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雨(陸嵩詩作)

望雨(陸嵩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望雨的首句寫每天清晨人們都能聽到徒勞無益的汲水之聲。汲水為抗旱保苗,而言“空聽”,留下一個疑問,次句便針對此疑問而發。“脂膏”一語雙關,既指湖泊河渠之水,亦指百姓的脂膏、血汗,脂膏“已竭”既是說無水可汲,也是說百姓已被統治者敲榨、吮吸竭盡。無水而不停汲,無財而仍遭盤剝,百姓剩下的只能是無盡的哀怨、痛苦。兩句不僅寫出自然災害的嚴重,也揭示出統治者不恤民生,搜括誅求之殘酷。三四句是詩人向上天的責問,是什麼人用繩索挽住了雲雷,使它不能走行萬里,普降甘霖,解救無數的危難百姓。而“經綸”一詞常用以比喻籌劃國事,因此此句實有控訴、指責國家統治者的用意。這使作品有極強的戰鬥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雨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陸嵩
作品原文,原文注釋,創作背景,作者簡介,人物簡介,文學成就,代表詩作,

作品原文

望 雨(四首選一)
空聽朝朝戽水聲[1],脂膏已竭痛民生[2]。
何人手把經綸挽[3],不使雲雷萬里行?

原文注釋

[1]戽(hù)水:由兩人用繩索牽引戽斗,汲水灌田。
[2]脂膏已竭:語意雙關。既指河渠之水已盡,又指人民血汗財富已盡。竭:盡。
[3]經綸:整理絲縷。常用來比喻籌劃國事。辛棄疾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這裡亦有雙關義。也指繩索,構想有人用繩子挽住(雲雷),“不使雲雷萬里行”。

創作背景

《望雨》組詩共四首,作於一八五六年夏,此年南通一帶數月乾旱,災情嚴重,作者有感而發。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

陸嵩(1791~1860)清代詩人。字希孫,號方山,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文之子,陸潤庠為其孫。生於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卒於文宗鹹豐十年,享年七十歲。出身寒素之家,廩貢生道光八年(1828)以貢生赴順天(今北京市)鄉試,不中,游浙、皖幕府作客。道光十九年(1839)官鎮江府學訓導。京口之亂,募鄉勇隨官軍克復鎮江城。操守廉潔,罷官後,不名一錢。

文學成就

陸嵩今存詩1200多首,起嘉慶十三年(1808)迄同治十年(1860)。他關心現實,推崇杜甫、元結憂時憫民的創作,反對詩歌脫離現實。他生活地位較低,動亂中又曾流走民間,所以他的詩作中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較多,而且能做到具體深切。如《鬻兒行》、《寓孥吳江以避兵書此志感》等,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到當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情景。反映鴉片戰爭的詩篇,如《江州述感》、《贈龔藍生照琪大令》、《京江都護行》等,或謳歌抗敵英烈,表彰人民抗敵精神;或抨擊、諷刺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表現了作者激昂的愛國熱情。《追思》一組詩則似魏源的《寰海》,對鴉片戰爭中一系列情事表示了自己的態度。
陸嵩詩文著作有《意苕山館詩稿》16卷,光緒刻本。據《蘇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七《藝文二》著錄,尚有《續集》1卷,《古文》2卷等。

代表詩作

【金陵】
崔巍稚堞尚前朝,形勝東南第一標。
驚見羽書傳昨夜,忽聞和議出崇朝。
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
往事何人更憤切,不堪嗚咽獨江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