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路今生漫長/張煒散文隨筆年編

村路今生漫長/張煒散文隨筆年編

《村路今生漫長(2001-2007)(精)》是張煒三十多年裡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是虛構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丟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漸漸都像迎風賓士的老馬,背上的一些馱載難免要在路上飛揚四散,再也無從尋覓。 《村路今生漫長(2001-2007)(精)》里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衝動,今天看非但不儘是羞愧,而且還引起作者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

基本介紹

  • 書名:村路今生漫長/張煒散文隨筆年編
  •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336頁
  • 開本:32
  • 作者:張煒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他執守故鄉,不去遠方,而且能夠在現代抽象藝術最為風行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寫實主義。後來,在懷斯藝術越來越引人注目的時候,有人即多次指出他的作品中所蘊含的現代性——當然,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活在現代,呼吸著現代的空氣,與真正的現代主義原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隔膜。可是我們時下究竟被什麼所感動?是藝評家所謂的“現代性”嗎?不,不是這樣,或不僅僅是這樣。還有,這兒談論的“現代性”又是什麼?一種技法,一種現代人看取事物的觀念和視角?一種藝術思潮?最後它到底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了。我們常常把一個時期最盛行的某種傾向……”這是來自張煒的《村路今生漫長(2001-2007)(精)》的節選部分。

作者簡介

張煒,當代著名作家,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萬松浦書院院長。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處女作是《蘆青河告訴我》。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柏慧》《能不憶蜀葵》《醜行或浪漫》《刺蝟歌》《遠河遠山》及《你在高原》(39卷10部)等18部;中篇小說《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憤怒》《蘑菇七種》《瀛洲思絮錄》《海邊的風》等17部;短篇小說《聲音》《一潭清水》《海邊的雪》《冬景》等130多篇;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當代文學的精神走向》等。其中《你在高原》長篇小說榮登《亞洲周刊》評選的“2010全球華文十大小說”榜首,並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亞洲周刊》全球華文十大小說之首,“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等獎……鄂爾多斯文學大獎”等十餘項獎。

圖書目錄

一輯
從“辭語的冰”到“二元的皮”
傳統和現代
心靈的飛翔(外一篇)
臨場的真實
精神的去處
校園憶
交流的期待和欲望
作家的出場方式
在時髦的邊緣
紙與筆的溫情
責任,理性和浪漫
文學的兄長
村路今生漫長
矜持與足信
中年的閱讀
愛與同情
三次同行小記

二輯
遠逝的風景(上篇)
懷斯
雷諾瓦
盧梭
高更
馬蒂斯
達利
列賓
米勒
杜菲
梵谷
馬奈
莫奈
勃拉克
柯羅
德加
康定斯基
畢卡索

三輯
遠逝的風景(下篇)
塞尚
蒙德里安
夏加爾
米羅
蒙克
莫迪里阿尼
勞特累克
克利
庫爾貝
康斯太布爾
大衛
透納
德拉克洛瓦
佛洛伊德
畢沙羅
蔡斯
恩斯特
卡薩特

四輯
人的用具
北國的安逸
築萬松浦記
解開纜繩
藝術與友誼的悲悼
讀本,新作及其他
遠河一蘑菇
對世界的感情
方式和內心需要
你在哪裡
文學的現代性
世界與你的角落
遙遠的我
文學三極
精神的背景

太多的不安和喜悅(代後記)
附:散文總目

文摘

遠逝的風景(上篇)
懷斯(AndrewWveth1917—2009)
他執守故鄉,不去遠方,而且能夠在現代抽象藝術最為風行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寫實主義。後來,在懷斯藝術越來越引人注目的時候,有人即多次指出他的作品中所蘊含的現代性——當然,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活在現代,呼吸著現代的空氣,與真正的現代主義原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隔膜。可是我們時下究竟被什麼所感動?是藝評家所謂的“現代性”嗎?不,不是這樣,或不僅僅是這樣。還有,這兒談論的“現代性”又是什麼?一種技法,一種現代人看取事物的觀念和視角?一種藝術思潮?最後它到底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了。我們常常把一個時期最盛行的某種傾向,甚至是模式,作為它的同義語給接受下來了。其實真正的現代性之中所理應包含的一些要素,如一個時期所獨有的深刻表達和發現,它的方向性和穿透力,對應時代而爆發的激情,卻常常為我們所忽略。
懷斯的寫實藝術在我眼裡即是真正的現代藝術。只不過他不是採用慣常的另一種技法的現代藝術而已。像一切好的藝術家一樣,他抓住的只是現代藝術的本質。是的,怎么會有一個動人的藝術家可能是思想陳舊、背時、意識老化的木頭人呢?我根本不信。
我被他獨特精到的表達給深深吸引了。他是這樣的藝術家:一生好像只畫故鄉的兩個村莊,而且是兩個不大的村莊。畫畫鄰居,房予,道路,鳥,樹木和草,僅此而已。他一生著迷的就是身邊這個世界,想窮盡它的無盡秘密。他的情感,好奇,熱愛包括憎惡,也都在這裡了。這樣的藝術家,目光僅僅投射到方圓幾公里或十幾公里,真是奇特啊。他不僅不顯得侷促和偏狹,反而因此而有了深度和強度。他抓住了自己的感受和見解,也抓住了自己的認識。這就是他的非凡之處。一般的藝術家做不到,他們遠沒有這樣的安靜從容;一般的藝術家由於擔心自己落伍或背運,總要及時大膽、稍稍有些莽撞地開拓自己的世界——外部和內部的世界。結果其中的一大部分在這樣做的時候反而要丟失了自己,因而變得非常平凡,以至於平庸。

