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乾族(俄語:дунгане Dungane,也稱Tungani),指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西及甘肅的回族後裔。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人口約10萬,在各中亞國家屬少數民族。
1942年蘇聯以“東乾”一詞為這支民族命名,東乾族人認為自己與中國回族同源,稱呼自己為回回(東乾語:Хуэйзў Huejzw)。東乾族人現在大多散播在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也有一些東乾人社區在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二道溝鄉(Ырдык)、奧什州。
東乾族在哈薩克斯坦有36,900人(1999年),吉爾吉斯斯坦有51,766人(1999年),俄羅斯有801人(2002年)。2010年人數約112426人,分為兩支:一支為陝西東乾人,約42404人;一支為甘肅籍東乾人,約51132人,其餘散居在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等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乾人
- 外文名:дунгане,Dungani,Tungani
- 分布:中亞
- 信仰:伊斯蘭教
- 語言:漢語陝甘方言
- 人口:12萬餘
- 祖先:陝甘穆斯林
歷史,族名探討,人口分布,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風俗習慣,生活習慣,特色歌謠,語言,傳媒,宗教,農業地位,名人,
歷史
東乾族作為回族的分支,出自13世紀花剌子模帝國(回回大食國)滅亡後被蒙古人遷移到中國參與戰爭和生產的中亞軍人(回回探馬赤軍)、商人和工匠,這批人以及其後自中亞、東歐源源而來的突厥各族人被統稱為“色目人”。經過元朝蒙古人的統治和政策導向,色目人逐漸伊斯蘭化和中國化,成為近代的回族。
清代同治年間,陝甘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反對清政府統治,意圖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伊斯蘭國家,發動武裝暴動,後因暴動失敗從中國逃亡至中亞。其中以兩次遷移最為龐大。白彥虎(1840年-1882年)於1862年-1870年以“反清保回”為口號發動陝甘回民起義,後被左宗棠擊潰,其中一支回軍逃至當時俄國七河地區;其後,1880年代,俄國政府將其侵占的伊犁地區交還中國,大批回族人陸續遷入俄國境內,兩次遷徙近萬餘人。經過百多年融合,這批回族人的後代已成為多箇中亞國家的民族一員。19世紀,“東乾”一詞被俄羅斯人借用,1830年代,英國與德國開始用“東乾”稱呼新疆回族。1835年,歐洲人James Prinsep記錄他們生活於中國的韃靼里亞(新疆)。1837年,俄國人在奧倫堡見到他們的商隊。奧斯曼帝國時代的歷史學家Abdul Aziz將東乾族分為中國境內的東乾族以及定居在俄屬突厥斯坦(原蘇聯中亞地區)和中屬突厥斯坦(新疆)的東乾族,並提到東乾族在北京擁有17座清真寺。
俄國人認為東乾族有三個來源:
族名探討
人口分布
截止2010年,東乾人人口約112426人,分為兩支:一支為陝西東乾人,住在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的馬山青鎮、朔爾一提別鎮與奧克提亞勃爾集體農莊,約42404人。一支為甘肅籍東乾人,住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德魯日巴集體農莊與米糧樊鎮,約51132人,俄羅斯境內有1651人,其餘散居在烏茲別克斯坦和阿拉木圖、比什凱克等城市。農村主要為農民和手工業者,城市中有些是工人和知識分子。
