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指的是1931年9月至1933年春,中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一部抗日軍民組建的東北抗日武裝反抗日軍侵略的一系列戰鬥。

基本介紹

  • 名稱: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 地點:中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
  • 時間:1931年
  • 參戰方:東北義勇軍
背景,發展,國民黨的東北黨務工作,南京政府和蔣介石對義勇軍的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東北工作,義勇軍的發展簡況,評價,

背景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繼續擴大侵略戰爭,企圖一舉占領東北全境,作為進攻中國全境的基地。在日軍的瘋狂進攻面前,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地方當局採取不抵抗政策,把東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送給日本侵略者。
東北三省軍民和愛國人士在張學良、南京政府蔣介石的支持下,在中國共產黨抗日號召的影響下,在北平(今北京)組成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倡議組成義勇軍對日作戰;東北軍部分將領黃顯聲、李杜、馮占海、馬占山、蘇炳文等和中下級軍官唐聚五、高文斌等,先後在遼西、遼東、遼北蒙邊、吉林、黑龍江各地組成各種名義的義勇軍、自衛軍和救國軍(通稱義勇軍),開展抗日鬥爭;綠林首領張海天、高鵬振、宮長海、李海青等率部走上抗日戰場;早先被裹脅編入偽軍的王德林、田霖等部也相繼率部起義,重新舉起抗日旗幟,對日作戰;原東北地方當局的部分下級官員、愛國知識分子、開明人士鄧鐵梅、苗可秀、王風閣、包景華等也四處奔走,組織武裝,奔向抗日戰場;民間武裝組織大刀會、紅槍會也紛紛揭桿而起,參加各地義勇軍的對日戰鬥。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發展

國民黨的東北黨務工作

東北易幟後,東北的國民黨黨務一時蓬勃積極發展。但東北國民黨黨務公開活動時間不到兩年,918事變後又隨軍事撤退。
918事變後一周(9月25日),蔣介石發了一份行政院密令字第4852號《各級黨部指導反日救國行動工作綱要》,該文上具體命令友救國行動方面的指導,調查,宣傳,通訊四個部分。
該文的指導方針謂:“各級(國民黨)黨部應指導當地原有之民眾團體組織反日救國會”,“應斟酌當地情形擬訂實際行運計畫商承當地高級黨部之準許後努力實行”。雖然各級黨部委員及全體工作人員應一致參加反日行動工作,然而在“各地反日救國會活動時對日本商店及日人不能搗毀毆擊”。這是因為對於日本人的商店及跟日本人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問題上,儘量避免衝突而不要引起新的問題或在這些問題上不要給予日本人把事情擴大的口實。在如上的指導方針下,“各級黨部及各地反日救國會與各民眾團體應組織宣傳隊輪流分發演講及散發宣傳品,其宣傳大綱或要點由當地高級黨部密令頒發之”。加上“各地宣傳隊應編制劇本,組織新劇團及化裝演講隊,描寫日本在華暴行,以換取人民之注意”。這是非常具體的命令,它指導人們如何組織抗日隊伍,而且如何運作其組織,又用何種方式去宣傳抗日而引起人民的注意。
九一八事變東北的國民黨黨部撤離後,1932年國民黨東北各省市黨務執行委員會辦事處(簡稱東北黨務辦事處)成立於北平。
雖然國民黨黨務在東北公開工作的時間短暫,不過黨務執行委員會1932年到北平之前還在執行工作。因此東北黨務辦事處在東北存在的事實於1931年9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發布命令組織抗日活動的事實,肯定有一定的關係。
東北黨務辦事處到北平後,奉命集合東北各省特區黨部指導委員會為委員,並且指定張學良,梅公任(佛光),周天放,彭濟群等為常務委員,書記及幹事,均從事抗日救國活動,並指導東北地下黨務工作及義勇軍抗日作戰。1935年受日軍脅迫停止東北,華北的黨務活動,東北黨務辦事處遷至南京,但並沒有停止東北的黨務工作,另由中央指派專員到東北現地從事黨務工作。當時的黨務機關甚多,“有遼,吉,黑,熱各省黨部,鐵路黨部,蒙旗黨部,東北協會,三民主義青年團,救國會,調查室和交通站”等單位。

