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爵位

曹魏爵位

東漢末,曹操列侯、關內侯、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共六等爵,取代了自秦漢以來的二十等爵制度,以賞功勞。

曹丕踐阼後,在黃初年間有過調整,在列侯之上加王、公爵位。王爵在黃初三年(222年)置郡王,黃初五年(224年)改為縣王,太和六年(232年)復為郡王。公爵則置郡公、縣公、鄉公三個級別。保留曹操創立的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作為賜爵,仍虛封、無食邑

鹹熙元年(264年),始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度,與王爵、列侯等並置;置王、公、侯、伯、子、男、列侯、關內侯、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此後為歷朝所沿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魏爵位
  • 性質:爵位制度
  • 開創朝代:魏晉時期
爵位演變,早期變化,後期改制,爵位確立,

爵位演變

早期變化

建安二十年(215年)十月,魏武帝曹操始置列侯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共六等爵,取代自秦漢以來的二十等爵制度,以賞功勞。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魏文帝曹丕踐阼,建立魏國。當時宗親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明確的定製。黃初二年(221年),立子武德侯曹叡為齊公,弟鄢陵侯曹彰、魯陽侯曹宇等亦皆為縣公。
黃初三年(222年)三月,立子曹叡為平原王,弟鄢陵公曹彰等十一人皆為王爵,以郡為封國。並初制,封王爵者,其庶子爵位為鄉公;繼承王爵者,其庶子爵位為亭侯;公爵者,其庶子爵位為亭伯。
黃初五年(224年),又改封諸王皆為縣王,以縣為國。
太和六年(233年)二月,魏明帝曹叡以曹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明確的定製有由,規劃制度,改封諸侯王,復以郡為封國。

後期改制

景元五年(264年)五月,晉王司馬昭奏復五等爵;改年號為鹹熙。
鹹熙元年(264年)七月,晉王司馬昭表奏司空荀顗制定禮儀,中護軍賈充確定法律,尚書僕射裴秀修改官制確立官品,太保鄭沖總攬全局。始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爵位確立

此後,從魏末至西晉,魏晉爵位制度定為:王、公、侯、伯、子、男、列侯(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關內侯、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作為賜爵,均虛封、無封邑
並且定製,王、公、侯、伯、子、男為一品(晉以王、公一品;侯、伯、子、男二品)。縣侯為三品。鄉侯為四品。亭侯為五品。關內侯、名號侯、關中侯為六品。關外侯為七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