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爭戰略,簡稱“核戰略”。在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直接指導下,對核戰爭進行抉擇、準備和實施的方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戰爭戰略
- 簡稱:核戰略
核戰爭戰略,簡稱“核戰略”。在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直接指導下,對核戰爭進行抉擇、準備和實施的方略。
核戰爭戰略,簡稱“核戰略”。在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直接指導下,對核戰爭進行抉擇、準備和實施的方略。它包括全面核戰爭戰略,有限核戰爭戰略和核威懾戰略。...
核戰略,籌劃和指導國家核力量建設與運用全局的方略。按方式分為核威懾戰略、核實戰戰略、核防禦戰略、核力量建設發展戰略以及核軍備控制戰略;按性質分為進攻性核戰略和防禦性核戰略等。主要任務是研究和解決核力量建設和運用的方針、原則;分析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及條件,核戰爭的特點、樣式和作戰方法;研究核打擊目標...
美國核戰略主要包括全面核戰爭戰略、相互確保摧毀戰略、確保生存戰略、攻防兼備戰略。全面核戰爭戰略 “大規模報復戰略”的核心內容。基本點是:準備與蘇聯打核戰爭,側重打全面核戰爭。認為,在美、蘇對抗中要以常規武器為盾,以核力量為劍;一旦美、蘇之間爆發戰爭,必須在戰爭初期實施先發制人的核突擊,一舉摧毀敵...
核大戰,是指核大國及其聯盟之間,以戰略核武器的核突擊起決定性作用的戰爭。有限核戰爭,是在一定地區內,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戰爭,或者是使用為數不多的核武器突擊為數不多的軍事目標的戰爭。核戰爭可能由戰略核突襲開始或常規戰爭升級而成。核戰爭可能是速決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中國政府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核戰爭...
美國核實戰戰略核心是:拒不作出不首先使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宣布與俄羅斯和中國戰略飛彈核武器互不瞄準,增加對第三世界的核打擊目標;出台“適應性計畫”,突出打擊敵方的領導集團、地下指揮中心和控制系統,以及敵方的機動式洲際飛彈和可移動的潛射飛彈類目標。俄羅斯核實戰戰略的...
進攻性核戰略:籌劃和指導進攻性核戰爭全局的方略。核戰略的類型之一,與防禦性核戰略相對。籌劃和指導進攻性核戰爭全局的方略。核戰略的類型之一,與防禦性核戰略相對。美國的第一次核打擊和第二次核打擊與蘇聯的火箭核襲擊等都屬於進攻性核戰略。第一次核打擊和第二次核打擊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前後擁有核壟斷和核...
核戰爭制勝戰略: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蘇聯奉行的核戰略。蘇聯積極進攻軍事戰略的組成部分。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蘇聯奉行的核戰略。蘇聯積極進攻軍事戰略的組成部分。該戰略強調未來戰爭可能有不使用核武器的局部戰爭、使用有限核武器的戰爭和使用各種核武器的世界戰爭3種樣式,認為核武器是任何世界大戰的決定性...
核軍控戰略:籌劃和指導核軍備控制的方略。主要內容包括從戰略全局上削減核武器(核裁軍)、防止核擴散、全面禁止核試驗、防止核戰爭的方針、原則、目標和策略等。核裁軍是核軍控戰略的重要內容。主要涉及美國、俄羅斯兩個核大國。美國原來以蘇聯為對手,謀求通過軍控達到制約敵方、發展自己的目的。冷戰結束後,經過長期...
核戰略學是指研究核戰爭規律,用於指導核戰爭和戰略核力量建立、發展與套用的學科。主要研究:核戰爭的性質、特點、樣式和核戰略指導原則;戰略核力量的組成、建設及套用;國外核戰略、核力量發展趨勢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核子彈,從此出現“原子戰爭”一詞,後稱“核戰爭”。套用 ...
防禦性核戰略:籌劃和指導防禦性核戰爭全局的方略。核戰略的類型之一,與進攻性核戰略相對。包括單純防禦核戰略和積極防禦核戰略。籌劃和指導防禦性核戰爭全局的方略。核戰略的類型之一,與進攻性核戰略相對。包括單純防禦核戰略和積極防禦核戰略。蘇聯領導人M.S.戈巴契夫上台後提出了新政治思維,認為在全球的核衝突...