南京政府和蔣介石對義勇軍的支持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雖然表面上沒有積極帶動東北義勇軍抗日,但在內部的抗日政策和工作上等方面,對東北義勇軍活動以及鼓吹民眾的愛國思想上還是起一定作用的。
除以上國民黨黨務工作者外,國民政府還指派一些人到東北地區工作,主要目的是搗亂東北地區的治安。國民政府實際上派人去東北工作的例子非常多,如:1932年6月14日國民黨中央黨部派了“驅日敢死隊”的幹部指揮,他們在東北各地從事宣傳;於1934年12月派藍衣社社員左兆奎(二十五六歲),申炳南(二十八九歲)2人赴滿工作。“於北滿鐵路東部橫道河子一帶,利誘該處的‘無賴徒’及小幫‘胡匪’破壞鐵路2次”,“於4月23日該2人....赴南京報告工作狀況.....後復將入滿工作”。“接受蔣介石意思的藍衣社員30名,在隊長梁佐華指揮下入滿,主要企圖從事搗亂滿洲國治安方面”。象以上的工作者一樣,受國民政府的命令到東北的活動者,不僅試圖攪亂東北治安,而且儘量組織東北的黨務工作者從事抗日活動。
除以上的各種抗日活動外,國民政府蔣介石還批准抗日活動的將領之任命於援助抗日活動將領之活動費用。9。18事變後國民政府雖沒有明令抵抗,但實際上對參加抗日活動的東北義勇軍是給予援助的。國民政府蔣介石不僅任命與承認東北的抗日政府,而且對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抗日活動,尤其是馬占山的抗日活動給予很大的鼓勵,甚至發電報獎勉。在日軍進攻嫩江橋的時候,蔣介石多次電令馬占山,電報謂“我方採取自衛手段,甚屬正當,各將士奮勇效命,得以摧敗頑敵,保全疆土,....,為民族爭存”。“我軍連日奮戰,為國爭光,威名遠播,中外欽仰,甚堪嘉慰”。蔣介石還知道馬占山部需要軍事上的援助,謂“已急催張副司令派隊援助”。蔣介石對東北義勇軍之活動是關心的,是細心安排援助的。
南京政府和蔣介石對東北義勇軍在經濟上,武器上的援助也非常多:“馬占山曾受蔣介石5萬元之援助”;“南京政府從抗日工作費中支付20萬元,現已支付了5萬發將兵之薪水,士氣旺盛”;南京政府令朱慶瀾組織義勇軍司令部,蔣介石想透過朱慶瀾把東北地義勇軍勢力統一起來,軍費由軍政府支付;又“由上海兵工廠援助朱慶瀾步兵子彈200萬發,手榴彈3萬枚,機關槍48挺,迫擊炮20門與炮彈1萬枚”。
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還多次與張學良會商抗日方略。1932年漢口會議後,蔣介石與張學良採取積極抗日之對策,整頓原有的義勇軍組織。該年底在南京召開三中全會時,蔣介石給予張學良收復失地的大權,積極予以援助。張學良則考路 在義勇軍之指揮統治體系中,把遼吉黑民眾後援會,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組織擴大,將義勇軍組織分為10個軍團。至於是否支援義勇軍的軍費,則由後援會調查後決定。給養方面,則由蔣介石(南京政府),華僑及其他與國民政府有關者掌管。蔣,張兩人在漢口會見後,彼此達成東北失地收復計畫,大體如下:一,基於新組織的情況,作戰兵力以第一至第十軍團及蘇炳文軍為主力。二,開始作戰時間是在我軍完成補給準備之後,日軍徹底實行增兵作戰之前。三,以齊齊哈爾,哈市,長春,吉林為主要作戰區,其目的在奪回主要都市及街道;為了奪回奉天,奉天以南鐵道地帶則為次要作戰區。四,預備熱河軍隊,以確保熱河省為補給上的根據地。五,以北平及天津為補給上的主要根據地”。除了以上的文字記錄外,還附了一張義勇軍組織表。
在漢口會議中決定的東北失地收復計畫是非常具體的,不但討論了經濟援助的來源,而且還談到了主要和次要的作戰地區以及軍團的將領。國民政府討論抗日的事實不僅在日文資料上,還有中文資料上也能發現。在國民黨三中全會中提出的一些內容均圍繞著抗日問題來討論的:“一為政府速集重兵於熱河冀北,出兵收復失地。二為以政府力量援助義勇軍。三為以本黨與政府的力量指導國民排斥日貨。四為斷定國聯美國無力解決此問題。”。雖然國民政府具體討論了這些抗日問題,但怕引起一些新的問題而未公開發表。國民政府與抗日活動政策有關係的事實稍微傳出後,就馬上發表“政府負責發言人表示絕對否認16日大會中有此種決議“。這應當理解為國民黨中央當時的一種策略而已。

中國共產黨的東北工作

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員會也積極參加義勇軍的組織領導工作,派遣周保中、李延祿等大批黨員骨幹參加義勇軍的戰鬥。

義勇軍的發展簡況

各地義勇軍的鬥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的組織階段,主要進行嫩江橋抗戰(參見江橋抗戰)、錦縣、哈爾濱、方正保衛戰和鏡泊湖連環戰。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近20萬。
1932年3月至10月的大發展階段,義勇軍發展到50餘萬人,遍及東北三省102餘縣,先後進行了哈爾濱齊齊哈爾、敦化、寧安、扶餘、海城、瀋陽、瀋海鐵路等反擊戰、破擊戰或其他一些樣式的戰鬥。1932年冬以後為反討伐階段,義勇軍在日軍採用逐次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方針進行討伐下,由高潮走到低潮,最後失敗。

評價

義勇軍在戰鬥中牽制了十數萬日軍和偽軍,給日偽軍以巨大打擊。據日方公布的數字,1931年10月到1933年2月的l7個月中,義勇軍平均每月反討伐150餘次,1年半中共擊斃傷日軍將校官兵以下6875人,被消滅的偽軍則更多。
義勇軍自己也遭到巨大損失,總計戰死、病死和凍餓而死5萬餘人,負傷8萬餘人,潰散7萬餘人,退入蘇聯境內3萬餘人,退到熱河(今內蒙古、遼寧、河北邊區)3萬餘人,留在當地堅持鬥爭的4萬餘人大部傷亡,一部分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反日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吸收、改編,一部分潰散和投降日軍。義勇軍由於得不到國民政府的更多支援,本身組織鬆散不統一、部隊裝備低劣以及戰略戰術上的失誤而失敗,但它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