懷斯安心卻又執拗地一路畫下來。鄰居的一個殘廢姑娘,從她的少女時代到她的老年,懷斯都畫了。她的命運風霜能夠牽動他一輩子,又怎么會不打動我們?對人如此,對物也如此。對一棵草,時常看到的草,幾十年看到的草,他也是這樣。這就很難沒有命運感。所以,他就偉大了。
他眼裡的房子,它的歷史,它抵禦風雨留下的深皺,都通過畫筆傳達給我們了。在藝術中,我就不信痛苦會背時,命運會背時;還有,我也不信深刻的憐憫會背時。真情,專注,堅定,不妥協,敏感,這些為人的品質在藝術家那兒一旦凸顯,就必會長久存在。
從一般藝術的行情看——現代藝術是有“行情”的——那些長嘴多舌的所謂的大鑑賞家是不屑於談論鄉土藝術的。可是事物往往具有極大的諷刺意味,這就是:真正的藝術可沒有什麼寂寞的尷尬,也沒有多少這樣的痛苦。到頭來是大鑑賞家自己忍不住寂寞,是他們過來湊熱鬧。真正的藝術是自為的,獨立的,更是自信的。懷斯的自信和自足一開始就存在著,只不過越是走向成功的後來,就越是被人察覺。後來,許多人不僅可以從中看到特異的美,還可以看到他們曾一直為畫家感到遺憾的現代性——至少是組成了這個國家最能引為驕傲的現代藝術的——部分。
P91-93

