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年(景祐四年)

1037年

景祐四年一般指本詞條

1037年是農曆丁丑年(牛年);契丹重熙六年;北宋景祐四年;大理正治十一年;西夏大慶二年;越南通瑞四年;日本長元十年,長曆元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五開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037年
  • 外文名:1037A.D.
  • 年號:景祐
  • 歷史大事:元昊昇州郡、益邊防
  • 乾支年丁丑年
  • 生肖牛年
  • 上一年1036年
  • 下一年1038年
  • 世紀11世紀
  • 年代:30年代
  • 立春:2月4日
通鑑記載,歷史大事,

通鑑記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景佑四年(遼重熙六年)
春,正月,戊寅,賜蔡州學田十頃。
壬午,詔均諸州解額。
甲午,內藏庫主者言:“歲斥緡錢六十萬以助三司,蓋始於天禧三年,時詔書切戒三司毋得復有假貸。自明道二年距今才四年,而所貸錢帛凡九百十七萬二千有餘,請以天禧詔書申飭之。”奏可。
二月,己酉,祔葬莊惠皇太后於永安陵之西北隅。
初,殿中侍御史張奎請親祀高禖。庚戌,禮院上其儀,詔從之。
己未,祔莊惠太后神主於奉慈廟。
乙丑,置赤帝像於宮中,以祈皇嗣。
丙寅,賜常州學田五頃。
三月,甲戌朔,置天章閣侍講,以賈昌朝、王宗道、趙希言、楊安國為之。
追復盧多遜為工部尚書,以其子察援赦自陳也。
戊寅,詔禮部貢舉。
遼以秦王蕭孝穆為北院樞密使,徙封吳王。孝穆嘗語人曰:“樞密選賢而用,何事不濟!若自親煩碎,則大事凝滯矣。”故其所薦拔,皆忠直之士。然遼自蕭哈綽為樞密,以吏才進,其後轉相亻放效,多不知大體。孝穆乃嘆曰:“不能移風易俗,臣子之道,固若是乎!”晉王蕭孝先出為南京留守。蕭孝先失太后之援,居恆鬱鬱不樂。
丙申,內出莊惠太后閣金千餘兩,市莊園、邸舍以給萬壽觀。時於萬壽觀建廣愛殿,奉安莊惠御容故也。
同知禮院吳育,言舊藏禮文故事,類例不一,請擇儒臣與本院官約古今制度,參定為一代之法;從之。
夏,四月,乙巳,賜宣州學田五頃。
丁未,詔學士院,自今制策登科人並試策論各一道。時將作監丞富弼獻所為文,命試館職,弼以不能為詩賦辭,上特令試策論,因有是詔。弼尋授太子中允、直集賢院。
甲子,宰臣呂夷簡罷為鎮安節度使、同平章事,判許州;王曾罷為左僕射、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參知政事宋綬罷為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蔡齊罷為吏部侍郎,歸班。
天聖中,曾為首相,夷簡參知政事,事曾甚謹,曾力薦夷簡為亞相。未幾,曾罷,夷簡為首相,居五年罷,不半歲復位。李迪為次相,與夷簡不協,夷簡欲傾迪,乃援曾入使樞密,不半歲迪罷,即代之。始,曾久外,有復入意,綬實為達意於夷簡,夷簡即奏召曾。及將以曾代迪,緩謂夷簡曰:“孝先於公,交契不薄,宜善待之,勿如復古也。”夷簡笑諾其言。綬曰:“公已位昭文,處孝先以集賢可也。”夷簡曰:“吾雖少下之,何害?”遂請曾為首相,帝不可,乃為亞相。孝先,曾字;復古,迪字也。既而夷簡專決,事不少讓,曾不能堪,論議多不合。曾數求去,夷簡亦屢丐罷,帝疑焉,問曾曰:“卿亦有所不足邪?”曾言夷簡招權市恩;時外傳夷簡納知秦州王繼明饋賂,曾因及之。帝詰夷簡,至交論帝前。夷簡乞置對,而曾亦有失實者,帝不悅。綬素與夷簡善,齊議事間附曾,故並綬、齊皆罷。
