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癤

暑癤,中醫病名。 指發生於暑天的小癤腫。多由痱子搔抓後感染而成的化膿性癤腫。又稱“痱毒”或“熱毒”。此症以小兒及新產婦為多見,好發生在頭面部。多發於夏季。相當於西醫病名多發性汗腺膿腫。暑癤雖是小病 ,但不及時治療 ,也會給患者帶來痛苦 ,甚至可因毒氣擴散轉成疔瘡重症。

基本介紹

  • 別稱:菲毒、熱毒
  • 中醫病名:暑癤
  • 就診科室:外科
  • 多發群體:小兒及新產婦
  • 常見發病部位:肌膚
  • 常見病因:感受暑毒、暑濕蘊於肌膚
  • 傳染性:無
  • 相關西醫疾病:多發性汗腺膿腫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辯證論治,一、辯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指發生於暑天的小癤腫。多由痱子搔抓後感染而成的化膿性癤腫。又稱“痱毒”或“熱毒”。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多發性汗腺膿腫基本相同。

病因

是因感受暑毒或天熱汗泄不暢 ,暑濕蘊於肌膚而發。

病機

暑熱侵犯,日久化毒,毒壅血瘀,熱腫生腐,形成暑癤。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 初起,患處皮膚潮紅,繼之發生腫瘤,根腳很淺,範圍局限在1寸左右,有黃白色膿頭,疼痛加劇。
2. 3至4天后自行破潰,流出黃白色膿液後疼痛減輕,有的不治自愈,有的伴有輕茺發熱,全身不適,舌苔薄黃,脈浮數等症狀。
3. 重者少則幾個,多者數十個,有的簇生在一起,狀如星布,破潰後膿水淋淳成片,並發浸淫瘡(濕疹),局部潮紅脹痛,伴全身不適,寒熱頭痛,口苦咽乾,心煩胸悶,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症狀。
二、病證鑑別
1. 螻蛄癤 瘡形、腫勢雖小,而根腳堅硬,潰破雖出膿水,而堅硬不退,瘡口愈後,過一時期還會復發,往往一處未愈,他處又生;或瘡大如梅李,相聯三、五枚,潰破膿出,其口不斂,日久頭皮串突。
2. 癤病 好發於項後、背部、臀部等處。可在一定部位有兒個到數十個,反覆發作,纏綿經年不愈;也有在身體各處散發,一處將愈,他處又起,或間隔2周,月余再發。

辯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暑癤以夏秋季節發病、紅腫痛為辨證要點。

二、治療原則

本病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需兼清暑化濕。輔以外治法。

三、證治分類

1. 熱毒蘊結證
證候:輕者癤腫只有1-2個,也可散發全身,或簇級一處,或此愈彼起,或伴發熱,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2. 暑濕蘊結證
證候:好發於頭面、頸、背、臀部,單個或多個成片,癤腫紅、熱、脹、痛,抓破流膿水;伴心煩,胸悶,口苦咽乾,便秘,溲赤等;舌紅,苔黃而膩,脈滑數。
治法:清暑化濕解毒。
方藥:清暑湯加味
常用藥:連翹、花粉、赤芍、銀花、甘草、滑石、車前、澤瀉。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暑癤輕者初起可外貼拔毒膏。
2.若破潰後可用紙捻沾少許提毒生肌散插入瘡口內,外貼拔毒膏。視膿液多少每日或隔日1換,一般2至3次即愈。或用二味拔毒散(雄黃、白礬各等量同研細粉)用米醋調成稀糊狀後塗患處,隨乾隨塗,不拘次數。
3.亦可用六神丸適量研成細粉後加入適量米醋內塗患處,日不拘次數,隨乾隨塗。

轉歸預後

暑癤若及時治療,正氣較強者,一般預後良好。暑癤雖是小病,若不及時治療 ,也會給患者帶來痛苦 ,甚至可因毒氣擴散轉成疔瘡重症。

預防調護

1.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理髮,修剪指甲。
2.夏天不要讓小孩到炎日下玩耍,出汗後不要立即用涼水擦洗。
3.少吃辛辣厚味的食品,少吃奶粉或奶製品。

文獻摘要

1.《醫源資料庫》:暑癤,病名。指夏季發生的化膿性癤腫。
2.《外科啟玄》:夏日受暑熱而生,大者為毒,小者為癤。令人發熱作脹而痛,別無七惡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