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起源
名稱由來
雪頓節又名藏戲節,是西藏藏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優酪乳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說是吃優酪乳子節日。每年藏曆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
藏語譯者,意思是“優酪乳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
優酪乳子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曆六月十五至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
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六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優酪乳敬獻,形成雪頓節。
後來雪頓節的活動內容逐漸演變為以
藏戲會演為主,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戲節。這個節日不僅
拉薩有,在
日喀則叫“色木欽波”,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要小於拉薩。雪頓節在十七世紀以前是一種純宗教的節日活動,按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規定,每年的藏曆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準外出活動,以免踏死
小蟲,他們在寺廟裡要行三事:即長淨,
夏安居直到解制。到藏曆七月一日開禁的日子,他們紛紛下山,這時農牧民要拿出準備好的優酪乳子敬獻。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發展歷程
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節日最早在哲蚌寺形成,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
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違背“不殺生”之戒律。因此,
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曆四月至六月期間,
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優酪乳,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
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1642年,
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西藏掌權,五世達賴登上法王寶座,他駐錫的哲蚌寺甘丹頗章宮,成了這個王朝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還將大型 的文藝活動,學術研討,經貿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場面更加熱鬧非凡。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攜,背著各色包袱,手提
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
聖城拉薩切磋戲藝。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餚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商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乾一杯的“松準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各地習俗
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民眾遊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
賽氂牛和
馬術表演等。2009年西藏拉薩雪頓節是8月20號開始,8月26號結束,同時期間將有拉薩國際馬拉松比賽一起進行。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