以知樞密院事王隨、戶部侍郎知鄭州陳堯佐並為平章事,呂夷簡嘗密薦二人可用故也。以參知政事盛度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韓億及三司使程琳、翰林學士承旨石中立並參知政事,樞密直學士王鬷同知樞密院事。
乙丑,召宋綬入侍經筵。
遼主獵野孤嶺。
閏月,遼主獵龍門縣西山。
乙亥,知徐州李迪言:“所部滕縣與兗州接境,欲因行縣祠岱嶽,並至景靈宮祝聖算,禱皇嗣。”帝謂韓億等曰:“大臣當詢民間利病以分朝廷之憂,祈禱之事,豈為政邪!”詔止之。
知制誥王舉正,以宰相陳堯佐之婿,引故事避嫌,戊寅,改為龍圖閣待制。舉正,化基子也。
賜故將作監丞張唐卿家錢帛米麥。唐卿進士第一人及第,通判峽州,吏事如素習,未幾,丁父憂,毀瘠嘔血而卒,故有是賜。
光州言秘書監致仕丁謂卒。王曾聞之,語人曰:“斯人智數不可測,在海外猶用詐得還。若不死,數年未必不復用。斯人復用,則天下之不幸,可勝道哉!吾非幸其死也。”
五月,翰林侍講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戶部侍郎馮元卒,特贈戶部尚書,謚章靖。元性簡厚,非慶弔,未嘗過謁兩府。執親喪,自括髮至祥練皆案禮變服;不為世俗齋薦,遇祭日,與門生對誦《孝經》而已。多識古今台閣品式,與孫奭齊名,凡議典禮,多出二人。然論者謂元所陳但務廣博,不如奭之能折衷也。
己酉,遼主清暑炭山。以耶律罕班為北院大王。罕班為政尚寬仁,部族安之。
甲寅,遼主錄囚,以南院大王耶律信寧故匿重囚及侍婢贓污,命撻以劍脊而奪其官。都監坐阿附及侍婢罪。皆論死,詔貸之。丙辰,以信寧為西南路招討使。
庚申,遼主出飛龍廄馬,賜皇太弟重元及北南面侍臣有差。
丙寅,有芝生於化成殿柱,召近臣宗室觀之,仍出御製《瑞芝詩》賜宰臣王隨以下。翼日,儒臣並為賦頌以獻。右司諫韓琦言:“《春秋》之法,但記災異,至於祥端。略而不書。臣愚望陛下特以災異為重,於政教之間,思所未至者,隨其變而應之。至於珍祥奇瑞,雖陛下仁愛所感,亦望日謹一日,以雖休勿休為念。”
六月,壬申朔,遼主宴群臣,酒酣,賦詩,吳國王蕭孝穆、北府宰相收簫巴薩皆屬和。
甲戌,奉安太祖御容於揚州建隆寺。景德中,嘗即寺置殿,繪御容,而其制庳陋。會占者言東南有王氣,乃易以塑像,更命新殿曰章武。
乙亥,杭州大風,江潮溢岸高六尺,壞堤千餘丈,遣中使致祭。
己卯,遼主祀天地。癸未,賜南院大王耶律洪古命,遼主親制誥辭,並賜詩以寵之。
戊子,以御製《神武秘略》賜河北、河南、陝西緣邊部署、鈐轄、知州軍,每得代,更相付授。始,韓億同知樞密院事,建言武臣宜知兵書,而禁不傳,請纂集其要賜之。帝於是作《神武秘略》凡三十篇,分十卷,仍自作序焉。
甲午,太子左監門率府副率宗實,特遷右內率府率。
丙申,詔開封府、國子監及別頭試,自今封彌、謄錄如禮部,從左司諫韓琦請也。
詔頒行《禮部韻略》。
秋,七月,辛丑朔,遼以南北樞密院獄空,賞賚有差。
寅壬,遼主以皇太弟重元生子,賜詩及寶玩器物,曲赦死罪以下,癸卯,遼主如秋山。
丁未,詔河東、河北州郡密嚴邊備。
辛酉,詔三司出銀十五萬兩下河北路,絹十萬下河東路,助糴軍糧。