後記

太多的不安和喜悅
會議開到這會兒,就到了被討論者致辭答謝的時候了。不過我想,自己按程式說一番感謝的話,還不足以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大家到了年底,各自有多少事情要做,用膠東的一個說法,即各位都是“一等一的大忙人”,來參加會議實在太不容易了。最好的感謝,還是說說心裡話吧。
我從很早就開始寫作,摯愛文學,不可救藥和沒有來由地愛著,愛得很深。以前我也說受過哪些影響走上了文學之路等,但知道那是找個他人可以理解的話頭而已,實際上更多的是沒有來由地愛著。從1975年就開始發表作品,到現在已經寫了快四十年,累計發表字數到了一千三百多萬字,還不算練筆的幾百萬字。
仍然由於特別愛文學,對與之關連一起的事物就要求格外高、格外嚴,有放不下的牽掛。我自己缺點和弱點很多,卻對人性、社會、人與人的關係、自然環境、道德狀況,要求很高,甚至還有點苛刻。對黑暗的東西不能容忍。我在許多時候是憂慮和不滿的,有時竟然非常憤怒。情緒激烈時,表達上常常是衝動的。同時也深深地熱愛著一些事物,對自然,對友誼,對各種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柔情。因為童年的艱辛,我特別不會忘記並且一直感激著來自他人的善意和幫助。
最近因為要編輯虛構作品之外的文字,這才仔細統計了一下,發現竟然積下了四百多萬字的散文及其他言說類文字。這個字數太大了一些,讓我覺得十分突兀甚至不安。發現自己說得太多,這並不好。從一般規律上看,一個從事虛構的作家,最聰明的做法是少說一點,因為說得多了,一方面會莫名地得罪人,另一方面自己作品可詮釋的餘地就越來越少了,整個作家也就變“小”了。形象總是大的、多解的,作家自己說多了,就會局限解釋的空間。
那會兒一度想改變這個狀況,就是以後儘可能地少寫散文。可是心裡又有太多的不安、喜悅和憤怒,只想看到什麼趕緊提醒一下。我知道這樣做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責任感的驅使。當然還要想到生活和寫作的意義,並且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寫作者,並不僅僅是為了寫虛構作品。結果後來還是決定讓一切自然而然地下去吧,儘自己之力,能做多少做多少,真實地一路走去。面對這個危險的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不必因為服從什麼文學策略而硬性地改變自己。
說到運用文學策略,一個作家還是小作了。一個人寫了那么多,苦心經營如此,又大多來自艱辛的底層,怎樣對待社會、讀者,怎樣對待評論家、漢學家,怎樣對待外國人,心裡都該是十分明白和熟練的。做好這一切並無更大的難度,起碼比用心寫好幾部長篇容易得多。這一類聰明和機智,差不多人人都不缺乏。但這樣做就要遷就許多,違心許多,天長日久必會造成內傷,說到底這與從小對文學的深愛是相牴觸的。
人的文學誌向是不同的。如果努力用寫作來換取一些世俗利益,比如賺錢、獲取地位、獲得更多讚譽和獎項,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比較起來,還有另一些目標放在那裡。如果是一個基督教作家,要他來回答為什麼寫作,他可能回答是‘‘為了榮耀上帝”。我們大多沒有這樣的信仰,但我們卻會明白這回答中包含了怎樣的深意,是很高的志向和境界,是很了不起的要求。
那么我是怎樣的?總結一下,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名利心在一點點淡去。回憶刻苦寫作的這些年,許多時候只是受沒有來由的一種深愛的力量支配著,寫個不停。做文字工作的都知道,將一一篇幾百字的東西在紙上落實好,讓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尚且還要費不少的工夫——如果這樣較真地寫上千萬字,不能不說是一種辛苦。可是這種辛苦也有更多的欣悅在。人在生活中,如果不是一個傻子,只要活到了四十多歲,就一定會深刻地感受到絕望。所以也就是這種沒有間斷的寫作,這種勞動,安慰了我激勵了我,讓心靈維持在較好的狀態,能夠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淪。就因為不停地思索和閱讀,讓我知道了人世間還有這樣一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懷。我必須說,寫作無論如何令自己不滿意,還是讓我變得比過去善良了,比過去好了。文學既然對我有了這樣的意義,就該感激文學,它是多么重要。

除了文學使自己成長、幫助了自己,還覺得留下的這些文字雖然謬誤不少,但其中的多數還是有助於這個世界的,就是說它們有助於這個世界道德的提高、人的素質的提高。它這方面的作用哪怕只有一點點,但因為是良性的,所以也還是有點意義的。
從如上來看,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看,文學之於我既是這樣,也算很好地走向了、實踐了一種志向。可見這並不需要文學策略,而只需依照從一開始就發生的愛的初衷走下去就行,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我的成績微不足道,但這個過程,對我的意義不可謂不大。
愛文學是很重要的,一個“愛”字可以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現在看來,文學人士偶爾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念頭,比如機會主義傾向、虛榮心,都是不愛造成的。現在一些刊物的問題、寫作的問題、出版的問題、評論的問題,常常出現一些讓人大不如意的狀況,也大都是不愛造成的。如果真正愛、深深地愛,也許整個情形就會好得多。
隨著寫作歷史的延長,年齡的增長,會變得比過去寬容。我漸漸知道不寬容的主因,就是太以自己為中心了,不願離開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他人外物。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或許比人和動物的差異還要大,只是讓差不多的眉眼衣著和語言方式給掩蓋了罷了。人太多了,人群當中真的會有各種不同,甚至充滿奇蹟。要理解一個人,就得知道他的出身、絕然不同的經歷,包括一些生活細節,甚至是神秘血緣等。我願意努力去體會別人的行為,找到自己的方向。寬容的結果當然不是變得更圓滑、更沒有原則,而是變得更加逼近真實,更加有立場。
我越來越懷疑“線性時間”,不再簡單地相信人類社會能像生物界那樣進化,如達爾文主義。人性決定的社會絕沒有那樣簡單和機械,而是十分複雜。如果不能打破“進化”的觀念,無論對生活和人性的批判或讚譽,都可能不中要害,膚淺簡略。可是我們的文學表達,就常常自覺不自覺地陷入這種進化論的思維。
能夠始終保持對文學熱愛的初衷是很重要的。這樣才會樸素,才會找到真實。一個人相信永恆的真理,相信這種尋找的意義,就是信仰。這個過程是緩慢和持續的、不能間斷的,這看上去就必然有些笨拙。我以前引用過他人的一句比喻:“大動物都有一副平靜的外表。”這樣說,絲毫也不敢隱喻自己是一個“大動物”,而只是表明了對大動物的力量、自信和專注的喜愛。是的,只有黃鼬一類小動物才那么機靈跳躍,窺視多變。在這方面,大動物是做不來的。
已經寫了近40年,27歲左右動手寫《古船》,後來被要求反覆改動,出版時已是兩年以後了。30左右歲還寫了《九月寓言》,以及大批中短篇小說和散文。現在共寫了19部長篇、幾十部中篇和一百多部短篇。可是今天卻不見得比當年寫得更好——寫作就是這樣,一邊前進一邊後退,獲得就是丟失。對一個創作者來說,並不一定是越寫越好。但僅就工藝和技術層面來說,或許應該有起碼的清醒。記得畫家畢卡索說過,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拉斐爾的能力,繪畫技藝十分成熟,可惜後來一輩子努力做的,就是怎樣才能畫得像小孩子一樣。
這樣說,當然也不會被誤解成狂傲到自比畢卡索的地步,這兒不過是說贊同這樣的看法,即藝術技法和工藝層面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最難的,在藝術這裡,一直有比技藝重要得多的東西,是它決定一個人將來能走多遠。
《你在高原》寫了22年,有四五百萬字——它最初長達五百多萬字,應出版要求縮為今天的長度。但長度並不說明更多,好才是目的。不過它畢竟呈現了相對長的一段生命河流。時間給予的一些認識,難以靠其他方法比如能力之類彌補。出版後有人擔心它太長無法閱讀,只是樸素的擔心,總歸不是文學爭論。說到閱讀和理解,以前的八部長篇不太長,都是在心裡煎煮多年、用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刻在稿紙_上的,有點像刻鋼版的感覺。那些長篇讓我傾盡心力。可是閱讀它們的時候,難道會更容易嗎?事實並非如此。那些作品對我的重要性來說,像《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醜行或浪漫》《剌蝟歌》等,僅就個人所能達到的完美度和深速度而言,絲毫不比《你在高原》差。所以文學作品對讀者和作者全都一樣,它從來不是一個長度問題,而是一個心靈問題。
今後會一直緩慢而有耐心地寫下去。無論如何,這樣寫到最後,或許會擁有自己的一個文學世界。也只有這樣,朋友們才會高興。
(2011年12月10日,標題為整理時所加)

