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

《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是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聯合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
  • 實施時間:2017年
  • 發布單位: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聯合印發的
  • 文號:農農發〔2017〕3號 
全文
引 言
耕地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落實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但根本還在耕地。東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優勢區、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東北黑土地數量在減少、質量在下降,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地保護,明確提出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這塊珍貴的黑土地。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的要求,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編制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本《規劃綱要》期限為2017—2030年,實施範圍為內蒙古東部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的黑土區。
一、重要性和緊迫性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是指擁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的土地,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農耕的優質土地。東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北起大興安嶺,南至遼寧省南部,西到內蒙古東部的大興安嶺山地邊緣,東達烏蘇里江和圖們江,行政區域涉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內蒙古東部的部分地區。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和縣域耕地質量調查評價成果,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其中,內蒙古自治區0.25億畝,遼寧省0.28億畝,吉林省0.69億畝,黑龍江省1.56億畝。
東北黑土區曾是生態系統良好的溫帶草原或溫帶森林景觀,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黑鈣土、白漿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等。原始黑土具有暗沃表層和腐殖質,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團粒結構好,水肥氣熱協調。上世紀50年代大規模開墾以來,東北黑土區逐漸由林草自然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農田生態系統,由於長期高強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蝕,導致有機質含量下降、理化性狀與生態功能退化,嚴重影響東北地區農業持續發展。黑土地是東北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石,保護和提升黑土耕地質量,實施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的重要保障,是“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的重要生態工程,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強生態修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保護黑土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貫徹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根本在耕地。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4,商品量占全國的1/4,調出量占全國的1/3。多年來,東北黑土區受水蝕、風蝕與凍融侵蝕等因素影響,造成部分坡耕地黑土層變薄,地力水平下降。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穩步提升黑土地基礎地力,國家糧食安全就有堅實基礎。
(二)保護黑土地是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迫切需要。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需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紮緊耕地保護的“籬笆”,更需要加強耕地質量保護、鞏固提升糧食產能。東北黑土土壤腐殖質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由於多年開發利用,自然流失較多,補充回歸較少,造成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據監測,近60年來,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區下降了50%。遼河平原多數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降到20g/kg以下。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採取綜合性治理措施,有利於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黑土地綜合生產能力。
(三)保護黑土地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迫切需要。多年來,為保障供給,東北黑土區耕地資源長期透支,化肥農藥投入過量,打破了黑土原有穩定的微生態系統,土壤生物多樣性、養分維持、碳儲存、緩衝性、水淨化與水分調節等生態功能退化。此外,近些年東北地區水稻面積逐年擴大,地下水超采嚴重。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有利於加快修復農田生態環境,促進生產與生態協調,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四)保護黑土地是提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水稻、玉米、大豆的優勢產區,但農業規模化水平低,基礎地力不高,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產業競爭力不強。加強黑土地保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有利於實現節本增效、提質增效,提高東北糧食等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二、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土地資源安全、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調整最佳化結構,創新服務機制,推進工程與生物、農機與農藝、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改善東北黑土區設施條件、內在質量、生態環境,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珍貴資源,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統籌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農民增收和黑土地保護之間的關係,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
——堅持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以耕地質量建設和黑土地保護為重點,統籌土、肥、水、種及栽培等生產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確保黑土地保護取得實效。
——堅持試點先行、逐步推進。在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的基礎上,積累經驗,有序推進。銜接相關投資建設規劃,集中資金投入,推進連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使黑土質量得到提升。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堅持黑土保護的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發揮政府作用,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鼓勵地方加大黑土保護投入。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鼓勵農民籌資籌勞,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黑土地保護。
(三)保護目標
1.保護面積。到2030年,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實施黑土地保護面積2.5億畝(內蒙古自治區0.21億畝、遼寧省0.19億畝、吉林省0.62億畝、黑龍江省1.48億畝),基本覆蓋主要黑土區耕地。通過修復治理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建成一批集中連片、土壤肥沃、生態良好、設施配套、產能穩定的商品糧基地。
2.耕地質量。到2030年,東北黑土區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別)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達到32g/kg以上、提高2g/kg以上(其中遼河平原平均達到20g/kg以上、提高3g/kg以上)。通過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持續提升黑土耕地質量,改善黑土區生態環境。
