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

《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制定背景,方案全文,政策解讀,

制定背景

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夯實糧食產能根基,根據農業部等六部委《關於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的通知》(農農發〔2017〕3號)、農業農村部等七部委《關於印發〈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農建發〔2021〕3號)和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作的通知》(農辦計財〔2021〕11號)要求,結合省情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方案全文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地區和我省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精神,緊扣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戰略定位,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保障糧食產能、恢復提升耕地質量、促進黑土耕地資源持續利用為目標,以保育培肥、提質增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為主攻方向,以一體化綜合施策為重點,堅持工程、農藝、生物措施相結合,堅持分類施策、分區治理,堅持統籌政策、整合資金、協同推進,突出水土流失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綠色生產和監測評價,探索推進整縣、整鄉、整村、整片開展黑土地保護,建一塊成一塊,打造可複製、能落地、見實效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樣板”,以點帶面形成規模效應,逐步改善黑土耕地設施條件、內在質量、生態環境,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撐。
基本原則
——堅持保護優先、用養結合。統籌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農民增收和黑土地保護之間的關係,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推進種養循環、秸稈糞污資源化利用、合理輪作等綜合治理模式,促進黑土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護。
——堅持科技創新、技術支撐。強化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大力推進省部共建和與中科院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集中力量開展重大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組建專家團隊,實行包片技術指導,示範帶動全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水平整體提升。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不同農業生態區和土壤類型,實行科學分區分類,統籌土、肥、水、種及栽培等生產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提升耕地質量,確保黑土地保護取得實效。
——堅持機制創新、示範引領。以建設黑土地保護工程標準化示範區為載體,探索項目統籌、資金整合、技術集成、規模建設、評價驗收等黑土地保護機制,實施集中連片一體化綜合治理示範,帶動大面積推廣套用。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發揮政府投入引領作用,通過市場化運作,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新型經營主體、企業積極參與。健全黑土地保護責任體系,進一步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黑土地保護職責,建立黑土地質量監測網路體系,形成黑土地保護建設長效機制。
目標任務
2021—2025年,39個東北黑土地保護重點縣(以下簡稱重點縣)落實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範區面積5600萬畝(含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範區870萬畝)。
2021年,建設黑土高標準農田582萬畝以上(含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範區140萬畝以上);實施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碎混和翻埋(壓)還田(即秸稈綜合利用碎混翻壓還田)等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5600萬畝,其中有機肥深翻還田1120萬畝。
到2025年,建設黑土高標準農田累計達到2800萬畝,其中黑土地保護標準化示範區面積累計達到870萬畝;治理長度大於100米的大中型侵蝕溝累計達到2520條;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碎混和翻埋(壓)還田等保護性耕作累計達到2.8億畝次(每年實施5600萬畝),其中有機肥深翻還田面積累計達到5600萬畝(每年實施1120萬畝)。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力爭增加1.5克/千克;旱田平地耕作層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風沙乾旱區耕作層平均達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層達到20—25厘米,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趨勢,基本構建形成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的長效機制。
實施內容
(一)加強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堅持水土保持工程與耕作、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三治”結合,防治黑土耕地水土流失。
1.治理坡耕地。對松嫩平原漫川漫崗和低山丘陵區的坡耕地,採取修築梯田、地埂植物帶、可耕作地埂、等高耕作、少免耕秸稈覆蓋、深松等水土保持綜合措施,科學配置農田道路、防護林和溝道構建導排水體系,完善蓄水、導水、排水等水土保持配套設施。禁止在15度以上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對15度以上已經開墾並種植農作物的坡地由當地政府制定限期退耕還林還草計畫,並組織落實。在15度以上坡地種植經濟林的,應當科學選擇樹種,合理確定規模,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2.治理侵蝕溝。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開展大中型侵蝕溝治理,通過工程措施穩固後,栽種護溝林草等生物措施恢復生態。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採取侵蝕溝治理等工程及生物措施,治理修復耕地中的小型侵蝕溝。
3.防治土壤風蝕。營造農田防護林,建立高標準農田綠色屏障,防治土壤風蝕。重點推進松嫩平原農田防護林網和風沙乾旱區域防風固沙林建設,採取高留茬免耕和糧飼輪作,增加地表覆蓋度,減小或遏制田面表土流失,逐步解決我省西部耕地風蝕嚴重問題。在防護林與農田之間,採取工程措施,治理樹影地,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率。
[省水利廳、省林草局、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牽頭,相關市、縣(市、區)政府及北大荒農墾集團落實]
