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民自治軍

東北人民自治軍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在東北領導的一支軍事武裝力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前身。它成立於1945年10月31日,1946年1月4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後發展為東北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基本介紹

軍隊介紹,發展過程,

軍隊介紹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在東北領導的一支軍事武裝力量,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前身。

發展過程

1945年8月8日 向東北挺進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我國東北, 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收復東北淪陷領土,朱德總司令於8月11日命令晉綏呂正操部、東北義勇軍張學思部、山東濱海軍區萬毅部和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就近迅速向東北挺進。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率先進入東北,會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
9月19日 再調東北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量運兵,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抗日武裝力量。中國共產黨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於9月19日決定再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進入東北,會同東北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同時委派20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去東北工作,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至12月底,由關內各解放區先後調運抵達東北的部隊計有:八路軍山東軍區機關一部及直屬隊,山東解放軍第1、第2、第3、第6師,第7師3個團,第5師一部,魯中軍區獨立第3旅、山東軍區濱海支隊、山東軍區田松支隊,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三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八路軍南下第2支隊(後復稱第359旅),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軍區第32團、冀中軍區第31團、冀魯豫軍區第24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同時,延安及晉察冀、太行、晉綏、華中等各解放區的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也陸續進入東北。中共中央於10月9日批准組織東北臨時性軍事機關——東北軍區司令部,暫以程子華任司令員,彭真任政治委員,伍修權任參謀長。1945年10月31日,將原在東北境內的和將要進入東北的部隊統一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李運昌任第一、第二副總司令,肖勁光任第三副總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11月2日,任命周保中為第三副總司令,肖勁光改任第四副總司令兼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東北人民自治軍機關設總司令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東北軍區總司令部取消)。
同年11月 龐大的東北部隊
同年11月進入東北的部隊有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一、第二師、第三師、第六師、第七師、第五師一部、魯中軍區、濱海軍區、膠東軍區渤海軍區的主力,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三師3萬餘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359旅等部萬餘人。
東北人民自治軍組成
東北人民自治軍組成後,對調抵東北的部隊迅速進行了整編,冀熱遼軍區所屬部隊在山海關、本汐、錦州、遼南、清原、撫順等地先後擴編組成第19、第21、第22、第23、第24、第25旅及1個支隊(其中第22旅與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1旅第1、第2團和教導第2旅第1團,冀中軍區第31團,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等部隊,合編成新的22旅和第27、第30旅及炮兵混成旅,並於12月上旬調歸晉察冀軍區建制)。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和膠東軍區各一部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炮兵旅。冀熱遼軍區第15團、晉綏軍區第32團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1旅第2團等部隊,在遼寧地區擴編組成4個保全旅(保全第4旅於1945年11月撤銷)。山東軍區濱海支隊改稱東北挺進縱隊,山東解放軍第6、第5師及其他部隊分別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第3縱隊。山東軍區機關一部到達鳳城後,組成東滿人民自衛軍司令部,統一指揮南滿中長鐵路以東的部隊;山東軍區機關另一部到達瀋陽,編入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冀魯豫軍區第24團在吉林地區擴編為第25旅。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返回東北後,東北抗日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自衛軍,部隊擴大到7萬餘人。其他部隊到達東北後,保持原番號不變,並有擴編和人員補充。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著手發動民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10個軍區。其中在錦州地區成立錦熱軍區,李運昌任司令員,轄第27、第30、第32旅和炮兵旅;在本汐地區成立遼寧軍區,張學思任司令員,白堅任政治委員,轄3個軍分區和保全第3旅;在安東(今丹東)地區成立遼東軍區,肖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2、第3縱隊,通化支隊,第3支隊,直屬支隊和寬甸司令部;在遼源、通遼地區成立遼西軍區,鄧華任司令員,陶鑄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5軍分區和保全第1旅;在梨樹地區成立遼北軍區,倪志亮任司令員,郭述申任政治委員,轄第146團;在長春地區成立吉林軍區,周保中任司令員,林楓任政治委員,轄永吉、延邊軍分區和長春衛戍司令部;在哈爾濱地區成立松江軍區,盧東生(後聶鶴亭)任司令員,張秀山任政治委員,轄哈東、哈南、哈西、哈北軍分區;在佳木斯地區成立三江軍區,孫景宇任司令員,李范五任政治委員,轄特務團和依蘭、勃利縣大隊;在齊齊哈爾地區成立嫩江軍區,王明貴任司令員,劉錫五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和2個警備旅;在北安地區成立北安軍區,葉長庚任代司令員,王鶴壽任政治委員,轄3個支隊。
截止1945年12月,東北人民自治軍共轄山東解放軍第1、第2 、第3、第7師和警備第3旅,東北挺進縱隊,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第3縱隊,新四軍第3師,第359旅及新擴編的12個步兵旅、1個炮兵旅、1個炮兵混成旅,10個軍區,2所軍事學校,總兵力發展到27.49萬人。
1946年 1月4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後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