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無效應劑量,亦稱無可見效應劑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種外源化學物質按一定方式或途徑與機體接觸,根據認識水平,用最靈敏的實驗方法和觀察指標,未能觀察到任何對機體有損害作用的最高劑量。對於環境中的外源化學物質,則稱為最大無作用濃度,是確立有害物質在環境中的最大容許濃度的毒理學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大無效應劑量
- 別名:無可見效應劑量
最大無效應劑量,亦稱無可見效應劑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種外源化學物質按一定方式或途徑與機體接觸,根據認識水平,用最靈敏的實驗方法和觀察指標,未能觀察到任何對機體有損害作用的最高劑量。對於環境中的外源化學物質,則稱為最大無作用濃度,是確立有害物質在環境中的最大容許濃度的毒理學依據。
最大無效應劑量,亦稱無可見效應劑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種外源化學物質按一定方式或途徑與機體接觸,根據認識水平,用最靈敏的實驗方法和觀察指標,未能觀察到任何對機體有損害作用的最高劑量。對於環境中的外源化學物質,則稱為最大...
閾下劑量的最大值即為最大無作用劑量,它是確立有害物質在環境中的最大容許濃度的毒理學依據,而閾劑量又是確定最大無作用劑量的依據。因此,對閾劑量的研究,正受到環境毒理學和環境醫學的重視。閾劑量的定義 閾劑量(thresholddose)指藥物引起受試對象出現某種可觀察到的藥理效應時的最低劑量。又稱為最小有...
一般所說的閾下劑量就是指最大無作用劑量。從閾劑量開始到剛好引起受試動物死亡的劑量為止(實際工作中以半數致死量為上限),為毒物的毒作用帶。毒物的毒作用帶範圍越小,危險性就越大。劑量閾是確立最大無作用劑量的依據;最大無作用劑量又是確立有害物質在環境中的最大容許濃度的毒理學依據。
均對機體顯示出損害作用。有的效應只能用發生或不發生來表示,如死亡和腫瘤的發生或不發生。最小劑量 對機體產生不良或有害生物學變化的最小劑量稱為闕劑量。低於闕劑量,沒有觀察到對機體產生不良效應的最大劑量稱為無作用劑量。閉劑量或無作用劑量是制定衛生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的主要依據。
繼續增加濃度或劑量而效應量不再繼續上升時,這在量反應中稱為最大效能(maximum efficacy),反映藥物的內在活性。在質反應中陽性反應率達100%,再增加藥量也不過如此。如果反應指標是死亡則此時的劑量稱為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藥物效應強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應(一般採用50%效應量)的相對...
毒理學關注閾值(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TTC)方法已成為化學物質安全性評價的有效工具,即當人體暴露劑量低於化學物質的毒理學關注閾值時,該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可能性很低,但遺傳毒性致癌物和致突變物的劑量一效應關係中是否存在閾值尚無定論,一般認為無閾值。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 觀察...
事實上,在劑量高於100mSv時,發生確定性效應的可能性增加,並可能伴有癌症危險的增加。ICRP認為當劑量升高到接近100mSv時,防護行動將幾乎總是正當的,另外,對於超過有關器官或組織確定效應劑量閾值的情況,應該總是需要採取行動。因此,ICRP建議參考水平最大值取100mSv,並使受照劑量在該參考水平之下進行最佳化。在應急...
在任何情況下,將基準劑量法套用於連續數據需要專業判斷,以便確定哪個效應劑量或類別造成了異常(不良)影響。不推薦常規套用基準劑量法,但在數據可獲得且有理由需要廣泛分析時可以套用。(3)選擇數學模型 各種數學方法已被提出用於確定基準劑量。圖2列出了一些可與量子數據或連續數據一起估算基準劑量的劑量一效應模型。
人體在受到輻射照射後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生物學效應。除與不同類型的射線有關外,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是輻射的劑量、劑量率。一般來說,劑量、劑量率越大,效應越嚴重。當照射的其它條件相同時,受照射面積越大,生物效應越明顯。劑量率效應 劑量率效應是指輻射劑量率對生物效應的影響。劑量率即單位時間內機體吸收的輻射...