序言

這是我三十多年裡寫下的散文和隨筆,幾乎是虛構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丟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漸漸都像迎風賓士的老馬,背上的一些馱載難免要在路上飛揚四散,再也無從尋覓。
從頭看這大大小小的篇章,讓我時而激越時而黯然,難以平靜。這分明是樹的年輪,是旅痕和足跡,也是由遠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編織的那些故事作品,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現實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許多篇目寫在青春時段,那時的稚嫩和面紅耳赤的衝動,今天看非但不儘是羞愧,而且還引起我多多少少的欽羨。單純直撞的勇氣與昨日緊緊相連,如今這一切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潛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時、在傾聽撲撲海浪和漫漫市聲的無眠之夜,才緩緩地升騰起絲絲綹綹。是的,我仍然為當年人和文學的承諾而激動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島地區,即那個東部海角。那裡曾經有無邊的叢林,有大片的松樹,離河的入海口不遠,又在重要的古港之側,於是被命名為萬松浦。一個人由此地起步遠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條船從這裡啟航,緩緩駛入了風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長長的出航志,那么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必定連線著萬松浦、開始於萬松浦。
人是一條船,並且始終是獨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長。這部出航記錄未免顏色斑駁,腥鹹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稱得上一本真實的書。
記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個辛苦勞作的下午,我疲憊不堪地走入了萬松浦的叢林。當時正是溫煦的春天,飛蝶和小蟲在潔白的沙土上舞動躥跑,四野泛綠,鼻孔里全是青生氣息。這時我的目光被什麼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樹棵嫩芽,它們呈深紫色向上茂長,四周是迎向春陽的新草與灌木……我一動不動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氣將我團團籠罩,恍惚問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從頭開始,興奮與感激溢滿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裡說:你永遠也不要離開這裡,不要偏移和忘卻——這就是那一刻的領悟、感知和記憶。
那是難忘的瞬間感受。也就是類似那個春天下午的一種莫名之力、一種悟想,時不時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並用以抵禦生命的蒼老、陰鬱和頹喪。多少年來,萬松浦一直伴我吟喔,伴我長旅——它的意義,它與我、與我一生勞作的關係,若以傳統詩歌中的比興手法而論,那么更多的是“興”,而不是“比”。它總是明亮著和激勵著我的整個勞動。
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編年,更是一部絲綹相連的心書,一部長長的書。它們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發於萬松浦的根柢之上。
2012年3月9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