(二)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實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黑土高標準農田建設,採取“三建”同步,鞏固提升“兩區”綜合生產能力。
1.推進農田灌排體系建設。加強骨幹工程與田間工程的有效銜接配套,完善田間排灌渠系,形成順暢高效的灌排體系。完善灌區田間灌排體系,配套輸配電設施,實現灌溉機井井井通電,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水田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於80%。
2.推進田塊整治建設。推進旱地格田化、水田條田化建設,合理劃分和適度歸併田塊,確定田塊的適宜耕作長度與寬度,有條件的地區,旱田格線面積一般控制在500畝左右,水田格線面積一般控制在10畝左右,墾區和合作社等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可適當擴大格線面積。加強耕地平整,合理調整田塊地表坡降,提高耕作層厚度。
3.推進田間道路建設。按照農機作業和運輸需要,最佳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推進路網密度、路面寬度、硬化程度、附屬設施等規範化建設,使耕作田塊農機通達率平原地區達到100%、丘陵山區達到90%以上。
[省農業農村廳、省發改委、省水利廳按照職責分工牽頭,相關市、縣(市、區)政府及北大荒農墾集團落實]
(三)加強耕地質量提升。堅持農機農藝融合,最佳化耕作制度,推進種養結合,分類推行“三個實施”,增加秸稈、畜禽糞肥等有機物補充回歸,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基礎地力。
1.實施耕地深松輪作。推行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層厚度,建立“土壤水庫”,提高土壤抗旱防澇、蓄水保墒能力,實現春旱秋防。逐步建立米豆、豆麥、米豆薯、米豆雜、米豆經等“二二”或“三三”輪作制度,實現耕地用養結合和各作物均衡增產增效。
2.實施保護性耕作。以秸稈還田為核心,旱田推廣“龍江模式”,因地制宜採取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碎混和翻埋(壓)還田;水田推廣“三江模式”,採取秸稈粉碎翻埋還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攪漿整地,提升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
3.實施有機肥還田。堅持種養結合,將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或按比例與秸稈混合高溫發酵生產有機肥還田。採用糞肥還田專用機械施用有機肥,結合秸稈粉碎實施深翻整地作業。
[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相關市、縣(市、區)政府及北大荒農墾集團落實]
(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發展綠色低碳、節約集約農業,深入開展“三節”,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推動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1.節約化肥投入。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方法,推廣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實現減量增效。強化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支持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改造升級。通過市場化運營模式,在養殖密集區建設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推進畜禽糞污肥料化生產,以有機肥替代化肥。
2.節約農藥使用。強化病蟲疫情監測網點建設,提升末端監測能力,科學指導防控,實現精準用藥。更新改造施藥機械,推廣科學規範用藥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用殘膜回收處理,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3.節約利用水資源。旱田區因地制宜發展噴灌、滴灌、坐濾水種等旱作節水技術;水田區通過完善田間渠系配套基礎設施,減少水資源損失率。大力推廣水稻節水技術,提高田間水利用效率。
[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牽頭,相關市、縣(市、區)政府及北大荒農墾集團落實]
(五)加強監測評價體系建設。加強黑土耕地質量變化規律研究,實施“三個建立”,建立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制度,合理布設耕地質量監測調查點,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路,建設黑土耕地質量資料庫。
1.建立黑土耕地監測網點。在科研院所等現有的長期定位監測站點基礎上,建立健全黑土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和調查監測點,分類型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期監測研究站。
2.建立黑土耕地保護監測體系。充分依託我省黑土地保護利用監測科研單位力量,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技術和遙感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建立黑土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3.建立實施效果評價制度。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黑土地保護措施相結合,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效果評價。在堅持科學、公正、準確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效果第三方評價機制,開展執行期和任務完成時的數量和質量評價,監測工程實施效果。
[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農業科學院、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等配合,相關市、縣(市、區)政府及北大荒農墾集團落實]
分區保護技術路徑
根據地形特徵、自然條件、土壤類型、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農業生產實際等因素,將黑土耕地劃分為平原旱田、坡耕地、風沙乾旱、水田4個類型區,以培育增肥、保育培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等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落實“龍江模式”“三江模式”等關鍵技術模式,分區保護、分類治理。
(一)平原旱田類型區。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東部和三江平原,包括呼蘭、阿城、巴彥、雙城、五常、訥河、依安、北安、嫩江、五大連池、密山、虎林、富錦、樺川、樺南、同江、集賢、寶清、勃利、北林、望奎、蘭西、青岡、明水、海倫、友誼等26個縣(市、區)及北大荒農墾集團,主要土類為黑土、草甸土、白漿土。
1.以有機質全耕層補給、增加耕層厚度、建立肥沃耕作層為重點,推廣以秸稈翻埋(壓)還田為核心技術,因地制宜實施秸稈碎混還田、少免耕秸稈覆蓋還田的保護性耕作技術。
2.在種養結合區因地制宜實施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還田,與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同步作業。
3.大力推行耕地輪作,建立科學輪作體系。
4.白漿土耕地可結合秸稈粉碎+有機肥翻埋(壓)還田等技術消減白漿障礙層,快速培肥耕作層。
