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川(陝西省第三屆政協委員)

李百川(1891—1968),名海,字百川,後以字行。清末西安府三原縣(即今三原縣)人。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百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三原縣
  • 出生日期:1891
  • 逝世日期:1968
  • 職業:陝西省第三屆政協委員
  • :百川
12歲考取秀才,後入西安關中書院讀書。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啟發,立志推翻帝制,光復中華。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陝西革命黨人準備回響武昌起義,他聞訊後激情難抑,不顧夫人臨產在即,毅然離家前往省城。行前囑咐夫人,此去生死難卜,走後生兒育女,皆以“英雄”取名。10月22日,陝西新軍起義,當日進攻清軍軍裝局及藩庫、皇城時,李百川手握戰刀,親身參與各次戰鬥,頗有功績。起義勝利後,他被委任為秦隴復漢軍大統領府書記官,不久返回三原,任縣民團局局長。袁世凱竊奪革命果實後,他出任陝西護國軍總司令部書記官,參與了反袁護國鬥爭。1921年冬,任陝西第一師師長胡景翼部書記官長。1024年10月,參與胡景翼、孫岳等將領發動的“北京政變”,迫使賄選總統曹錕下野。是年“國民軍”建立後,李百川任國民軍第二軍軍長鬍景翼部秘書長。胡景翼任河南督辦後,他任督辦公署秘書長。
1930年,李百川任楊虎城的十七路軍總指揮部和西安綏靖公署秘書處長、秘書長。“西安事變”中,李百川以楊部秘書長身份參與了有關活動。事變發生前,李百川與張學良部秘書長吳家象等人一起商議這次事變的名稱。當時認為對蔣介石用捉、捕、逮,均與原意有背,商議再三,不能定奪。李百川與吳家象磋商後,遂提出對蔣屢諫不聽,可用“兵諫”。張、楊二將軍連聲稱善,當即以向蔣“兵諫”通電全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楊虎城在新城大樓舉行慶祝宴會,李百川應邀出席,得與中共代表團周恩來葉劍英等合影。當時同僚中流傳一句美謠:“虎不離山,山不離川。”“虎”指楊虎城,“山”指參謀長王一山,“川”即指秘書長李百川。李百川在楊虎城部所起的作用於此可見。楊虎城被迫出國考察後,所部由三十八軍軍長孫蔚如統率,李百川仍任該軍秘書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孫蔚如任三十一軍團軍團長,率部赴山西中條山抗日前線,李百川慨然隨軍參戰。孫蔚如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後,李百川任總司令秘書長。雖系文職人員,仍不時親臨火線,襄贊戎機。孫蔚如曾於其《自傳》中贊道:“百川先生以文士從軍,行敵槍射界內,其履險如夷之精神,洵堪足稱。”又說:“與余同行諸友參謀長陳子堅、秘書長李百川,參議軍事,多得臂助。”抗戰勝利後,李百川隨孫蔚如先後任第六戰區長官部機要室主任、武漢行轅少將參議。1948年秋,孫蔚如調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他以孫蔚如私人秘書身份隨孫住在杭州西湖別墅。
建國後,李百川回鄉務農。不久,奉命至西安任楊虎城將軍治喪委員會委員兼文秘組副組長。嗣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邀請其參加西北軍政委員會工作,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秘書。後受聘為陝西省文史館館員、副館長。1956年6月當選為陝西省第三屆政協委員。1968年3月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