝拜游的路線是:從杭州入境,先看西湖靈隱寺,後赴寧波轉乘客輪朝拜普陀山,再赴上海經南京朝拜九華山,再乘車轉南京乘飛機至北京,市內觀光後乘飛機抵山西太原轉赴五台山朝拜,再返太原乘飛機南下成都上峨眉山朝拜,飛抵桂林觀光後離境。這條線路須25天,但多數香客朝山心誠,客源經久不衰。至1997年,山西省內旅行社推銷該旅遊項目,自主外聯海外旅遊者5000人次,橫向接待海外旅遊者2萬人次。1992年以後,該旅遊路線擴大到國內旅遊市場。1997年,國內以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四川、青海、陝西、甘肅、內蒙古等省區為主的佛教弟子朝拜四大名山的越來越多,其中上五台山者累計已達百餘萬人次。

自然風光觀賞游

  • 五頂靈峰登山游一
五台山五座台頂海拔不同,風光各異,氣象萬千。景區開設的旅遊線路,包括北台華北屋脊登高游、東台望海觀日游、南台賞花觀光游、中台探秘獵奇游、西台草原風光游,或驚心動魄,或恬靜悠閒,都是領略自然、陶冶性情、別有風致的旅遊項目。
  • 南梁溝自然風光游
南梁溝位於金崗庫鄉,全長10公里。溝內峰巒起伏,森林如海。綠草成甸,繁花似錦,溪流似琴,野生動物不時出沒,給遊客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樂趣。溝里散落著幾個自然村,住著少數農家。低矮的農舍,古老的石碾、石磨,熱情好客的村民,使遊客能夠感受到深山老林人們生活的風貌。
  • 太子城三門九灣風光游
太子城位於南台腳下靈境鄉到劉定寺鄉的峽谷中。從耿鎮進入殊像寺溝,兩側山峰陡立,中間小河流淌,山谷盤旋迴環,形成9個大彎,而兩側山峰相近時,寬僅10多米,好似天然石門,形成3門9彎的峽谷深澗。到此遊覽,不但風光無限,而且富有傳奇色彩,還可到靈境寺瞻仰五台的另一處仰天大佛。
  • 寫字崖靈山探奇游
寫字崖位於石咀鄉射虎川村,是一面平整直立的峭壁,崖底正中雕刻佛像百尊。在造像西側石壁上,似有大小不等的篆隸金文,雖有橫豎撇捺,字跡卻難以辨認。遊人專程前往,蘸水洗崖,辨認字跡,是一項覽勝探奇的趣味盎然的旅遊活動。

其他旅遊地

  • 革命勝跡瞻仰游
五台縣擁有南茹村八路軍總部舊址、金崗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射虎川晉察冀邊區政府舊址、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石咀普濟寺晉察冀邊區銀行舊址、滑石片石溝伏擊戰遺址、塔院寺毛澤東路居舊址和徐向前元帥故居等國家級、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革命勝跡先後被國家和省命名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革命勝跡瞻仰游,或從東冶鎮徐向前故居始,到南茹村,再沿清水河,北上五台山;或從五台山下,沿清水河一線往下參觀。
  • 閻錫山舊居民俗風情游
定襄縣河邊村閻錫山舊居,現為河邊民俗博物館,設展室97個,陳列面積2159平方米,設有民間刺繡、剪紙、編織、雕刻、麵塑、紡織、造紙、服飾、飲食、民居、信仰、婚嫁、遊藝等展室,集民俗陳列、收藏研究、文物保護、旅遊參觀於一體,展示五台山一帶淳厚簡約的民俗風情。

社會環境

五台山境域,包括五台縣全部;繁峙縣伯強、莊旺、寬灘、岩頭、小柏峪、茶鋪、神堂堡、光裕堡、杏園、東山等10個鄉鎮;代縣峨口、西窖、聶營、峪口、灘上、八塔、趙家灣、新高等8個鄉鎮;原平市白石、蘇龍口、上莊、東社、中陽、子乾、南白等7個鄉鎮;定襄縣宏道、白村等2個鄉鎮。此外,還包括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等。