而據1999年人口普查統計, 吉爾吉斯斯坦東乾族人口為51766人, 在哈薩克斯坦為 36900人,兩國總計約88700餘人。沒有關於烏茲別克斯坦東乾族人口的統計數字,但估計不會多於25000人。這樣,中亞東乾族總人口約有115000人,這一數字與東乾族剛剛定居中亞的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10倍。
從1999年吉爾吉斯斯坦人口普查結果看,東乾族人口的85%分布在楚河州。楚河州和比什凱克市的東乾族人口是東乾族人口總數的91%。另外一些地區的情況是:伊塞克湖州(主要是伊爾德克東乾鄉與州府卡拉科爾)有2948人,占東乾族人口總數的5.7%。 也就是說,東乾族人口的97%生活在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州。此外,奧什州東乾族人口為742人(占東乾族人口總數的1.4%), 納倫州東乾族人口為399人(占0.8%)。
語言文字
東乾族使用漢語,系中國漢語北方方言中的陝西方言與甘肅方言的混合,現代東乾書面語言是以甘肅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甘肅方言的語音為標準語音,以20世紀40—80年代東乾族作家創作的東乾語文學作品為標準語法規範的現代語言。甘肅方言被廣泛套用於廣播、電視及學校。
東乾人的語言還保留著古漢語的說法“衙門”、“大人”、“衙役”、“學堂”、“使喚”、“路數”、“營生”,這是東乾人每天都要說的詞。他們稱總統為“皇上”或“皇帝”,稱商店為“鋪子”,稱銀行為“錢莊子”,稱貨幣為“貼子”,稱朋友為“聯手”,稱理髮師為“待詔”,把“簽名”叫“畫押”,把結過婚的婦女叫“婆娘”,等等。
東乾族語言中中有不少阿拉伯語、波斯語及吉爾吉斯語、哈薩克語 [r]音的借詞,所以,在其語音系統中多增加了一個顫音[r]音位。東乾語有三個聲調,在東乾文字上不表示出來。東乾語與國語相比,還有不少差別。例如東乾語名詞中有“數”的語法範疇,名詞通常在其後加上附加成分-mu表示“們”,在國語中“們”只能加在表示人的名詞後面,但在東乾語中,表示物的名詞後也可以加-mu(們)。另外,在國語中沒有那么多的俄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吉爾吉斯語、哈薩克語借詞,但在東乾語中卻有許多。
東乾人早先多不識字,只有少數人能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小經”,以後又用過拉丁字母,1953年以後,推廣使用一種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並用這種文字刊印報紙、教科書及其他書籍。
由於生存需要和受教育的結果,使這個原本操用單語的民族群體漸變成了一個多數人能夠使用兩種以上語言的雙語民族,並且由於語言環境和教育的原因,部分東乾族丟失了自己的母語而轉用其它民族的語言。同時,雙語化進程中強烈的民族意識凸顯出來,又使東乾族認為東乾語這一從語言學特徵上講的是漢語西北方言特殊變體的語言就是東乾族(回族)自己的民族語言,因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語言觀。
由於與其他民族雜居,中年人均能講流利的俄語,有的通用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或烏茲別克語。
宗教信仰
白彥虎在世時,東乾人即在七河地區修建了40多所清真寺,均為中國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生孩子後請阿訇取經名。生活中嚴格禁酒,不食禽鳥飛魚類,嚴禁吃豬肉。清真寺的阿訇有東乾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他們在民眾中普遍受到尊敬。東乾人的名字男性一般為哈桑、阿卜杜拉,女的為法蒂瑪等。姓氏則以“馬”為主,按照中亞人習慣,男的稱阿卜杜拉·馬基耶夫,女的稱法蒂瑪·馬基耶娃。
文化
當代東乾人的文化相當發達,出現一些著名的東乾語言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蘇維埃東乾史綱》、《現代東乾語辭彙統計、後綴統計與計量單位的語法特點》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國際學術界已將東乾人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共同體進行考察研究。
