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柔石小說精選(名師解讀釋疑·學生版)》內容簡介:在二十世紀三二十年代的作家中,柔石獨具風采,其作品中對社會大動盪、大變遷時代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描寫,對知識分子精神上的追求、迷惘、掙扎和痛苦的剖析,以及憂國憂民家國情懷的表現,都具有沉鬱的風格和強烈的悲劇意蘊。透過重重的文字,仿佛還能望見一個深懷家國的彷徨的身影在黑暗中苦苦地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柔石小說精選(名師解讀釋疑·學生版)》選收了柔石的短篇小說四篇,中篇小說兩篇,長篇小說一篇。為了幫助讀者更準確地理解現代文學經典名著,編選者對原著作了必要的注釋,並在每篇作口叩後附有導讀。相信讀者朋友翻閱《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柔石小說精選(名師解讀釋疑·學生版)》時,一定會體驗到高效暢達的閱讀快感。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柔石小說精選
-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 頁數:442頁
- 開本:32
- 作者:柔石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柔石小說精選(名師解讀釋疑·學生版)》編輯推薦: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縣人,“左聯五烈士”之一。在柔石短暫的一生中,曾任國小和中學教員、教務主任和縣教育局長。在追尋理想和救國興國的過程中,柔石努力探索,奮發有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後,積極支持並掩護革命青年。1928年與魯迅同創朝花社,“左聯”成立後為執行委員。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2月,被反動派槍殺於上海龍華。魯迅先生在避難中聞知後,悲憤難抑,作七律詩抒發心懷。1933年2月,在柔石犧牲二周年之際,魯迅先生又寫出了著名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成為討伐反動派的戰鬥檄文、紀念烈士的文學經典。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柔石小說精選(名師解讀釋疑·學生版)選收了作者的原創小說共7篇。
作者簡介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化名少雄,浙江寧海人。共產黨員,1928年到上海從事革命文學運動,曾任《語絲》編輯,並與魯迅先生同辦“朝花社”。1930年初,自由運動大同盟籌建,柔石為發起人之一。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柔石曾任執行委員、編輯部主任。同年5月以左聯代表資格,參加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與殷夫、歐陽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同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犧牲後,魯迅曾寫《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難同志。遺著有《柔石選集》。
圖書目錄
導論
瘋人
劊子手的故事
別
為奴隸的母親
三姊妹
二月
舊時代之死
未成功的破壞
冰冷冷的接吻
柔石年表(1902—1931)
瘋人
劊子手的故事
別
為奴隸的母親
三姊妹
二月
舊時代之死
未成功的破壞
冰冷冷的接吻
柔石年表(1902—1931)
文摘
瘋人
事情的發覺在早晨,日中時,他就被逐了!而傍晚,他愛人的死耗傳遍我鄉。接著,他就發瘋了!悲慘而不安定的世界就隨這夜幕罩著,在他四周繼續了數天,到死神來拉他歸陰曹取消了他底罪案時為止!
他——是吾鄉望族某家書記。就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底生身父母是誰。自幼即在街坊飄泊。幸(不幸!)於=六歲時見憐某家主人於人於門上,遂收留以養子看待。在當時,當然有一種鐘愛,因為他學書學劍,都很有成功。後來以他賦性之高傲與不羈,逆主人耳,遂貶為書記,以此,人也只以書記看他!如是二三年,他不幸的命運,更展拓他底地域了!當然有種種纖少的事故,結成這偌大的苦痛之網;不過最大的,自然要算他和主人底少女底戀愛發覺了!其實,光明正大的戀愛,萬無所謂發覺與否,不過在以禮教的獸皮蒙臉者,將何等重大的事喲!
瘋人我實在沒有什麼!好像做了一場大夢,晨間起來,人們都變卦了,他們的舉動言詞,我看來真難受!奇啊!究竟為什麼?連我親愛的朋友,都個個蹙。攏他們底眉宇,深深在憂愁嘆息,好似世界從此末日般!當我問“你們愁什麼”?他們也就垂下頭說不出半句來。我就大笑說——美麗的晨光!射到人們的心上罷!射到我愛人的頭上罷!——是的,忘記了,久矣不見伊。真奇怪!伊到那裡去了?我去找伊,我要去找伊了!
愛人喲,你在那兒?
一天不見你,
世界會從我底心中消去了!
他一邊歌著,一邊向他主人底家裡走去。對面他看見一個朋友——是主人底僕人急急忙忙地走來。他扯住了他問道:——你何用乎這么蹌踉?我底愛人在家么?伊無恙么?請你輕些,趕快告訴我,我要送“陽光”給伊戴在頭上,多么美麗呵!陽光戴在頭上。
他惘然的手足亂舞起來,好似為他愛人得著光榮一般。然而他的朋友,也只有以眼淚回答他,悶悶地走開了。
瘋人一些都使我不懂!碰著親熱的人,個個對我哭泣,和我不相識的人也個個對我憂愁。究竟什麼事?我只好呆呆地對他們!而且,我的朋友,鄭鄭重重地對我說,“你的愛妹早死了!你也竟這樣瘋下去么?”下半句話我有些不懂,不過“愛妹死了?”這又何稀奇呢?死了?好,好!死了,死了!伊死了,我當然會到伊死後的地方去找,那真好極了!假如我找到伊在一個美麗的天國,月永遠是圓的,花永遠是香的,清風四季飄著,我同伊住著,多少快樂呢!還有誰來管轄我倆喲?我倆可恣情地談笑,我倆可率性地游舞,唱痛痛快快的歌,吟淋淋漓漓的詩,還怕誰來窺聽而閒說呢?活著的人們底口子,眼睛,耳朵等,真壞喲!是時常——是的,偏說不是的;紅的,硬說是綠的;明明一隻驢,要喜歡說是馬;真壞!一想起我就恨極!多少愛底真和美喲。被他們糟蹋到假和醜了!
