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涵虛
- 別名:李西月
- 出生地: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
- 出生日期:1806
- 逝世日期:1856
- 代表作品:圓嶠內史
- 時代:清代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思想著述,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李西月(公元1806-1856),初名元植,字平泉,入道後更名西月,字涵虛,號長乙山人。四川嘉定府樂山縣李家河人。幼而穎悟,從學於李嘉秀之九峰書院,二十歲時成為縣學生員。李涵虛,樂山儒生。其故居旁有李家河,書舍鄰其河邊。此河道窄淺,舟輯不通。一夜明月,李偕友散步其處,見溪中一漁舟,有老翁對月仰臥而歌。李默記此地應無漁人,何來此翁?因與友人同到尊長那裡去,問答間知非常人,遂邀至館師事之。居年余,頗有所得。時李嘉秀(樂山縣人,清嘉慶二十三年戊寅科進士)主講九峰書院,李涵虛為其門人。久之李嘉秀知其有異,轉而師之。
人物事跡
李涵虛喜好仙道,潛修數載,頗通丹法。留言:“程子謂卻病延年則有,白曰飛升則無;歐陽公謂養生之術則有,神仙之事則無。余以為卻病養生即仙道也。《黃庭經》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獨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深造以道。”他認為只有多讀經書,才知仙道不虛,仙道可求。他整理了陸西星的《道緣匯錄》、《賓翁自記》為《海山仙跡》,並重訂《呂祖年譜》,依東派陸西星並沿襲其丹法而繼承之。但因李涵虛曾受張三豐丹法,與鐘呂道法匯合,故與東派又不盡相同。他將性功分為九層煉心,又將命功分為開關、築基、得藥、煉己等四層。主張丹法以清靜立基,然後陰陽雙修。他認為,“先天后天,皆自無中生有是無根有根之原也。”“無根之根,即生天生地生人之根。”萬事萬物從無中生出,最後復將歸於無。在修煉方法上,他提出了存道心,去愛河,達到萬法皆空的境界之修養方式。所謂造心,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愛河就是後天欲界之心。正由於愛河“能陰先天之道心”,人們也就難以成仙。成仙的途徑就是要人們達到萬物皆空,身心皆忘。“摘盡紅花一樹空。花既空矣,我道得矣。我道既得,空不空矣。”
李西月善琴,嗜詩酒。後因病至峨嵋療養,遇孫教鵉真人高弟鄭朴山,遂拜其為師。據傳,曾先後得張三豐、呂洞賓傳授內丹要訣。與陸西星一樣,李西月也以隱士身份宏闡仙道,也不效出家之行,不倡出家之志,在當時“儒釋道”三教歸一之論深入社會的環境下,李西月的《仙佛同修說》以“三教外人”的超然姿態說:“今設一大道主任於此,為三教說法曰:夫教者,吾道之三柱,分而為三,合而為一者也。道不能分無變化,道不能合無統宗”。
思想著述
李涵虛真人著述盛豐,行世的有《太上十三經注釋》、《無根樹二注》、《道竅談》、《三車秘旨》、《文終經》、《後天串述》等。《張三豐先生全集》(書題長乙山人,李西月重編),是一部有關張三豐先生生平、著述、論道的總集,共八卷。書刊於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全書內容涉及範圍較廣,其主要是闡述三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其以道為體,儒釋為用,認為“道”乃三教最高原則,言“理綜三教,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道離此道不成仙。”重視修煉丹法,雲“順其清靜自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則不覺恍然陽生。認為練功首重清靜自然,清靜立基後,次修陰陽之法。另外,還有詩詞、題贈、經注等等。實可與《呂祖全書》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