風俗習慣
生活習慣
100多年來,東乾人既能與周圍的穆斯林民族友好相處,適應當地的一些穆斯林風土民情,又能將中國回族文化中的習俗、語言保留下來。如喜食麵食,仍用筷子吃飯,食品也保留原來名稱,如蓮花白、黃瓜、涼粉、滷麵、面片兒、饃饃、胡椒等。大多數東乾人都講東乾語(即漢語),語調中仍有純樸濃重的陝西、甘肅方言和一些北方漢語成分。結婚時講究嫁妝、彩禮、鬧新房。
東乾人在他們的聚居區建造了一些清真寺,有的仍然是中國式建築。東乾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帶花紋的圓形小帽,婦女多戴白色蓋頭或頭巾,有的老年婦女還喜歡扎腿帶子。在婚禮或喜慶的日子裡,中青年男子多穿西服或上衣,套一件黑色馬甲。婦女多穿下腋開襟繡著花邊的旗袍或連衣裙,喜歡穿繡花鞋,喜歡戴金銀手飾,如戒指、耳墜、手鐲、項鍊以及胸花等。
在早期,結婚時新郎一律穿藍色長袍馬褂,頭戴禮帽,上插紅花,肩披紅綢,屬典型晚清時期新郎打扮,後來改為西裝禮帽。但是新娘仍然梳燕燕頭,戴上假髮套,插上金銀首飾和各色的絹花。身穿繡花大襟長袍,配一方大披肩,褲腿綁帶上繫著銀鈴,腳登繡花鞋,手裡拿一塊大花帕子,始終保持著清代打扮。東乾人結婚時還要耍公婆,在新郎家父母的臉上抹上紅顏色,讓前來祝賀的人任意取樂。這很像中國陝西、甘肅、寧夏一帶回族的結婚習俗。東乾人在中亞地區使用東乾語、俄語或其他語言,對外交際多使用俄語或吉爾吉斯語、哈薩克語,對內使用東乾語。東乾語其實就是中國陝西、甘肅、寧夏一帶西北方言中的中原官話(關中片和隴中片)。東乾語內部有陝西話和甘肅話之分。東乾語的標準語是甘肅話口語。東乾族的文學可分為書面文學和口傳文學兩個方面。其中,口傳文學形式非常豐富,有兒歌、口歌兒、口溜兒、猜話、倒口話、曲子、故今等。在這些口傳文學中,尤其是“口歌兒”(裡面主要是諺語),它不僅是東乾文學的一種口頭創作,也是中亞東乾族勞動人民語言藝術的結晶。它不僅反映了中亞東乾族對自然規律、社會事理、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家庭觀念、是非善惡、生活習俗等多方面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還蘊含著濃郁、多彩的民俗事象。
特色歌謠
1、中亞的東乾人喜歡和睦、熱鬧、快樂的大家庭,重視親情,他們在口歌里說:
家呢有個三件寶,雞兒叫、狗咬、娃娃吵。
不說不笑,耽擱哩老少。
無事調唆分家沒下場,大鍋呢的飯有味吃的香。
手拉手,攥一把,頭頂兒抹到腳底下。
回回的親,扯扯蔓的根,不掏還罷哩,越掏越深。
東乾人保留了中國傳統觀念,喜歡男孩,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如:一兒一女活神仙,無男二女心不甘。
給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女死毀一半,男死連根爛。
老子彈腳,娘陪手,再養女子就是狗。
2、東乾人的婚嫁嚴守伊斯蘭教規,男女雙方都是穆斯林才能通婚。東干女子一般不外嫁,反對近親結婚,一夫一妻制不太嚴格,有娶小的習慣,如:衣裳帽子攪亂哩,回回嫁哩黑炭黑炭:中亞人對吉爾吉斯人的戲稱,也叫“黑娃子”。哩。
親上不能結親,親上結親,剁斷筋。
騎驢的腿不閒,娶兩個婆姨的嘴不閒。
一天的謀囊,趕早喝上二兩,一世的謀囊,辦上兩個婆娘。
頭一房當牆,第二房當娘,第三房搭上個板板兒供養。
一人娶九妻,不夠哩再娶去。
東於人的婚禮至今仍然保持著中國“六禮”的傳統,同時有回族的習俗。婚嫁中男方先打發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要有父母的“口喚”。“給話”後要吃“定茶”,送卡利姆,定日子。女子出嫁前要在自己的小屋裡“坐炕”,靜坐三天,回憶父母的養育之恩。新娘出嫁前一天,與女友在小屋裡或唱或哭,悲嘆分離,東乾人叫“少女會”。結婚時男方用花車迎娶,在洞房要請阿訇念“尼卡哈”。晚上青年男女“遭房”耍新娘子。口歌兒里說:
天上無雲雨不通,地下無媒結不了親。
一家的女兒百家問,抄花子過來搗一棍。
