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憲,男, 1954年7月出生,四川成都人,漢族,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2000年起先後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編委會委員,國家文物局科技平台教育培訓類專家組成員,四川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永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1954年生
- 職業: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主要成就:《昂仁縣文物志》、《阿里地區文物志》、《吉隆縣文物志》
人物簡介,人物履歷,講授課程,研究成果,專著,論文,承擔課題,獲獎情況,學術交流,
人物簡介
李永憲,男, 1954年7月出生,四川成都人,漢族,教授,考古學系主任,北京大學考古系助教進修班(1989年6月),擔任社會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00年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1年),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編委會委員(2004年起),國國家文物局科技平台教育培訓類專家組成員(2004年起),四川省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2010年起)Affiliate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客座教授,2007年起)。
人物履歷
1979年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進修畢業(一年);
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修結業(一年);
1989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系進修結業(一年);
1980年任四川大學博物館實習館員;
1987年任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助教;
1992年任四川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講師;
1996年任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副教授;
1997年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專業負責人;
2002年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主任。
講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
中國考古學(一)、田野考古概論、考古技術、考古學通論、西藏高原考古等;
碩士生課程:
史前考古研究方法
留學生課程:
中國考古與中國古代藝術
研究成果
專著
2.《阿里地區文物志》(李永憲 霍巍 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吉隆縣文物志》(霍巍 李永憲 尼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錯那、隆子、加查、曲松縣文物志》(霍巍 李永憲 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論文
1.《鹽邊縣岩門公社僳僳族調查》(李永憲 馬雲喜),研究報告,載《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滿族歷史調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
2.《陳列設計中的形與色》(李永憲),論文,載《中國博物館》第三期,1985年。
3.《川大博物館的陳列形式設計》(李永憲),論文,載《博物館工作》第二期,1986年。
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飾》(李永憲 霍巍),論文,載《中國文物報》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
5.《我國史前時期的人體裝飾品》(李永憲 霍巍),論文,載《考古》1990年3期。
6.《西藏記原新發現舊石器》(李永憲 霍巍),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
7.《藏族先民的人體裝飾品》(霍巍 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
8.《西藏壁畫中的藏族古代體育史料》(霍巍 李永憲),論文,載《文史雜誌》1990年6期。
10.《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 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1991年3期。
11.《西藏拉薩曲貢村新石器時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報告,載《考古》1991年10期。
12.《西藏史前時期的骨器》(李永憲 霍巍),論文,載《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
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穫》(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
14.《略論西藏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1992年1期。
17.《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遺存──兼論西藏細石器的相關問題》(李永憲),論文,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調查與試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調查》(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20.《葉村的瑪尼石刻》(李永憲),論文,載《邦錦花》1992年2期。
21.《略論魯日朗卡岩畫的狩獵場面》(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
22.《西藏高原西部發現石器遺存》(李永憲),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3年3月7日第1版。
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宮殿勘察報告》(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文物》1993年2期。
24.《漫話拉加里》(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
27.《西藏岩畫述略》(李永憲),論文,載《中國文物報》1994年3月13日第3版。
28.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
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apan.
29.《西藏仲巴縣城北石器地點》(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0.《西藏山南隆子縣石棺墓的調查與清理》(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1.《西藏吉隆縣發現唐顯慶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2.《西藏仲巴縣城北石器遺存及相關問題的初步分析》(李永憲),論文,載《考古》1994年7期。
34.《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幾個問題》(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西南的古代交通與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5.《塔博寺壁畫》(美 托瑪斯原著,李永憲譯),譯文,載《西藏考古》第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穫──阿里高原皮央?東嘎石窟考古調查記》(霍巍 李永憲),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5年9月3日第3版。
37.《西藏西部皮央?東嘎佛教石窟群遺蹟調查記》(霍巍 李永憲 徐朝龍),綜述,載日本《茨城大學教養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
38.《西藏石器時代文化的新發現》(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西藏》1995年5期。
39.《吉隆的崖葬習俗》(李永憲),論文,載《西藏民俗》1996年2期。
40.《略論四川地區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四川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41.《西藏阿里東嘎?皮央石窟考古調查簡報》(西藏自治區文物局 四川聯合大學考古專業),考古報告,載《文物》1997年9期。