羅布林卡。這裡從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領
達賴喇嘛的夏日園林。節日來臨,羅布林卡以及周圍的樹林裡,一夜之間便會湧現一座色彩鮮艷的帳篷城市,還形成幾條熱鬧繁華的節日市街,幾乎整個拉薩城都搬進了這片綠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聲舞蹈中過著野外生活,深沉熱烈的歌聲伴著高原特有的樂器在樹影里傳播,這是拉薩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曬佛儀式
曬佛即展佛,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拉開佛像——巨大的唐卡佛像遮蓋有黃色絲布,緩緩的掛起絲布,佛像一點一點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那一刻現場沸騰了起來。
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早上8點鐘,
哲蚌寺背後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伴著凝重、莊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
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遊客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
黃教”創始人
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結所建,占地25萬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築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欽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
扎倉(經學院)、
甘丹頗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牆建築依山而建,從遠處看來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語稱作哲蚌,這就是哲蚌寺名稱的由來。
藏戲會演
雪頓節從17世紀末期開始演出藏戲。達賴喇嘛從布達拉官移居羅布林卡,雪頓節時藏戲班子來到羅布林卡演唱。屆時,拉薩市附近的居民,身著鮮艷的節日盛裝,扶老攜幼,提上酥油桶,帶上
酥油茶對來到羅布林卡在繁茂的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綠茵上,鋪上新卡墊、地毯,擺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邊飲邊談,載歌載舞,觀看藏戲,享受節日的歡樂。下午,各家開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來賓一敬三口乾一杯的“松準聶塔”(酒禮),唱各種不同曲調的勸酒歌。欲罷,客人將酒三口飲完。敬酒聲、祝福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當晚霞染紅天際時,人們才踏著暮色離開林卡。
八世達賴時移到羅布林卡,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
布達拉宮後,雪頓節活動也在布達拉宮的“空中戲台”德央廈舉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七世達賴晚年,身患多種疾病,醫師們建議他到西郊羅布林卡(寶貝園林)洗浴,用流水養身。藏曆水雞年(1753年)到其圓寂的1757年,他每年夏天幾乎都在這裡度過。八世達賴強白嘉措時期,羅布林卡里修建了
格桑頗章宮,這裡逐漸成了的達賴夏宮。因此,雪頓節的主會場也轉移到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民眾入園看藏戲。就這樣,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固定的節日儀式。
每年藏曆六月三十日,成千上萬的人湧進寺院,給五世達賴和哲蚌寺的僧人們獻優酪乳,請求摸頂祝福給予長壽、豐收,死後不下地獄的加持。附近的藏劇隊、野氂牛舞演出隊也趕來演出、慰問,從此,便形成為一個固定節日,節日的內容更加豐富,稱“雪頓節”。這一天,五世達賴要出來看
藏戲,一年一換的
鐵棒喇嘛也在這一天辦理交接手續。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範圍仍局限在寺廟內,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哲蚌雪頓節”。
