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會計恆等式改革了會計原恆公式,即“資金占用總額=資金來源總額”,取而代之以能夠體現企業作為法人的權利和義務的會計恆等式:“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
等式原則
第一個會計等式是反映企業資金運動的靜態狀況,也就是企業經營中的某一天,一般是開始日或結算日的情況;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業資金運動的情況,所有的資產都是為了賺錢,而資產一旦運用並取得收入時,資產就轉化為費用,收入減去費用即為利潤,又叫
淨收益。淨收益又會做為資產用到下一輪的經營,於是就產生了等式三。等式三並沒有破壞等式一,當
利潤分配後,分成股東收益和一部分交稅後,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所以會計六要素不管如何轉變,最後都會回到“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等式。在實際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說明記帳有錯。 會計是有會計的遊戲規則的。會計有如下前提需要考慮。
主體明確
前提之一就是主體要明確,就是說到底給誰記帳。公司是公司,個人是個人,
經濟責任一定要劃分清楚,公司的錢不能裝進自己的腰包里,個人也不能花公司的錢辦自己的事,只有等到公司分了紅,錢算自己的時候才可以的。
比如,有兩人合開的公司是賣顯示器公司,共購進了兩百台顯示器,每台一千元,也就是說資產有二十萬,但假如公司破產,就沒有核算的必要了。
持續經營
會計還有一個假設前提,就是
會計主體是持續經營的,這樣,投出的錢賺回來,債務才能還清,最後才能有錢賺。
會計分期
會計的第三個前提就是會計分期。企業為了編制報表,並定期給使用者提供信息,就把連續的經營劃分為好多段。一般分為年、季、月。比如說,你想投資長青公司,不可能等它經營到最後,看它是虧是盈才做決定,而是看它上一期是盈是虧,有沒有前景,然後做決定。所以對於和企業有利益關係的單位和個人,會計分期及定期編制報表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會計分期只是一種人為的劃分,與業務周期是不同的。有的業務周期不足一個
會計期,而有的又持續在幾個時間段里。
貨幣計量
最後一個前提是貨幣計量。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計量單位,電腦論‘台’、服裝論‘件’,所以我們需要統一的計量單位。
貨幣計量可以明確的說明它花了多少錢,就可以進行
會計反映了,在計量上我們採用
歷史成本計價。
歷史成本即資產等買入時所用的資金,如去年買的電腦用了8千元,今年只值5千元,但在帳面上還是記8千元。另外還要假設幣值穩定,外幣均要折算過來。
同時,會計需要考慮如下原則。
權責發生制
會計的原則中最重要的就是
權責發生制,就是說本月我們賣出的產品,雖然對方下個月才付款,但我們仍要把它確認為本月收入。同理,對於費用,不論是否有現金支付,都要按其影響各個
會計期的情況,確認其歸屬。也就是說,只要
經濟業務發生在本期,就要記入本期,故權責發生制又叫
應計制或應收應付制。
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需要以權責發生製作為基礎,把一項業務的收入與費用軋差,就可以看出賺了多少錢。所謂軋差就是兩項數字做差。
歷史成本原則
支出的兩個劃分
支出的兩個劃分即
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比方說你買了一台電腦,這個電腦不會在本
會計期就報廢,而是會用較長的時間,這個支出是為了本期和以後而花的,就叫做
資本性支出。在比方說,公司原材料不夠了,買進原材料,這項支出是為了取得本期收入而花的錢就叫做收益性支出。資本性支出應計入
資產負債表,記做資產。而收益性支出直接記到
損益表里,以反映當期的經營成果。
資產關係
所有者權益應包括債權人權益(負債)和投資人權益 (股東權益)兩部分,且權益必然是所有者權益,而不是其他與所有權無乾者的權益;為此,所有者權益可以簡稱為權益。為了簡化會計恆等式,使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鮮明的平衡性,建議將現在《準則》上規定使用的、同時也是國際上通用的、多年來採用的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更新為:資產=權益
資產和權益是一物的兩面,是對立的統一。有一定的資產,同時就有一定的權益;反之,有一定的權益,同時就有一定的資產。資產同權益的關係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互相依存,互相平衡。
“資產=權益”這一會計恆等式是會計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會計的實際工作如:
會計科目和
賬戶的設定、
複式記賬、
試算平衡、結賬、財務報表的設計與編制,都必須以這一會計恆等式為指導。
既然會計恆等式更新為“資產=權益”,那么,作為
企業財務報表的主要報表——
資產負債表,也應與之同步,更新為“資產權益表”。現擬制其基本格式如上圖:
為什麼要將資產負債表更新為資產權益表呢?這是因為資產負債表這一名稱,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之處。
名不副實
資產負債表的實際內容,包括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個
會計要素。將此表命名為資產負債表,漏掉了會計核算和監督的主要內容之一的投資人權益,致使此表存在名不副實的缺點。如果將此表更新為資產權益表,則可以使名實相副,亦即使此表的名稱同實際內容完全一致。權益包括債權人權益和投資人權益。負債只能反映債權人權益,不能包括投資人權益,將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一詞改為“權益”這一詞,使此表的名稱更新為資產權益表,便能使此表的名稱全面而綜合地反映會計的對象,達到名實相副。
表的名稱不均衡
資產負債表的結構設計,是表的左方資產總額,必須同表的右方負債和投資人權益的總額,保持數量平衡關係。可是,表的名稱是資產負債表,而資產同負債不可能在總額上保持平衡關係;所以,此表的名稱不能體現平衡觀念,名稱是跛腳的。負債必須加上投資人權益,才能同資產保持總額上的數量平衡關係。現在,如果將資產負債表更新為資產權益表,由於資產總額必須恆等於權益總額;這樣,資產權益表這一名稱,就能使人加深會計平衡式的觀念。且由於“資產=權益”這一平衡公式,同會計的實際工作——分錄、記賬、
試算、結賬、編表等工作,關係十分密切,是指導會計實際工作的重要基礎理論。所以,把資產負債表更新為資產權益表,有利於加強會計平衡觀念,有利於在實際工作中避免發生會計不平衡的差錯,有利於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類別
人類社會的生產是不斷發展的。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社會形態也在不斷地發展,作為
生產活動管理職能之一的會計,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這就促使會計的重要理論基礎——會計恆等式也在不斷地變革。
資產債資本或資產=負債 業主權益
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日益發展,便促使商品經濟日益繁榮,進而促使社會的生產關係日益發展。於是,股份有限公司便應運而生。在股份制企業里,業主權益就變為股東權益。會計恆等式變革為:
在新中國創立以前,中國的會計沿襲西方會計制度,其會計恆等式為:
資產-負債資本
或,資產-負債為主權益
或,資產-負債 股東權益
自新中國創立以來,引進前蘇聯的會計制度,其會計恆等式為:
資金占用=資金來源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對會計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中國會計改革的過程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相
吻合的。”最根本的標誌是確立了國際通行的‘資產=負債 所有者權益’的平衡等式和相應的會計報表體系,為我國會計制度與
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創造了條件。
數量關係
該等式是會計記賬、核算的基礎,也是編
資產負債表的基礎,它表明了股東與債權人兩者在企業的資產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額。在負債不變時資產與所有者權益同方向變化,所有者權益不變呢,資產就與負債同方向變化,而當所有者權益與負債都變化的時候,其資產的變化則等於兩者之和。
會計等式(2):收入-費用=利潤(或虧損),即:得到的-付出的=賺的(或虧的) 企業的目標就是賺錢,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為這筆收入所花的費用還有剩餘,企業才算是盈利了。
會計等式(3綜合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
企業在經營中,“收入-費用=利潤”中的利潤就表明現金流入大於現金流出,也就是
企業資產增多,從另一個方面說,這一時刻負債不變,賺與賠都是股東的。
新的所有者權益=舊的
所有者權益+利潤=舊的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而,新資產=負債+新所有者權益=負債+舊的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