社會

五台古為戎狄所居。西周時將冀北劃為并州,五台為并州北地,一度為北狄所居。公元前541年,即春秋時魯昭公元年,晉荀公敗狄於大鹵(太原),漸拓而北,地歸於晉。其時,五台山北麓滹沱河畔已建成霍人邑(今繁峙縣東)。戰國時期,五台屬趙。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勾注山為界,北置雁門郡,南置太原郡。五台山區各地皆屬太原郡。其時,境內置蒞人縣(今繁峙縣東)、繁峙縣(今繁峙縣東北)。
公元前201年(西漢高祖六年),太原郡改稱韓國,五台等地遂為韓國地域。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又改韓為代,五台等地遂屬代國。公元前114年(元鼎三年)代復為太原郡。其時,五台山區域內置縣有慮魘縣(今五台古城村)、廣武縣(今代縣古城村)、原平縣(今原平市東)、霍人縣(今繁峙縣境)、鹵城縣(今繁峙縣境)、陽曲縣(今定襄城西),均屬太原郡。
新莽時期(公元9`20年),五台山區各縣仍屬太原郡。唯萑人、鹵城並廢,改稱魯盾。廣武縣改稱信桓縣。
東漢初沿襲西漢建制。五台山區域各縣歸雁門郡。境內有鹵城縣(葭人併入)、廣武縣(原信桓縣)、陽曲縣(今定襄縣境)、濾廄縣(今五台縣境)、原平縣(今原平市境),後陽曲縣治遷太原境,舊地置定襄縣。
三國時期,五台山區域各縣皆屬魏國。廣武、繁峙、蒞人屬雁門郡(郡治遷於廣武縣城),因匈奴南犯,原雁門郡所屬各縣均廢。濾廄(今五台縣境)、定襄屬并州新興郡,濾腕一度曾為匈奴北部帥所居。
西晉時,蒞人縣、原平縣均屬雁門郡,定襄屬新興郡。公元291年(元康元年)改新興郡為晉昌郡,定襄縣、晉昌縣(故治在今定襄橫山季莊一帶)屬之,後復為新興郡。301年(永嘉四年)北鮮卑族一支拓跋猗盧入居代郡(今代縣一帶),受封代王。崞縣(縣治為今原平市崞陽鎮)、繁峙為代地。
東晉十六國時期,戰亂頻仍,行政建置較為混亂。五台山區域內鹵城(今繁峙境)、蒞人(今繁峙境)、廣武等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後燕、魏等占有。分屬雁門郡、晉昌郡。396年(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廣武縣入北魏。初屬同州,後屬肆州。398年(北魏天興元年)原平縣改屬肆州秀容郡。409年(北魏拓跋嗣永興元年)原平縣改稱石城縣(縣治為今原平市崞陽鎮),屬秀容郡。486年(北魏太和十年),濾臆縣改為驢夷縣(縣治在今五台古城村),屬肆州永安郡。原平(縣治在今代縣城正西)、廣武(今代縣西南)屬雁門郡。543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元年)在石城縣境置廓州(州治在今原平崞陽鎮)。北齊時驢夷縣改屬雁門郡、改廓州為北顯州。
579年(北周大象元年),肆州治所自九原(今忻州市境)移上館城。其時,州、郡、縣治均在廣武縣城(今代縣城)。廢北顯州存石城縣。
585年(開皇五年),廢雁門郡,並改肆州為代州。同時代州又置總管府。590年(開皇十年),移平寇(縣治在今忻府區境內)於石城縣。又設銅川縣(縣治為今原平城頭村)。607年(大業三年),驢夷縣改名五台縣(因五台山而得名),改代州復為雁門郡,隸冀州,領雁門、繁峙、五台、崞縣。時廢銅川、石城縣,改平寇縣為崞陽縣(縣治為今原平市崞陽鎮),繁峙縣治遷於大堡戍(今代堡村)。
