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屬於三江併流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西北山區的三江國家公園內,包括八大片區,面積170萬公頃,是亞洲三條著名河流的上游地段,金沙江長江上游)、瀾滄江湄公河上游)和怒江薩爾溫江上游)三條大江在此區域內並行奔騰,由北向南,途徑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

這裡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江併流保護區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 地理位置:雲南省西北山區的三江國家公園內
  • 面積:170萬公頃
  • 途徑:3000多米深的峽谷
  • 特點: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遴選標準,標準1,標準2,標準3,標準4,景觀,自然地理,地理,生物,評價,傳承文化,歷史特徵,生態過程,自然現象,多樣性,第一灣,

遴選標準

標準1

這一區域在展現5千萬年前和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碰撞相關聯的地質歷史、展現古地中海的閉合以及喜馬拉雅山西藏高原的隆起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對於亞洲大陸地表的演變以及正在發生的變化而言,這些是主要的地質事件。這一區域內岩石類型的多樣性記錄了這一歷史,而且,高山帶的喀斯特地形、花崗岩巨型獨石以及丹霞砂岩地貌覆蓋了若干世界上最好的山脈類型;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標準2

三江併流區域中激動人心的生態過程是地質、氣候和地形影響的共同結果。該區域的位置處於地殼運動的活躍區之內,結果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岩石基層,從火成岩到各種沉積岩(包括石灰石、砂岩和礫岩)等不一而同。卓越的地貌範圍:從峽谷到喀斯特地貌再到冰峰,這種大範圍的地貌和該區域正好處於地殼構造板塊的碰撞點有關。另外一個事實就是該區域是更新世時期的殘遺種保護區並位於生物地理的會聚區(即:具有溫和的氣候和熱帶要素),為高度生物多樣性的演變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基礎。除了地形多樣性之外(具有6000米幾乎垂直的陡坡降),季風氣候影響著該區域絕大部份,從而提供了另一個有利的生態促進因素,允許各類古北區的溫帶生物群落良好發展;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標準3

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深而平行的峽谷體現了該區域突出的自然特點;而三條江的大截面正好處於該區域的邊界之外,川峽是該區域的主要風景。區域中隨處可見高山,其中梅里雪山、白馬雪山和哈巴雪山構成了壯觀的空中風景輪廓。閩詠卡冰川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觀:海拔高度從卡瓦吉布山(6740米)下降到2700米,號稱是北半球中在這種低緯度(28°北)下海拔下降最低的冰川。 其它出色的風景地貌有:冰川岩溶(特別是怒江峽谷上方月亮山風景區內的月亮石)和阿爾卑斯式丹霞風化層"龜甲"。

標準4

雲南省的西北部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同時也可能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這一地區包含了橫斷山脈自然棲息地中的絕大部分,橫斷山脈是世界地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區中一個最主要的資源保護區。這一地區具有突出的地形多樣性和氣候多樣性,它正好處於東亞、東南亞和西藏高原的生物地理區的交界處,是植物和動物運動的南北通道(特別是在冰河時期),這些因素使這一地區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地形景觀,儘管人類在這一地區居住了數千年,但這一地區仍然保持著高度的自然特徵。作為稀有瀕危動植物最後殘留的廣闊生活據點,該地區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價值。

景觀

“三江併流”自然景觀位於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整個區域達4.1萬平方公里。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由於三江併流地區特殊的地質構造,歐亞大陸最集中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人文資源、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使該地區成為唯一的、獨特的世界奇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在一張衛星遙感地圖上驚異地發現在地球位於東經98°—100°30′,北緯25°30′—29°的地區並行著三條永不乾涸奔騰的大江,這就是位於青藏高原南延至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之中的“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地區。
三江並行而流在雲南境內約一百七十餘公里,位於雲南省西部的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整個區域四萬平方公里。怒江與瀾滄江空中最短直線距離僅18.6公里,而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僅66.3公里,從海拔760米怒江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可謂是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金沙江由北東去,匯集雅礱江、大渡河、嘉陵江,於是中國便有了長江。瀾滄江由北南下緩緩而流,穿越國界便成了鄰國湄公河的上游。怒江山北南下奔騰急湍闖進緬甸便成了薩爾溫江的上游。三江同發源於青藏高原,三江攜手並肩在雲南崇山峻岭中奔流。而金沙江經石鼓鎮天造奇觀(長江第一灣)急轉回頭大江東去最終流入太平洋……而瀾滄江、怒江穿流緬甸、越南、寮國、泰國最終流入印度洋……
人們知道世界上有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滿和平、安寧和幸福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其實美麗的香格里拉就在雲南三江併流地區。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奧籍美國人洛克在這一地區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稿、攝影、收集物種近二十多年。英國人希爾頓創作的《消失的地平線》將香格里拉影響了整個世界。這是中國著名的國際古商道——茶馬古道的發祥地。十六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和睦相處、生息與共。