他不覺流出淚來,默默地盲目的走,口裡還咕咕嚕嚕的說著,一心想找死了並且就在死的當夜已葬了的伊。但又何處去找呢?到這時瘋了已完全一天,在這一天之內,他既沒有飲過一口水,又沒有吃過一粒飯;清秀俊白的形容,已變成枯槁與憔悴!無限生命之悲哀,正如佛光一般,從他的周身輝射出來。
主人至此,似乎有幾分醒悟,此事不該如此,斷送了自己底愛女和一個青年。愛情就是生命,破壞愛情,明明證出是戕殘生命,但還有何用喲!一個死的已死,一個瘋的正瘋,而且死神也急急在後呼他。雖懺悔,又有何用喲!
瘋人真令我性急!伊究竟到那兒去了?我在伊家牆外環繞了十數圈,眼不轉睛的從花園望到樓上窗中,伊底閨閣的一室。窗門總緊緊地關著,競沒有一人來開!陽光從頭頂直射下來,這樣的白晝,伊莫非還在睡著么。怎的,連伊的影兒都沒有!我真傍徨喲!想一腳跳進,粉牆兒又高似青天;撕破喉嚨喊,聲浪又透不進那堅壁。只自恨,有何法子呢?以後我輕輕的問一個孩子,他告訴我,伊到城隍廟裡去了。我立刻跑到城隍廟,但找遍,沒見一個人在燒香。認清了一個個菩薩,都不是,不是!我想,伊一定迴避了我罷?小孩的話是不會錯的。我就在那邊等了,但等了一夜,也沒有,沒有!冷風真可惡,他偏都都的吹來,使我全身發抖,就是此刻眼睛也還在緊脹脹的痛。
一個陌生的朋友,衣服穿的很破,樣子也頗可憫。但,咳!和我一見如故。因為現在許多人,都和我話不投機了!所以人倒切實想不通,衣服很破,倒反令人很要親近。他臥在中堂左楹邊,天已黑暗,不過月色有一邊在天上。我走向他旁邊坐下,而且問他:
“阿哥,我是找我底愛人的,你在這裡待誰呵?”
他緩緩的答:
“我不待誰。”
我強逼問他:
“你不待誰為什麼也在這裡呢?冷風多么厲害呵!你不回你暖和的家鄉,在這裡做什麼呢?你一定告訴我。”
他不得已,似的說。P1-3
事情的發覺在早晨,日中時,他就被逐了!而傍晚,他愛人的死耗傳遍我鄉。接著,他就發瘋了!悲慘而不安定的世界就隨這夜幕罩著,在他四周繼續了數天,到死神來拉他歸陰曹取消了他底罪案時為止!
他——是吾鄉望族某家書記。就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底生身父母是誰。自幼即在街坊飄泊。幸(不幸!)於=六歲時見憐某家主人於人於門上,遂收留以養子看待。在當時,當然有一種鐘愛,因為他學書學劍,都很有成功。後來以他賦性之高傲與不羈,逆主人耳,遂貶為書記,以此,人也只以書記看他!如是二三年,他不幸的命運,更展拓他底地域了!當然有種種纖少的事故,結成這偌大的苦痛之網;不過最大的,自然要算他和主人底少女底戀愛發覺了!其實,光明正大的戀愛,萬無所謂發覺與否,不過在以禮教的獸皮蒙臉者,將何等重大的事喲!
瘋人我實在沒有什麼!好像做了一場大夢,晨間起來,人們都變卦了,他們的舉動言詞,我看來真難受!奇啊!究竟為什麼?連我親愛的朋友,都個個蹙。攏他們底眉宇,深深在憂愁嘆息,好似世界從此末日般!當我問“你們愁什麼”?他們也就垂下頭說不出半句來。我就大笑說——美麗的晨光!射到人們的心上罷!射到我愛人的頭上罷!——是的,忘記了,久矣不見伊。真奇怪!伊到那裡去了?我去找伊,我要去找伊了!
愛人喲,你在那兒?
一天不見你,
世界會從我底心中消去了!
他一邊歌著,一邊向他主人底家裡走去。對面他看見一個朋友——是主人底僕人急急忙忙地走來。他扯住了他問道:——你何用乎這么蹌踉?我底愛人在家么?伊無恙么?請你輕些,趕快告訴我,我要送“陽光”給伊戴在頭上,多么美麗呵!陽光戴在頭上。
他惘然的手足亂舞起來,好似為他愛人得著光榮一般。然而他的朋友,也只有以眼淚回答他,悶悶地走開了。
瘋人一些都使我不懂!碰著親熱的人,個個對我哭泣,和我不相識的人也個個對我憂愁。究竟什麼事?我只好呆呆地對他們!而且,我的朋友,鄭鄭重重地對我說,“你的愛妹早死了!你也竟這樣瘋下去么?”下半句話我有些不懂,不過“愛妹死了?”這又何稀奇呢?死了?好,好!死了,死了!伊死了,我當然會到伊死後的地方去找,那真好極了!假如我找到伊在一個美麗的天國,月永遠是圓的,花永遠是香的,清風四季飄著,我同伊住著,多少快樂呢!還有誰來管轄我倆喲?我倆可恣情地談笑,我倆可率性地游舞,唱痛痛快快的歌,吟淋淋漓漓的詩,還怕誰來窺聽而閒說呢?活著的人們底口子,眼睛,耳朵等,真壞喲!是時常——是的,偏說不是的;紅的,硬說是綠的;明明一隻驢,要喜歡說是馬;真壞!一想起我就恨極!多少愛底真和美喲。被他們糟蹋到假和醜了!