十二個劇團雲集拉薩,雪頓節,除了吃優酪乳,還要演藏戲,因此雪頓節又被叫作藏戲節。十三世達賴
土登嘉措時期,參加演出的團體達十二個。他們是來自山南
瓊結的“賓頓巴”(七兄妹)、
乃東縣的“扎西雪巴”、
尼木縣的“塔中瓦”、
堆龍德慶縣的“朗澤瓦”等六個白面具劇團,歷史非常古老,代表著古老的藏戲流派。
昂仁縣的“津巴”、
仁布縣的“江噶爾”。
南木林縣的“香巴”,加上最早形成於堆龍德慶縣、後來以拉薩為基地的“覺木隆”劇團等,稱為新派四大藍面具劇團,因為“俄巴”(男性演員)戴藍色面具。此外,還有
曲水縣協榮地方的野氂牛舞表演,工布地方的羊皮腰鼓表演。藏戲是雪頓節最精彩最受觀眾歡迎的表演。
藏戲演出為另一重頭戲。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在羅布林卡、布達拉宮對面的
龍王潭公園內,藏戲隊伍每天不停歇地從上午11點直唱到暮色降臨。據說,因為時間有限,這已經是提取劇目中的精華部分,否則一齣戲會唱上幾天,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
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郎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民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在
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當晚返回
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哲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貝、窮吉、
雅隆、
堆龍德慶、
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扎西雪巴”戲班子,一個氂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
江孜,
昂仁,
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天中,
噶廈政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每天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優酪乳子。
卡墊鋪在草地上,親朋好友閒適地圍坐在一起,擺上一路背來的
青稞酒、
酥油茶,還有自己做的各種藏式點心,很多藏民一邊聽著藏戲,一邊搖著手中的
轉經筒,或是捻著佛珠。
藏戲的故事,有《諾薩法王》、《
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動人的唱腔、抑揚頓挫的獨白、神奇瑰麗的面具、古樸肅穆的服飾、優美動人的舞姿,歷經600餘年的洗鍊,藏戲散發著一種渾然天成、底蘊豐厚的獨特魅力。
過林卡
藏族人民是非常喜歡過林卡的,每逢雪頓節的前七天,人們或集體或一家人,拿上繩子或石灰在林卡的草坪上圍上一圈,意為此地已占據。雪頓節那天,人們早早地來到林卡內,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各種酒和飲料、菜餚等節日食品。在挺拔的白楊樹下,綠蔭茵的草地上,美麗的河畔溪邊,都可見到身著艷麗服裝的藏族民眾,或合家而出,或約請親友,人們三五成群,在帳篷內狂歌暢飲,同時還玩耍
藏棋、
藏牌等遊戲。跳舞、唱歌也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自娛自樂的情景更是到處可見,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一杯的"標準聶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雪頓節,除了吃優酪乳,還要演藏戲。有人把雪頓節叫作藏戲節,我看很有道理。昂仁縣的"津巴"、仁布縣的"江噶爾"。南木林縣的香巴,加上最早形成於堆龍德慶縣、後來以拉薩為基地的"覺木隆"劇團等,稱為新派四大藍面具劇團,因為“俄巴”(男性演員)戴藍色面具。此夕),還有曲水縣協榮地方的野氂牛舞表演,工布地方的羊皮腰鼓表演。因工布離拉薩太遠,鼓手往往難以趕到,便由朗子轄(拉薩市政廳)的當差人代替。拉薩街頭最有名的折嘎說唱藝人矮子索朗扎西,年年雪頓節應召表演,據說這樣可以帶來歡樂吉祥。
參加匯演的十二個劇團,覺木隆是半個專業團體,邊演戲邊做點小生意,其餘都是百分之百的農奴,演戲也是他們的