歷史大事

元昊昇州郡、益邊防
元昊占據夏(今內蒙古烏審旗南)、銀(今陝西橫山東)、綏(今陝西綏德)、靜 (今寧夏銀川南)、靈(今寧夏青銅峽東)、鹽(今陝西定邊)、會(今甘肅靖遠)、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沙(今甘肅敦煌)等州後建立了西夏國。大慶二年(1037)五月,又將洪門、石堡諸鎮升為洪(今陝西志丹西北)、威(今寧夏同心東北)、龍(今陝西靖邊東南)、定(今寧夏銀川北)四州。同時元昊還以肅州(今甘肅酒泉)為蕃郡、甘州(今甘肅張掖)為鎮夷郡,還專門設定宣化府(今甘肅張掖)。這樣,西夏的版土就基本上確定下來了,以賀蘭山(今寧夏賀蘭LU脈)為中心,調集軍隊駐守各邊防地區,七萬人保衛興慶府(今寧夏銀川),五萬士兵鎮守西平府(今寧夏青銅峽東),五萬人駐紮賀蘭山,左廂宥州(今陝西橫山西北)有士兵五萬人,防守宋朝鄜延路(今陝西富縣、延安)、麟州(今陝西神木)、府州(今陝西府谷),右廂甘州路有軍隊五萬人,負責防禦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南方有五萬士兵,負責防禦宋朝環(今甘肅環縣)、慶(今甘肅慶陽)、鎮戎軍(今寧夏固原),這一地區有天都山(今寧夏海原東南)、惟精山(今甘肅靖遠東北)、白豹(今甘肅華池東北)、安鹽州、羅洛等軍事重鎮。元昊還派遣七萬士兵防禦遼朝。西夏防守邊境地區尤其依賴橫山羌(今陝西橫山境),因為他們驍勇善戰,是其它各族士兵所不能具備的素質,元昊通過上述措施鞏固了邊防。
元昊頒布西夏文字
元昊本人不僅擅繪畫,通曉法律,而且還精通蕃、漢文字,並善於從這些文字中加以創造發展。大慶二年(1037)正月,元昊根據自己的意圖創造了蕃字。然後他命令野利仁榮對這些文字加以演繹,成書十二卷,這些文字字形方整,字型類似宋朝的八分書,但這些字的筆畫有許多是重複的,元昊下令用這些文字來教育本國人民,同時用來記載歷史或一些瑣屑之事,從此以後,西夏才正式有了文字。同年十一月,元昊下令設立蕃、漢二字院,漢字院學習正、草書,蕃字院除學習正、草書外,還得學習篆、隸二書,漢字院負責與宋朝的往來,蕃字院負責西蕃、回鶻、張掖、交河等地的一切文字,其中蕃字院尤其受到重視,它負責將各少數民族文字翻譯成西夏文字。
元昊定禮樂
西夏沿襲党項族原有的風俗習慣,從唐朝開始才學習尊卑貴賤、跪拜等禮節,但西夏的音樂仍然以琵琶、擊缶為主要內容。唐僖宗時唐朝贈給李思恭很多樂器。至宋代,西夏的禮文、儀式一律都仿照宋朝。元昊卻認為宋朝的制度不足效法,他對野利仁榮說:帝王制禮作樂主要應該適應當地的人民,蕃人風俗是忠實厚道為先,能征慣戰為當務之急,至於唐、宋的那些禮樂制度,西夏是不應汲取的。大慶二年(1037)七月,元昊下令重新製作了禮樂制度,在吉凶、嘉賓、宗祀、燕享等儀式中將九拜改成三拜,將樂的五音改成一音。其後元昊將此命令頒布到全國,不遵守者滅族。
河東地震
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河東地區忻(今山西忻縣)、代(今山西代縣)等地發生強烈地震,毀壞房舍無數,人員傷亡數以萬計。忻州死者近二萬人,傷五千七百餘人,五萬餘頭牲畜死亡,代州死者近八百人,并州二千餘人。忻州知州祖百世、兵馬都監王文恭、兵馬監押高繼芳等受傷。宋仁宗下詔賞賜官僚之家大量錢財,一般受災百姓也得到政府程度不同的救濟。此後,河東地區餘震連綿不斷,有時地裂泉涌,有時地底下冒出沖天大火,老百姓受災尤為嚴重。宋朝政府急忙派遣侍御史程勘前往受災地區安撫無家可歸的黎民百姓,組織當地人民抗震自救,收到了一定效果。
中國詩人蘇軾出生
1037年1月8日 (農曆臘月十九),中國詩人蘇軾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