相互確保摧毀戰略,軍事學術語,是美國核戰略的一種,靈活反應戰略的組成部分。戰略部署 它指美蘇雙方均擁有可靠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即在對方首先實施核打擊後,己方仍能生存下來,並具備完全摧毀對方的核報復能力。因此,任何一方發動核襲擊,肯定會遭到報復性回擊。只要保持這種“穩定的恐怖和平”,就可威懾雙方都...
確保生存戰略,美國里根政府8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核戰爭戰略思想,用以取代“確保摧毀戰略”。確保生存戰略採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大力發展戰略防禦計畫(即星球大戰計畫),建立起攻防兼備的戰略防禦系統,使自己處於既可攻又可守的有利地位,從而確保美國自身及其盟國的安全。因此, “確保生存”的核威懾戰略,就是以攻防...
惟一保留的“靈活反應”痕跡恐怕僅此一點:把常規力量與核力量結合起來以提高威懾的效果。相關理念 “新靈活反應戰略”在堅持核威懾的同時,強調要做好打各種核戰爭的準備。如前所述,里根政府不存在有意地發動一場核戰爭的計畫,但是“新靈活反應戰略”顯然是將核戰略建立與於實戰能力基礎之上。因為實戰能力是有效被...
核戰爭制勝論:主張核武器是戰爭取勝決定因素的理論。主張核武器是戰爭取勝決定因素的理論。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蘇聯提出的核戰略理論。蘇聯積極進攻軍事戰略的組成部分。認為核武器是任何世界大戰的決定性因素,蘇聯準備打一場核戰爭,並能夠在核戰爭中取勝;在作戰思想上主張先發制人、突然襲擊,即首先以戰略...
核打擊,即使用核武器或放射性物質對敵方進行戰術或戰略攻擊,以求達成計畫作戰目標的軍事手段,一般不輕易編入作戰計畫之中,其啟動標誌著核戰爭的開始。鑒於核武器的威力及其造成的嚴重災難,通常僅作為戰略名詞被人提及。歷史案例 日本廣島、長崎核子彈事件 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向廣島市內投下一顆代號為“...
第二次核打擊: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核戰略理論。美國相互確保摧毀戰略的核心。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核戰略理論。美國相互確保摧毀戰略的核心。主要內容是:美國戰略核力量必須時刻擁有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在遭到敵方第一次核打擊之後,不僅能夠將一部分或大部分戰略核力量保存下來,而且還能夠用保存下來...
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針對當時主要作戰對象蘇聯提出的一種核戰略理論。目的是對蘇聯進行政治訛詐,實施核威懾,企圖在戰爭初期奪取戰略主動權。主要內容是:認為美、蘇之間如果發生戰爭,就是全面的核大戰;美國憑藉核優勢,在戰爭開始時對蘇聯的軍事目標、主要城市和工業中心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一舉癱瘓蘇聯的政治、...
《俄羅斯核戰略的理論與實踐》是2015年5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褚福海。內容簡介 《俄羅斯核戰略的理論與實踐》深入分析了俄羅斯核戰略的內容、特點、經驗與教訓。全書系統研究了俄羅斯在核戰爭觀與核武器論、核力量的建設發展、核力量的運用、核力量的領導與指揮、核軍備控制與裁軍五大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而戰略核武器是用於大規模破壞敵方城市的大當量長射程的核武器。相比之下戰術級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前者可用於交戰時對前線的支援。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較為遲緩,是在二戰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並且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的技術。產品...
英國不只一次計畫用核武器攻擊中國。英國戰略核力量在世界範圍內的秘密部署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並且一直到1998年才停止在海外部署核武器,部署的範圍遍及歐洲、美洲、澳洲和亞洲,其中最為驚人的是,英軍曾制定了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絕密計畫,1963年11月,開始在新加坡進行針對中國的核子彈投擲訓練。我們老老...
①禁止核武器的使用。禁止使用核武器、消除核戰爭危險是核軍備控制中最重要的任務。1961年11月,聯合國大會曾通過《禁止使用核及熱核武器宣言》。 ②限制和裁減核力量。美、蘇兩國擁有世界約95%的核武器,應率先核裁軍,逐步銷毀已有核武器。美、蘇兩國已簽訂了一些條約,如:《美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1979...
公認擁有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的國家是美國與俄羅斯。傳統有核國 法國在冷戰時期也成功發展出核三位一體的打擊能力,但在1996年撤除所有地基彈道飛彈後,放棄了該能力,雖然其戰略轟炸機幻影IV式已經在英國93年退役掉最後一款戰略轟炸機勝利者後於96年退役,但空基核打擊能力仍保有核飛彈發射方式(ASMP飛彈)。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