自然地理

地理

三江併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歷史教科書,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構成了在150公里內相同排列的獨龍江、高黎貢山、怒江、瀾滄江、雲嶺、金沙江等巨大的山脈和大江形成的橫斷山脈的主體,這是世界上“三江併流”這一絕無僅有的高山峽谷自然景觀。
從大地演化的蛇綠岩枕狀熔岩、占生化至第四世紀的地質岩層紀錄到陸內造山帶變質變形的冰川雪峰,溶洞河流、喀斯特地貌等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遺產提名的條款標準之一。

生物

在動物多樣性方面,這一區域同樣是中國,很可能也是北半球中最令人矚目的地區。被提名區域內的動物群落區系中的三分之二屬於地方特有區系或是屬於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型的動物群。這一區域被認為擁有中國25%以上的動物物種,其中,許多是殘遺群落和瀕危物種。許多中國的稀有瀕危動物都生活在被提名區域範圍之內,其中:有80種動物列在中國動物紅皮書之上,這80種動物中有20種被認為是瀕危動物;有79種動物被列在1997年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之上;有57種動物被列在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的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之上。在靠近東亞、東南亞和西藏生物地理分布區的邊界位置上,這一區域同時還為每一地區眾多的物種提供了一個滿足並達到它們各自分布界限的走廊。大多數稀有瀕危動物都生活在這一區域的西部地區,特別是緬甸邊界上狹窄而悠長的高黎貢山脈以及位於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的雲嶺山脈之中。

評價

三江併流自然景觀位於雲南省西北山區的三江國家公園內,包括八大片區,面積170萬公頃,是亞洲三條著名河流的上游地段,長江(金沙江)、湄公河和薩爾溫江三條大江在此區域內並行奔騰,由北向南,途徑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這裡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傳承文化

歷史特徵

這一區域在展現最後5千萬年和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碰撞相關聯的地質歷史、展現古地中海的閉合以及喜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 對於亞洲大陸地表的演變以及正在發生的變化而言,這些是主要的地質事件。 這一區域內岩石類型的多樣性記錄了這一歷史。
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

生態過程

三江併流區域中激動人心的生態過程是地質、氣候和地形影響的共同結果。

自然現象

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共同平行的峽谷體現了該區域突出的自然特點;而三條江的大截面正好處於該區域的邊界之外,川峽是該區域的主要風景。區域中隨處可見高山,其中梅里雪山白馬雪山和哈巴雪山構成了壯觀的空中風景輪廓。閩詠卡冰川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觀:海拔高度從卡瓦吉布山(6740米)下降到2700米,號稱是北半球中在這種低緯度(28°北)下海拔下降最低的冰川。其它出色的風景地貌有:冰川岩溶(特別是怒江峽谷上方月亮山風景區內的月亮石)和阿爾卑斯式丹霞風化層“龜甲”。三江併流地區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北半球生物景觀的縮影。三江併流地區名列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十七個“關鍵地區”的第一位。三江併流地區是世界級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三大生態物種中心之一。

多樣性

三江併流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十富的地區之,這裡集中了北半球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溫帶、寒帶的多種氣候和生物群落,是地球最直觀的體溫表和中國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避難所。這裡有高等植物210餘種,1200餘屬,6000種以上,僅占有中國0.4%的面積而容納了中國20%的高等植物。這裡生存著哺乳動物173種,鳥類417種,爬行類59種,兩棲類36種,淡水魚76種,鳳蝶類昆蟲31種,而這些動物總數均達到中國總數的25%以上。這在中國乃至北半球和全世界都是唯一的。
多采的民族風情和古老的江邊文化
石鼓鎮為著名的長江第一灣所在地,是茶馬古道的要津和南下大理、北進藏區的交通樞紐,是金沙江上游的一個歷史文化重鎮。這裡1977年建立了紅軍渡江紀念碑,1999年又配套修建了以“金沙水暖”為主題的紅軍渡江雕塑。1983年,紀念碑和博物館被列為雲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石鼓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一灣

長江的第一大拐灣在著名的石鼓鎮旁,因石鼓鎮上有一面漢白玉雕刻的鼓狀石碑而得名。石碑直徑1.5米,厚0.7米,系明代嘉靖年間麗江木氏土司白壯擴張勢力得勝的紀念功碑,它是目前麗江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石鼓鎮鎮左側有鐵虹橋,橋用17米長的鐵鏈作梁,上鋪木板,兩邊用鐵鏈作欄桿,橋兩頭均建有門樓。石鼓歷來是藏區與漢族地區交易的重鎮,藏民把皮毛和中草藥帶來這裡出售,又買回茶葉、鹽巴、布匹等日用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