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源(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已故教授)

姜源(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已故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姜源,男,漢族,1958年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博士學歷,原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系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58.2.18
  • 逝世日期:2010.3.21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
  • 主要成就: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英文系系主任
  • 代表作品:《19世紀後期美國作家對華人形象的正面建構簡論》,《邁向新世紀――多元文化時期的比較文學》
  • 性別:男
基本信息,國外訪學,主要課程,論文專著,譯文,學術會議論文,悼念老師,

基本信息

1.1978年-1982年:四川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讀書,獲得學士學位。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2.1997年8-9月:參加國家計委、中國企業協調中心、以色列外交部在成都舉辦的“現代管理實踐”培訓班,獲得證書。
3.1999年6月-8月,參加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與美國新聞署合辦的“美國政治體制”研究班學習,獲得證書。
4.1999年9月-2005年6月:在四川大學和哈佛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獲得博士學位。

國外訪學

1.1990年1-6月: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和艾薩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學習英語語言教學和英國 歷史。(由英國大學教育交流協會贊助。)
2.1999年6-8月: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參加由美國新聞署和該大學聯合舉辦的 “美國政治體制”研討班(Summer Institute)。(由美國駐華領、使館推選、支助。)
3.2000年2月28日-8月28日: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tania)歐洲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由中歐高等教育交流項目 審查、批准、支助。)
4.2002年9月5日-2004年6月22日: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訪學、修課、撰寫博士論文,並擔任哈佛大學本科學生論文指導。(由哈佛-燕京學社和哈佛大學東亞系審查和支助。)專業學會/協會成員
美國政治學會會員(1999-2000);
中美關係史學會會員(2004-2010)

主要課程

英語寫作,英漢、漢英翻譯,以及英語閱讀與翻譯(包括在四川大學為文、理、工博士生開設的西方文化論文選讀課程)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英文系碩士生課程,從2000年起)
中美文化交流史(英文系碩士生課程,從2001年起)
形象研究與中美學術(英文系碩士生課程,2005年起)
美國社會與文化(英文系本科生,1997年起)
歐美短篇小說精華講座(川大本科生課程,1998年起)
中國的文字與文化 (2002年10月-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學劍橋教育中心學院講授)發表和出版的論文和書籍

論文專著

1.《19世紀後期美國作家對華人形象的正面建構簡論》,載劉海平主編:《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東亞視角——中國哈佛燕京學者第  六屆學術會議論文選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420-430頁。
2.《英國人著述中的中國及其對美國早期中國觀形成的影響》,載《浙江社會科學》(CSSCI),2005年第2期。
3.《20世紀中期歐美異國形象研究及其後來發展》,載《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CSSCI),2005年第2期。
4.《異國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義》,載《社會科學研究》(CSSCI),2005年第2期(《光明日報》2005年6月21日的《學術專刊》摘錄 )
5.《美國形象在中國的早期建構》,載《求索》(CSSCI),2005年第1期。
6.《新時期儒學與馬克思主義》,載《社會科學研究》(CSSCI),2004年第4期
7.《文學文類學》,載《比較文學論》,台灣揚智出版公司2003年版
8.參編《聖經文學文化詞典》(石堅等主編),個人編寫約6萬字,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9.《俄蘇及東歐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設》,載《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設》,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
10.《邁向新世紀――多元文化時期的比較文學》,載成都:《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文 學理論》(2000年第3期)

譯文

1.《比較文學:再次處於十字路口》,(譯自亨利·雷馬克Henry H.H. Remak),載上海:《中國比較文學》(CSSCI)(2000年第1期)
2.Translation of “‘Sichuan School’ and Breakthrough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March 2000
3.《張大千敦煌壁畫摹本及個人藏印》(漢譯英,主譯,主要系佛教和藝術內容),澳門:福利有限圖片社(Tipografia Welfare  Limitada),2001年3月,共221頁
4.《弗朗茲·卡夫卡致菲麗絲的書信》(合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共716頁
5.《福建協和大學》(主譯,詳述該校的基督教辦學史),珠海:珠海出版社,2000年3月,共237頁
6.《大足石刻》(漢譯英,主要系藝術與佛教傳說),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共103頁
7.《中國的反右運動》(主譯,譯自Naranarayan Das),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7月,共247頁
8.《中國:苦海沉浮》(合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共551頁
9.《苦戀》(譯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辛格Issac Singer),載南京:《譯林》1988年第1期
10.《和爸爸跳舞》(譯自美國文學刊物《大西洋月刊》),載北京:《外國文學》(CSSCI),1987年第3期

