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智

曾一智

曾一智(1954年——2017年2月19日),出生於北京,原黑龍江日報社資深記者,高級編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著名文物保護志願者、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第一名個人會員。

1998年4月在《黑龍江日報》創辦專事呼籲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刊《城與人》。為保護黑龍江、北京、東三省中東鐵路沿線等地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建築多方奔走,被稱為“筆戰推土機”的民間文保人士。 在呼籲保護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多次遭到毆打和威脅,包括2011年8月實名舉報北京劉老根會館破壞文物。

2017年2月19日,曾一智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逝世,享年62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一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54年
  • 逝世日期:2017年2月19日
  • 職業:高級編輯、文保志願者
  • 主要成就:黑龍江日報集團“終身成就獎”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人物年度貢獻獎
  • 代表作品:《城與人》
  • 籍貫:重慶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人物成就,保護成果,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曾一智,1954年出生於北京,在北京度過了童年時光。後隨時任《光明日報》副刊主任編輯的父親下放來到黑龍江,至此,與哈爾濱結下了不解之緣。
曾一智是黑龍江日報社的著名記者、編輯,在1998年開始從事文化遺產保護之前,曾一智在副刊部做了17年文學編輯。她的工作非常認真,編輯版常常讓校對挑不出錯。作為媒體人曾一智從業從未發過有償報導。
1998年3月開始創辦了以呼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宗旨的《黑龍江日報·城與人》專刊,自此便投身文保事業。她以向職能部門舉報、公開報導、內參、上書領導、在省人大旁聽會議上發言等多種方式,為北京、黑龍江兩地瀕危的歷史建築、歷史街區大聲疾呼,保護了多座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築。她的執著不僅表現在為文保自費進行活動嗎,她還曾經歷了這條道路的種種曲折和艱辛,包括開發商的威逼利誘,接到匿名恐嚇信,被拆遷現場的種種威脅、驅車跟蹤,照相機兩次被搶劫,以致於2007年7月在被強拆文物建築的院內被打傷住院。
曾一智
2004年後,儘管她的身體增添許多病痛,但她仍然堅守她的文保的信念。她的報導、報告、信件多次得到國家文物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領導的批示,甚至影響了政府決策,更改已定的規劃方案。在她持續十餘年的文保宣傳工作中,已經將文保理念滲透到媒體記者以至於一般百姓。
2010年,由於哈齊客運專線改擴建,哈爾濱市百年濱洲鐵路橋曾被設計拆除。曾一智會同中東鐵路史專家鄭琦等人立即起草《關於修改哈齊城際高速鐵路設計方案、整體保護鐵路歷史建築群的緊急建議》,分別提交省、市政府。她在《建議》中提出,“老江橋”不僅具有不可複製的文物身份,還是哈市地標性建築,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是國內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鐵路工業遺產。建議政府綜合考慮“老江橋”的文物價值,修改方案予以保留。在職能部門的主導下,哈爾濱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確定在濱洲鐵路橋下游50米處新建寬22.5米的新鐵路橋,原樣保護濱洲鐵路橋。
曾一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保行動是2011年8月向北京東城區文委實名舉報“劉老根會館涉嫌破壞文物原狀”引起廣泛關注。在劉老根會館所使用的晉翼會館在建設中,文物本體遭到破壞,建設方在會館建設中添加了院內本無的建築,破壞了文物的原有風貌。2004年,晉翼會館就列入了原崇文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單位,並對社會公布,這意味著它成為“不可移動文物”。曾一智向東城區文委舉報的第二天,卻接到了本山傳媒集團工作人員的一個電話,對方希望與曾一智見面溝通溝通,當面談一談。但被曾一智拒絕。
退休的曾一智依舊為文保而奔波著,她自費考察中東鐵路沿線建築群、北京具有歷史價值建築、哈爾濱的俄僑歷史,並將研究結果報告給職能部門,為老建築的保護而殫精竭慮,同時,積極向職能部門發出建議,為歷史建築的永生,為文保理念的普及而忙碌著。
2017年2月19日12時53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著名文物保護志願者、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原黑龍江日報社資深記者曾一智女士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逝世,享年62歲。

個人生活

父親:巴波(1916-1996),歷任《民眾時報》《健康日報》《華西日報》編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員,川康通訊社記者,《自由畫報》主編,《勝利報》副刊主編,《光明日報》副刊主編,《民眾時報》編輯,《益報》副刊主編,《光明日報》副刊主編、文化組長、國內政治部主任,《北方文學》主編,黑龍江省文聯專業作家、名譽委員、副主席及省作家協會理事、副主席、名譽主席,哈爾濱文學院院長。黑龍江省第四屆人大代表、省第四屆政協委員及第五、六屆政協常委,黑龍江省民主同盟常委、顧問,民主同盟中央文化委員。
姑姥爺:章伯鈞(文化大革命遭批鬥成全中國最大右派,至今未平反)。

