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辛齋

杭辛齋

杭辛齋(1869—1924),浙江海寧人,1889年縣試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1900年入北京國子監。後考入同文館,棄科舉,習新學。與嚴復夏曾佑等創辦我國第一張民辦報紙《國聞報》,宣傳變法維新。曾上書光緒帝,條陳變法自強,兩次被密旨召見,並賜“言滿天下象牙章。因深感滿清不可救藥,加入中國同盟會,銳意革命。辛亥革命前夕,常與陳其美聚會密商。杭州新軍起義時,旗營清兵五千人企圖負隅頑抗。杭辛齋隻身冒險入營勸降,使全城順利光復。1915年袁世凱籌備稱帝,杭辛齋堅決反對,因而被捕入獄,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才恢復自由。1917年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出席國會非常會議,被推舉為懲戒委員長。1921年赴上海,受孫中山委派,任宣傳部長,並創辦新聞學會。1922年,曹錕賄選總統,杭辛齋在上海召集部分議員開會反對。1923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杭辛齋因病未能參加。1924年1月24日因病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辛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海寧長安鎮
  • 出生日期:1869年
  • 逝世日期:1924年
  • 職業:文學家
  • 代表作品:《杭氏易學七種》等
人物生平,人物作品,人物軼事,人物墓地,