烏拉差役。藏曆六月初十,各隊領班先到拉薩,向管理布達拉宮的"孜恰列空"報到。很奇怪,藏戲匯演竟然由他們主持,劇目也由他們審定。二十五日,全體參演人員集中在功德林寺西面的加納林卡," 孜恰列空"官員進行點名,死了誰,添了誰,都得如實匯報,重新造冊登記。二十九日,各隊匯聚布達拉宮德央廈"空中廣場"。演出一些片斷,也有彩排和審查劇目的意思。三十日是哲蚌寺的雪頓節,演員們爬到根培烏孜山腰參加"曬佛"儀式,並在哲蚌寺甘丹頗章大顯身手。
藏曆七月初一,羅布林卡雪頓節揭開序幕。各隊都演出一些片斷,頭一個獻藝的是賓頓巴和扎西雪巴, 據說他們資格最老,與領頭修架鐵索橋和創造藏戲的著名活佛
唐東傑布有歷史淵源。七月初二江噶爾隊演出,劇目是《羅桑王子》或《朗薩姑娘》。七月初三輪到津巴隊,《頓月頓珠兄弟》是他們的保留劇目。七月初四香巴劇團則推出《文成公主》和《赤美滾頓》等劇目。最後一天覺木隆隊壓軸,他們常年生活在西藏首府,有時還流浪到印度、尼泊爾、
不丹賣藝,表演好,唱腔好,還穿插一些新花樣,最受觀眾歡迎,是雪頓節最精彩的表演。
優酪乳酒宴
過去雪頓節里,拉薩所有的大貴族、大活佛、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員,都要早早來到羅布林卡,陪達賴喇嘛看戲,出席地方政府舉行的優酪乳宴會。演出在石板鋪成的露天舞台上進行,上面張掛碩大無朋的黃色涼篷,像一朵飄在空中的
金雲。達賴喇嘛坐在露天舞台西側宮殿式的門樓上看戲,只有少數身份顯赫人物才能坐在他的身邊,其餘僧俗官員按地位高低圍坐在露天舞台兩邊。而舞台東面,坐滿了密密麻麻的平民百姓,他們都是從市區和附近農村趕來的。雪頓節期間,達賴喇嘛的
夏官,對他們開放五天,表示神王、百姓同樂,機會非常難得。大家身穿節日服裝,戴著所能有的首飾,帶著優酪乳和各種吃喝,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踏進神聖的園林。看戲時不能擁擠、不能喧譁、不能站起來,稍有越軌,"瓜甲巴"(打手)長長的竹竿,就會雨點般地落在頭上。
頒發獎勵
演出結束,孜恰列空的官員代表達賴喇嘛給演員送東西,照例是成袋的青裸、糌粑,還有酥油、茶葉等。前來看戲的僧俗官員和部分商人、百姓,用哈達包裹錢幣,當戲劇演到預定的時間,即吉祥歡慶的時刻,將哈達拋向舞台,錢幣雨點般嘩嘩地落在演員卜頭上身上。
劇團有專人上來收錢,然後按規定進行分配,參加演出的演員一人一份,孩子能演出的每人半份,不能演出的四分之一份,戲師兩份,他們的助手甲魯一份半。據說有一年,
十三世達賴喇嘛頒布了金面具獎和金耳環獎,最佳男演員被授予一個飾有金子日月圖案的面具。每個劇團的戲師,獎給一個金耳環("阿龍")或金耳墜("索吉")。參加雪頓節的十二個劇團,只有覺木隆有女演員,但女演員不能進羅布林卡演戲,她們只能在帳篷里做飯熬茶,或者出門討飯、打短工掙點收入。
節日過後,來自農牧區的藏戲團體,匆匆趕口家鄉,因為青裸已經黃熟,秋收季節來臨。"江嘎爾"、"香巴"等團體,則要參加日喀則的"西莫欽波"的大型演出活動;離拉薩較近的團體還要停留一些日子,到城郊的林卡里為貴族、商人們演出。當時已是過林卡的旺季,幾乎所有的有錢人都在園林過著遊樂生活,演藏戲可以賺一些錢和糧食。
節日過程
藏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
舉行“諧潑”,相當於今天的領導接見和開幕儀式,就是各團體朝拜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哲蚌寺,並向達賴喇嘛致意。 六月二十九日清晨,由扎西雪巴第一、迥巴第二,下邊按江嘎爾、香巴、覺木隆、塔榮、倫珠崗、朗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排列順序,一個個團體相繼到布達拉宮左右相對的兩個大門口演出“諧潑”,即表演各團體的傳統開場儀式。據說開始時第一是賓頓巴,因為它是唐東傑布創建的第一個戲班,也因為它是倡導舉行雪頓節的五世達賴家鄉瓊結的戲班子。還據說居第二的本來是覺木隆,後因它戲演得好,最受人歡迎,所以放到藍面具班子的最後去壓陣。然後十二個團體一起到布達拉宮白宮頂德陽廈大平台上去集體上演,但各演各的“諧潑”。孜恰官員或派人在此查點各團體到場人員,實際上也就是各戲班子向孜恰勒空報到。報到完畢,又到羅布林卡東大門口,也由一個個團體相繼表演“諧潑”。這一規定,據說是1951年春
十四世達賴親政後新作出的。之後,戲班子悉數進人羅布林卡,在露天戲台上給端坐於觀戲樓上的達賴喇嘛表演“諧潑”,實際上是覲見達賴喇嘛。為此,達賴的侍從官要給各團體的唐東傑布塑像或唐卡像獻上阿細或朗翠哈達。當晚,這些團體多數返回哲蚌寺。
藏曆六月三十日
舉行傳統的“哲蚌雪頓”。這一天正是哲蚌寺舉行
浴佛節的日子。其時,要把幾十丈高大的錦緞繡繪佛像大唐卡,由幾百個青壯年喇嘛一字長蛇陣地抬著,宗教樂隊為之伴奏著,抬到寺院西北邊的陡斜的後山崖上自上而下地鋪掛開,供數以千萬的僧俗民眾瞻仰禮拜。同時,這一天也是哲蚌寺維持政教活動正常秩序的鐵棒喇嘛“格貴”每年換任的日子。十二個團體按早先在哲蚌寺舉辦雪頓節的傳統作法,一個個相繼在大唐卡像前和扎
西康莎兩地演一下“諧潑”,然後到噶丹頗章院子裡,舉行“哲蚌雪頓”正戲劇目一天的演出。後來變成到哲蚌寺內管理自己這個團體的