人物成就

曾一智撰寫的報導多次獲中國新聞獎、黑龍江新聞獎和黑龍江報紙獎,她的著作《城與人——哈爾濱故事》被列入九部委和團體聯合主辦的“知識工程推薦書目”,被評為第十一屆黑龍江省優秀圖書一等獎,第十九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哲學和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
曾一智
曾一智是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第一位個人會員。著名的城市歷史建築保護者,哈爾濱外僑史學者和中東鐵路史專家,獲得首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人物年度貢獻獎”。為保護黑龍江、北京中東鐵路沿線等地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建築作出了貢獻。

保護成果

2008年以來,曾一智所做文保工作和主要文保成果有:
一、2007年1月,曾一智兩次去齊齊哈爾為保護呂留良後裔故居奔走後,促成齊齊哈爾市確定了保護五教道德院天齊廟東北講武堂義和團女子壇址、於駟興故居、小慶主事故居、果考亭故居、馬識途烈士遇難地、呂氏故居、關帝廟、清末藏書樓等一批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歷史建築的保護方案。
二、2007年4月,曾一智最終促成哈爾濱南崗區政府將已經列入哈西新區改造建設拆遷計畫的哈爾濱機在線上械製造有限公司(原哈爾濱機在線上械廠)的三座廠房和煙囪、水塔、百餘件機械設備作為工業遺產保留下來,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實現保護歷史建築與開發新區的雙贏。2008年2月,哈西“紅房子”老工業遺蹟保護項目已經啟動。
三、2007年10月,曾一智與黑龍江省文化廳文物保護處、哈爾濱市城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溝通。將哈爾濱廣播電台(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原址)和創辦人劉瀚住宅、吉黑榷運局、哈爾濱特別市市長宋文郁住宅、三江閩粵會館及哈爾濱口琴社重要成員任白鷗住宅等一批重要歷史建築列入保護建築。
曾一智是歷史建築保護現場曾一智是歷史建築保護現場
四、設立文保志願者保護監督網路,對每個志願者經常活動區域內的保護建築進行監督,對破壞事件進行不懈的舉報活動,成功地制止和改正了多起對保護建築的破壞行為。如在一類保護建築紅軍街38號、二類保護建築原英國領事館、原秋林洋行道里分行、原蘇聯遠東銀行、哈爾濱第二工具廠辦公樓等老建築被違法進行破壞性修繕、裝修時,都進行舉報,並得到職能部門的受理。
五、堅持進行在老城區內的搶救性的拍攝記錄,帶領志願者在南崗、道里、道外、香坊、動力等老城區進行的各具特色的主題性拍攝記錄活動(部分做了歷史調查)。她把自己多年挖掘積累的老城區所有歷史文化遺存全部介紹給志願者,一些志願者也把自己的新發現告訴大家,並與文物、規劃部門保持著密切聯繫,提供大量信息。
六、對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中東鐵路沿線歷史遺存和文保單位進行考察、記錄,為這些不受重視的建築和文物留下資料,對破壞的行為進行舉報。這些建築許多已經列入第三批文物普查的範圍,並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多次向文物部門報告在拆遷現場發現的文物,曾一智除了關注老建築以外,還關注那些散落在拆遷現場的各種具有文物價值的構件,並及時向文物部門報告,引領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來現場徵收,避免文物流失。多年來,經她發現並由文物部門定為文物的就有原東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張煥相、原中東鐵路警備司令張煥相(後為偽滿洲國)為其女所做墓志銘的“濱江姊妹墓石”;原日本駐哈總領事館監獄給抗日誌士上吊刑的刑具滑輪,在建築拆除中被曾一智收回,並立即捐獻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成為該館少數的珍貴藏品之一;原中東鐵路總工廠(哈爾濱車輛廠)從1904年至1959年不同時期的八台工具機,在工廠拆遷時,曾一智多方設法,從拍賣會上搶回這批工具機。最後撰寫直發內參,經黑龍江省省長、副省長以及哈爾濱市委書記、副市長等批示,落實收購資金,並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鑑定為文物。

人物評價

在文保工作的未來發展,曾一智坦言沒有希望,因此什麼都不在乎,一定會拼盡所有。這樣一個對未來感到絕望卻執著堅持的人,正是我們民族保護傳承文化的最大希望!(《文匯報》)
常與曾一智打交道的城市規劃、文物保護部門了解她,尊重她,甚至有的開發商也敬她三分。一位派人跟蹤過曾一智的開發商曾對她的同事說,她上哪兒去我們都知道,只不過我們沒下手,我們挺佩服她的,因為這些事跟她的個人利益沒關係。(《中國青年報》)
哈爾濱市公布的第四批保護建築里,經曾一智建議被納入保護範圍的有20多處。她的文物保護團隊共遞交了17份“文物認定申請書”,涉及全哈爾濱170餘處建築,市文物部門已經全部受理並認定保護。(《人民日報》)
曾一智
《城記》的作者王軍,曾被學者楊東平在一篇文章中稱為“北京的恩人”,同樣的,哈爾濱也有恩人,就是同為記者的曾一智老師。(《大話哈爾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