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漢語詞語)

本能(漢語詞語)

本能是中華文化的漢語辭彙,是指本身固有的、不學就會的能力。

本能包括保存自己和種族的驅力,它涉及性和攻擊欲望。這些力量是周期性的,並且能以不同的方式獲得滿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能
  • 外文名:instinctive; natural
  • 拼音:běn néng
  • 解釋:本身固有的、不學就會的能力。
基本信息,基本含義,引證解釋,其它相關,舉例,分類,特徵,

基本信息

詞目本能
拼音:běn néng
英譯
1an instinct
2instinctive; natural
3instinctively; naturally; by the light of nature
基本解釋:本身固有的、不學就會的能力。

基本含義

物本身具備自身的變化力就是物的本能。本能是物自身所具備的自身變化行為的表現。
所有具體存在的物都有本,一切有本的物都具備能,本的物具備的能的變化就是物的本能,具備了本能的物體不一定有生命但具備了生命的能力。有生命的物是生物,本能的變化里只有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本能物不能說是有生命的物,只有在這種隨著環境的變化里有了繁衍自身或繁衍出繁衍自身的條件的現象才能說是有了生命的物。生命的物發生的這種變化是適應變化環境的變化行為,這種變化的行為就是生命的行為的表現,沒有生命的物發生的變化是環境的變化使然,所有非生物均要在一定的條件作用下或特定的環境中才能發生變化,本身沒有變化的能力,只能從屬於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因條件而變化,並且無論出現了怎樣的變化都不是在繁衍本身或繁衍出繁衍本身的條件,本身所起的變化也有本具備能卻不是本能。生物也因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個變化不但體現於生物的體質內,還出現在生物的行為中。
無機物到有機物的轉變是本能的轉變,有機物不一定有生命。在生命力作用下,生物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生物本身物質結構來適應大自然,這種自身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能力就是生物的本能具備。本能是大自然賦予作為生物本身所具備的變化能力,自然環境裡生物這種本身所具備的變化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為適應生存而本身所為生存而存在的本身能力行為是生物的本能。生物本能通過生物對自然環境或存在條件的表現反應或體質變化來呈現,所有的生物都具備生的本能,本能是生物生命力的最基本的體現。
萬物皆有本,物本身即物之本,本身具備繁衍本身的能力的物是生命的物,有本能不一定有生命,有生命的物都有本能,生命的物在本能條件和環境作用下進行生物的演化,一切有本能的物都有生命的能力,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都可以繁衍自身,不能進行自身繁衍的存在物是非生物,非生物是生物存在的基礎。
從高處往下流動,能透過泥沙浸入土壤,能變成冰變為蒸氣。水這種物就是水的本,從高處流下或浸入泥沙等發生的這些變化是水的能,但這些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力並不是水這種物本身所具備,水沒有本能,變化所產生的能也不是水的本能,這些變化只能是水這種物所具備的物質特徵。
同樣的,石頭有本具備能卻沒有本能。
被石頭壓住的小草,小草通過吸取大地的營養繞過石頭向著外生長,草就是草的本,草這種繞過石頭的生長變化能力是草自身所具備,草向外界生長的這種變化能力就是草所具備的本能。
本能主要是通過無意識的行為舉止來體現,比如,人處於嬰兒時期時,有吸吮的行為,嬰兒這種吸吮行為嬰兒可感可知但無意識,不受意識形態支配,嬰兒生的表現也不是欲望而是嬰兒所具備的本能,吮吸反應是人的本能反應。陽光照進眼角,眼睛會自然收緊,瞳孔也會因此而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並不受制於人的意識,這是人的本能反應。
沒有本能,不會有生命,沒有本能的變化,就不會有生命的產生。人能通過意識來控制自身行為的本能,是通過有意識的行為控制本身本能行為最強的一種生物,是在本能的基礎上教化了本性向著人性演化的物種。本能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生存自身的變化行為能力,生物通過自身本能變化來適應大自然而求得生命本身的延續。

引證解釋

1.人類和動物不學而能的行為。如嬰兒吮乳、蜜蜂釀蜜等。
瞿秋白《餓鄉紀程·緒言》:“我在這樣的地方,視覺本能幾乎消失了。”
2.謂天性,本性。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民族主義,自太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潛在,遠至今日,乃始發達,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胡也頻到莫斯科去》:“如果兩個人相好,又為了怕生孩子的緣故而分離著,這是反乎本能的。”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八章:“人都有愛美之心,追求美也是人類的本能之一。”
3.形容某種下意識的舉動或反應。
巴金《家》十九:“然而這時候聽見人說起姑少爺,她不覺本能地紅了臉,感到她自己也不能解釋的羞愧了。” 丁玲《“牛棚”小品》:“忽然,我感覺到有一個東西,輕到無以再輕地落到我的腳邊。我本能地一下把它踏在腳下,心怦怦地跳了起來。”

其它相關

舉例

某一動物種各成員都具有的典型的、刻板的、受到一組特殊刺激便會按一種固定模式行動的行為模式。它是由遺傳固定下來的,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隨著成熟和適當的刺激經驗而逐一出現的。像鳥築巢、蜂釀蜜、雞孵蛋等覓食、自衛和生殖行動,都是特定物種所具有的先天的本能行為
例如:發育完全的正常動物,不需經過學習、練習、適應、模擬或經驗,即能表現出某種協調一致的複雜固定性行為。如蜘蛛織網、蜜蜂跳舞和鳥類遷徙等,都是本能行為。本能不單是對簡單刺激的局部性反應,而是按預定程式進行的一系列行為活動。如鳥類的築巢,它能熟練地選擇和安放築巢材料,並拔下自身羽毛排在巢內。本能是動物在種族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並固定下來遺傳給後代的反射活動,雖然本能行為的程式有繁、有簡,延續的時間有長、有短,但都是同種動物所共有的,這對維持動物種族生存、繁殖後代等都有重要意義。例如,同一種大腹園蛛(Atanea ventricosa)的結網方式和形狀,在個體中的表現大致相似;同一種蜜蜂營造的蜂房,跳舞語言,釀製蜂蜜和餵飼幼蟲等過程,在成千上萬的蜂群中表現也很相似;剛孵化出的小鴨就都會走路,下水游泳、攝食等,這些普遍具有的複雜行為,不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學到的,是屬於非條件反射的神經活動,是該種動物的本能。

分類

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將人類的本能分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黏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或稱為戀母情節)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或稱為戀父情節),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弗洛伊德在後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塔納托斯(thanatos),認為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特徵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各個方面都起源於生物本能。無論怎么強調這個觀點也不會過分。不管一種思想多么高深,其成就多么偉大,它最終必然與生理需要的滿足有關。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快樂主義的理論,因為他推斷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不斷地追求快樂而迴避痛苦。所有肉體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就感到快樂,而在一個或更多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人就感到不適。所以,人類的主要動機就是去獲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所體會到的那種穩定狀態。
習性學家認為本能行為的特徵是:
1、有一定的目的,最終要得到食、水或配偶
2、有利於個體和種的生存
3、適合於適應正常的生活環境
4、為種內個體共有
5隨著個體的生長和成熟而出現
6其中可能有學習成分,但不是主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