康村(僧院),如黨木隆到桑洛康村,迦巴因很晚參加雪頓節,就到哲蚌寺前的乃瓊護法神廟,給喇嘛們演出一段規定獻演的劇目正戲。如六個白面具的團體一般都演《諾桑王子》片斷,尼木的塔榮、倫珠崗,因在50年代中期改演藍面具派,所以他們就演《朗莎雯蚌》片斷,或《文成公主》片斷。覺木隆演《
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三個輪流在雪頓節上演的劇目片斷。江嘎爾演《諾桑王子》片斷,迎巴演《頓月頓珠》片斷,香巴演《文成公主》和《智美更登》兩個輪換上演的劇目片斷。這天中午,寺院要招待演員們吃優酪乳白糖米飯。當天晚上,各團體也都住在哲蚌寺有關康村里。康村里
喇嘛也要招待自己的藏戲團體。
藏曆七月一日
與六月二十九日一樣,各團體相繼到和羅布林卡規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諧潑”儀式。後來也有改變成由12個團體在羅布林卡露天戲台上進行聯合
布達拉宮演出,實際上就是正式的開幕儀式。
藏曆七月二日
孜恰勒空在羅布林卡主要為四大藍面具藏劇團體於露天戲台上給達賴喇嘛獻演作好全部準備,噶廈僧俗官員和貴族活佛等圍繞露無戲台或在羅布林卡內選地搭起帳篷和圍幔,擺放地毯、卡墊、食物飲料和娛樂用具等,準備看戲、玩樂和朝拜達賴喇嘛。這天開始由四大藍面具派戲班輪流作正式獻演。
藏曆七月三日至六日
規定由迥巴、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
露天戲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被規定的傳統劇目整本戲,迎巴演《
頓月頓珠》,江嘎爾演《諾桑王子》,香巴演《文成公主》或《智美更登》,覺木隆演《卓娃桑姆》或《蘇吉尼瑪》或《白瑪文巴》。這幾天,實際上是雪頓節藏戲演出的最中心活動。原先的露天戲台是個面積不大、也比較低的土台,後在50年代十四世達賴時將其擴建成此樣子,面積很大,整個戲台也加高了一些,上面鋪了石板。露無戲台直接靠著達賴喇嘛觀戲樓閣下的大門,觀戲樓閣是個兩層的裝飾精緻的藏式金頂的建築,達賴喇嘛和他的經師就坐在兩層樓閣上的大窗台口觀看演出,西藏地方政府的全體官員和其他貴族活佛等,都一字排開,坐在露天戲台的南、北兩個邊沿。露無戲台的東邊是廣大僧俗民眾席地而坐看戲的地方。演出結束後,達賴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當場要給這幾個團體比較豐厚的賞賜。因為黨木隆藏戲在藝術上發展得最完備成熟,演得也最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獲得達賴喇嘛和各階層觀眾格外的賞識,所以有時就讓這個團體連演兩整天,加演一個傳統整本戲。
藏曆七月七日
扎西雪巴是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戲影響最大的團體,接著在羅布林卡露戲台上舉行一天的演出活動儀式。演一段《諾桑王子》正戲片斷,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開場儀式“甲魯溫巴”和“扎西”結束儀式,表示“扎西丹增”,即對雪頓節主要的中心活動圓滿結束,進行歡慶祝福,祈賜吉祥。
藏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
各團體紛紛去拉薩城區各處演出,叫“拉薩雪頓”。按規定,這之前在羅布林卡內的藏戲演出,女演員是不準出場的,女角也由男演員戴面具或化妝來扮演。而這一段演出,一般都是拉薩城區的各機關、寺廟、官員和貴族家請自己喜歡的團體去進行的,各團體的女演員也可以同男演員一起出場表演。在這些地方,藏戲隊不僅演規定的劇目,而且還能演其他劇目。
藏曆七月十六日以後
覺木隆藏戲隊可去拉薩城區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個別團體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區演出的,但一般都開始紛紛回到本地區去。如江嘎爾、迥巴、香巴三個團體首先回
日喀則,參加扎什倫布寺的“色莫欽波”宗教藝術節,給
班禪大師和堪廳僧俗官員及民眾獻演各自的藏戲。然後再回到各自的家鄉,給頭人和寺廟及民眾進行匯報演出。再如扎西雪巴在羅布林卡演出結束後,還要到拉薩西郊冬嘎和貢德林寺各演出一天,然後回山南趕在開始收割前,給凱墨溪卡頭人和扎西
曲德寺高僧,以及家鄉的僧俗民眾演幾天戲。
藏曆八月一日開始
色拉寺要過“色拉恰秀”節,覺木隆要去演幾天藏戲,叫“色拉雪頓”。
歷年活動
歷次舉辦雪頓節的日期
2016年9月1日-9月7日
2015年8月14日-8月20日
2014年8月25日-8月31日
2013年8月6日-8月12日
2012年8月17日-8月23日
2011年8月29日-9月5日
2010年8月10日-8月16日
2009年8月20日-8月26日
