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刊物由來,辦刊宗旨,主要人物,發表作品,
刊物由來
王方仁與柔石、崔真吾都無固定的經濟收入。1928年10月的一天,王方仁提出合夥辦刊物和出版圖書的動議,說景雲里居住著眾多文化名人,他哥哥的教育用品社可幫助先墊付印刷的油墨、紙張,還可幫助代售。崔真吾與柔石很感興趣,去與魯迅先生商量。魯迅1925年在北京時,曾扶助韋素園兄弟與李霽野、曹靖華等幾位青年創辦《莽原》周刊和未名社,所以對此事也表示支持。幾經商議,大家決定創建一個文藝社團,出版一種刊物,每人的股金為50元。柔石一時交不出錢,魯迅幫他墊付。為使有錢好辦事,魯迅讓許廣平也參加了一股。這樣魯迅用自己的稿費,實際負擔全社五分之三的資金。魯迅想起《文選·陸機〈文賦〉》中“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的話,提出把這個文藝社團命名為朝花社,擬辦的刊物也就名為《朝花》周刊。
《朝花》周刊第一期於1928年12月6日面世。這雖然只是一個16開8版的小刊物,魯迅卻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精心選用了英國阿瑟·拉克哈姆的一幅畫來飾刊頭,又為刊名“朝花”書寫了美術字。他手把手地指導柔石說:辦刊物既要求文章內容紮實,版面設計、編排形式也要生動活潑,不能搞得密密麻麻,給人壓抑感。他還主張版面可以選登一幅以木刻為主的外國美術作品,這在當時國內文藝刊物可說是個創舉。柔石在魯迅的指導下初做編務,還常常到文具社、印刷所跑製圖、校字之類的雜務,熱情很高。
早在學生時代,柔石就愛好美術。如今看到魯迅親手書寫了雅致的美術字“朝花”二字,並找來恰當的名畫作飾題,一種同調共鳴的驚喜感油然產生。他想方設法蒐集整理國外有關木刻的資料,一心做好魯迅的助手。《朝花》周刊第八期於1929年1月24日出版,柔石與魯迅合編的《藝苑朝華》第一輯《近代木刻選集》 (1)和第二輯《谷虹兒畫選》 ,也以朝花社的名義於26日印成。這兩個集子的出版,開創了我國介紹國外進步木刻藝術的先河。
一次,柔石聽魯迅介紹說,英國著名木刻家吉賓斯(R.Gib-bings)對於黑白的觀念常有意味深長的獨創。為求印刷效果的逼真,他逕自去信向吉賓斯求商。結果吉賓斯夫人來了覆信,並附寄三幅黑白木刻拓片。柔石高興地把拓片和信件都交給了魯迅。魯迅為之妥為保存。這宗珍貴的歷史文物,見證了魯迅與柔石倡導中國木刻運動的勞績。
辦刊宗旨
小小的文藝編刊社,又取名“朝花社”,先後編印了《朝花周刊》和《朝花旬刊》。而在朝花社甫一成立,另一種名為“藝苑朝花”的畫集五種就陸續編成面世。這五種是《近代木刻選集(一)》 、《近代木刻選集(二)》 、 《蕗谷虹兒畫選》 、 《比亞茲萊畫選》 、《新俄畫選》 。其實,這還只是開端,魯迅先生在《藝苑朝花·廣告》中還開列有七種:
《法國插圖選集》 、 《英國插圖選集》 、 《俄國插圖選集》、《近代木刻選集(三)》 、 《希臘瓶畫選集》 、 《近代木刻選集(四)》 、《羅丹雕刻選集》 。可謂雄心勃勃,要有一點作為的;也可以說,朝花社的使命之一就是為了介紹木刻的“朝花”。十二種已刊或未刊書目中,都是取之於域外的朝花嘉卉,而且大部分為木刻。
“所謂創作的木刻者,不模仿,不復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記得宋人,大約是蘇東坡罷,有請人畫梅詩,有句云:'我有一匹好東絹,請君放筆為直乾!這放筆直乾,便是創作的版畫首先所必須,和繪畫的不同,就在以刀代筆,以木代紙或布。中國的刻圖,雖是所謂‘繡梓’,也早已望塵莫及,那精神,惟以鐵筆刻石章者,仿佛近之。”
“藝苑朝花”為中國的創作木刻奠定了第一塊基石。從1929年初開始,中國新興木刻運動拉開了帷幕,《藝苑朝花》就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源頭;高舉“朝花”的魯迅先生就是這個運動的開拓者。自此而後,誠如郭沫若所言:“木刻藝術,實開風氣之先。……木刻作家們在人民解放的鬥爭中,確確實實是走在最前頭了。”現代版畫史上,魯迅先生翻譯過果戈理的《死魂靈》 ,還編印了《死魂靈百圖》 ,郭沫若翻譯過歌德的《浮士德》 ,後也編述了一部《浮士德百卅圖》 ,顯然是向魯迅先生學習了,他對魯迅先生的開拓之功,也確是悠然神會,心儀已久的了。
《朝花》周刊第一期於1928年12月6日面世。其中,共刊載了5篇文章:譯作3篇,內有採石(即崔真吾)譯的法朗士原著《三詩人》 ,梅川(即王方仁)譯的Swinbume原作《第一步》 ;創作2篇,內一篇為柔石的短篇小說《死貓》 。這雖然只是一個16開8版的小刊物,魯迅卻把它視作進行革命文學活動的重要陣地,為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精心選用了英國阿瑟。拉克哈姆的一幅畫來飾刊頭,又為刊名“朝花”書寫了美術字。他手把手地指導柔石,說:辦刊物既要求文章內容紮實,版面設計、編排形式也要生動活潑,不能搞得密密麻麻,給人壓抑感。在校對上,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都馬虎不得。他還主張盡版面可以選登一幅以木刻為主的外國美術作品。這在當時國內文藝刊物出版史上可說是個創舉,讓讀者耳目一新,增添審美情趣;為美術工作者開拓藝術視野,提供創作借鑑;於中外文化交流,也頗具積極意義。
主要人物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 、 《墳》 、 《熱風》 、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響,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
1930年起,魯迅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 、 《三閒集》 、《二心集》 、 《南腔北調集》 、 《偽自由書》 、 《準風月談》 、 《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 、 《莽原》 、 《奔流》 、 《 萌芽》 、 《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 、 《漢文學史綱要》 、 《唐宋傳奇集》 、《小說舊聞鈔》等等。
發表作品
第1輯:《近代木刻選集》(一),1929年1月26日出版,印1500冊。
第2輯:《花路谷虹兒畫選》1929年1月26日出版。
第3輯:《近代木刻選集》(二),1929年2月26日出版,印1500冊。
第4輯:《比亞茲萊畫選》,1929年4月26日出版。
第5輯:《新俄藝術圖錄》,因朝花社停辦,交光華書局更名《新俄畫選》,於1930年5月出版。其他各輯未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