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璲采

盧璲采(1821-1884),派名鐘芹,字風藻、鳴珂,號韻珊。清黃岡(今新洲)縣人。清同治中得二甲72名進士。著有《補白集》《綢州求治略》《師竹山房詩稿》等書。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人物著作,

人物生平

其幼讀經史,為問津書院問津堂會課生,才氣雄博,能詩文善屬對,工書法,繪事。尤以行草著稱。清鹹豐五年(1855),太平軍入境,其即與鄉紳聯名,請清廷委派幹員督率縣團練,抵禦太平軍。同黃岡知縣翁汝瀛、邑紳洪良品率軍駐紮李家集,與太平天國丞相吉文元相抗衡。鹹豐九年(1859)鄉試第二名,曰亞元。十一年(1861)二月,太平軍將領陳玉成率北路軍襲占黃州,盧又聯合鄉紳周不田、張百揆等人大辦團防。清同治七年(1868)任北京景山官學漢教習。十年(1871)參與會試,內容涉及《論語》《中庸》《孟子》和“試帖詩”。三場考完,房師考官翰林院編修于蔭霖閱卷後,評語為“本房薦批:矜煉名貴,筆大如櫞……”中得二甲72名進士,但因殿試遇疾,字法稍異而未能入選翰林院。時與族侄盧英僩同年,仕林有“一門兩進土”的美談。同治帝聞報大喜,即傳旨召見。叔侄二人上朝謝恩,帝問:“汝叔侄二人同科得中,家鄉是什麼風水寶地?”盧璲采答曰:“臣家住回龍畈,腳踏望仙橋,相鄰五里三解元,十里三百萬。”同治帝聽後,龍顏大悅,親賜“叔侄聯芳”金匾,懸於盧氏宗祠,以示褒獎。次年,歸省主鬯問津書院秋祭大典。
官授吏部主事,簽發吏部文選司兼驗封司。但他不願做京官,於是上書要求外任,光緒四年(1878)外改浙江義烏知縣,兼理東陽縣正堂,欽加同知銜,封朝議大夫。盧到任後即書一聯於縣衙大廳,聯曰:為五斗米折腰,自慚無地;持三尺法在手,不敢欺天。復書一聯掛於大堂之上,聯曰:使半文造孽錢,子孫必受報;行一件枉法事,天地不能容。
在任期間,嚴捕盜竊,境內肅然:當地舊有質妻陋習,其到任即曉諭革而除之,並設育嬰堂,收孤養幼。給婦女以自由,義烏一時養女者曰:“此乃盧公所生也。
時浙江金華知府趙某,素貪婪,是個愛財如命的貪官。盧璲采性情耿介,素以清廉自律。平時對知府趙某無所饋送,趙某則遇事挑剔,甚至無故中傷。民盧因公去府衙見趙某,趙觀其靴破,譏諷地說:“盧大人靴幫子破了,應換一雙新的才好。”盧即反唇相譏敝職靴幫子破了,底子還硬。”趙聽後面色驟變,卻無言以對。盧回縣衙後作詩一首云:磨折終須氣節全,清風兩袖亦陶然。管城幸有靈堪挹,不似人間造孽錢。
半載後辭官歸田,篋中惟圖書數卷,別無長物。盧辭官歸籍後,往來於孔子山問津書院,書“筆補造化”匾額於書院文昌閣。平日杜門不出,讀書課子,兼事農耕,囑子孫耕讀傳家,莫入仕途,盧氏至今五代,以教書為業。閒則以研習書法繪畫自娛。時人以縑素求者堆如山積其性至則揮毫潑墨幾同草聖、一揮而就。清黃州府志有傳。

人物評價

清光緒翰林院編修張楷在盧公傳記中寫道:“人之所以見重天下者曰氣節,曰功名。然功名僅耀於一時,氣節能高乎千古……以氣節自矜者之,獨有千古也,盧公則固可風焉。“
清光緒二年(1876)老友翰林洪良品在撰其“醉墨堂”(盧璲采書齋號)記中云:“吾友盧子韻珊之書,……其規園矩熟,信手揮灑。又若公輸子削木為禽,翠冠錦,霞散焱發,翔然翥而翱翔,於綺寮雲棟之闖也。”清末鄂東流傳“家家都有盧采”的民謠,其書法作品,人爭寶藏,今有墨寶傳世。

人物著作

著有《補白集》《綢州求治略》《師竹山房詩稿》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