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景德鎮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已經2021年1月22日景德鎮市政府第7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月31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德鎮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1月31日
  • 發布單位:景德鎮市人民政府
全文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為全面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江西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快我市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大力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助推產業發展升級,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妥善解決好縣域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最佳化資源配置,深化辦學體制和育人機制改革,創新產教深度融合的辦學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美麗江西景德鎮新畫卷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二、主要目標
未來五年,分兩個階段。
——到2022年,以擴容提質為重點,全市職業教育結構更加合理,專業更加最佳化,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全部達標。我市創建一批省A檔(優質)學校、省B檔(規範)學校和C檔(達標)學校,創建2所省級體育運動特色學校,建設6個特色專業(群);建成1所省級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及5個特色優勢專業;培育一批認定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力爭建設3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50%以上,建設10個市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本市就業率達到60%以上,專業對口就業率70%以上,畢業生就業滿意度達到80%以上。
——到2025年,以內涵建設為重點,基本實現職業教育從擴規模向提質量轉變、人才培養由對外輸出向服務景德鎮經濟社會發展轉變、從傳統辦學模式向創新發展轉變。建立起結構布局合理、專業設定科學、校企合作成熟、學校運行高效、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瓷都特色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和模式。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技並修,把政治建設擺在職業教育改革的首要位置,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推進職業教育領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培育一批綜合改革試點院校。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教書育人各環節,著力培養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社會道德、崇尚勞動、技能高超、敬業守信、勇於創新的“瓷都工匠”。〔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2.落實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按照“管好兩端、規範中間、書證融通、辦學多元”的原則,把握好職業教育改革方向。以標準化建設引領職業教育發展,嚴格執行學校設定、師資隊伍、教學教材、信息化建設、安全設施等國家辦學標準、教學標準和質量標準。完善德技並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和評價機制,規範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構建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探索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政府〕
3.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穩步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規模。統籌安排高中階段招生計畫,利用全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電子化管理平台規範招生行為,全市中職總容量達到高中階段學校學位總數的50%以上,高中階段招生職普比不低於50∶50。打通中職到高職、本科上升通道,支持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開展“3+2”合作培養和中職學校與套用型本科、職業本科高校“3+4”分段培養。深化職普融通,鼓勵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相互借鑑育人優勢,舉辦職普融通教育實驗班。到2022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3萬人,在校生規模達3萬人左右。〔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4.著力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建設。市本級:遷建1所(景德鎮機電工程學校新校區),擴建1所(景德鎮第一中等專業學校),改設1所。景德鎮第一中等專業學校、景德鎮機電工程學校和景德鎮市衛生學校成為省A 檔(優質)學校,改設的1所中職學校成為省B 檔(規範)學校,景德鎮市體育運動學校成為省級體育運動特色學校,技工學校升格陶瓷技師學院,納入高等教育序列管理。各縣(市、區):要按照“中職總容量達到高中階段學校學位總數的50%以上,高中階段招生職普比不低於50∶50”的要求,在確定未來三年本縣域國中畢業生生源總量、高中毛入學率和當年招生職普比的基礎上,在全力擴大中職教育辦學規模的前提下,制定本縣域中職學校建設目標,最佳化中職學校布局結構,分年度實施學校建設,通過“改、擴、建”中職學校實現普職大體相當目標。依據《江西省中等職業學校分級標準(試行)》的要求,科學規劃、快速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建、改、擴”工作,全面提高中職學校辦學層次、建設水平和質量效益,不斷凸顯中職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作用。〔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政府〕
5.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中職與高職教育相銜接,擴大高職招生規模,到2022年高職院校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的比例達到35%以上,中高職銜接培養比例達到15%以上。支持試點高職院校與套用型本科、職業本科高校開展分段培養。支持景德鎮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等實施高職院校“雙高計畫”建設,支持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舉辦職業本科教育、將該學院建設成為全國陶瓷文化傳承與創新基地,支持我市規劃建設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支持市高級技工學校升格陶瓷技師學院。〔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各高職院校〕
6.開展各級各類職業培訓。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的法定職責,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建立以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實施主體,以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為主要方式,資源充足、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方式科學的培訓組織實施體系。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承擔政府補貼性的職業培訓項目。圍繞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我市地方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推動職業院校在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完善激勵政策,支持企業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鼓勵規模以上企業建立職業培訓機構開展職業培訓,並積極面向中小企業和社會承擔培訓任務。鼓勵技術技能人才持續獲得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培訓證書,引導和支持企業等用人單位落實相關待遇。對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政策。〔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
(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
7.建立健全企業參與機制。支持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責任,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培育認定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對通過認定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範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相關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不足抵免的,未抵免部分可在以後年度繼續抵免。建立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成本補償機制,規模以上企業按職工總數的2%安排實習崗位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實習。〔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
8.推動校企深度合作。職業院校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不斷創新合作內容和形式。完善職業院校收益分配機制,公辦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項目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外的淨收入,可提取最高不超過60%的比例追加單位績效工資總量,在分配時重點向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的人員傾斜,民辦職業院校可以自行確定分配比例。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研究開發等項目中獲得淨收入股份或出資比例的分配,按國家和我省有關規定執行。支持職業院校對獲得國家及國際職業技能競賽三等獎以上獎項的選手和主要指導教師按照國家、江西省有關規定予以獎勵。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個人擁有智慧財產權的成果,可依法依規在企業作價入股。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責任,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術研發中心、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職業技能競賽集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可按規定享受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
9.實現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銜接。調整最佳化職業院校專業結構,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重點建設與我市支柱產業相適應的陶瓷、航空、汽車、旅遊等骨幹專業(群)。加大大數據、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虛擬現實(VR)技術以及養老服務、文化旅遊等專業人才培養。重點打造和培育“陶瓷、人工智慧、學前教育、旅遊、醫學(養老)、農業”等6個專業大類省級高水平中職專業群、“陶瓷、航空”等2個景德鎮特色高職專業群。〔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
