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錢略》是由清朝藏書家倪模編撰,分為錢書和文字兩部分,共三十四卷。主要收錄了歷史上的錢幣介紹和唐到清朝的貨幣理論。
基本介紹
- 書名:古今錢略
- 作者:(清)倪模
作者簡介,作品簡介,
作者簡介
倪模,(1750~1825)清藏書家。字迂存,號韭瓶,又號預掄,安徽望江人,為乾、嘉時期著名錢幣學家和圖書校勘家。世居大雷岸(今望江縣雷池鄉),以耕讀為業。自幼酷愛讀書,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入縣學,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任鳳陽府教授10餘年。極嗜藏書、金石、古錢,尤以藏書為富。年幼時,立志於藏書。31歲入京都,見宋元善本,不惜重價購藏。又到琉璃廠書肆,與諸藏書家互換秘本仇校,所積書先後至10餘萬卷,為安徽當時藏書之首。家有書樓“勁鋤堂”,作有《勁鋤堂各架藏書序》。嘉慶五年(1800年)於讀書草堂後,起小閣七間,名“江上雲林閣”。圖書、金石充棟。編有《江上雲林閣書目》,自稱藏書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中,十得七八,在存目者亦得其半。該目於道光乙酉(1825年)成書。著有《錢譜》、《古今泉略》等。著書耕讀,直至終老,享年75歲。
“教授美髯須,長尺許,道貌充腴,巍然山斗”①。性嗜典籍,青少年時就酷愛讀書藏書,中年時攻金石學,與當時著名學者錢大昕、戴震等人交往甚密。又因接觸名泉家江秋史(德量)、宋芝山(葆淳)、翁宜泉(樹培)等,引起對古錢的極大興趣,遂銳意蓄錢,且詳征博考,幾十年如一日,終成清代名泉家之一,與江、翁、宋、初(尚齡)齊名。
作品簡介
倪教授一生教學,桃李滿園。其著作除《雙聲古訓》、《導淮由天長合肥注江辯》、《倪氏族約》等外,最主要的就是留下了一部享譽泉壇的錢幣學巨著——《古今錢略》。該書為通史體,凡三十四卷,分錢圖和文字兩大部分。
卷一至卷二十六為錢圖部分,摹刻中外錢圖4000餘品,主要有清錢、古刀布、歷朝圓錢、錢牌、厭勝錢、奇品、雜品、農民起義軍錢及三藩錢,還單列了一卷外國幣——“洋錢”;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四為文字部分,主要收錄和論述自唐至明的歷代貨幣理論及其利弊得失,並收錄介紹了歷代譜錄和主要藏泉家。
該書圖文並茂,刻工精細,裝訂考究,書中錢幣多加考據,議論精當。“雖宏富不及後者李佐賢的《古泉匯》,而引據詳博實有過之。”②尤其是有“洋錢”一卷,可能是仿照江德量未出版的書稿《錢譜》的,但成書卻是開闢了外國錢幣之先河。特別是在文字部分中有“楮幣源流”和“歷朝錢制”兩卷,收錄歷代貨幣理論文章,這是倪譜的主要特色和最大貢獻,對於今天的貨幣金融史研究亦大有裨益。
丁福保先生評價該書說:“是書自古代貨幣泉刀之制及歷代圓泉,以及有清一代錢制,纖悉具備。教授又博考群書,凡歷代錢監並采銅之處及鼓鑄之法,每歲出錢之數,以及宋元明清紙幣通塞之大凡,無不一一甄錄於此書,而於錢幣之本末,可稱賅備無遺矣。使調國用掌三官者就而考焉,可以知古今沿革得失因時之宜,定中制,權輕重,為補救,則其有裨於國計民生者大矣。”③當然,該書的缺點也是有的,如附會舊說,重摹舊譜誤謬,也收錄了一些假錢等。其“洋錢”中,因鐫刻者不識外文,往往印成反文或盡失原形。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和條件所限,錢譜中出現疏漏、錯訛是難免的,當時各譜中均有此弊。對於先人,我們不能求全責備,只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二、倪模的治學精神 倪模學風高潔,治學謹嚴,現略舉一二。