他不覺流出淚來,默默地盲目的走,口裡還咕咕嚕嚕的說著,一心想找死了並且就在死的當夜已葬了的伊。但又何處去找呢?到這時瘋了已完全一天,在這一天之內,他既沒有飲過一口水,又沒有吃過一粒飯;清秀俊白的形容,已變成枯槁與憔悴!無限生命之悲哀,正如佛光一般,從他的周身輝射出來。
主人至此,似乎有幾分醒悟,此事不該如此,斷送了自己底愛女和一個青年。愛情就是生命,破壞愛情,明明證出是戕殘生命,但還有何用喲!一個死的已死,一個瘋的正瘋,而且死神也急急在後呼他。雖懺悔,又有何用喲!
瘋人真令我性急!伊究竟到那兒去了?我在伊家牆外環繞了十數圈,眼不轉睛的從花園望到樓上窗中,伊底閨閣的一室。窗門總緊緊地關著,競沒有一人來開!陽光從頭頂直射下來,這樣的白晝,伊莫非還在睡著么。怎的,連伊的影兒都沒有!我真傍徨喲!想一腳跳進,粉牆兒又高似青天;撕破喉嚨喊,聲浪又透不進那堅壁。只自恨,有何法子呢?以後我輕輕的問一個孩子,他告訴我,伊到城隍廟裡去了。我立刻跑到城隍廟,但找遍,沒見一個人在燒香。認清了一個個菩薩,都不是,不是!我想,伊一定迴避了我罷?小孩的話是不會錯的。我就在那邊等了,但等了一夜,也沒有,沒有!冷風真可惡,他偏都都的吹來,使我全身發抖,就是此刻眼睛也還在緊脹脹的痛。
一個陌生的朋友,衣服穿的很破,樣子也頗可憫。但,咳!和我一見如故。因為現在許多人,都和我話不投機了!所以人倒切實想不通,衣服很破,倒反令人很要親近。他臥在中堂左楹邊,天已黑暗,不過月色有一邊在天上。我走向他旁邊坐下,而且問他:
“阿哥,我是找我底愛人的,你在這裡待誰呵?”
他緩緩的答:
“我不待誰。”
我強逼問他:
“你不待誰為什麼也在這裡呢?冷風多么厲害呵!你不回你暖和的家鄉,在這裡做什麼呢?你一定告訴我。”
他不得已,似的說。P1-3
序言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中,特別是在左翼青年作家中,柔石是獨具風采而且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對大動盪、大變遷時代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描寫,對知識分子精神上的追求、迷惘、掙扎和痛苦的剖析,以及憂國憂民家國情懷的表現,均具相當的深度,同時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與同時期左翼青年作家顯得空洞而狂熱的作品相比,柔石的沉鬱風格和悲劇意蘊,明顯勝出一籌。但是長期以來,除二三部作品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闡釋外,很多優秀作品被遮蔽,文學史上對他的評價也較為單一甚至有盲點存在。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縣人,“左聯五烈士”之一。在柔石短暫的一生中,曾任國小和中學教員、教務主任和縣教育局長。在追尋理想和救國興國的過程中,柔石努力探索,奮發有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後,積極支持並掩護革命青年。1928年與魯迅同創朝花社,“左聯”成立後為執行委員。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2月,被反動派槍殺於上海龍華。魯迅先生在避難中聞知後,悲憤難抑,作七律詩抒發心懷。1933年2月,在柔石犧牲二周年之際,魯迅先生又寫出了著名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成為討伐反動派的戰鬥檄文、紀念烈士的文學經典。
柔石的小說創作十分關注舊中國農村和農民特別是婦女的生存狀態,他們苦難的生活、悲慘的命運和精神的磨難,在他的作品裡得到了真實而生動的表現,反映了一個苦難深重、民不聊生的時代本質。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講述了一個荒唐而悲慘的“典妻”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春寶娘是一個勤勞而善良的農村婦女,她做皮匠的丈夫卻是一個好吃懶做而又性格兇殘的人。他因賭博欠債而將自己的妻子“典”——實際上是賣給了一個地主之家。春寶娘忍受著悲痛與五歲的孩子春寶生離死別,從此背井離鄉。到了地主家,受盡了“大娘”的刁難、辱罵和欺詐,做牛做馬,被視為下人;同時還要充當地主洩慾和生育的工具。她為地主生了一個孩子,取名秋寶。她的任務結束後即被無情地攆走,她不得不與自己現在的孩子秋寶生離死別,心中的慘痛可想而知。春寶娘在自己家裡是丈夫的奴隸,到了地主家是地主和他老婆的奴隸,承受著階級的和夫權的雙重壓迫。作為一個母親。人類最為神聖的母愛的權力被粗暴地剝奪,忍受著心靈被撕裂的煎熬。春寶娘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是奴隸,其一生是在雙重的壓迫和欺侮中度過的。春寶娘的悲慘遭遇,是舊社會廣大農村婦女共同命運的縮影,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愚昧、畸形和黑暗。
