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戰略戰爭》是有關有限戰略戰爭的理論著作,作者是克勞斯·克諾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限戰略戰爭
- 作者:克勞斯·克諾爾
《有限戰略戰爭》是有關有限戰略戰爭的理論著作,作者是克勞斯·克諾爾。
《有限戰略戰爭》是有關有限戰略戰爭的理論著作,作者是克勞斯·克諾爾。全書共分8章。第1章為“有限戰略戰爭”,作者的主要觀點有:(1)有限戰略戰爭有兩個特點,一是需要使用轟炸機和中程或遠程飛彈這樣的戰略或遠程武器;二是其威...
有選擇地使用武器是限制戰爭極為重要的途徑。在限制使用武器方面,美、英等國軍事理論界有兩種不同意見。一些學者認為,有控制地使用核武器的戰爭也屬於有限戰爭,主張將有限戰略核戰爭和戰區核戰爭也納入有限戰爭範疇。但另一些學者認為,有限戰爭絕對不能使用核武器,其前提就在於不能跨過“核門檻”,即使使用生物或...
海上有限戰爭 海上有限戰爭,國家與國家或國家集團與國家集團之間為實現有限的戰略目的,在一定的海洋區域進行的武裝鬥爭。通常由海上權益爭端引發。有的是由於雙方長期的矛盾鬥爭,在周旋中突然爆發;有的可能早有預謀,經秘密策劃發動;有的是由偶然衝突事件觸發等。
戰略,也稱“軍事戰略”,是對軍事鬥爭全局的策劃和指導。基本含義是戰略指導者基於對軍事鬥爭所依賴的主客觀條件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認識,全面規劃、部署、指導軍事力量的建設和運用,以有效的達成既定的政治目的和軍事目的。基本概念 凡屬籌劃和指導有關戰爭準備與實施、武裝力量建設與運用的全局性內容,都是戰略所要...
有限毀傷戰略 有限毀傷戰略,亦稱“限制損傷戰略”。採取各種積極和消極手段來控制或減少核戰爭所造成損失的戰略。是前蘇聯核戰略之一。
威懾戰略是指主要著眼於使對方由於顧及可能招致無法承受的報復而不敢發動戰爭的戰略。按性質,分為進攻性威懾戰略和防禦性威懾戰略;按程度,分為優勢威懾戰略、均勢威懾戰略、有限威懾戰略和最低威懾戰略;按範圍,分為局部威懾戰略和全面威懾戰略;按力量的構成,分為常規威懾戰略和核威懾戰略。作用在於使對手相信,若...
核戰爭戰略 核戰爭戰略,簡稱“核戰略”。在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直接指導下,對核戰爭進行抉擇、準備和實施的方略。它包括全面核戰爭戰略,有限核戰爭戰略和核威懾戰略。
靈活反應戰略是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政府制定的軍事戰略。美國通過軍事力量多樣化來應付常規戰爭、特種戰爭、有限戰爭和核大戰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戰爭。為此,美國總統甘迺迪主張加強核武器,增強常規兵力,擴充陸軍。同時認為常規力量是“劍”,核力量是“盾”。甘迺迪以蘇聯和中國為假設敵國,準備在歐洲和亞洲打兩個...
第6章 中等國家的航天戰略 6.1 印度的航天戰略 6.2 伊朗的航天戰略 6.3 非軍事行動 6.3.1 外交與結盟 6.3.2 “購買”航天力量 6.3.3 建立太空存在 6.3.4 保持有生威懾力量 6.4 進攻性戰略及行動 6.4.1 有限戰爭 6.4.2 利用對手的“咽喉點”6.4.3 分散與集中 6.4.4 ...
主要內容包括:在核打擊目標方面,由重點打擊城市轉向重點打擊軍事目標;推進核力量現代化計畫,大力提高進攻性戰略核力量的生存、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更新戰術核武器,增強核威懾的有效性;有能力對全面核戰爭和有限核戰爭作出反應,並在對方實施多次核襲擊後,仍能打贏核戰爭;推行“戰略防禦倡議”,建立攻防兼備、能夠...
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是“有限戰爭”階段。雙方都集中兵力於東戰場為爭奪對方首都而展開激戰。主要戰役有:薩姆特堡戰役、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西羅之役、安提塔姆戰役、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等。南方軍隊統帥是傑出軍事家羅伯特·李,他根據雙方力量懸殊的狀況,制定了以攻為守的戰略,集中兵力尋殲北軍主力,迫使北方...
《步兵戰:戰略·戰術·戰例》研究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隨著徒步戰場逐漸發展成為機械化戰場,步兵戰術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如今,步兵已經不再需要在戰場上率先衝鋒陷陣,而只需要保護己方坦克所獲得的戰果。圖書目錄 1 工業戰爭 2 新構想 3 閃電戰 4 東線戰場 5 太平洋戰爭 6 諾曼第登入之後 7 1945年後的...
錫德拉海灣之戰是一場以突襲與反突襲為主要內容,作戰目的、參戰兵力、持續時間和交戰空間都十分有限的局部戰爭。在這次戰爭中,美國的決策指揮、兵力運用、組織作戰方面都反映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特點。其中,最主要的有:美軍兩次作戰都具有高度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敏感性:美軍稱這種行動為“戰略性戰鬥行動”(屬於戰役行動...
