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官學教習是清景山官學教師。康熙二十五年(1686),設立景山官學,置滿教習九人,教授滿文。初選用內府官員中老成者,後改由內閣善書、射的中書充任。另設漢教習十二人,掌教漢文。初在禮部考取的文理優通生員中錄用,後從新進士中擇老成者充任。雍正後,又改用舉人、貢生。滿漢教習每人每月給銀二兩及米。每年夏、秋兩季發放衣物,夏季每人給官用紗袍褂一件,絨纓帽一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山官學教習
- 別名:清景山官學教師
- 來源:康熙二十五年(1686),設立景山官學,置滿教習九人,教授滿文
景山官學教習是清景山官學教師。康熙二十五年(1686),設立景山官學,置滿教習九人,教授滿文。初選用內府官員中老成者,後改由內閣善書、射的中書充任。另設漢教習十二人,掌教漢文。初在禮部考取的文理優通生員中錄用,後從新進士中擇老成者充任。雍正後,又改用舉人、貢生。滿漢教習每人每月給銀二兩及米。每年夏、秋兩季發放衣物,夏季每人給官用紗袍褂一件,絨纓帽一頂。
景山官學教習是清景山官學教師。康熙二十五年(1686),設立景山官學,置滿教習九人,教授滿文。初選用內府官員中老成者,後改由內閣善書、射的中書充任。另設漢教習十二人,掌教漢文。初在禮部考取的文理優通生員中錄用,後從新進士...
參見“景山官學教習”。清代旗學的一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令於宮內北上門兩旁官房設官學,是為景山官學。選內府三旗佐領、管領以下幼童三百六十名就學。有清書三房,各設教習三人;漢書三房,各設教習四人。學生肄業三年,考列一等為筆帖式,二等為庫使、庫守。學校名。清代內務府所屬官辦學堂之一。掌...
官學教習考試是科舉制度名,選拔官學教習的考試制度。此處所言之官學,系專指清廷宗學及八旗官學等,其他各級政府所辦的學校均未包括其內。清制,兩翼宗學、八旗官學、覺羅學、鹹安宮官學、景山官學均設滿、漢教習,專教旗人滿、漢文。凡滿洲教習,以文進士、舉人、貢生、生員及翻譯進士、舉人、貢生、生員,現任筆...
清雍正七年(1729年),為教育清內務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之優秀者而開設。原址在壽康宮後長庚門內,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鹹安宮為壽安宮,鹹安宮官學移至西華門內舊尚衣監,二十五年(1760年)復移於器皿庫之西,共有房27楹,東向。同治年間曾借官學學舍開館修書,現建築無存。鹹安宮官學是指清朝時期...
教習有延訪、選舉、考充之分別,即總教習及洋教習就各國儒士中延訪,通洋學之漢教習由各直省選舉,其漢文教習就京師鹹安宮、宗室、景山、八旗官學已取未傳館之教習招考充當,額三人。總教習額定一人,洋教習人數則視各館學生多寡而定。總教習、洋教習均優其薪俸。總教習俸銀隨時酌定,洋教習歲修銀一千兩,漢...
方元醴 方元醴,字高說,號寄巢,今屬於安徽桐城,清雍正七年(1729)舉人,任景山官學教習。不樂仕進,歸築小圃於南墅,悠遊其間,年八十五卒。著有《寄巢詩文集》。
父:顧汝玉,字吟石。鹹豐二年順天鄉試舉人,官北京景山官學教習,後以病辭歸,旋卒,家遂陷入困頓。弟:顧錫祥,字仁卿,光緒年間拔貢。人物評價 張謇在《挽顧延卿》詩中說“君甘頹放成聱叟,世與遣忘作幸民”。范伯子稱讚顧延卿為“長江南北第一流人”。中共南通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南通市監察委員會:廉者...
宜黃歐陽家族世居城內南嶽之下,務農。曾祖文楷公習詩文辭章書畫,歐陽家族始有文名。祖歐陽鼎訓四十五歲時中舉人,曾赴京都雜考,考取景山官學教習,此為宜黃歐陽一系步入仕途之始。鼎訓有二子一侄:暉、暄、昱。長子歐陽暉,即歐陽漸(竟無)生父,字吉士,又字仲孫,及冠之年參加道光己酉科考試,中舉人。精於...
是年,考取景山宮官學教習[11]。五十九年,教習期滿,例得引見,聞姜太孺人疾,請急歸,遂居母喪。嘉慶四年[12],今皇帝始親政,試天下講士加慎,皋文中式。時大學士大興朱文正公珪為吏部尚書[13],以皋文學行特奏,改庶吉士[14],充實錄館纂修官[15]、武英殿協修官[16],蓋皋文前後七試禮部而後遇...
景山官學 清代旗學的一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令於宮內北上門兩旁官房設官學,是為景山官學。選內府三旗佐領、管領以下幼童三百六十名就學。有清書三房,各設教習三人;漢書三房,各設教習四人。學生肄業三年,考列一等為筆帖式,二等為庫使、庫守。覺羅學 清代宗學的一種。清初只設宗學,專供皇族孫孫...
道光三年(1823年),張集馨應“癸未科”會試,揭曉未經中式。後考取景山官學教習,留京讀書。道光六年(1826年),張集馨再應“丙戌科”會試,再次報罷。道光九年(1829年),張集馨應“己丑科”會試,終成“二甲”第22名進士。五月初六日引見,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六年(1836年),張集馨上任知府,被召見訓誡...
他30歲中舉,考取景山官學教習。期滿後朝廷命其為知縣,但他堅辭不就。他說:“知縣為親民之官,判斷輕重稍失宜,恐不能為民造福,且余性愚直,與其府仰時趨,孰若歸田著書之為樂乎。”⑤49歲時考中進士,朝廷照例要任其為官,他笑道:“五斗折腰,我能為之乎?吾家尚有薄田可耕,江於老屋數楹,藏書充牣...
