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操作

期貨也是一種交易形式的創新。期貨的產生同樣是人類社會實踐發展的要求。最早的有組織的期貨交易出現在17世紀的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期貨
  • 外文名:futures
  • 媒介:網路虛擬交易
發展背景,誕生,

發展背景

期貨市場的歷史與現況
國際期貨的發展概況
人類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交易發展史。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交易的方式越來越高級,從原始的以物易物到一般等價物到貨幣作為交易媒介。
當時的日本兩種經濟平行:一是原有的以耕地資源為主的農業經濟,一是日益擴張的城市經濟。富裕的地主和封建領主發覺他們自己被擠壓在這兩種經濟之間。他們收得的地租,是他們的封建佃農以每年收成的形式交給他們的。這種收入是不規則的,受到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干擾,如氣候和其他季節性特徵的影響。因為貨幣經濟要求貴族們手頭上始終有現金,收入的不穩定促使他們把多餘的糧食運到大城市大阪和江戶(現東京),在那裡他們可以找到倉庫儲存起來,到必要時出售。為了更快地得到現金,地主們很快就出售他們的庫存票據,即他們儲存在農村或城市倉庫的產品的憑證。商人們買進這些票據,以期獲得他們預想的需要,因為他們也同樣時時受到收成不穩的影響。
最後,"糧食票據"成了交易中普遍接受的貨幣形式。不過,庫存的糧食在數量上常常不能滿足貴族們的需要,許多商人在貴族們實際出售糧食票據之前就給他們賒帳,當然是要收利息的。
到17世紀後期,日本的稻米市場發展為只允許進行期貨交易了。1730年,日本帝國政府正式承認這一市場為"稻米預期交易"市場。市場上的許多規定與今天歐美國家的期貨交易規定相似。
日本在期貨市場裡引入現貨市場,顯然是受到西方交易的影響。早在19世紀早期,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從沒有組織的俱樂部協會形式演進到了正式的交易所。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是第一個這樣的交易所。它於1848年建立,有82個成員。在芝加哥的交易有標準規定、檢察制度和過磅體系。
美國大的交易所主要在芝加哥和紐約。選擇這些地方是由於他們都在交通要道上的緣故。紐約地處海運的重要港口,是理想的國際交易場所。芝加哥位於通向美國農業心腹地帶的鐵路和水路中心,是美國國內交易最理想的地點。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的期貨交易很快就達到了相當的規模,並迅速為其他交易所採納。1870年時,在紐約的期貨交易有紐約產品交易所和紐約棉花交易所。同一年,在紐奧良也出現了棉花交易所。1885年,紐約的咖啡交易所的期貨交易已十分活躍了。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一系列的其他商品交易所相繼成立。
從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來看,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英國在19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屬生產國,產生了對金屬價格波動風險規避的需求。1876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推出銅、鋁、錫等交易。1929-1933世界經濟危機,導致各國貨幣大幅貶值,紛紛放棄金本位制,黃金價格大幅波動。1933年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推出黃金、白銀期貨。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商品市場之外逐步衍生出金融市場包括貨幣市場、證券市場,金融市場同樣存在價格風險規避的需求。二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其核心是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外匯交易波動不超過平價上下1%的固定匯率的金匯兌本位制。這一規定,實際上讓其它國家貨幣釘住美元,美元等同黃金,成為世界貨幣。1971年8月,美國宣布停止按官價兌換黃金,同年11月和1973年2月,美元先後兩次貶值,美元與黃金切斷聯繫,多國貨幣紛紛實行浮動匯率,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徹底瓦解。70年代初浮動匯率制的實行,使外匯風險空前增大,對外匯風險的防範要求日益強烈。為了規避日漸增大的外匯風險,人們創造出許多管理外匯風險的手段,外匯期貨應運而生。1972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推出了英鎊、加拿大元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日元等外匯期貨。

誕生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受到"石油危機"的影響,經濟動盪加劇,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利率波動劇烈,與利率有關的債務憑證紛紛進入期貨市場。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國民抵押協會債券期貨契約,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率期貨契約。1981年裡根政府實行強硬的緊縮政策,大幅提高利率,導致主要股市受到嚴重打擊,股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股指期貨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