柔石通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演繹,思考和探討了造成底層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悲劇的原因。春寶娘的悽慘命運既是階級壓迫和夫權統治的結果,也是中國幾千年來腐朽陋習和落後的封建意識對人的戕害。“典妻”始於漢代,多少個世紀過去了,卻仍然頑固地存在著,反映了封建社會、封建思想及其習俗的超穩定結構。柔石的批判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價值,同時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二月》中文嫂的丈夫為了民族和國家的解放而壯烈犧牲,可是她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衣食無著又拖兒帶女,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文嫂悲劇的製造者是那個時代和社會,任何個人的拯救都只能是徒勞。《舊時代之死》中朱勝踽的“未婚妻”因不堪忍受對方的冷遇而自殺,不久朱勝璃亦追隨而去,封建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傳統的痼疾,奪走了兩個年輕人的生命。作品強烈地控訴了封建倫理和文化對人的尊嚴、生命的踐踏和屠戮。短篇小說《劊子手的故事》以很少的文字,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可憎、可怕而又令人生厭的劊子手的形象。小說寫到他殺人時的感覺時這樣寫道:“劊子手輕描淡寫地說道:‘和豬羊差不多的’”“一語道破天機”,不把人當人、隨意殺人就是那個時代的本質。在柔石的小說里,無論是對統治階級剝削壓迫農民的描述、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還是對封建傳統道德、倫理和文化吃人真相的揭示,雖然是懷著滿腔的激憤,但在行文表達時卻是客觀、冷靜的,不但使作品真實可信,而且增強了思想的深度。
柔石的小說對底層的人物充滿了同情,但對於他們性格的弱點特別是沉重的精神負荷,卻是並不迴避而是予以關注和思考的。《為奴隸的母親》中的春寶娘,一生軟弱、凡事忍讓、任人宰割、缺少反抗精神,這樣的性格刻畫很有典型意義,反映了中國農民整個階層的弱點。《二月》的文嫂同樣性格懦弱,備嘗艱辛,但她對於自己丈夫為革命而捐軀的悲壯不理解,甚至漠然,對人生的不公她也只知忍受。當她的小兒子因病而夭折之後,支撐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就隨之坍塌,她選擇了自殺。因為“有夫從夫,無夫從子”的封建道德倫理觀在她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儘管她還有天真可愛的女兒採蓮,但兒子沒了,她便以為一切都變得毫無價值,包括自己的生命。魯迅先生一生致力於對國民性的分析和揭露,深受魯迅影響的柔石,深感封建社會的精神體系對被壓迫和被剝削的農民毒害之深,他的批判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雖無法與魯迅先生相比,但就其敏銳的觀察和真誠的表達,在同時代的作家中還是相當出色的。
在柔石的小說創作中,他最熟悉、描寫得最得力、數量相對也比較多的是知識分子形象。“五四”革命運動由高潮而逐漸平緩之後,隨著社會的動盪和不斷的分化,知識分子這個特殊的群體也在發生變化和分裂。
《二月》中的李先生是時代的先知先覺者,他充滿了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將個人的一切包括年輕的生命置於不顧,衝鋒陷陣,勇敢無畏,視死如歸,在惠州之戰中英勇犧牲,把可憐的妻兒留在了荊棘叢生的人間。無疑,李先生是革命的先驅,是時代的弄潮兒。但他在《二月》中是個背景人物,因而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他還缺少鮮活而生動的血肉感。短篇小說《別》中的青年則是作品的主人公,柔石在這裡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他與妻子分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彼此之間反覆叮嚀,情真意切,令人為之動容。直到作品結尾時才含蓄地交待“別”的原因,青年與嬌妻和老母告別後,大踏步地堅定地向前走去,並且心裡想:“事業在前,我是社會青年,‘別’算不得一回事。”反映出革命者為了理想和事業是勇於犧牲一切的。對於這些站在時代前列,代表著民族覺醒和方向的藝術形象,作者是滿懷崇敬之情的。
對於知識分子中的蛻變者或革命的對立面,柔石的作品很少表現,就是幾個面目可憎或可厭的形象,也還有其可憐或可憫之處。《為奴隸的母親》中的地主秀才,他雖然把春寶娘視作生育的工具而盤剝蹂躪,但他的人性並沒有完全泯滅,他還在暗中幫助過春寶娘,有時也有通情達理之處;他性情軟弱,長期受到老婆的壓抑,當然其本質還是虛偽而寡情的。《瘋人》中的“主人”因門不當戶不對”而反對女兒的婚事,最終將一對戀人活活逼死後,也還捶胸頓足、深深地懊悔。如果說上述兩人還僅僅是讀過幾天書的地主老財,那么,《二月》中的錢正興則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了。這個紈絝子弟,不學無術,造謠滋事,令人憎厭,但如果說他傷天害理,是一個很壞的人,也還有失公道。至於《三姊妹》中個人至上的章先生,雖然有意無意中坑害了天真而無辜的兩姐妹,但其後來的懺悔和救贖也還有真情在。柔石愛憎分明,但很少走向極端,且筆端常現溫情,體現了深厚的人文情結。
“五四”退潮之後的中國,新舊政治勢力此消彼長,軍閥們的爭鬥犬牙交錯,各種觀念、思潮不斷湧現、碰撞,在這樣一個缺乏普適價值觀的時代,人們追尋、探索、失望、迷茫,也就是題中應有之意了。在柔石的小說創作中,這類苦悶的彷徨者形象較多,寫得也最為成功。