2008年8月30日-9月5日
2007年8月12日-18日
2006年8月23日-29日
2010年
2010年中國頓節按照藏曆傳統,將於公曆8月10日至16日在拉薩隆重舉辦。2010年雪頓節的主題是“和諧拉薩、歡樂雪頓”,初步確定的節慶活動主要分為固定活動類、民族傳統類、旅遊活動類、經貿活動類、其他活動類。
居里將舉辦開幕式、展佛活動、藏戲和綜藝匯演、賽馬、“
納木錯”徒步大會、雪頓節經貿洽談會、拉薩雪頓節“雪頓之星”歌手大賽及閉幕式等活動。
據介紹,2010年中國拉薩雪頓節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為指導,通過舉辦文化、旅遊、經貿等方面豐富多彩的節日休閒活動,對拉薩城市、旅遊、雪頓節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推介,向全世界展示拉薩的新氣象、新面貌。
本次雪頓節的前期主題活動“雪頓之星”歌手大賽經過幾天的報名,已經有上百名優秀歌手參賽,2010年大賽不僅僅在區內舉行,還面向全國組織報名,據大賽總導演米亞介紹,報名的選手大部分來自區外,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參賽的選手居多,最遠的還來自香港的選手。
2011年
2011年雪頓節將於8月29日至9月5日在拉薩隆重舉行。2011年的雪頓節以旅遊為主題,以豐富的文化為載體,將拉薩旅遊、雪頓文化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們推介、宣傳拉薩。“探秘西藏”依託西藏當地旅遊特點,結合雪頓節這一主題,推出“暢遊雪頓節”系列行程,在參觀遊覽西藏各處風景名勝的同時,一品西藏重要傳統節日“雪頓節”。
2012年
2012年2月4日是農曆正月十三,坐落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被譽為東方小瑞士的郎木寺舉行了藏族一年一度最傳統最盛大的節日——曬佛節。當日早晨6時許,寺院僧人開始準備,至8時許,僧人吹奏法器,寓意吉祥天母在天空飛翔。在法號聲中,僧人將長50米、寬50米的唐卡佛像抬至曬佛台。在抬佛過程中,各地信眾用頭頂撞唐卡,以此祈福。10時30分許,由主管曬佛活動的僧人帶領眾人誦讀佛經,亮佛正式開始。
2013年
2013年8月6日是西藏拉薩雪頓節的第一天,每年的這天,拉薩哲蚌寺都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吸引成千上萬的朝佛民眾和遊客參觀。7時30分,法號聲、法鑼聲、嗩吶聲響起,僧人們向天空拋灑青稞,長40米、寬37米,由五彩絲綢織就的唐卡在信眾的瞻仰中徐徐展開。人們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拍照或錄像,紀錄下西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展佛活動。
2014年
2014年8月25日,西藏拉薩市
哲蚌寺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即展示巨幅釋迦牟尼佛像唐卡),大批信教民眾以及遊客前往
哲蚌寺朝佛,就此拉薩一年一度的雪頓節正式拉開帷幕。拉薩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於2006年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拉薩哲蚌寺舉行展佛儀式,一些僧人也拿出了手機、Ipad拍照留念。信眾和遊客在巨幅
釋迦牟尼佛像下,大量信眾和遊客不斷趕到,遊客信眾哲蚌寺爭睹佛顏。
2015年
2015年11月3日,信眾參加曬佛儀式。當日,香港第四屆曬佛節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本屆曬佛節的主題為“香港和諧 你我共願”,儀式現場展出長38米的藥師佛巨幅唐卡。
2017年
2017年,拉薩傳統的雪頓節於8月21日拉開帷幕。哲蚌寺在當天舉行展佛活動。
節日意義
200年來,拉薩出現了哲蚌雪頓、布達拉雪頓和羅布林卡雪頓並存的局面,其中以
羅布林卡為中心。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是藏族文化傳承綿延的具體表現形式,過好這一節日對發揮藏族保持
民族文化獨特性、增強民族團結和維護
世界文化多樣性有積極意義。
隨著歷史的演變,如今雪頓節已經成為集傳統展佛、文藝匯演、體育競技、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商品展銷、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盛會。紀念建橋先輩和七位能歌善舞的藏戲起源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