張惠言考取了景山宮官學教習,教授內務府佐領以下官宦子弟,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教學生涯。教學之餘,與鄧石如、陸以寧、吳德旋、孫星衍切磋古文詞賦,與楊隨安交流易學,學術境界得到提升。乾隆五十九年(1794)奔母喪,兩年後,應時任富陽縣令的摯友惲敬之邀,至浙江富陽縣編修縣誌。未等縣誌修成,惲敬調任貴州江山縣為...
。子昭,字雲山,號回沙。少好學,與欽州馮敏昌善。乾隆乙酉(1765)選拔貢生。昭廷試一等,充景山宮官學教習。期滿,歷任樂昌、昌化教諭,升福建南靖知縣,卒於官,年六十二。昭潔清自矢,於任所,因公賠累虧帑萬金。長子希高,時知山西太平縣事,聞訃奔喪,哀毀逾節,率諸弟扶柩歸,棄產填之。
陳坊(清),字開林,號杏莊,上杭人。景山官學教習,纂修福安縣誌。徐承禧(清),字心燕,江蘇六合人。光緒二年權縣事。監生。光緒二年至七年為長樂知縣。任官五載,百廢俱興。凡籌款增吳航書院經費、修廟宇、備祭祀,無不悉心籌劃,民不受擾。士民感其德而建祠祭祀他。蔣國榜(1893-1970),字蘇庵,...
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曾兩赴禮闈不授,遂考取景山官學教習,期滿用教職。後充任駐日公使黎庶昌隨員。回國後,選黃岡縣教諭,尋調黃州府教授。繼保知縣,加五品銜。張之洞督湖廣,延為兩湖書院教習。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開經濟特科,之洞奏舉名列第一。選授安徽霍山縣知縣。未赴任,仍請以內閣中山用。民國期間...
喬人傑(1740—1804)字漢三,別字蔭堂。山西徐溝縣(今屬清徐縣)郝村人,清朝政治人物。乾隆舉人,歷任知縣、道員等職,官至湖北按察使。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期間,時任天津道道員的喬人傑曾全程陪同數月之久。史籍記載 年十九為諸生,才氣冠時。清乾隆乙酉舉於鄉。會試未第,考取景山官學教習,年滿選直隸廣宗...
姜子成(?~1886),名清甲,字佐卿,重慶府銅梁縣土橋場(今重慶市銅梁區土橋鎮)人。清光緒九年(1883)進士。清同治六年(1867)以府案列入首,進學館為庠生。同治十二年(1873),列選拔貢。同治十三年(1874)入京,考取景山官學漢教習。時值翰林吳鴻恩執教觀善堂,見姜子成文章奇特,拔置第一,乃親見...
[清]字篔洲,四川南溪人。趙太瀛,字篔洲,亦做雲洲。1848年5月13日生於四川南溪,1905年2月6日卒於陝西西安。享年57歲。《古柳沱趙氏族譜》(1910)。光緒丙子科舉人。後考取國子監學録、學正、景山官學漢教習、方略館漢謄録。由方略館議敘簽分陝西補用知縣。欽加四品,賞戴花翎。銜直隸州補用。先後在榆林...
他30歲中舉,考取景山官學教習。期滿後朝廷命其為知縣,但他堅辭不就。他說:“知縣為親民之官,判斷輕重稍失宜,恐不能為民造福,且余性愚直,與其府仰時趨,孰若歸田著書之為樂乎。”⑤49歲時考中進士,朝廷照例要任其為官,他笑道:“五斗折腰,我能為之乎?吾家尚有薄田可耕,江於老屋數楹,藏書充牣...
靳文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舉人,官景山官學教習,報滿即選知縣。任兆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舉人,北闈,仕至蘇州知府。靳文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大挑江蘇知縣,官太湖同知,江寧藩 庫大使。朱光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舉人,見進士。梁本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舉人。葉起元,改名蘭...
嘉慶十三年(1808),方成珪中戊辰舉人,1817年33歲時,考取內務府為滿清八旗上三旗子弟設立的景山官學漢學教習一職。道光年間,歷任海寧州學正、寧波府學教授。他當官數十年所得的俸祿全用於購書,一生品行正直、清貧樂道,陋巷老屋別無長物,唯有積聚了滿滿一屋的圖史。這般珍愛典籍的程度,在當時瑞安也是很出名的...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由庠生中同治六年(1867年)帶補同治元年壬戌恩科(1862年)舉人,十三年(1874年)考取景山官學漢教習,報滿敘知縣,保直隸州知州,分發雲南。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殿試,中二甲第十三名進士。五月初十(6月20日),派分部學習 旋丁外艱,回籍守制;復丁內艱。光緒十三年(1887年)五月,時年38歲,由簽分...
清同治七年(1868)任北京景山官學漢教習。十年(1871)參與會試,內容涉及《論語》《中庸》《孟子》和“試帖詩”。三場考完,房師考官翰林院編修于蔭霖閱卷後,評語為“本房薦批:矜煉名貴,筆大如櫞……”中得二甲72名進士,但因殿試遇疾,字法稍異而未能入選翰林院。時與族侄盧英僩同年,仕林有“一門兩...
蘅塘退士,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 圖書目錄 五言古詩 三十三首 ...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道光十九年(1839年)參加昭文縣試,拔府試第8名附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順天府鄉試第228名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考取景山官學教習和國子監學正學錄;鹹豐元年(1851年)補授國子監學正;壬子恩科會試中式第206名貢士,複試為一等第5名;鹹豐二年(1852年)殿試以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