《二月》是作者的小說代表作,其主人公蕭澗秋是至今仍在散發著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他富有理想,追求真理,關注人生,同情弱者,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是一個有抱負、有正義感、家國情懷很重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對革命的先驅者李先生非常敬重,真誠而且不遺餘力地幫助其未亡人文嫂,其緣起即在於此,只是後來才更多地加入了深刻的同情等情感因素。為了把文嫂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他甚至決定放棄與陶嵐的愛情。然而,他這種崇高的博愛、真愛卻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芙蓉鎮裡一時間謠言滿天飛,所遇到處是白眼和冷漠,連一向理解他的陶嵐都不安起來。於是,作為知識分子的蕭澗秋的另一面便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他心灰意冷卻又不想抗爭,苦悶而心生幻滅。在環境的重壓下,蕭澗秋軟弱無力,最後只能一走了之。對堅硬而粗糲現實的逃避,不但是肅澗秋的選擇,也是那個特定年代精神上處於彷徨狀態知識分子的共同宿命。
《舊時代之死》中的朱勝璃,其思想雖然沒有蕭澗秋那般複雜和糾結,其內心卻也被苦悶所占滿。他勤奮好學、富有良知,卻不知道正確的人生之路在哪裡。慈母,賢弟,朋友,都是那么愛他,但整個世界的冰冷依然使他痛苦,使他不寒而慄。他敏感脆弱,外部環境的無形壓力,幾乎都來源於他的自我感受。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朱勝璃的自殺為此作出了形象的詮釋。
蕭澗秋從是非現場的逃離,朱勝瑀對人生絕望從而撒手人寰,大體上可以概括這類知識分子的最終歸宿。無論是哪一種模式,他們的人生都是以悲劇謝幕的。有論者歸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亞里士多德說的“驚心動魄”的悲劇,另外一種是魯迅先生之所謂“幾乎無事”的悲劇。蕭澗秋和朱勝踽的人生悲劇,似不宜於簡單歸屬於其中之一。從他們悲劇的內涵和外延以及豐富性和震撼力而言,大抵應為時代的悲劇吧。
縱觀柔石的小說創作,結合柔石的人生軌跡特別是文學軌跡,如果加以梳理,從而尋找出柔石小說創作的基調和底色,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道主義。
“五四”以來,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不斷深入,西方的各種思潮相繼被介紹到國內,特別是“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主流價值觀的強力傳播,在中國的知識界掀起了思想變革的浪潮。從偉大的文化旗手魯迅對俄國和東歐、北歐普羅文藝的熱忱推介,到各個文學流派或文學團體嶄新的文學主張,形成了一股合力,使古老中國陳陳相因的意識形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對弱者的愛與同情,是柔石小說創作人道主義基調的主要表現。受苦受難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底層人物特別是農村婦女,和同樣是受苦受難特別是在精神上備受煎熬的青年知識分子,是柔石關注和書寫的主要對象。對他們的不幸遭遇和坎坷人生,在柔石的文字里流淌著無盡的悲憫。《二月》中的蕭澗秋之所以成為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人物形象畫廊中頗具藝術魅力的原因,與他大愛的心靈、悲天憫人的性格息息相關。不過,柔石是清醒的,對於悲劇的製造者——黑暗而頑固的社會而言,人道主義並不能真正改變弱者的悲慘命運,文嫂在蕭澗秋的無限關愛和同情中對人生絕望並自殺身亡,不但是對蕭澗秋的沉重打擊,也是對這一思想失敗的無聲宣告。
對自由的嚮往和對個體生命的尊重,是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也是柔石文學書寫的重.占、。《舊時代之死》中的朱勝璃,他的青春之所以壓抑和痛苦,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包辦婚姻。儘管慈母年事已高、期盼殷切,朱勝踽也毫不動搖,抵制到底。可是當他聽說由於他的拒絕,他的“未婚妻”羞憤中自殺身亡時,他卻驚呆了.繼而不顧世俗的不解和嘲笑,在姑娘的面頰上印上了“冷冰凍的吻”。小說中就這一情節使用了大面積的文字,表現了朱勝璃的錐心之痛,這種痛並不是對拒婚的懊悔,而是對一個無辜的年輕生命的惋惜和尊重。《別》中的青年志士與愛妻話別囑託時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愛妻在他發生意外後不要守他而要嫁人。在那個如磐般黑暗的時代,這種高尚的人道主義之光,像閃電一樣划過夜空。點燃希望的火把。
柔石與魯迅先生共同創辦“朝花社”,譯介蘇俄和東北歐以普羅大眾為書寫對象、風格剛健的文學藝術。柔石自己翻譯過高爾基和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托爾斯泰的思想,對柔石影響甚大。柔石的自述體小說《舊時代之死》的主人公朱勝璃說托爾斯泰是他“惟一信仰的人”;有著作者身影的中篇小說《二月》中的人物蕭澗秋隨身所帶的是托爾斯泰的《藝術論》。
托爾斯泰人道主義的獨特之處,是“自我救贖”的思想。《舊時代之死》中的朱勝璃,對母親、弟弟和“未婚妻”都有著強烈的愧意,但他又無法也無力予以補救,使他陷於巨大的懺悔痛苦中不能自拔。《三姊妹》中的章先生最後意識到是自己害了三個純潔的姑娘後,他要付出全部家財和自己的未來,以求得對方的寬恕和原諒。章先生的懺悔使讀者自然聯想到托爾斯泰《復活》中的聶赫留道夫的“自我救贖”。柔石當然無法與巨匠比肩,但在20世紀初葉甚至包括其後的中國文學中,這種創作意識儘管不多,卻也是難能可貴的。
