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闊泉

朱闊泉

朱闊泉,男,著名相聲大師,數來寶相聲演員。別稱“大麵包”,第五代相聲藝人。師承焦德海。同門師兄弟有張壽臣、李壽增富壽清、葉壽亭、於俊波常連安、湯金澄、於妨江、尹鳳歧、彥瘦辰、路彩祥、白葆亭等,曾與湯金澄長期合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闊泉
  • 別名:大麵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職業:著名相聲大師,數來寶相聲演員
  • 主要成就:奠定了現代相聲藝術的根基
簡介,家庭,從藝,啟明茶社,享譽京城,師承,徒弟評說,侯鑫拜師,演出,闖關東,

簡介

家庭

朱闊泉,共生三女。夫人朱蔣氏1900年生人,家在北京西郊,解放前去世。朱早年收養侯寶林,後收為徒。朱闊泉,在小女兒3歲那年-1940年,便意外辭世。據後人回憶,因蹲坐熱血上涌,血栓發作。

從藝

朱闊泉,奠定了現代相聲藝術的根基,廣收門徒馬志明,天津市曲藝團一級相聲演員,幽默大師馬三 立之子,相聲前輩朱闊泉之徒,是馬派相聲藝術的主要傳人,很好地繼承了馬派相聲的精髓。侯寶林(1917-1993),北京人,幼年家境貧寒,12歲時學演京劇,後改說相聲,先後拜常寶臣、朱闊泉為師。

啟明茶社

啟明茶社相聲師承關係-《相聲師承關係總表》,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 一般認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形成。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較廣,有深厚民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相聲大師劉寶瑞弟子--殷文碩先生,經過詳實考證,理順出包括自清末相聲誕生至八十年代初,師承八代,傳藝八百多人,對其中的五百九十人的生平,別名,藝術特色等,都作了簡要註解。)

享譽京城

外號大麵包,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京城著名的“相聲五傑”(高德明張傑堯、朱闊泉、緒得貴湯金澄)之一,當時,他們在西單相聲棚使活兒,享譽京城。1933年初夏,京劇大師周信芳進京在廣德樓獻藝,演出拿手戲《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等戲,一時轟動京城,三天的票預售一空。周信芳藝名麒麟童,當時就已大紅大紫。朱闊泉慕名去廣德樓拜會周信芳,一則與大師結交朋友,二則觀摩大師演出,學習京戲風格,來豐富自己的相聲活兒路。
這天,朱闊泉匆匆前往廣德樓,不料,因沒買上票,被門房擋了駕,儘管朱闊泉左右說明、解釋,亦無濟於事。門房說:“這是‘麒老闆’定的規矩,請先生多多包涵。”朱闊泉說:“我是朱闊泉,是麒老闆的朋友”。門房說:“那好,請朱先生稍候,待我去稟知麒老闆。”說完,急匆匆來到後台,報知周信芳,周信芳沉思了一會兒,說:“在北平,我沒有叫朱闊泉的朋友?”門房說:“朱先生胖胖的……”周信芳說:“不敢認,請回吧。”
門房回到門口,對朱闊泉說:“麒老闆不認識你,沒你這個朋友,請回吧。”朱闊泉一聽傻了眼,心裡說:周信芳好大的架子,於是,又懇求門房再去稟知麒老闆。誰知門房一聽就火了;“再稟知,麒老闆也不認識你,還是花錢買票看戲吧。”這句話,只羞得朱闊泉無地自容,氣沖腦門兒,一跺腳,好!這個朋友不交了!朱闊泉越想越窩囊,好你個麒麟童!我收徒弟就叫“麒麟童”!非羞辱羞辱你不可!
後來朱闊泉收了三個徒弟,大徒弟姓李,起名“李寶麒”;接著收了“小酉兒”為徒,起名“侯寶麟”;後又收了姓王的徒弟,起名叫“王寶童”,結果“寶麒寶麟寶童——麒麟童”全齊了,遂了朱闊泉的願。解放後,侯寶林為了消除這場誤會,便將“麟”改為“林”了,這便是“侯寶林”的由來。

師承

朱先生師承“相聲八德”之一的焦德海,說學逗唱,無一不精,捧哏逗哏樣樣全通,既有“相”又有“聲”,藝術造詣頗深,在曲藝界聲譽也很高。在朱先生的精心指教下,王鳳山的相聲藝術長進很快,由於他有唱數來寶的功底,因此,說起相聲來字正腔圓,吐字有力,手眼身法步,喜怒哀樂驚,得心應手,融會貫通。
他的捧哏,尺寸準,搭口嚴,不摧不墜,不攪不支;既不節外生枝,又能鋪平墊穩。給朱闊泉、趙玉貴、羅榮壽、關少曾、湯金澄都捧過哏,特別是他與師弟侯寶林李寶麟合作,真稱得上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受到相聲界一致的推崇。王鳳山和李寶麟、侯寶林哥仨曾被當時曲壇譽為:“麒麟山三兄弟