627年(貞觀元年),五台山區域內各縣屬河東道代州。695年(武則天證聖元年)析五台、崞縣之地置武延縣,屬代州(縣治在今原平唐林崗一帶)。705年(神龍元年)武延縣改稱唐林縣,仍屬代州。五代時,五台山區域各縣建置變化不大,仍沿唐制。
宋滅北漢,地乃歸宋。代州轄境內雁門縣、崞縣、五台縣、繁峙縣。定襄縣則屬忻州。1005年(景德二年)廢唐林入崞縣,屬代州。1072年(熙寧五年),定襄併入秀容。1086年(元裙元年)復置定襄,仍屬忻州。
1127年(天會五年),忻州改為定襄郡,治秀容縣,屬河東北路。1189年(大定二十九年),復為忻州,仍隸河東北路,領秀容、定襄二縣。代州領雁門縣、崞縣、五台縣。1214年(貞事占二年),繁峙縣升為堅州,1216年(貞韋占四年),五台縣升為台州,均屬河東北路。
元代,五台山區域各縣均屬中書省河東山西宣慰使司管轄的冀寧路。元初,崞縣改崞州。1263年(中統四年)撤雁門縣,直屬代州。1266年(至元三年),改屬忻州。不久,復為代州,五台縣仍為台州。
明洪武初年,代州降為縣,始稱代縣。1375年(洪武八年),復升為州,隸太原府,領五台、繁峙、崞縣。台州復為五台縣,初屬太原府,洪武九年改屬代州。繁峙、崞縣亦由州改為縣。清代,因襲明制,1724年(雍正二年),代州升直隸州,直屬山西布政使司,領五台、崞縣、繁峙三縣,定襄屬忻州。
1912年(民國元年),各州府均廢,五台、代縣、繁峙、崞縣、定襄均直屬省府。1914年(民國3年)復置道,域內各縣均屬雁門道。1927年(民國16年)又廢道,各縣直屬山西省行政公署。1928年(民國17年)改為山西省政府。1937年(民國26年)山西省劃為7個行政區,五台、繁峙、代縣、崞縣、定襄屬第一行政區。同年年底,五台縣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次年1月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成立,五台、繁峙、代縣、崞縣(東)、定襄屬山西第一行政區政治主任公署。同年6月,山西第一行政區政治主任公署改稱晉察東北行政督察公署,轄縣未變。1940年(民國29年)2月,晉東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察冀邊區第一專員公署,轄五台、定襄、代縣、崞縣(東)。繁峙於1939年劃歸雁北察南辦事處。1944年9月,晉察冀第一專署改稱冀晉行署第二專員公署,轄五台、定襄、崞縣(東),代縣劃歸冀晉五專署。1947年11月,冀晉二專署改稱北嶽二專署,五台、定襄屬之。1948年8月,北嶽二專署改稱晉中一專署。1949年1月,又改稱太原一專署,五台、定襄屬之。
1949年9月,忻縣專員公署成立,五台、定襄、崞縣、代縣、繁峙屬之。1958年12月,忻縣、雁北專署合併為晉北專署,駐大同市,域內各縣均屬晉北專署。同時,崞縣改稱原平縣,忻縣、定襄合併為忻定縣,繁峙、代縣合併為繁峙縣。1961年4月,撤銷晉北專署,分置忻縣、雁北專署,五台山區域各縣仍恢復原縣建制,屬忻縣專署。1983年7月,忻縣地區行政公署改稱忻州地區行政公署,轄區未變。2001年1月,忻州地區行政公署改設為忻州市,原忻州市改為忻府區,其他屬縣未變。