柔石的早期小說創作如《舊時代之死》等,字裡行間洋溢著充沛的激情,但藝術上顯得衝動急切,在人物塑造和布局謀篇以及語言錘鍊等方面,還有稚嫩之嫌。到了後期,以《二月》和《為奴隸的母親》為標誌,柔石的小說創作漸臻成熟,深刻的主題意蘊、厚重的藝術格調、從容的筆致,無不顯示著卓越的創作才華。
柔石的小說語言在簡潔、凝練的總體風格中,對於白描、寫意手法的運用是頗為成功並獨具特色的。魯迅先生在談到創作時曾說:“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經過魯迅先生教誨並心領神會、富有創造精神的柔石,在其文學實踐中可謂深得其中三味。在柔石的小說中,我們看不到華麗的辭藻和過分的形容,寫環境則力避靜止而務求以動帶靜;寫人物則重在摹神寫意,抓住要害,往往數筆便形神兼備,血肉豐滿。個性化的對話手法,柔石運用得爐火純青,在其同時代作家中獨領風騷。《劊子手的故事》通篇都是對話,幾乎無需什麼介紹性文字,每個人的不同身份、地位和性格便都如在眼前,呼之欲出。《二月》中蕭澗秋與陶嵐的對話,將人物的情感和複雜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惟妙惟肖,富有張力。至於像蕭澗秋與陶慕侃關於“你去問將來吧”等那樣的對話,則簡直是神來之筆,含蓄,風趣,意在言外,盡顯智慧。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縣人,“左聯五烈士”之一。在柔石短暫的一生中,曾任國小和中學教員、教務主任和縣教育局長。在追尋理想和救國興國的過程中,柔石努力探索,奮發有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後,積極支持並掩護革命青年。1928年與魯迅同創朝花社,“左聯”成立後為執行委員。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2月,被反動派槍殺於上海龍華。魯迅先生在避難中聞知後,悲憤難抑,作七律詩抒發心懷。1933年2月,在柔石犧牲二周年之際,魯迅先生又寫出了著名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成為討伐反動派的戰鬥檄文、紀念烈士的文學經典。
柔石的小說創作十分關注舊中國農村和農民特別是婦女的生存狀態,他們苦難的生活、悲慘的命運和精神的磨難,在他的作品裡得到了真實而生動的表現,反映了一個苦難深重、民不聊生的時代本質。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講述了一個荒唐而悲慘的“典妻”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春寶娘是一個勤勞而善良的農村婦女,她做皮匠的丈夫卻是一個好吃懶做而又性格兇殘的人。他因賭博欠債而將自己的妻子“典”——實際上是賣給了一個地主之家。春寶娘忍受著悲痛與五歲的孩子春寶生離死別,從此背井離鄉。到了地主家,受盡了“大娘”的刁難、辱罵和欺詐,做牛做馬,被視為下人;同時還要充當地主洩慾和生育的工具。她為地主生了一個孩子,取名秋寶。她的任務結束後即被無情地攆走,她不得不與自己現在的孩子秋寶生離死別,心中的慘痛可想而知。春寶娘在自己家裡是丈夫的奴隸,到了地主家是地主和他老婆的奴隸,承受著階級的和夫權的雙重壓迫。作為一個母親。人類最為神聖的母愛的權力被粗暴地剝奪,忍受著心靈被撕裂的煎熬。春寶娘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是奴隸,其一生是在雙重的壓迫和欺侮中度過的。春寶娘的悲慘遭遇,是舊社會廣大農村婦女共同命運的縮影,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愚昧、畸形和黑暗。
柔石通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演繹,思考和探討了造成底層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悲劇的原因。春寶娘的悽慘命運既是階級壓迫和夫權統治的結果,也是中國幾千年來腐朽陋習和落後的封建意識對人的戕害。“典妻”始於漢代,多少個世紀過去了,卻仍然頑固地存在著,反映了封建社會、封建思想及其習俗的超穩定結構。柔石的批判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價值,同時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二月》中文嫂的丈夫為了民族和國家的解放而壯烈犧牲,可是她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衣食無著又拖兒帶女,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文嫂悲劇的製造者是那個時代和社會,任何個人的拯救都只能是徒勞。《舊時代之死》中朱勝踽的“未婚妻”因不堪忍受對方的冷遇而自殺,不久朱勝璃亦追隨而去,封建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傳統的痼疾,奪走了兩個年輕人的生命。作品強烈地控訴了封建倫理和文化對人的尊嚴、生命的踐踏和屠戮。短篇小說《劊子手的故事》以很少的文字,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可憎、可怕而又令人生厭的劊子手的形象。小說寫到他殺人時的感覺時這樣寫道:“劊子手輕描淡寫地說道:‘和豬羊差不多的’”“一語道破天機”,不把人當人、隨意殺人就是那個時代的本質。在柔石的小說里,無論是對統治階級剝削壓迫農民的描述、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還是對封建傳統道德、倫理和文化吃人真相的揭示,雖然是懷著滿腔的激憤,但在行文表達時卻是客觀、冷靜的,不但使作品真實可信,而且增強了思想的深度。
