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明朝勛臣、將領)

李瑾(?-1489年),直隸和州(今安徽和縣)人。明朝勛臣、將領,襄城伯李濬之孫、襄城伯李隆第三子。

景泰元年(1450年),李瑾襲封襄城伯。天順五年(1461年),領三千營。天順八年(1464年),提督五千營,並掌後軍都督府事。成化三年(1467年),出任征夷將軍、總兵官,偕同兵部尚書程信等大破四川都掌蠻,並將其地“改土歸流”。因功進封襄城侯,累官太保太子太保、總督十二營

弘治二年(1489年),李瑾去世。獲贈芮國公,諡號“壯武”。

基本介紹

  • 本名:李瑾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去世時間:1489年
  • 主要成就:討平都掌蠻
  • 官職:太保兼太子太保
  • 爵位:襄城伯→襄城侯→芮國公(贈)
  • 諡號:壯武
  • 籍貫:直隸和州
人物生平,越次襲封,職掌宿衛,進討都掌蠻,總管營軍,去世,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家族成員,親屬,伯爵世系,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越次襲封

李瑾出身勛臣世家,為第一代襄城伯李濬之孫、第二代襄城伯李隆的第三子。景泰元年(1450年),李瑾的長兄、第三代襄城伯李珍於“土木之變”中戰死,李瑾的母親越過他貌醜的二兄李璉,命李瑾襲封爵位,成為第四代襄城伯。

職掌宿衛

天順五年(1461年),李瑾與遂安伯陳韶、都督僉事劉紀奉命輪流宿衛宮中,領軍護衛明英宗朱祁鎮
天順八年(1464年),李瑾提督五軍營,並掌後軍都督府事務。
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明憲宗朱見深命李瑾與豐城侯李勇、太平侯張瑾、撫寧侯朱永輪流宿衛宮中。四月,兵部尚書王竑舉薦李瑾出任總兵官,進討自稱趙王的四川趙鐸叛軍。朱見深認為李瑾身負重責,“不可動”,讓兵部另擇人選。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李瑾暫管右軍都督府事務,並總領三千營軍馬。

進討都掌蠻

四川戎縣山都掌蠻多次叛亂,攻陷合江等九縣。朝臣商議派大軍進剿,於成化三年(1467年)六月命李瑾佩帶徵夷將軍之印,充任總兵官,率領四川、貴州明軍前往征討。由兵部尚書程信提督軍務、太監劉恆“監督”。十二月,李瑾與程信等抵達永寧衛,在研究當地形勢要害後,決定分道進軍。其部署為:
  • 都督芮成由戎縣進軍;
  • 巡撫貴州、都御史陳宜及參將吳經由芒部府進軍;
  • 都指揮崔旻由普市冰腦進軍;
  • 四川總兵官、南寧伯毛榮由李子關進軍;
  • 巡撫四川、都御史汪浩及參將宰用由渡船鋪進軍;
  • 左游擊將軍羅秉忠、右游擊將軍穆義由金鵝池進軍。
李瑾、程信則“居中節制”,掌控大局。成化四年(1468年)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明軍各部轉戰數日,攻克龍背、豹尾等七百五十六寨,斬首一千五百九十餘級,生擒三百四十餘人。四月,明軍攻至大壩山,焚毀寨落一千四百五十七座,共斬首三千零一十七級,生擒九百五十三人。兩次戰役後,統計繳得鎧甲、牲畜無數。李瑾及程信認為都掌蠻素來號稱“難治”,如果不通過“改土歸流”的方法,無法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於是將都掌九姓中不馴化的人遷至瀘州衛,並在渡船鋪增設營寨。改大壩為太平川長官司,區劃都掌蠻的土地,通過設官建治等舉措進行控制。
八月,李瑾率軍回師,仍領五軍營兵馬。二十二日,朱見深降璽書嘉獎慰勞李瑾,進封他為襄城侯。