徒弟評說

侯鑫拜師

我二十一歲那年,正式拜朱闊泉先生為師,學說相聲。朱先生長得胖,外號“大麵包”。拜師得上飯館,請一桌客。按照說相聲的規矩,得請說評書的、唱蓮花落的、變戲法的、練把式的這四門的師傅,一門各來一位。為什麼?因為這幾門分不開,單口相聲里有評書的因素,評書裡面也有相聲的因素。唱蓮花落前面有“說口”,就是上面提到的“前臉兒”。我們也把蓮花落里有用的部分改編成相聲。練把式也有說的部分,北京有句土話:“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那就是說“說”的成分很大,因為光練的話,一趟拳、一趟刀,兩分鐘 就練完了。變戲法的也是如此,前面必須有“說”的部分。
當相聲演員有幾樣小道具:手絹、扇子、醒木、唱太平歌詞的小竹板,還有白沙子口袋。按傳統說,拜師的時候,老師應該給徒弟兩樣道具:一把扇子、一塊醒木。師娘給一件:手絹。白沙子口袋自己準備。我不用師傅、師娘給,早就準備了這些道具。我還在唱戲的時候,第一次唱太平歌詞,我就做了副小竹板。後來我成天帶著這些道具,哪兒有機會我就在那兒說相聲。
據說,以前說相聲的道具還多,我發現和清朝著名相聲演員“窮不怕”同時(也許更早些)的西城的相聲演員“馬麻子”,說相聲時用鼓和鈴鐺。這恐怕是暗春相聲傳統中遺留下來的東西。
生活中有兩種使用鈴鐺的情況:一種是每家門上有鈴鐺;一種是串鈴,即驢、馬脖子上掛一串鈴鐺,牲口走起來發出響聲。說相聲學到驢叫、馬叫時,也把鈴鐺掛在脖子上發出響聲,這是口技的傳統。口技和相聲本來是有密切聯繫的。用鼓作道具是為了招人注意。
據說“馬麻子”當初用的可能是太平鼓,文字記載說,他在開場以前,右手拿鼓打了個“丹鳳朝陽”,“丹鳳朝陽”可能是種打擊樂的牌名,也可能泛指他的形體動作。從歷史資料上看,還有一種打人的道具,那是唐朝參軍戲的道具,“副淨副末打參軍”。一直到相聲,還保留著這種道具。這種道具很有名,我們叫它“托板”,托是假託的意思,說明這裡有假。打人的時候聽起來聲音很響,很厲害,可是不太痛。
董每戡先生在《說劇》一書中,稱這種道具叫“磕瓜”,“磕瓜”不是對外名詞,是同行術語。“磕”是打的意思,“瓜”是頭的意思,腦袋瓜嘛!“磕瓜”的樣式可多了,誰用誰做,打上去很響,但不太痛。解放以後,我們極力反對使用這種打人的道具,以打人引人發笑是不道德的;作為藝術形式來講,打人的形象也是不能令人喜悅的。如今好多人已經不知道還有這種打人的道具了。

演出

拜了老師,我就能在正式的相聲場子演出相聲了。朱闊泉先生介紹我到西單商場北場(就是現在百貨商場旁邊存車處那地方)的相聲場子去說相聲,當時跟我們一塊說相聲的有高德光高德明的哥哥)、高德亮(高德明的弟弟)、張少棠、戴少甫、我的老師朱闊泉和我六個人。我從那時起專門說相聲,漸漸的就有些名聲了。
在西單商場說相聲的日子裡,我們藝人互相幫忙,很講義氣,這就更加養成了我關心窮朋友的好習慣。比如我正在場子裡說相聲,有幾十個人在聽,有說相聲的同行,像聶文治、常寶臣(比我們老一輩的)、牛連生(平輩的)等過來一看,說一句:“辛苦,回頭我說一個。”那就是說他今天沒場子說相聲,有了困難,要借這地方說一段,回頭掙的錢歸他,我們的行話就叫“沾光”。這樣說相聲連地租都不給,掙的錢都拿走。這是為了幫他夠一頓飯吃,我們樂於幫助這樣的窮朋友。你說的時候,需要我給你捧哏,我給你捧哏;需要我給你逗哏,我給你逗哏;你要一人說個單的,我們就幫著你斂錢,看場子。相聲藝人都是這樣互相幫忙過日子的。

闖關東

這時,我結婚了。我從春節起進西單這場子,乾到十月,天一冷,商場沒人,我們的生活混不下去了。就在這時候,老師的一個老夥伴何玉清從瀋陽到北京來,邀我老師去東北演出,我老師拖家帶口去不了,就對我說:“你去吧!”我說:“唉。”反正我正沒有轍,我就跟我師弟李寶麒一起闖了關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