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水文,氣候,行政區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概況,公路,鐵路,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社會保障,文化衛生,風景名勝,地方特產,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1354年,前屬卓萬戶管轄。
1356年,帕竹政權時期,設立仁布宗。
1642年,歸屬噶廈政府管轄。
1956年,成立仁布黨委。
1959年,成立仁布縣軍事管制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仁布縣委員會和仁布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江孜專區。設定7個行政區。
1964年,仁布縣劃屬日喀則專區管轄,基層26個鄉。
2000年,仁布縣區劃分8鄉1鎮,79個行政村。
2001年,仁布縣總人口30971人,藏族30868人。農牧區總人口30492人。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仁布縣為日喀則市轄縣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仁布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崖谷地,地理坐標東經89°45″~90°22″,北緯29°02″~29°30″。東倚山南市浪卡子縣,南鄰
江孜縣,西靠日喀則市桑珠孜區、
南木林縣,北與拉薩市
尼木縣隔江相望。
地貌
仁布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地勢東北,東南高,西北偏低。仁布縣平均海拔3950米左右。東部5個鄉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西部5個鄉平均海拔在3761米左右,地勢平緩。仁布縣境內最高峰黨姆峰海拔6112米。
水文
雅魯藏布江從縣境西北部穿過,發源於境內那欽康薩雪山的門曲河南北貫穿境內三鄉一鎮,在仁布鄉白林村匯入雅江。
氣候
仁布縣年平均氣溫6.3℃,絕對最高氣溫28.2℃,極端最低氣溫-25.1℃。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95%,洪水,土石流,滑坡,地震,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仁布縣屬南溫帶半旱高原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300小時,年無霜期120天左右,氣候乾燥。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95%,年降水量451.6毫米。
行政區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仁布縣,面積3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4萬畝,草場面積429.5萬畝。
礦產資源
截止2014年,仁布縣探明的有鉻鐵、玉石、鉛鋅、黃金、
花崗岩、大理石等。
生物資源
人口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仁布全縣GDP總量為9758.79萬元,比2012年增長9.6%,第三產業4760.76萬元。2013年,仁布縣實現財政收入420多萬元,比2012年增長82%。
第一產業
2014年,仁布縣主要農作物有
青稞、小麥、豌豆、油菜。
第二產業
2013年,仁布縣共實施建設項目56個,投資30203.9萬元,是2010年的2.8倍。
2013年,固定資產3億元,生產總值22983.75萬元,比2012年增長13.5%。農業完成值7672.485萬元,比2012年增長3%。工業完成值1684.4265萬元,比2012年增長15%。
第三產業
2011年,接待遊客14000人次,旅遊總收入37.44萬元。
2012年8月,仁布縣招商引資企業稅950萬元。
2014年9月,仁布縣遊客接待60118人次,比2013年增長9.5%,旅遊綜合收入210萬元,比2013年增長0.7%。
交通概況
公路
中尼公路穿越仁布縣境內。通車裡程達294公里,國道1條,長34公里。縣道2條,長91公里。鄉道3條,長128公里。
鐵路
拉日鐵路在仁布設站,車次為K9821,K9822。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4年,仁布縣學校16所,教學點38個。十二年一貫制學校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高級中學10所。仁布縣在校學生數8506人。中職生719人,高中生669人,國中生4295人,小學生5142人,幼稚園在園人數123人。
社會保障
2010年,仁布縣勞動局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勞動者素質,解決人民民眾的利益問題。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大保險完善。
文化衛生
2014年,仁布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內設機構14個,行政編制97個,機關後勤服務中心事業編制17名。
風景名勝
夏魯寺
仁布縣周邊景點
夏魯寺清淨,是古寺有別於
黃教各大寺廟的一個特點。夏魯寺始建於1084年。
扎什倫布寺
仁布縣周邊景點扎什倫布寺,簡稱扎寺,位於日喀則成西日光山南側。建於1447年,由一世達賴根教珠巴主持興建。
地方特產
金銀器
金銀器製作是藏族民族手工業中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一種傳統工藝。其主要工具是榔頭和刻刀,榔頭大的不足500克,小的只有100克,刻刀有100多種,另外還有火爐、風箱等。
藏刀
藏刀是西藏傳統的工藝品。藏刀分長劍和腰刀兩種。長劍,藏語稱“巴當末”,長約1米。腰刀,藏語叫“結刺”,長度在10厘米一40厘米之間。
藏毯
藏毯用途很廣,分為
卡墊、地毯、靠墊、座墊、
掛毯等,馬具墊、大牲畜額頭等部位的裝飾品及其它一些產品也屬於這類工藝。
歷史文化
望果節是開鐮之前農事稍閒時,全村男女著上新裝和僧侶一道列隊轉游莊稼地。隊伍由持柱香、經幡、經書、寶傘、寶瓶、手鼓、鑼鈸、法號、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後面。隊伍按東南西北方向轉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進的途中不斷地吹號、搖鼓、誦經、揮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燒香敬供村神,祈求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