42.《試論中國西南地區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43.《西藏原始藝術》(李永憲),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4.《四川雲陽縣李家壩遺址1994~1995年考古發掘》(四川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考古報告,載《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35周年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45.《西藏岩畫初考》(李永憲),論文,《中國西南文化研究》第3輯,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46.《西藏岩畫之旅》(李永憲),論文,《西藏旅遊》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單刊(連載)。
47.《三峽庫區李家壩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黃偉、李永憲、白彬),報導,《中國文物報》1999年2月21日頭版頭條。48.李永憲:《中國西南細石器與石器時代文化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四十周年暨馮漢驥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憲(執筆):《西藏日土縣塔康巴岩畫的調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憲(執筆):《西藏札達縣格布賽魯墓地調查簡報》,《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憲(執筆者之一):《西藏札達縣皮央-東嘎遺址1997年調查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1年第3期。52.李永憲、姚 軍:《雲陽東洋子遺址考古勘探發掘報告》,《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憲:《初論西藏岩畫》,《寧夏國際岩畫研討會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憲:《細石器與中國西南的石器時代文化》,《長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書社,2002年10月版。55.王華、李永憲、馮玉梅、塗林玲、張會領:《西藏昌都熱底壟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學報》2003年12期。56.李永憲:《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憲:《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西藏考古與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憲、霍巍:《西藏阿里噶爾縣“瓊隆銀城”遺址》,《中國重要考古發現》(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憲:《考古西藏》,《中國文化遺產》2005年第5期。60、李永憲:《田野考古的教學實踐與檢視》,《四川大學2004~2006年本科教學實習交流文集》,四川大學教務處編輯出版(內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憲:《聆聽天路的遠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憲:《略論四川的細石器》,《川大史學·考古學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憲:《再論吐蕃的“赭面”習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憲:《略論吐蕃的“赭面”習俗》,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藏學學刊》第3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憲譯、姜源校:[美]托瑪斯。J。普瑞茲克爾:《塔波寺壁畫》,《越過喜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藝術與考古譯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憲:《卡若遺址動物遺存與生業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憲:《略論西藏考古發現的史前栽培作物》(1.66萬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國考古學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趙德雲、呂紅亮、代鸝娟,冷文娜、李永憲:《四川昭覺縣好谷村古墓群的調查和清理》(報告,約1.2萬字),《考古》2009年第4期,頁30-40。
承擔課題
1.“西藏古代岩畫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經費2萬;2.“西藏史前史研究”,教育部重大課題項目,經費20萬;3.“西藏昌都卡若遺址保護規劃”,西藏文物局委託項目,經費6萬;4.“《中國文物地圖集·西藏分冊》編制”,西藏文物局委託項目,經費5萬,2004年。5.“《館藏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前期研究”,國家文物局,經費10萬,2003年;6.“青藏鐵路考古報告”,西藏文物局,經費8萬,2003年;7.“全國博物館館長論壇”,國家文物局,經費12萬元,2004年;8.05年度雲陽、開縣考古發掘項目監理,重慶市文物局三峽辦,經費7萬,2006年;9.07年度重慶豐都天丘坪漢墓發掘,重慶市文物局三峽辦,經費78萬;10.《科研訓練》教學與“研究型學習”的研究,四川大學本科教改三期項目,0.3萬
獲獎情況
科研:
1998年6月, 四川省歷史學會“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論文)。
2001年4月,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四川省社會科學界優秀成果獎”(專著)。
2001年12月,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獎”(專著)。
2010年5月,“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漢文研究專著類三等獎)。
2010年10月,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異成果獲獎項目(二等獎,專著)
教學:
1996年12月,“四川省第三屆高校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集體5人)。
1997年4月,“全國普通高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集體5人)。
2006年7月,“2006年四川大學‘創新人才綜合培養計畫’優秀指導教師”獎。
2007年7月,2006屆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指導教師獎。
2008年7月,2007屆優秀畢業論文一等獎指導教師獎。
2008年12月,四川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集體五人)。
實習:
2009年6月,2008-2009學年優秀實習指導教師(一等獎)。
其他:
2007年1月,2005~2007年度黨建和先進性教育“優秀共產黨員”。
2008年9月,“四川大學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獎。
學術交流
1.1997年11月10~24日,應邀請赴德國學術訪問,在波恩大學考古及史前學研究所作關於西藏考古的學術報告。2.2001年4~5月,應德國科隆大學史前史與考古學研究所樹輪實驗室主任Burkhart Schmidt教授邀請,考古系主任李永憲副教授赴該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樹輪觀測技術研修訪問,並應邀訪問了波恩大學考古及史前學研究所、德國考古院比較考古研究所、尼安德特史前博物館等學術機構。3.2003年1月,出席“全文博教育培訓工作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4.2003年11月,出席“藏彝走廊歷史文化研討會”,並以“卡若遺址考古新發現”為題作大會發言(成都郫縣);5.2003年12月,出席“河流與文明”學術研討會及高校文博考古教育座談會,,提交論文並在大會發言的題目是:高原河流與中國西部的南北通道——對卡若文化的分析(廣州中山大學)6.2004年2月1日至3月15日,應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Burke Museum東亞部主任Stevan教授邀請赴該校進行了為期45天的學術訪問。訪問期間曾在Burke Museum作題為“中國古代過年習俗”的專場演講;在人類學系作題為“都江堰水利工程與四川古代稻作農業”和“近年來中國西藏的考古發現”的專題講座;應西雅圖亞洲藝術博物館(Seattle Asian Art Museum)邀請作題為“西藏古代藝術”的講座。7.2005年4~6月應聘台灣政治大學客座副教授,赴該校民族學系講授《西藏藝術考古》課程(本科生、研究生)。其間應邀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考古中心、台北南天扶輪社、台北敦化扶輪社以“近十年來西藏考古新發現”、“考古發現的西藏象雄古城”為題作專題報告。8.2005年6月,應邀順訪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中心,以“西藏史前考古的新進展”為題作專題報告。9.2006年8月27日~9月2日,應波恩大學中亞研究所邀請,赴德國波恩出席第十屆國際藏學會學術研討會(The 11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並以參會論文“西藏瓊隆遺址的考古發現”為題,在“西藏的古代建築與藝術”和“西藏苯教文化研究”兩個分會場作專題報告。參會人數(正式代表)為2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