人物生平

杭辛齋出身貧寒,少年時曾當過學徒,後發憤讀書,肄業於杭州“正蒙義塾”(一說“正學義塾”)。1891年,杭辛齋以童子試第一赴北京國子監讀書,繼又肄業於當時清廷“總理衙門”所設的同文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他曾上書清帝光緒,條陳變法圖強之策,指出清政府“政以賄成、日即腐敗”的病根所在。杭的主張,得到了光緒帝的賞識,先後兩次被密旨召見,並授為內閣中書,面諭京機章京行走。然而,光緒的器重,並非杭辛齋的意願,他不想做官,也不願做官。他唯一的抱負,是為這個日益衰落的國家,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光緒見他無意為官,心中更為尊崇,轉贈“言滿天下”象牙章一枚。
杭辛齋杭辛齋
1895年,天津《直報》因刊登袁世凱所屬部隊叛變的訊息被查封,此後易名為《北洋商報》,翌年聘請杭辛齋出任主筆
1897年10月,杭辛齋與嚴復、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並一度擔任主筆,同時還出刊有《國聞匯報》。
杭辛齋參與創辦並主筆的《國聞報》杭辛齋參與創辦並主筆的《國聞報》
翌年,戊戌變法失敗,在全國輿論萬馬齊喑之際,《國聞報》不顧巨大的壓力,在十二日刊登了一則來自京師的訊息,標題為《視死如歸》。
該報這樣記載:“有西人自北京來,傳述初六、七日中國朝局既變,即有某國駐京公使署中人,前往康氏弟子譚嗣同處,以外國使館可以設法保護之說諷之。譚嗣同說:丈夫不作事則已,作事則磊磊落落,一死亦何足惜;且外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國以變法流血者,謂自譚嗣同始……。”
因為報導“戊戌六君子”被殺訊息,遭勒令停刊。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與北方誌士謀劫光緒帝南遷,未成,杭辛齋見事已不可為,又見義和團興起于山東,於是匿跡于山東德州一帶,以看病行醫自活,做韜晦之舉。
此後,他又與其連襟彭翼仲一起,在北京先後創辦了《中華報》和《京話日報》。1904年8月,《京話日報》在北京創刊,這是一份以市民為對象的時事性政治報紙,由於“通篇概用京話,以淺顯之筆,述樸實之理,紀緊要之事”,大受北京讀者的歡迎,發行額曾超過萬份,是當時北京影響最深廣、聲譽最顯赫的一份報紙,彭翼仲和杭辛齋二人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報刊史上著名的報人。
1904年與彭翼仲共同創辦的《京話日報》1904年與彭翼仲共同創辦的《京話日報》
《京話日報》創刊後的翌年,即1905年,杭辛齋加入中國同盟會,銳意革命。不久,1906年9月,彭翼仲和杭辛齋這一對連襟合辦的兩報都不期然遭到了厄運———《京話日報》因揭露軍機大臣瞿鴻禨縱容衛兵搶掠行兇、《中華報》也因刊登了題為《保皇黨之結果》一文(文章披露了保皇黨成員吳道明即潛入北京從事秘密活動的廣東人梁爾煦等在北京被捕及被解往天津、後由袁世凱下令秘密處決的訊息),使清廷勃然大怒,兩報岌岌可危,後竟一齊遭到查封,其罪名是“妄議朝政,捏造謠言,附和匪黨,肆為論說”,兩報的主持人彭翼仲和主筆杭辛齋雙雙被捕入獄,關押在刑部,後分別被押解至其原籍衙役禁錮(即所謂“遞籍”)。
1906年10月,杭辛齋由警方押送,被押解回海寧,“交地方官嚴加禁錮”,其妻女也隨同返回。
杭辛齋被押解回故鄉後不久,1907年下半年,江、浙兩省的紳商和人民掀起了反對清政府向英國出賣滬杭甬鐵路權的鬥爭。此前杭辛齋不獨有報人之名,他也曾創辦過實業,即在遼東開辦有“富華公司”、在北京開辦有織布廠,他還創辦有“國民捐”,“集金累百萬”,是晚清著名的工商人士,也是近代浙商的代表人物之一。於是當各地開始興辦實業以抵制列強和外商的侵略之時,人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杭辛齋,浙江各地的代表遂上書請求開釋杭辛齋,海寧的士紳(包括王國維等)也紛紛為之申訴,亟請釋放他。
此時,浙路拒款(對外借款)風潮大興,當時浙江全省代表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召開拒款大會,到會的寧(寧波)屬代表張讓三、台(台州)屬代表王燮陽和項士元等一致提議,請予開釋杭辛齋,大會也以全體一致通過了這項要求,復又請王文韶等領銜上書,力白其冤。後來,海寧的地方長官也循輿論所請,向清廷浙江當局交涉恢復杭辛齋人身自由的要求,即“杭君既為輿論所歸,實業又屬地方之事,當即通詳省台核辦矣。”(見1907年5月14日《神州日報》)豈料,已被遞解回籍的杭辛齋又因發表了對蘇杭路的演說被地方官捉拿,後經當地紳民力爭,始獲自由。最後,浙江巡撫增韞奏請清廷,將杭辛齋“留辦實業”,於是,被恢復了人身自由的杭辛齋出任了增韞設立的浙江農工研究會的會長(後為浙江農會會長),主辦了《農工雜誌》。又與許行彬合辦《浙江白話新報》,宣傳民主革命,並提倡白話。
杭辛齋杭辛齋
辛亥革命前夕,杭辛齋常與陳其美等聚會密商。杭州新軍起義時,旗營清兵五千人企圖負隅頑抗。杭辛齋隻身冒險入營說降,使全城順利光復。被推舉擔任浙江軍政府領導職務,堅辭不就,於1911年11月18日,創辦了《漢民日報》。1912年春,當選為國會眾議院的議員,隨即入京參事,途中又在天津創辦有《民聲報》。
當時正值袁世凱帝制運動的醞釀時期,袁世凱對他先是進行收買,曾以閣員及10萬銀元和北京大耳胡同的豪華宅第為餌,進行收買,不為所動,此後杭辛齋又毅然參與倒袁的鬥爭,結果又遭到了逮捕。
杭辛齋初在天津辦《國聞報》時,袁世凱練兵小站,時相聚晤。一次,杭辛齋說袁世凱“你將來必定要做皇帝”。袁世凱答稱:“我做皇帝必先殺你!”不意10餘年後,此番戲言幾成讖語。辛齋被捕後,直到次年6月袁病死才恢復自由。隨後他南返上海,旅居上海期間,杭辛齋還參與組織了“全浙公會”。當時他還被公推為上海“市民施診醫院”、“礦業協會”等的主持人。
1917年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出席國會非常會議,被舉為懲戒委員長。
1921年回到上海,受孫中山委派,任宣傳部長,並創辦新聞學會。
1923年,孫中山委任杭辛齋、陳獨秀等為中國國民黨本部參議。同年,杭辛齋與國會14名議員聯名提請查辦馮玉祥、王懷芝擁戴曹錕賄選總統。
1924年1月6日,廣州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浙江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在西湖劉莊召開會議,推舉出席大會的浙江代表。
按照當時的程式,孫中山指定了部分代表的名額,即浙江的沈玄廬戴季陶、杭辛齋三人,但此時杭辛齋已病體不支,無法出席大會,於是後來改推張君謀出席,但張亦未出席。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沈玄廬和戴季陶分別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和中央執行委員,由此可以判斷:如果杭辛齋身體無恙併到會的話,他也會是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一名重要人物。
1924年1月24日,杭辛齋在上海病逝,時年55歲。
杭辛齋遺像杭辛齋遺像
杭辛齋逝世後,1月27日《申報》刊登了“舉殯”啟事,中國國民黨一大特致電哀悼,孫中山等人送了花圈,孫中山還題寫“忠貞諒直”輓詞。邵飄萍王用賓等也在北京發起並刊登了“公祭杭公辛齋通啟”(見《京報》)。
1月28日,杭辛齋在上海出殯。追悼會,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全浙公會、浙江省憲協進會、研幾學社等30多個團體參加了祭奠,由褚輔成主祭,當時孫中山、張繼謝持柏文蔚蔣尊簋以及浙江都督盧永祥、省長張載陽齊燮元何豐林等都為之贈送了輓聯。追悼會後,其靈柩由專車護送回鄉,杭辛齋的骨灰送至長安鎮海寧中學附近安葬,墓碑為嘉興褚輔成手書,當時他的一位如夫人也隨之遷居至杭州守墓