5.完善灌排設施,規範化改造低洼內澇區排水系統。
6.因地制宜開展田塊整治,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田防護林。
(二)坡耕地類型區。主要分布於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才嶺和老爺嶺等低山丘陵區和松嫩平原的漫川漫崗黑土區,主要包括尚志、賓縣、克山、克東、拜泉、寧安、綏稜、慶安、方正等9個縣(市),主要土類為暗棕壤和黑土。
1.坡耕地推行科學配置農田道路、防護林和溝道構建導排水體系,完善蓄水、導水、排水等水土保持配套設施,攔蓄和疏導地表徑流;採用改順坡壟為橫坡壟、等高條帶種植。
2.適宜地區修建梯田或可耕作地埂,推行改自然漫流為築溝導流。
3.實施少免耕秸稈覆蓋、大壟條帶種植、深松、增施有機肥等措施,阻控坡耕地侵蝕退化,保水增肥。
4.大中型侵蝕溝採取修建溝頭跌水、溝底谷坊等溝道工程防護設施,營造溝頭防護林、溝岸防蝕林、溝底防沖林等溝道林草防護措施,配合溝道削坡、生態袋護坡等措施,構建完整的溝壑防護體系,以有效控制溝頭溯源侵蝕和溝岸擴張。
5.小型侵蝕溝實施生態固溝、綠色過水通道、秸稈填溝等綜合治理措施,控制侵蝕溝進一步發展或將侵蝕溝修復為耕地。
(三)風沙乾旱類型區。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包括龍江、甘南、富裕、肇東等4個縣(市),主要土類為風沙土、黑鈣土等。
1.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營造或修復農田防護林帶,防風固土,庇護農田。
2.推行以深松為基礎、以少耕免耕為原則的耕作制度,在適宜區域重點推廣秸稈覆蓋、高留茬覆蓋等保護性耕作,促進春季土壤保墒,減輕風蝕。
3.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提升地力。
4.發展旱作節水灌溉技術,有條件區域可實施膜下滴灌,推廣坐水種等抗旱保苗技術。
5.在作物品種上,最佳化耐旱、耐瘠薄的雜糧作物。
6.對於土壤鹽鹼障礙,完善排水系統,加速排出地表徑流和降低地下水位,控制鹽鹼化的發生髮展。
7.在作物種植上優選耐鹽作物及耐鹽品種。
(四)水田類型區。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中南部,主要包括五常、方正、虎林、樺川、慶安、綏稜、富錦、同江、北林等9個縣(市、區)及北大荒農墾集團,主要土類為草甸土、沼澤土、白漿土、水稻土。
1.推廣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原茬攪漿為核心技術,合理配施有機肥的“三江模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
2.以地表水置換地下水,保護利用地下水資源。
3.完善大中型灌區配套,加強灌排工程建設。
4.規範化改造低洼內澇區排水系統,完善農田基礎設施。
5.因地制宜開展條田化改造,開展田塊整治,完善農田基礎設施。
6.推廣水稻節水控灌技術,提高田間水利用率。
7.因地制宜推行少免攪漿耕作,適當深翻,消除土壤鹽鹼障礙等關鍵技術。
構建保護利用長效機制
(一)強化規劃引領。銜接農田建設、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設等規劃,編制全省黑土地保護“十四五”規劃,堅持高位推動、科學布局、綜合施策,統籌實施數量管控、水土保持、田間配套、地力提升、生態保護、監測信息等工作。相關市、縣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本地黑土地保護規劃,統籌做好項目布局、資金安排、政策銜接,集中力量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示範區,聚焦重點區域、重點任務,落實保護措施。
(二)強化政策統籌。加強行業內相關資金整合和行業間相關資金統籌的銜接配合。統籌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保護性耕作、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等政策,實行綜合治理,形成政策合力。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保護性耕作、精量播種、秸稈還田、有機肥拋撒等相關農用機具購置。加大有機肥還田政策支持,有機肥田間貯存和堆漚用地按設施農業用地管理。落實國家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探索將黑土耕地保護措施與耕地地力補貼等發放掛鈎機制。
(三)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省部共建框架協定黑土地保護措施落實,深入開展省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整合全省科技創新資源,充分發揮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省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和省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作用,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攻關、組裝、配套,開發一批關鍵技術、核心產品,完善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推動實施主體學習運用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提高對周邊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
(四)強化多方協同。強化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科技、財政、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草和科研院所等多部門、多單位合作。明確政府、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各自責任,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多元籌資的黑土地保護投入機制。強化示範引領,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範,以標準化示範區為重點,多主體協同、多政策協力、多技術合成,建設黑土地農田系統、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示範區。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
(五)強化示範帶動。以黑土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載體,綜合組裝項目資金,探索開展黑土地保護典範整建制創建,支持建設一批整縣、整鄉、整村、整片推進的黑土地保護樣板。加大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利用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託管等形式,引導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耕地集中連片生產,為黑土地保護利用創造條件。發揮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優勢,推進黑土地保護與發展高效農業、品牌農業的有機結合,提高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效益。
(六)強化依法保護。認真貫徹落實黑土地保護利用相關法律法規,把黑土地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相結合、與保障糧食安全相結合,明確黑土地保護與其他行業的關係,強化執法監督檢查,形成聯動工作合力,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厲打擊盜採泥炭黑土等違法行為,做到依法管土、依法護土。
