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存審出於寒微
- 作品出處:《資治通鑑·五代記》
- 作者:宋朝
原文,譯文,注釋,感悟,出處,
原文
譯文
李存審出身貧窮卑賤,他曾經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年輕時只帶一把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這中間死裡逃生的不止一次,剖開肉骨從中取出箭頭的情況一百多次了.”於是,他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命令他們貯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該知道你們的父親是這樣起家的。”孩子們都同意了。
注釋
1、出:出身,身世。
2、寒:貧困,窮苦。
3、微:地位低下。
4、少:年輕時。
5、提:帶
6、去:離開。
7、鄉里:此指家鄉。
8、及:達到。
9、出:脫離
10、破:剖。
11、鏃(zú):箭頭。
12、凡:一共
13、授:授給,給予。
14、命:命令
15、藏:收藏,保存
16、爾曹:你們
17、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8、皆:都。
19、諾:答應。
感悟
教育孩子富貴來之不易,需知創業艱難;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喪失鬥志,應多多歷練,有所作為。憶苦思甜。李存審的子孫稱得上高幹子弟,吃得好住得好,可他們不知道父輩是如何艱苦奮鬥的。因此李存審要告誡他們,並把從身上取出的箭頭讓他們好好保存。只是一種憶苦思甜的教育。國中生大多生活在安樂窩里,有父母的呵護,作為長輩應該讓他們知道往日的艱苦,作為小輩也應多聽聽長輩艱苦奮鬥的家史。
出處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五代記》。作者是宋朝的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司馬池之子。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陝州夏縣(今屬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生平簡介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起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至和元年(1054年),隨龐籍到并州(今山西)為官,後改并州通判。嘉祐二年(1057年)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并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祐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司馬光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即位後,以其書“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寫序。此時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馬光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