學術會議論文

1. 《十九世紀中期士大夫眼中的華盛頓》,由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社與四川大學聯合主辦、在成都舉行的 “‘中美關係中的人物’學術研討會”(2005年5月)上宣講的論文。
2.《美國國內異國形象研究的發展》,由哈佛燕京學社-南京大學主辦,在蘇州舉行的“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國際研討會”(2004年 8月25-28日)上宣講的論文。
3.《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歷史述評》,在洛杉磯舉行的“中國語境中的基督教”學術會(2003年6月7-9日)上的大會發言。
4.《中國人認識的美國》,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舉辦的英文講座上的專題發言(2002年11月15日),出席講座的人有中國、美國、日本、韓國、越南的學者。
5.《現實批評家:愛德華·薩伊德》,在昆明舉行、《外國文學評論》雜誌社主辦的“雜交與遷徙”學術會(2001年4月23-25日)的 論文。
6.《九十年代初的美國科技政策及其文化影響》,在四川大學與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聯合組辦的“美國研究論壇”學術會(1999年4月 12-13日,主要由美國來華的富布賴特專家參加)上的論文發言。

悼念老師

在成都市錦華路某小區的籃球場上,擺放著9張小方桌,川大教授姜源的靈堂就設在這裡。十幾個年輕人手捧菊花,排著隊走進靈堂,他們是姜老師的在讀研究生。在過去半年裡,姜老師常常推著一輛破舊的腳踏車,和學生們一路走一路探討問題。學生們用這種簡單的方式,默默地陪老師走上一程。
2010年3月21日,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英文系主任、文學博士姜源教授和兒子吃過午飯後,進屋睡午覺。直到下午6點鐘,外出歸來的兒子才發現父親已經停止了呼吸,法醫鑑定姜老師是因病突然辭世,終年53歲。
一輛腳踏車承載著學生的夢
一輛騎了多年的“二八”黑色腳踏車,溫和的面孔,緩慢的語速,學生們說,老師身上有一種溫潤的氣質,讓人很自然地想與他親近。
無論颳風下雨,姜老師總是會騎著車準時趕到教室。雖然只相處了半年的時間,研一的學生們對這輛腳踏車已留下深刻印象。從教學樓到岔口只有5分鐘的路程,姜老師卻常常要走上半個小時。每次下課,姜老師推著腳踏車走在前面,學生們就常常抱著書本跟在身後。學習上的難題,生活中的困境,在老師的諄諄教導和噓寒問暖中隨風而逝。
對於研一學生彭姝來說,這輛腳踏車具有更特殊的意義。2009年,彭姝在研究生考試中不幸落榜,成了一名跟讀生。從翻譯學轉向美國文化研究,她一
度迷茫,姜老師經常推著腳踏車與她交流談心,從選課方法到研究態度,從論文篇章到選詞用語,老師深入淺出,詳細講解。當半年後,她終於以一名正式研究生坐在課堂里時,卻只能在淚眼中回憶老師推著腳踏車的身影。
一心工作他忘了保重身體
早在幾年前,在單位的體檢中,姜老師就因心臟問題受到醫生的警告。雖然院領導、同事和他的學生,都勸他多休息,但是他一心撲在工作上,並沒有將醫生的話放在心上。
這學期開學不久,作為系主任,姜源就承擔了系裡第二專業的教學工作,加上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任務,中午連睡午覺的時間都沒有。上周五早上,他準時出現在了講台上,給研一的學生講了兩個小時的“中美文化交流”。課程結束後,他又趕到了新校區,參加了學院第二專業的開課儀式。當天下班回家時,已經是晚上10點鐘。
院領導段峰說,姜老師胸懷坦蕩,淡泊名利,只是做事太認真,工作中事無巨細都記得很清楚,卻單單忘了自己的身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