10.建設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充分調動各級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和社會各方積極性,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緊緊圍繞我市重點產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統籌多種資源,打造一批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推動政府、企業、學校合作開發共享。鼓勵企業在聯合職業院校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改造等技術服務項目時,配套建設服務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的生產性、高水平、專業化實訓基地。鼓勵職業院校建設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內實訓基地,服務重點專業建設,提升校企合作育人水平。創新實訓基地運營模式,並借鑑國際國內先進經驗,提高規劃和管理水平,為職業院校學生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企業提升人力資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撐。〔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
(三)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11.制定完善辦學質量保障制度。推進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按照“需求導向、自主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要求,持續提升辦學質量。完善職業院校質量年度報告制度,職業院校質量年度報告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向社會公開。全面落實國家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儀器設備配備規範),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12.深化人才培養模式。鼓勵職業院校與規模以上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支持職業院校建立職業能力鑑定所。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對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職業院校由相關職能部門按既定政策給予補助。鼓勵企業向職業院校購買培訓服務。〔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13.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完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招聘和職稱評聘辦法,將企業工作經歷、技術等級列入職業院校、套用型本科高校專業教師招聘、職稱評聘條件。職業院校、套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並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並允許其在入職後取得教師資格證,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在職業院校實行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支持職業院校按規定聘用在技能大賽中獲優異成績的技術能手擔任專業教師。對於職業院校引進的行業企業一流人才或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專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可按照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或按照項目工資制、年薪制合理確定薪酬。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允許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與學校領導、骨幹教師相互兼職兼薪。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職業院校、套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定期組織選派職業院校專業骨幹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支持職業院校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組化教學。〔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委編辦、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
14.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大力支持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建設發展,積極培育市內培訓評價組織,支持開發面向我市地方特色產業崗位群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積極推動其納入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目錄,鼓勵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積極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按照突出技能、服務就業的原則,試點院校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最佳化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統籌教學組織與實施,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將相關專業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等級考核統籌安排。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15.改革實習實訓方式。根據《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利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規範學生實習管理。職業學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頂崗實習時間一般為6個月。規模以上企業要按照不低於企業職工總數3%的比例,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對接受學生實習的企業,由受益財政按接受實習的學生人數給予成本補償。擴大本地就業創業,鼓勵市內職業學校推薦當年畢業生到本市企事業單位就業。〔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
(四)強化服務發展能力
16.服務產業發展。滿足我市促進產業發展能級提升、推動製造業整體躍升的產業跨越式發展需要,大力培養一批陶瓷、汽車、旅遊、航空、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新興專業人才。策應我市優勢及重點發展產業,推動職業院校的專業及課程設定與新興產業緊密結合,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推動職業院校建立套用技術研發平台,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提高套用技術研發與科技創新能力。鼓勵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打造“雙創”平台,開放創新資源,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完善落實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市內就業創業優惠補貼政策,鼓勵畢業生在市內就業創業,對表現突出的院校在相關項目和資金方面給予優先安排及重點支持。〔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
17.服務民生改善。加快發展貧困地區和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紮實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落實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完善學生資助體系,確保貧困家庭學生不因貧失學。落實就讀職業院校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錄取、學費、就業等方面專項優惠政策,提升貧困家庭自我發展“造血”功能。積極支持退役軍人接受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面向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城鄉低保家庭、城鄉特困供養人員、城鎮支出型貧困低收入對象,開展職業技能脫貧攻堅專項行動。完善面向農民、農村轉移勞動力、失業人員、殘疾人、退役軍人等社會群體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資助補貼政策,大力開展面向基層農技人員定向招生、定向培養項目,開展農村轉移人口、失業人口專項技術技能培訓項目。緊密對接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治理需求,系統規劃和加快培養培訓一大批養老護理、學前教育、家政服務等專業的社會緊缺人才。〔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扶貧辦〕
四、保障措施
18.加強黨對職業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正確方向。充分發揮黨組織在職業院校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學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將黨建工作與學校事業發展同部署、同落實、同考評。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帶動學校群團組織和學生會組織建設。〔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縣(市、區)政府〕
19.完善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完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探索更高效率、更加科學、更有利於職業教育發展的管理體制。組建市、縣各級政府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教育、宣傳、發改、國資、工信、財政、人社、住建、農業農村、商務、編制、審計、扶貧、民政、軍民融合、退役軍人事務、稅務等單位參加聯席會議,各級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領導擔任召集人,每年召開兩次會議,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召開專題會議,統籌協調本地區的職業教育工作,研究協調解決重要問題,部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重要事項。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根據上級有關職業教育工作方針政策,加強溝通協作,做好相關政策配套銜接 ,形成政策合力,為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提供堅強制度保障。〔責任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各成員單位〕
20.加強經費保障。落實職業教育專項發展資金,建立與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按規定落實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進一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撥款制度,各縣(市、區)中等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可適當高於普通高中。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政策,擴大職業院校助學金覆蓋面,完善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健全職業教育獎學金制度。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突出改革導向,重點支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適當向貧困地區傾斜。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專項債券投入職業教育。〔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縣(市、區)政府〕
21.強化督導評估。把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納入對各縣(市、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考核和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建立職業教育定期督導評估和專項督導評估制度,開展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專業教學情況評估。〔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各縣(市、區)政府〕
22.營造良好環境。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組織市內企業進駐職業院校舉辦就業宣講會、招聘會,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招聘、職稱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