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壓實五級書記抓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責任,發揮省黑土耕地保護推進落實工作小組作用,全面探索實施“田長制”。相關市、縣要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按照省里分解的目標任務,制定年度黑土地保護工作計畫、實施方案和任務清單並組織實施,落實治理任務到地塊,發揮好鄉(鎮)村組織動員民眾作用。各級財政、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協調落實資金,相關部門按職責落實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內容。相關市縣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黑土地保護工程負責,組織相關部門對黑土地保護利用實施監督管理。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統籌落實中央和我省政策,每年底向省政府報告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情況。
(二)強化考核評價。建立黑土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相關工作納入市(地)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市(地)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增加黑土地保護考核權重。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對相關市縣黑土地保護工作落實、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落地、黑土耕地保護效果等進行評價。
(三)強化資金支持。聚焦黑土地保護重點縣,統籌安排相關轉移支付和預算內投資,加大黑土地保護利用投入。以黑土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台,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健全管護機制,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等專項資金,一體化綜合施策,確保建一塊成一塊,發揮示範帶動效應。各級政府應當按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將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統籌保障。統籌用好黑土地保護利用相關政策,按照規定整合相關項目資金,落實工程、農藝等措施,推廣綜合治理技術模式,引導第三方服務機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大黑土地保護投入。
(四)強化宣傳培訓。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科技人才隊伍、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和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培訓,提高黑土地保護利用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及新媒體平台,宣傳黑土地保護利用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科學知識,推介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黑土地保護,提高全社會黑土地保護意識。

政策解讀

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政府決策部署,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夯實糧食產能根基,2021年12月31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一體化綜合施策為重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工作思路。明確了堅持保護優先、用養結合,堅持科技創新、技術支撐,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機制創新、示範引領和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5項工作原則。
在目標任務部分,明確了2021年和到2025年39個黑土地保護重點縣具體工作目標,並進行了具體任務分解。2021年,建設黑土高標準農田582萬畝以上,實施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碎混和翻埋(壓)還田等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5600萬畝。到2025年,建設黑土高標準農田累計達到2800萬畝,治理長度大於100米的大中型侵蝕溝累計達到2520條,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碎混和翻埋(壓)還田等保護性耕作累計達到2.8億畝次;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力爭增加1.5克/千克;旱田平地耕作層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風沙乾旱區耕作層平均達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層達到20-25厘米,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趨勢,基本構建形成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的長效機制。
《實施方案》強調了5方面15項重點工作。
一是加強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實行治理坡耕地、治理侵蝕溝、防治土壤風蝕“三治”結合,防治黑土耕地水土流失。
二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採取推進農田灌排體系建設、推進田塊整治建設、推進田間道路建設“三建”同步,鞏固提升“兩區”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加強耕地質量提升,分類推行實施耕地深松輪作、實施保護性耕作、實施有機肥還田“三個實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基礎地力。
四是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深入開展節約化肥投入、節約農藥使用、節約利用水資源“三節”,推動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五是加強監測評價體系建設,實施建立黑土耕地監測網點、建立黑土耕地保護監測體系、建立實施效果評價制度“三個建立”,加強黑土耕地質量變化規律研究和監測評價工作。
此外,為明確分區保護的技術路徑,《實施方案》根據地形特徵、自然條件、土壤類型、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農業生產實際等因素,將黑土耕地劃分為平原旱田、坡耕地、風沙乾旱、水田等4個類型區,以培育增肥、保育培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等為主攻方向,落實關鍵技術,實行分區保護治理。
《實施方案》要求,要從規劃引領、政策統籌、科技支撐、多方協同、示範帶動、依法保護6個方面構建保護利用長效機制。要強化組織領導,壓實五級書記抓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責任;強化考核評價,將相關工作納入市(地)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市(地)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強化資金支持,統籌安排相關轉移支付和預算內投資,加大黑土地保護利用投入;強化宣傳培訓,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黑土地保護,提高全社會黑土地保護意識。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