經濟

  • 第一產業
區域內五台縣及周邊各縣,地處山區,耕地極少,農耕條件惡劣。歷史上經濟落後,交通閉塞,人民生活維艱。區域內各縣經濟均以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大。
區域內,農作物品種較多,現種植49種。大部分地區以種植玉米、高梁、穀子、馬鈴薯為主,黃豆、綠豆、糜黍等亦有少量種植。五台縣東冶地區、代縣和繁峙滹沱河流域過去種植穀子、大麥、水稻、棉花等作物,多種水稻。五台縣台懷、靈境、石咀等10個山區鄉鎮,繁峙縣伯強、岩頭等5個鄉鎮,代縣八塔、趙家灣等鄉鎮,則以種植馬鈴薯、莜麥和大豆為主。耕作方式以牲畜拉木犁、鐵犁為主,拖拉機耕作只有平川地區使用。肥料施用則由從前單純施用農家肥改變為增施化學肥料,由單純施用碳銨逐漸增加施用尿素、磷肥、鉀肥和複合肥料,使糧食產量成倍增長。各地歷來注重精耕細作,新中國建立後,推廣科學種田,實行合理密植,作物間作套種,使用雜交優種,特別是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實施地膜覆蓋,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經過產業結構調整,油料、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有所增加。
區域內境內林業條件優越,有天然次生林及大片自然林。林木種類較多,主要為楊、柳、榆、槐、松、柏、樺等樹種。經濟林種植歷史悠久,主要品種有梨、蘋果、桃、杏、棗、檳果、葡萄、黑棗、核桃、花椒、山楂、木瓜、柿子等。新中國建立以來,普遍開展了人工造林,森林覆蓋率越來越高,經濟林和乾鮮果品產量也有很大增長。2000年,五台縣林業產值為708萬元,定襄縣為582萬元,代縣為956萬元,繁峙縣為1180萬元,原平市為3968萬元。
區域內牧坡廣闊,水草豐盛,使區域內具有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其中五台縣牧坡最多,共有196萬畝,占到總面積的46%,人均6畝。新中國建立後,畜牧業得到長足發展,而且在近年來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1949年,全縣大牲畜年末存欄數為23612頭,其中牛11020頭。豬3898頭,羊103104隻,肉類總產量207噸。2000年,全縣大牲畜年末存欄數達9.7萬頭,其中牛發展到11.7萬頭,年末存欄8.33萬頭;羊發展到29.3萬隻,年末存欄13.27萬隻;豬發展到7.9萬頭,年末存欄4.78萬頭。各類規模養殖戶達到3832戶,特種養殖包括養狗、養蠍、養水獺、養蛇等達到14個品種109戶。肉類總產量達到9434噸,禽蛋產量2038噸,牧業產值達到5567萬元。
繁峙縣可作放牧的草場草坡90萬畝,2000年大牲畜年末存欄4.3萬頭,其中牛存欄2.98萬頭,羊存欄14.4萬隻。豬存欄3.95萬隻,肉類總產量5145噸,禽蛋總產量941噸,畜牧業總產值4038萬元。同年,代縣大牲畜存欄27247頭,其中牛13864頭;豬存欄30129頭,羊存欄132727隻,肉類總產量3593噸,禽蛋產量848噸,畜牧業總產值2931萬元。定襄縣大牲畜年末存欄12097頭,其中牛6521頭;豬存欄34991頭,羊存欄47412隻,肉類總產量3098噸,禽蛋產量1324噸,畜牧業總產值2856萬元。原平市大牲畜年末存欄33010頭,其中牛10092頭;羊存欄172194,豬存欄110123頭;肉類總產量10947噸,禽蛋產量3975噸,畜牧業總產值9972萬元。
  • 第二產業
五台山周邊各縣,工業發展各有特點。繁峙縣工業有造紙,印刷、縫紉、釀酒、機械、水泥、化工、磚瓦等行業,著名企業有義興寨金礦。代縣以輕工業為主,主要有釀酒、製糖、紡織、縫紉、造紙、木器、副食加工等行業。其釀酒業歷史悠久,所產“代州黃"黃酒,色黃似金,溫和醇香,有補中益氣、健身活血之功,遠銷海內外。原平縣礦產資源豐富,工業比較發達。煤炭工業是其支柱產業。其餘化肥、冶煉、機械、輕工等行業也比較發達。原平化肥廠,年產合成氨45000噸,總產值達到2760萬元,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企業"稱號。定襄縣工業門類齊全,主要有食品加工廠、糧食加工廠,搪瓷廠、煤球廠、鎂砂廠、工藝美術廠、暖風機廠、農機軸承廠、電桿模具廠、造紙廠等。據統計,2000年工業企業單位,定襄縣為2100個,代縣為338個,繁峙縣為273個,原平市為1603個;工業總產值定襄為31310萬元,代縣為11098萬元,繁峙為15581萬元,原平為83790萬元。五縣鄉鎮企業發展水平,依次為定襄、原平、五台、繁峙、代縣,其中定襄最突出的是法蘭、齒輪、軸承、模組四大產品系列。1996年,定襄縣鄉鎮企業總產值實現14.1億元,上繳稅金1980萬元,占到全縣財政收入的43%。超千萬元的村達到34個,超500萬元的企業達到23個。2000年,該縣鄉鎮企業總數為1200個,從業人員24420人,總產值增加到22.4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