人物作品

杭辛齋曾組織《周易》學術研究會,名研幾學社,在學社曾擔任《周易》主講,撰寫《周易》講義,《易楔》六卷。另外還撰寫了《學易筆談初集》、《學易筆談二集》《易數偶得》《讀易雜識》、《愚一錄易說訂》、《沈氏改正揲蓍法》。這些著作合稱《杭氏易學七種》,由研幾學社於民國八年印行。
杭辛齋所著《學易筆談》杭辛齋所著《學易筆談》
編著有《易學叢書》以及《白話痛史》、《豬仔記》等。
另有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研幾學社本
《學易筆談》《讀易雜識》杭辛齋撰,遼寧教育出版社收入《新世紀萬有文庫》。

人物軼事

1912年杭辛齋被袁世凱逮捕,在獄中,他遇到了一段酷肖大仲馬筆下《基督山恩仇記》的經歷。
原來,在縲紲中,與他同監的是一位鬚眉皓白的長者,這位老人一見杭辛齋,驚詫道:“昨夜愚易卜,知有妙人當來,原來是君。君有夙慧,吾道有傳人矣。”不曾想,這位長者卻是一位精通《易經》的高人,後來他在獄中傳授“易學”於杭辛齋,杭辛齋也精研不懈。及至袁世凱病死,杭辛齋出獄,他又遍搜天下的“易學”著作,未幾竟多達400餘種,隨後他南返上海,從事“易學”的研究的寫作。杭辛齋後來就以著名的“易學”學者而知名天下,當時他還與山西王用賓(曾任國民政府法務部長)等發起組織有“研幾學社”,其實就是“易學”的一個學術團體,杭辛齋任該社的主講,後來他著有《一葦草堂筆記》、《易學叢書》(合20卷)等。(近年遼寧教育出版社等又重印了一些他的“易學”著作,可惜他早年的報章文字卻無人收集和整理了。)

人物墓地

1966年冬天,因為原先葬在海寧中學附近的杭辛齋及夫人的墓被人破壞,裡面的遺骨也被隨意棄置,長安鎮肖王村村民謝某冒著風險,偷偷去撿了杭辛齋和夫人張氏的遺骨,與其父母一起葬在肖王村栗樹下68號西側。直到1995年,謝某之子謝少華遵照母親的囑咐,讓人澆築了一塊杭辛齋與夫人張氏的墓碑。
2010年4月4日清明節,長安鎮肖王村村委會通知謝少華把其祖父母位於栗樹下的墳墓遷往公墓,栗樹下將進行土地平整。
2012年04月11日上午,長安鎮文化站分別跟謝少華及肖王村村委會進行聯繫,在文化站協調下,杭辛齋及夫人的墳墓和謝少華祖父母的墳墓將暫時原址不動,並做相關保護。
另一方面,文化站也在積極跟上級部門反映此事,並嘗試建議將杭辛齋墓保護起來,有計畫遷址到合適的地方。
文化站站長褚自法表示,目前長安鎮正在申請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此次發現杭辛齋及夫人遺骨被保存,可以說是一件推進長安鎮歷史文化建設的好事,所以文化站呼籲有關部門能重視起來,能把杭辛齋墓進行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