三、重點任務
(一)提升黑土區農田系統的可持續性。改變利用方式,形成複合穩定的農田生態系統。在黑土範圍的冷涼區、農牧交錯區退耕還林還草還濕,使農田生態與森林生態和草地生態相協調;在風沙區推廣少免耕栽培技術,減少風蝕沙化;在平原旱作區推廣深松深耕整地,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推行糧豆輪作,推進農牧結合,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產業結構。
(二)提升黑土區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將黑土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並結合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實現永續利用。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廣節水技術,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地表水富集區,控制水稻生產,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減少地下水開採,恢復提升地下水水位。加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增施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增加土壤碳儲存和腐殖質,增強黑土微生物活力。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主要方向,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高產生態良田。
(三)提升黑土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治理面源污染,重點是控制工礦企業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外源性污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行農膜回收利用,率先在東北地區實現大田生產地膜零增長,減少對黑土地的污染。加強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搞好緩坡耕地治理、侵蝕溝治理,推廣等高修築地埂,種植生物籬帶、糧油作物隔帶種植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農田林網結構,保持良好的田間小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治黑土沙化風蝕。
(四)提升黑土區生產能力的可持續性。保持良好的外在設施,加快在東北黑土區建設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實現土地平整、溝渠配套、田間路通、林網完善。保持良好的內在質量,培育土體結構優良、耕層深厚、有機質豐富、養分均衡、生物群落合理的土壤,將剝離後耕層土壤用於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復墾。提升農機裝備水平,推廣大馬力、高性能農業機械,開展深松深耕整地作業,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技術模式
(一)積造利用有機肥,控污增肥。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持續提升耕地基礎地力。建設有機肥生產積造設施。在城郊肥源集中區,規模畜禽場(養殖小區)周邊建設有機肥工廠,在畜禽養殖集中區建設有機肥生產車間,在農村秸稈豐富、畜禽分散養殖的地區建設小型有機肥堆漚池(場),因地制宜促進有機肥資源轉化利用。推進秸稈還田,配置大馬力機械、秸稈還田機械和免耕播種機,因地制宜開展秸稈粉碎深翻還田、秸稈覆蓋免耕還田等。在秸稈豐富地區,建設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電)站,秸稈固化成型燃燒供熱,實施灰渣還田,減少秸稈焚燒。
(二)控制土壤侵蝕,保土保肥。加強坡耕地與風蝕沙化土地綜合防護與治理,控制水土和養分流失,遏制黑土地退化和肥力下降。對漫川漫崗與低山丘陵區耕地,改順坡種植為機械起壟等高橫向種植,或改長坡種植為短坡種植,等高修築地埂並種植生物籬,根據地形布局修建機耕道。對侵蝕溝採取溝頭防護、削坡、栽種護溝林等綜合措施。對低洼易澇區耕地修建條田化排水、截水排澇設施,減輕積水對農作物播種和生長的不利影響。
(三)耕作層深松耕,保水保肥。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創新與集成示範,推廣少免耕、秸稈覆蓋、深松等技術,構建高標準耕作層,改善黑土地土壤理化性狀,增強保水保肥能力。在平原地區土壤黏重、犁底層淺的旱地實施機械深松深耕,配置大型動力機械,配套使用深松機、深耕犁,通過深松和深翻,有效加深耕作層、打破犁底層。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表土要剝離利用,將所占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四)科學施肥灌水,節水節肥。深入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制定東北黑土區農作物科學施肥配方和科學灌溉制度。促進農企合作,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小型智慧型化配肥站和大型配肥中心,推行精準施肥作業,推廣配方肥、緩釋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在玉米、水稻優勢產區全面推進配方施肥到田。配置包括首部控制系統、田間管道系統和滴灌帶的水肥設施,健全灌溉試驗站網,推廣水肥一體化和節水灌溉技術。
(五)調整最佳化結構,養地補肥。在黑龍江和內蒙古北部冷涼區,以及吉林和黑龍江東部山區,適度壓縮籽粒玉米種植規模,推廣玉米與大豆輪作和“糧改飼”,發展青貯玉米、飼料油菜、苜蓿、黑麥草、燕麥等優質飼草料。在適宜地區推廣大豆接種根瘤菌技術,實現種地與養地相統一。推進種養結合,發展種養配套的混合農場,推進畜禽糞便集中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積極支持發展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業,實行秸稈“過腹還田”。
五、保障措施
保護東北黑土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加強規劃引導,統籌各方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監督評價,合力推進東北黑土地的保護。
(一)加強組織領導。東北4省(區)成立由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牽頭,農業、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水利等部門負責同志組成的黑土地保護推進落實機制,加強協調指導,明確工作責任,推進措施落實。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加強對東北黑土地保護的工作指導和監督考核,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確保東北黑土地保護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強化政策扶持。落實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要求,繼續在東北地區支持開展黑土地保護綜合利用。鼓勵探索東北黑土地保護獎補措施,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保護黑土地的積極性。允許地方政府統籌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中的相關涉農資金,用於黑土地保護工作。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現有投入渠道,支持採取工程和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推進深松機、秸稈還田機等農機購置實行敞開補貼。鼓勵地方政府按照“取之於土,用之於土”的原則,加大對黑土地保護的支持力度。
(三)推進科技創新。實施藏糧於技戰略,加強黑土地保護技術研究。推進科技創新,組織科研單位開展技術攻關,重點開展黑土保育、土壤養分平衡、節水灌溉、旱作農業、保護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術攻關,特別要集中攻關秸稈低溫腐熟技術。推進集成創新,結合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集成組裝一批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畫,著力提高種植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骨幹人員的科學施肥、耕地保育水平,使之成為黑土地保護的中堅力量。
(四)創新服務機制。探索建立中央指導、地方組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建設任務的項目實施機制,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發揮財政投入的槓桿作用,鼓勵第三方社會服務組織參與有機肥推廣套用。推行PPP模式,在集中養殖區吸引社會主體參與建設與運營“糧—沼—畜”“糧—肥—畜”設施。通過補助、貸款貼息、設立引導性基金以及先建後補等方式,撬動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引導商業性經營資本進入,調動社會化組織和專業化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
(五)強化監督監測。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強化地方政府保護黑土地的責任。支持東北4省(區)修訂完善耕地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完善耕地質量標準和耕地質量保護評價指標體系,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網路,建設黑土地質量資料庫。開展遙感動態監測,構建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實現自動化監測、遠程無線傳輸和網路化信息管理,跟蹤黑土地質量變化趨勢。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定期開展黑土地保護效果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