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傳統製作技藝(潮式月餅製作技藝)

潮式月餅又名朥餅,是潮汕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餅食,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潮式月餅除了在潮汕地區銷售,還擴至全國各地並遠銷東南亞,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有著維繫海內外潮人的餅食情結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餅傳統製作技藝(潮式月餅製作技藝)
  • 所屬地區潮汕地區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嘉慶《澄海縣誌》云:“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士庶家以月餅相饋。”光緒《潮陽縣誌》載:“中秋,制團圓餅,號月餅,晚間玩月以為樂。”清道光十九年(1839),專售潮州餅食的“元利號”在上海開業。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京劇名家梅蘭芳、梅葆玖父子曾先後為潮式月餅寫下“茶食泰斗”的題詞,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
潮汕月餅有綠豆沙朥餅、烏豆沙朥餅、水晶朥餅等品種,其特點是皮薄而脆,餡厚而清,香甜柔潤,涼喉爽口,風味獨特,口感有別於廣式、蘇式、京式等。外形偏圓,四周略呈腰鼓狀,餅皮呈微金黃色,而底部及面部帶金紅色,皮酥層次分明,內餡細膩,有光澤而油潤。

工藝特徵

潮汕月餅歷史悠久,工藝自成一派,風味獨特。其包酥工藝曾是盛唐時期宮廷餅食的獨有工藝,流傳至民間又分為大包酥和小包酥,前者以今蘇式月餅為代表,後者以今潮式月餅為代表,在工藝上更加複雜,更加精細。另一方面,潮式月餅製作技藝吸取了中原移民、台灣客家所帶來的民間餅食製作工藝,形成了包括潮式月餅在內的潮式餅食流派。

工藝流程

潮式月餅的製作工藝從餅皮的配製、餡料的製作、包餅的手藝到烘烤所有的生產環節總共有22道工序,其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餡料的製作,包括去皮、熬制、磨漿、洗沙、沉澱、脫水、煮製和存放8道工序。第二個特色是餅皮的製作,採用傳統的小起酥工藝,包括打皮、冷卻、分皮、和酥、包酥、開酥、卷酥、開皮、包餅、蓋章、翻餅等11道傳統工序,其中最獨特的是和酥、包酥、開酥、卷酥這四道“酥心”的製作工藝。第三個特色是烘焙的工藝,雙面烘烤,有翻餅、排氣、刷油3道工序。整個製作過程,都是以傳統手工操作,工序十分繁雜、考究、精細。

傳承保護

潮式月餅以傳統手工製作,其技藝複雜、考究,且沒有形成文字記錄,多以師徒口傳心授的形式來傳承。由於年輕人對此類傳統工藝不熱心,加上月餅是季節性的產品,如果不及時保護和扶持,可能會導致傳統工藝失傳的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