(一)淡泊宦途,苦學不倦。倪模自幼勤奮好學,家境並不寬裕,從小就參加勞動,勞動之餘酷愛讀書,常挑燈夜讀,直至天明。稍長,喜藏書,善校勘。每得秘本,手寫口誦,夜以繼日。“校勘經史數十種,自少至老無倦時。”④涉入泉學雖較晚,但勤學苦鑽,樂此不倦,且善於將錢幣實物和文獻資料作比較研究,故其學識猛進,終成乾、嘉時期著名的圖書校勘家和錢幣學家。
先生一生不追求高官厚祿。他30歲中舉,考取景山官學教習。期滿後朝廷命其為知縣,但他堅辭不就。他說:“知縣為親民之官,判斷輕重稍失宜,恐不能為民造福,且余性愚直,與其府仰時趨,孰若歸田著書之為樂乎。”⑤49歲時考中進士,朝廷照例要任其為官,他笑道:“五斗折腰,我能為之乎?吾家尚有薄田可耕,江於老屋數楹,藏書充牣其中,吾以終吾身可矣。”⑥後因其老師之勸,為振興後學,才離家就任鳳陽府學教授,期滿後仍歸大雷岸著書終老。倪教授的成就,與他這種苦學終身,淡泊宦途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二)博覽群書,詳征博考。先生一生最愛讀書,知識面極廣。他不僅喜讀,而且喜校、喜藏。他讀書的範圍極廣,“貫穿古今窮源流,山經海志皆搜求。”⑦尤嗜經史典籍。他讀書不是一般的讀,而是刻苦鑽研,口誦手批,入木三分。還用各種版本進行校勘,詳征博考,探求源流,經他親自校勘重版的經史就有幾十種。他又喜購書,“每見異書,必傾貲購之,以至質衣以償”。⑧祖上遺留、他人贈購的不算,僅他親自購置的圖書就有五千餘卷。其藏書處名“江上雲林閣”,又曰“二水山房”,藏書7萬卷,為安徽之冠。⑨為倡儒學,他首倡捐修望江文廟大成殿。教授知識淵博,於古錢研究卻是中年以後的事。為求提高,他與當時的名泉家江秋史等相往過從,雖年歲比他們都長,卻不恥下問,虛心討教,加之博覽群書,為他後來著述《古今錢略》打下了深厚基礎。
(三)獻身泉學,貧賤不移。教授雖中年才涉足泉學,但一經入門,便全身心地投入,苦心求索,貧賤不移,表現了一種可貴的獻身精神。他不襲學者、教授之虛榮,常年攜一囊,行於街市、鄉野,四處求購,尋師訪友,雖隆冬盛暑長年不輟。他不僅銳意蓄泉,尤注重搜求泉學史料,並利用豐富的藏書,潛心鑽研,詳加考證,先生志趣高潔,又善扶貧助弱。晚年先生已錢財殆盡,但獻身泉學矢志不移,他傾其家當,又購置了大量的錢幣實物和資料,嘔心瀝血,筆耕手拓,常常廢寢忘食,終於勒成《古今錢略》34卷。由於該書卷帙繁多,成稿之時已是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無力付梓,擱置家中多年,後竟致書稿遺失。直至成稿68年後的光緒三年(1877年),其曾孫豹岑(時為荊州中丞)始於同邑一方姓家中訪得其全稿,以二百金贖歸。由當時名泉家楊惺吾、饒登秩兩先生校勘並監印,歸安姚覲元作新跋,大雷岸“經鋤堂”精印,而成為清末民初近六十年內通行之本。
先生案前書一座右銘:“交耐久朋,無欺心語,作有益事,讀未見書。”這正是他一生為人的真實寫照。他的同科進士姚文田在其墓志銘中寫道:“……錢之癖,非和嶠儔;書之謠,與皇甫侔。貫穿古今窮源流,山經海志皆搜求。學海博涉內行修,一時賢士從之游。力敦任恤戎薄諭,涵育後代儲薪槱。斯人一逝歸山丘,典型衰謝誰復留!我為銘之藏墓幽,令名奕奕垂千秋。”⑩足見對倪模評價之高。
倪教授逝世已近170周年了,但他的《古今錢略》和他那種清風高潔的志趣、勤奮嚴謹的學風、執著追求的獻身精神,將永遠成為激勵我等後學者不斷進取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