總管營軍

成化五年(1469年)七月,朝廷封李瑾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並賜其誥券本人免二死、兒子免一死)。
成化六年(1470年)三月,李瑾奉命提督團營操練及三千營軍馬。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加太子太保。次年四月,李瑾獲賜誥命
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瑾上奏認為:“按舊例,官軍的折俸、鈔布都應前往北京庫中領取,但路途遙遠,加上年久過後官吏徇私舞弊、剋扣欺瞞。請求自今以後,保定、真定、河間、永平四府每年在運鈔布往京庫時,留下一定數量,讓附近官軍就地領取。這樣一來既可以使百姓免於遠運,又能使士兵得到實惠。”朱見深同意,並下詔命大寧都司治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西)、直隸衛所的官軍折色俸糧就近於附近的官庫領取。
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朝廷在禮部宴請新科進士,李瑾奉詔參與此宴。六月,鎮守山西太監劉忠請求朝廷暫免受災的山西各地運送柴炭,李瑾附議。朱見深於是同意免去山西此年秋、冬二季的輸炭之任。
成化二十年(1484年)正月,李瑾認為鹽商運米赴邊時只用路引批文、不需“掛號編號登記)”的行為可能會招致奸細潛入,更改舊制“非便”。朱見深回答:“這只是一時權宜之計,完事後仍然如舊。”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二月,李瑾上奏請求暫免大寧都司及直隸、河間等五十三處衛所的輸炭之任,以舒緩民力。朱見深同意。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十月,李瑾被加授為太保太子太傅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朱見深命李瑾與成國公朱永一同提督十二團營。九月,李瑾與英國公張懋等上疏請辭兵權。新即位的明孝宗朱祐樘優詔挽留,不允所請。
弘治元年(1488年),朱祐樘命李瑾與諸勛戚、朝臣輪流隨侍經筵

去世

弘治二年(1489年)三月,李瑾逝世。朱祐樘為其輟朝一日,按例賜祭葬,追贈芮國公,諡號“壯武”。

主要成就

總領禁軍天順五年(1461年),李瑾領軍護衛明英宗朱祁鎮成化元年(1465年),李瑾與豐城侯李勇等輪流宿衛宮中。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時期,李瑾身負重責,相繼提督五軍營、三千營十二團營,並掌後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事務二十餘年。
伐治西南:成化三年(1467年)六月,李瑾出任總兵官,與兵部尚書程信一同討伐四川山都掌蠻。至次年四月,經歷兩次大戰,攻至大壩山,焚毀其營寨約三千座,斬首五千餘級,生擒一千餘人。戰後,李瑾又通過“改土歸流”之法,將都掌九姓中不馴化者遷至瀘州衛,並在渡船鋪增設營寨。改大壩為太平川長官司,區劃都掌蠻的土地,通過設官建治等舉措進行控制。從而在短時間內安定了當地局勢。

人物評價

陳璧:保國公朱永奸貪久著,襄城伯李瑾謀勇無聞,而付以大將之權;左都督范瑾屢戰屢北,失機壞事,而昏夜乞哀,營求復用。斯三人者,身既不正,何以帥人。(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引
夏祚、魏璋:(張)懋、(李)瑾不以將官為重,惟以親戚為私,請各罷黜。(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引
劉健:(李)瑾性度寬厚,能禮賢下士。(《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
張廷玉:(李)瑾性寬弘,能下士。(明史

軼事典故

李瑾性情寬厚,能禮賢下士。他雖然襲爵,但對貌醜而無法襲封的二兄李璉倍加尊敬禮遇。李璉去世後,李瑾撫養其子李鄌如同親生孩子(李鄌後來成為第六代襄城伯)。

家族成員

親屬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曾祖父
李旺
明初官至燕山左衛副千戶
祖父
於“靖難之役”中立下功勞,官至都指揮使,封襄城伯。
父親
字彥平,號湛然道人,官至南京守備,封襄城伯。
同輩
兄長
李珍
正統十三年(1448年)襲封襄城伯。於土木之變時戰死,追贈襄城侯,諡號“悼僖”。
李璉
庶兄,因狀貌不揚而無法襲爵。官至錦衣衛千戶、鎮撫司理刑。
表格參考資料:

伯爵世系

李瑾世襲的襄城伯,自其祖父李濬受封以來,共歷九世十一代,傳至明亡。
第一代:李濬,永樂元年(1403年)封襄城伯。永樂三年(1405年)去世。
第二代李隆,字彥平,永樂四年(1406年)襲爵。正統十二年(1447年)去世。
第三代:李珍,正統十三年(1448年)襲爵。次年於土木之變中戰死,追贈襄城侯,諡號“悼僖”。
第四代:李瑾,李珍弟,景泰元年(1450年)襲爵。成化四年(1468年),進封襄城侯。弘治二年(1489年)去世,追贈芮國公,諡號“壯武”。
第五代李黼,弘治二年(1489年)襲爵。弘治十一年(1498年)去世。
第六代:李鄌,李黼從兄。弘治十一年(1498年)襲爵。正德四年(1509年)去世。
第七代:李全禮,正德四年(1509年)襲爵。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追贈太子少保,諡號“恭敏”。
第八代:李應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襲爵。萬曆十年(1582年)去世。
第九代:李成功(一作承功),萬曆十年(1582年)襲爵。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去世。
第十代李守錡,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襲爵。崇禎(1628年—1644年)初年去世。
第十一代李國楨,崇禎三年(1630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入北京,李國禎投降,後因不堪受辱而自縊死。南明贈其為太子太師、襄城侯,諡號“貞武”。
襄城伯世系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二十四》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