劑量效應指化學(或物理、生物因素)作用於生物體時的 劑量與個體出現特異性生物學效應的程度之 間的相關情況。在法醫物證學中,劑量效應特指紅細胞的被凝集性與基因型有密切關係,如純合子NN的被凝集性比雜合子MN 強,這種因純合子,雜合子不同表現出紅細 胞被凝集性有強弱之分的現象稱劑量效應。(李英碧...
所謂的閾值指某種化學物質開始產生毒效應的劑量,低於閾值時效應不發生,超過閾值時效應將發生。閾值 閾值即引起嚴重效應或是前驅效應的最低劑量。閾值常用未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最高劑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和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劑量(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LOAEL)進行推算。NOA...
安全劑量(也稱最高允許當量劑量)指不影響人體健康的最大輻射強度,當人體受到射線輻射一次全身劑量超過安全劑量時,人體就會出現輻射病,繼續增大劑量可致死。1950年7月,在倫敦召開的第六屆國際套用幅射學會議上,國際防護委員會提出以下的最高允許劑量。當量劑量 在輻射防護工作中,受輻照後在機體中產生的生物效應對不...
明顯地,這些效應是輻射激活在人體中產生疾病的機制的結果。隨機過程(失調或輻射效應)是根據輻射的劑量出現的可能性,而不是失調的嚴重性。事實上嚴重性與劑量無關,表明輻射引發了一個疾病的過程,最終的結果由個體中的其他因素決定。對諸如輻射等因素產生的隨機效應提供精確估計的困難之一是,這些效應在無輻射的情況下也...
劑量 劑量(dose)是決定外源化學物對機體造成損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化學毒物進入動物機體只有達到一定的劑量.才能引起毒作用效應。引起某一毒作用效應的劑量愈小,表示毒性愈大。毒性大小與中毒劑量或致死劑量呈反比。劑量有多種表示方式:1、接觸劑量(exposure dose)接觸劑量又稱外劑量,是指外源化學物與機體(如人、...
大鼠給藥後4周(靜脈和皮下)和13周(靜脈)的無效應劑量為1μg/kg/日。在10μg/kg/日或更大劑量時,出現後肢骨內膜骨吸收、再生、ALP升高,脾重增加。在給藥(靜脈)4周和13周研究中,這些變化隨撤藥而恢復。此外,發現給藥13周后,骨髓原紅細胞減少,脾增大,並且隨撤藥而恢復。在未成熟和成熟大鼠間藥理...
每日允許攝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是指人或動物終生每日攝入某種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農藥等等),對健康無任何已知不良效應的劑量,以每千克體重攝入該化學物質的毫克數來表示,簡寫為毫克/千克(體重)。它是評價食品添加劑毒性和制訂最大使用量的首要和最終標準,是根據對小動物(大鼠、小鼠等)近乎一生的...
在家兔中,最大劑量80 mg/kg下未觀察到任何畸形。在家兔中,無效應劑量為20 mg/kg,而大劑量40 mg/kg和80 mg/kg可導致再吸收增加,這些劑量產生的暴露水平分別為400 mg,每日2次給藥方案的2.9或5.2倍。在家兔中,80 mg/kg劑量下可觀察到雌性動物體重增量減少和幼仔大小減少。
無閾值效應:遺傳毒性致癌物的作用以及性細胞致突變物致突變的作用在零以上的任何劑量均可發生,即具有零閾劑量-反應關係。能夠檢測出閾值的效應屬有閾值效應,一般的生理、生化異常和器官、組織的病理改變都屬於有閾值效應,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屬於無閾值效應,其他均為有閾值效應,一般外原化學物的系統毒性和致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