柔石的小說對底層的人物充滿了同情,但對於他們性格的弱點特別是沉重的精神負荷,卻是並不迴避而是予以關注和思考的。《為奴隸的母親》中的春寶娘,一生軟弱、凡事忍讓、任人宰割、缺少反抗精神,這樣的性格刻畫很有典型意義,反映了中國農民整個階層的弱點。《二月》的文嫂同樣性格懦弱,備嘗艱辛,但她對於自己丈夫為革命而捐軀的悲壯不理解,甚至漠然,對人生的不公她也只知忍受。當她的小兒子因病而夭折之後,支撐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就隨之坍塌,她選擇了自殺。因為“有夫從夫,無夫從子”的封建道德倫理觀在她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儘管她還有天真可愛的女兒採蓮,但兒子沒了,她便以為一切都變得毫無價值,包括自己的生命。魯迅先生一生致力於對國民性的分析和揭露,深受魯迅影響的柔石,深感封建社會的精神體系對被壓迫和被剝削的農民毒害之深,他的批判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雖無法與魯迅先生相比,但就其敏銳的觀察和真誠的表達,在同時代的作家中還是相當出色的。
在柔石的小說創作中,他最熟悉、描寫得最得力、數量相對也比較多的是知識分子形象。“五四”革命運動由高潮而逐漸平緩之後,隨著社會的動盪和不斷的分化,知識分子這個特殊的群體也在發生變化和分裂。
《二月》中的李先生是時代的先知先覺者,他充滿了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將個人的一切包括年輕的生命置於不顧,衝鋒陷陣,勇敢無畏,視死如歸,在惠州之戰中英勇犧牲,把可憐的妻兒留在了荊棘叢生的人間。無疑,李先生是革命的先驅,是時代的弄潮兒。但他在《二月》中是個背景人物,因而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他還缺少鮮活而生動的血肉感。短篇小說《別》中的青年則是作品的主人公,柔石在這裡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他與妻子分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彼此之間反覆叮嚀,情真意切,令人為之動容。直到作品結尾時才含蓄地交待“別”的原因,青年與嬌妻和老母告別後,大踏步地堅定地向前走去,並且心裡想:“事業在前,我是社會青年,‘別’算不得一回事。”反映出革命者為了理想和事業是勇於犧牲一切的。對於這些站在時代前列,代表著民族覺醒和方向的藝術形象,作者是滿懷崇敬之情的。
對於知識分子中的蛻變者或革命的對立面,柔石的作品很少表現,就是幾個面目可憎或可厭的形象,也還有其可憐或可憫之處。《為奴隸的母親》中的地主秀才,他雖然把春寶娘視作生育的工具而盤剝蹂躪,但他的人性並沒有完全泯滅,他還在暗中幫助過春寶娘,有時也有通情達理之處;他性情軟弱,長期受到老婆的壓抑,當然其本質還是虛偽而寡情的。《瘋人》中的“主人”因門不當戶不對”而反對女兒的婚事,最終將一對戀人活活逼死後,也還捶胸頓足、深深地懊悔。如果說上述兩人還僅僅是讀過幾天書的地主老財,那么,《二月》中的錢正興則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了。這個紈絝子弟,不學無術,造謠滋事,令人憎厭,但如果說他傷天害理,是一個很壞的人,也還有失公道。至於《三姊妹》中個人至上的章先生,雖然有意無意中坑害了天真而無辜的兩姐妹,但其後來的懺悔和救贖也還有真情在。柔石愛憎分明,但很少走向極端,且筆端常現溫情,體現了深厚的人文情結。
“五四”退潮之後的中國,新舊政治勢力此消彼長,軍閥們的爭鬥犬牙交錯,各種觀念、思潮不斷湧現、碰撞,在這樣一個缺乏普適價值觀的時代,人們追尋、探索、失望、迷茫,也就是題中應有之意了。在柔石的小說創作中,這類苦悶的彷徨者形象較多,寫得也最為成功。
《二月》是作者的小說代表作,其主人公蕭澗秋是至今仍在散發著藝術魅力的人物形象。他富有理想,追求真理,關注人生,同情弱者,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是一個有抱負、有正義感、家國情懷很重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對革命的先驅者李先生非常敬重,真誠而且不遺餘力地幫助其未亡人文嫂,其緣起即在於此,只是後來才更多地加入了深刻的同情等情感因素。為了把文嫂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他甚至決定放棄與陶嵐的愛情。然而,他這種崇高的博愛、真愛卻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芙蓉鎮裡一時間謠言滿天飛,所遇到處是白眼和冷漠,連一向理解他的陶嵐都不安起來。於是,作為知識分子的蕭澗秋的另一面便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他心灰意冷卻又不想抗爭,苦悶而心生幻滅。在環境的重壓下,蕭澗秋軟弱無力,最後只能一走了之。對堅硬而粗糲現實的逃避,不但是肅澗秋的選擇,也是那個特定年代精神上處於彷徨狀態知識分子的共同宿命。
《舊時代之死》中的朱勝璃,其思想雖然沒有蕭澗秋那般複雜和糾結,其內心卻也被苦悶所占滿。他勤奮好學、富有良知,卻不知道正確的人生之路在哪裡。慈母,賢弟,朋友,都是那么愛他,但整個世界的冰冷依然使他痛苦,使他不寒而慄。他敏感脆弱,外部環境的無形壓力,幾乎都來源於他的自我感受。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朱勝璃的自殺為此作出了形象的詮釋。