媳婦兒到門前,還得一個老牛牽。
見官司——說散場,見婚事——說成雙。
每一家東乾人生活中都離不開茶,早晨、中午、晚上都要喝茶。他們喜歡喝印度紅茶,有時也喝花茶,喜歡喝濃茶。在東乾識字課本里,有一篇課文寫道:
天天早上起來哩,各家各戶;
先喝茶呢,不吃飯,也不吃肉。
喬治亞的太陽,庫拉的浪;
都在茶葉裡頭呢,血咋不旺。
人說心裡悶的慌,濃茶喝上;
壽數能長臉色好,身體強壯。
別的嗜好我沒有,就愛喝茶;
人老幾輩都喝呢,我媽我達。
東乾人的口歌兒里,也有關於喝茶的內容,如:
饃饃不吃茶不喝,心中有話難得說。
喝哩釅茶釅:濃,中國西北方言。就是搔,喝哩淡茶灌尿脬。
從信仰上看,東乾族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中亞其他穆斯林民族相比,他們更虔誠,更謹守教規。口歌中說:
人愛主愛,人不愛主不愛,
人忙主不忙,早晚下一場。
人有曲曲心,安拉有過過路。
洗手洗到肘,吃飯送到口。
回回是魚,三天不洗就是驢。
樹迎風呢,財貝迎拜倆拜倆:災難,阿拉伯語借詞。呢。
東乾族人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以禮相伴,他們特別重視倫理觀念,崇尚禮儀,講究“三德十行”,注重鄉情和友誼,群體意識比較強。口歌中說:
一省一個鄉俗,一城一個禮儀。
讀書要得知識深,學不下禮義不如人。
伸手不打禮行人,出口不罵老年人。
家呢不瞧人,出門沒人問。
不走的路過三遍,不用的人用三遍。
人給人不報恩,在世就是活畜牲。
中亞回族經受了許多痛苦和折磨,也親手創建起了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他們相信命相、運氣和洪福,但更相信人定勝天,勤勞致富。口歌中寫道: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運氣命大跟前坐,無運命小跟前過。
時不來,運不通,擔上個扁擔學營生。
鴻運到哩家,扁擔開哩花。
諸葛亮能掐會算,不迭司馬的洪福遮天。
銀錢是英雄身上的垢甲,是多會有命能掙下。
把運氣不要當本事的使。
東乾族的喪葬與陝甘寧回族一樣,人死後實行土葬。要請阿訇念經,過“乜貼”。墳地直著向下挖兩米左右深,向北挖一個長條洞,將埋體頭朝北,腳朝南,面向西放好,用土塊將門洞砌嚴,把直坑填平,上面堆成一個長條形的墳堆。就像口歌里所說:
頭往北,腳往南,四十個土塊插的嚴。
東乾人的葬禮中,還有“添油”的習俗。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給死者家屬進行幫助。起初是送油,所以叫“添油”,後來改送錢。這在東乾口歌里也得到了反映:
把我好比黃風地呢一盞燈,
燈滅了無有一個添油,撥燈的人。
以上東乾族口歌里的民俗事象,不僅反映了中亞回族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也反映了東乾人的民俗心理、民俗風尚和民俗文化。如果將這些民俗文化和中國西北地區作一對照,就會發現中亞的東乾族雖然和中國相隔甚遠,但是“去國萬里情不改,離鄉百年魂尚存”。儘管在某些方面發生了一定差異,但風俗習慣還是同宗同源的。這對深入研究西北歷史風情、伊斯蘭文化的親和力以及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移民史、華僑史都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語言
主條目:東乾語
傳媒
在米糧川(Milyanfan)鄉,吉爾吉斯坦楚河州之一個東乾族鄉
東乾族早在1930年代已擁有自己的報紙。1932年3月6日東乾人創辦首份東乾文報紙《東方火星報》,1965年時為紀念十月革命50周年,報紙易名為《十月的旗》,以周報形式發行,1986年再易名為《蘇聯回族報》,1991年蘇聯解體後,變成今天的《回族報》,書寫時仍以斯拉夫字母作為拼音文字。
宗教
農業地位
在哈薩克白菜種植里,東乾人的產出占三分之一。
名人
雅斯爾·十娃子:吉爾吉斯斯坦東乾族作家、詩人。
穆合麥·伊瑪佐夫:吉爾吉斯斯坦東乾族語言學家、作家。
馬尕子·馬三成:前蘇聯共產革命指揮官、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