高強度衝突包括戰略核戰爭、戰區核戰爭和大規模常規戰爭:中強度衝突包括大、中規模常規戰爭,低強度衝突包括反恐怖行動、非正規戰、小規模常規戰爭等若干樣式。美軍認為:低強度戰爭"是為達成政治、社會、經濟或心理目標而進行的一種有限的政治和軍事鬥爭","通常局限於一定的地理範圍","在武器、戰術和暴力程度方面...
實施戰略威懾不僅要有強大的實戰能力,堅強的決心和意志,及時準確地向對方傳遞威懾信息,而且要有一旦威懾失敗可能引起戰爭爆發的物質和精神準備。戰略威懾通常由統帥部及最高指揮機關統一組織指揮,使用較大規模的軍事力量,並將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鬥爭巧妙配合;通常採取戰略飛彈部隊進入臨戰狀態、常規力量大兵壓境、大...
《海上戰略的若干原則》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朱利安·S.科比特。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建立了自己的海上戰略理論體系,提出了獨到的海上戰略理論原則。對於制海權的作用以及有限性海上戰爭目的進行了分析,還對海上戰略的選擇、戰略力量組合,以及海上戰爭的時間選擇、地域力量配置等具體問題進行了...
全面戰爭立足於國土縱深殲敵,立足於把戰爭拖向持久,立足經過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才能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而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則立足於邊境淺近縱深、空中和海上求勝;立足於戰爭初期就以自衛反擊的形式,採取有限規模的戰略性攻勢作戰;立足於儘量減避免戰爭的擴大升級,減少對國家大局的影響。由...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起承前啟後作用的第二個大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在戰場兵力對比上敵占相對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次戰役。在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鬥,殲滅國民黨軍隊55.5萬人,其中包括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中的第五軍和第十八軍。這一勝利,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
無限戰爭 《無限戰爭》是網易遊戲出品的首款即時戰略RTS手遊。革命性的引入了RTS遊戲中經典的即時對戰策略精髓,融合了豐富的英雄及兵種成長追求,以及多元化組合作戰模式,全方位提升戰鬥的策略性和刺激性,體驗革新即時戰略遊戲的樂趣。
詞條介紹了核戰爭的概念、歷史、危害以及我國與核戰擦肩而過的歷史。核武器簡介 核戰爭(nuclear war),使用核武器進行的戰爭。它以核武器為主要毀傷手段,其特點是戰爭的規模、突然性和破壞性將比常規戰爭空前增大。核戰爭,一般包括核大戰和有限核戰爭。核大戰,是指核大國及其聯盟之間,以戰略核武器的核突擊起...
海軍獨立或在其他軍種、兵種支援配合下,在海洋空間的某一區域進行的目的、強度和規模有限的戰爭。海上戰爭的基本類型。主要包括 海上入侵和反入侵的戰爭、破壞和保衛海上交通線的戰爭、侵犯與保衛海洋國土和海洋權益的戰爭、奪取和控制海上戰略要地的戰爭等。主要誘因有:海軍強國或某些政治、經濟、軍事集團相互爭奪控制...
戰爭過程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總統被迫宣布對印度的不宣而戰發動反擊。對於印度來說,這一宣戰正中下懷。印度總理英·甘地興高采烈地向全國宣布:“孟加拉的戰爭已經變成對印度的戰爭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戰爭全面爆發了。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
德爾布呂克的戰略思想屬於克勞塞維茨傳統,是對克勞塞維茨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不僅堅持了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的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論斷,而且明顯發展了其關於戰爭雙重形式的論點,提出和闡釋了戰略的兩大基本形式———殲滅戰略和消耗戰略,從而批判了毛奇、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以後德國軍隊主流戰略思想對...
持久戰,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是相對於速決戰而言。有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鬥的持久戰。戰爭中正義的一方,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通常在戰略上採用持久戰的方針,通過長期的作戰,逐步削弱敵人,轉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首創 持久戰(protractedwarfare)在整個抗日過程中,最早提出持久戰的是...
對超限戰來說,不存在戰場與非戰場的區別。戰爭可以是軍事性的,也可以是準軍事或非軍事性的;可以是職業軍人之間的對抗,也可以是以平民或專家為主體的新生戰力的對抗。圖書 作者簡介 喬良,1955年生於山西忻縣一個軍人家庭,祖籍河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指揮學院戰略教研室教授,...
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意圖通過對蘇軍造成大量傷亡從而全面奪回戰略主動權,因希特勒的阻撓使得對蘇軍發動進攻的時間不斷延後,蘇軍事先已獲取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已建立三道縱深梯次防禦線。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掌握有限的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戰略進攻...
實際上,對於決定戰爭進程的戰略行動——開闢第二戰場的諾曼第登入,盟軍傾注了極大的精力,投入的兵力、物力,幾乎是傾盡所有,在這樣情況下,對於安齊奧登入,盟軍不可能投入足夠的兵力兵器,就連登入船隻都是千方百計才擠出來的,因此安齊奧登入就顯得有些“先天不足”了,不過,也正是由於德軍認為盟軍是無力同時...
1964年詹森總統身邊的文職官員大都在一定程度認可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戰略轟炸信念。他們的推理是,像北越這樣小,並且第一次印支戰爭(越南抗法戰爭)後才發展了極小工業基礎規模的國家,不會情願冒險用新建的經濟體系支持南越的暴動。對於蘇聯或中國直接干預的懼怕一直影響著美國的決策。文職官員與軍人對於如何阻止河內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