蕭澗秋從是非現場的逃離,朱勝瑀對人生絕望從而撒手人寰,大體上可以概括這類知識分子的最終歸宿。無論是哪一種模式,他們的人生都是以悲劇謝幕的。有論者歸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亞里士多德說的“驚心動魄”的悲劇,另外一種是魯迅先生之所謂“幾乎無事”的悲劇。蕭澗秋和朱勝踽的人生悲劇,似不宜於簡單歸屬於其中之一。從他們悲劇的內涵和外延以及豐富性和震撼力而言,大抵應為時代的悲劇吧。
縱觀柔石的小說創作,結合柔石的人生軌跡特別是文學軌跡,如果加以梳理,從而尋找出柔石小說創作的基調和底色,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道主義。
“五四”以來,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不斷深入,西方的各種思潮相繼被介紹到國內,特別是“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主流價值觀的強力傳播,在中國的知識界掀起了思想變革的浪潮。從偉大的文化旗手魯迅對俄國和東歐、北歐普羅文藝的熱忱推介,到各個文學流派或文學團體嶄新的文學主張,形成了一股合力,使古老中國陳陳相因的意識形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對弱者的愛與同情,是柔石小說創作人道主義基調的主要表現。受苦受難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底層人物特別是農村婦女,和同樣是受苦受難特別是在精神上備受煎熬的青年知識分子,是柔石關注和書寫的主要對象。對他們的不幸遭遇和坎坷人生,在柔石的文字里流淌著無盡的悲憫。《二月》中的蕭澗秋之所以成為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人物形象畫廊中頗具藝術魅力的原因,與他大愛的心靈、悲天憫人的性格息息相關。不過,柔石是清醒的,對於悲劇的製造者——黑暗而頑固的社會而言,人道主義並不能真正改變弱者的悲慘命運,文嫂在蕭澗秋的無限關愛和同情中對人生絕望並自殺身亡,不但是對蕭澗秋的沉重打擊,也是對這一思想失敗的無聲宣告。
對自由的嚮往和對個體生命的尊重,是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也是柔石文學書寫的重.占、。《舊時代之死》中的朱勝璃,他的青春之所以壓抑和痛苦,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包辦婚姻。儘管慈母年事已高、期盼殷切,朱勝踽也毫不動搖,抵制到底。可是當他聽說由於他的拒絕,他的“未婚妻”羞憤中自殺身亡時,他卻驚呆了.繼而不顧世俗的不解和嘲笑,在姑娘的面頰上印上了“冷冰凍的吻”。小說中就這一情節使用了大面積的文字,表現了朱勝璃的錐心之痛,這種痛並不是對拒婚的懊悔,而是對一個無辜的年輕生命的惋惜和尊重。《別》中的青年志士與愛妻話別囑託時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愛妻在他發生意外後不要守他而要嫁人。在那個如磐般黑暗的時代,這種高尚的人道主義之光,像閃電一樣划過夜空。點燃希望的火把。
柔石與魯迅先生共同創辦“朝花社”,譯介蘇俄和東北歐以普羅大眾為書寫對象、風格剛健的文學藝術。柔石自己翻譯過高爾基和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托爾斯泰的思想,對柔石影響甚大。柔石的自述體小說《舊時代之死》的主人公朱勝璃說托爾斯泰是他“惟一信仰的人”;有著作者身影的中篇小說《二月》中的人物蕭澗秋隨身所帶的是托爾斯泰的《藝術論》。
托爾斯泰人道主義的獨特之處,是“自我救贖”的思想。《舊時代之死》中的朱勝璃,對母親、弟弟和“未婚妻”都有著強烈的愧意,但他又無法也無力予以補救,使他陷於巨大的懺悔痛苦中不能自拔。《三姊妹》中的章先生最後意識到是自己害了三個純潔的姑娘後,他要付出全部家財和自己的未來,以求得對方的寬恕和原諒。章先生的懺悔使讀者自然聯想到托爾斯泰《復活》中的聶赫留道夫的“自我救贖”。柔石當然無法與巨匠比肩,但在20世紀初葉甚至包括其後的中國文學中,這種創作意識儘管不多,卻也是難能可貴的。
柔石的早期小說創作如《舊時代之死》等,字裡行間洋溢著充沛的激情,但藝術上顯得衝動急切,在人物塑造和布局謀篇以及語言錘鍊等方面,還有稚嫩之嫌。到了後期,以《二月》和《為奴隸的母親》為標誌,柔石的小說創作漸臻成熟,深刻的主題意蘊、厚重的藝術格調、從容的筆致,無不顯示著卓越的創作才華。
柔石的小說語言在簡潔、凝練的總體風格中,對於白描、寫意手法的運用是頗為成功並獨具特色的。魯迅先生在談到創作時曾說:“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經過魯迅先生教誨並心領神會、富有創造精神的柔石,在其文學實踐中可謂深得其中三味。在柔石的小說中,我們看不到華麗的辭藻和過分的形容,寫環境則力避靜止而務求以動帶靜;寫人物則重在摹神寫意,抓住要害,往往數筆便形神兼備,血肉豐滿。個性化的對話手法,柔石運用得爐火純青,在其同時代作家中獨領風騷。《劊子手的故事》通篇都是對話,幾乎無需什麼介紹性文字,每個人的不同身份、地位和性格便都如在眼前,呼之欲出。《二月》中蕭澗秋與陶嵐的對話,將人物的情感和複雜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惟妙惟肖,富有張力。至於像蕭澗秋與陶慕侃關於“你去問將來吧”等那樣的對話,則簡直是神來之筆,含蓄,風趣,意在言外,盡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