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公元1367年十月,在陸續平定江南之後,
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
徐達、
常遇春揮師北伐,開始了中國封建時代唯一一次由南而北的統一戰爭。九個月後,“知順天命”的元順帝“退避而去”,遠逃塞外,明軍攻克大都,元朝滅亡。元順帝北逃後,元朝在黃河流域的殘留勢力只剩下山西的
王保保和陝甘的
李思齊、
張思道三支彼此猜忌的力量,1368年八月,按照
朱元璋的既定戰略營公司部署,明軍分三路西進,攻入山西。
逃往上都的元順帝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命令太原的王保保率軍北出
雁門關,經
居庸關奪回大都。一方面是皇帝的詔令,另一方面,王保保也看到明軍西征後大都空虛,於是留下部將豁鼻馬固守太原,自己親率主力北上。
人文歷史
明軍主將
徐達得到
王保保經大同襲向大都的訊息後,決定將計就計,集結各路明軍會師太原,他對部將說:“王保保遠征,太原必然空虛,北平有
孫興祖將軍守衛,足以抵禦王保保的進攻,現在我們乘敵不備,直搗太原,敵軍必然進不得戰,退無所守,這就是兵家所謂扼敵人要害乘虛而入之策。”
十二月一日,徐達率領明軍騎兵抵達太原城下,得到訊息回師救援的王保保軍也已趕回,雙方列營二十餘里,對峙於太原城外。相持到第三天,大將常遇春獻計說:“我軍步兵尚未到達,如果以沒有步兵協同的騎兵與敵人對攻,只會增加自己的傷亡,不如選擇深夜偷襲敵營。”就在這個時候,元朝太原守將豁鼻馬派遣使者前來接洽投降,並表示願意充當內應。當天晚上,
王保保正端坐于軍營之中秉燭夜讀兵書,明軍發動突襲,元兵大敗,王保保在亂軍之中張皇失措,光著一隻腳匆忙騎上一匹弱馬,在十八名侍衛的保護下逃往大同,
常遇春領兵一直追擊到
忻州後撤回。
王保保逃走後,豁鼻馬率全軍投降,明軍一戰而得士卒和軍馬各四萬,淪陷二百四十餘年的太原,終於重新回到了漢族中原王朝的版圖。1368年正月,山西基本平定,
明太祖派遣使臣來到太原,褒獎有功將士,勸勉他們不要居功自傲,同時還下令免除了山西等地的賦稅。
歷史沿革
明王朝建國伊始,殘元勢力始終是北方的主要威脅,尤其是屢屢拒絕
明廷招降的王保保,時常襲擾甘肅、大同一線,並曾在和林一戰中,消滅數萬明軍,這是一場讓
朱元璋心有餘悸的慘敗。直到洪武八年王保保去世後,殘元勢力才暫時停止了南犯。
為了防止殘元勢力南下,加強
中央集權,將各地的軍權掌握在皇室手中,朱元璋先後將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冊封為王,朱元璋的第三子
朱棡被封為
晉王,駐節太原。
我們在前面章節介紹過,宋代新建的太原是一座侷促狹小、周長不過十一里的土城,與其北部邊防重鎮、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極不適應,元末又經過紅巾軍北伐、軍閥混戰以及明軍北伐三次戰亂,早已凋敗殘破,城內十室九空,居民所剩無幾。
公元1376年,朱棡就藩太原前,派遣他的岳父
謝成擴建太原城。謝成是
濠州人,早年參加
郭子興起義軍,東征西討,北伐中原,被封為永平候。金末大詩人元好問途經晉陽故城時,留下了“幾時卻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築晉陽”的詩句,謝成來到太原後,準備在唐代
晉陽城遺址上重建太原。然而,這片承載著太多榮耀與悲憤的土地卻與太原再次復興的機緣擦肩而過,一場大風驟然而至,橫掃剛剛樹起椽礎的工地。古代築城十分迷信,謝成認為這是選址不吉以致上天示警,於是放棄了新建太原的計畫,而是對宋代太原城向南、北、東三個方向擴展。
民間有句俗語:漢墓唐塔朱打圈,如今全國的古城遺址以及長城大多是明代留下的,因為北方殘元勢力的威脅沒有得到解除,後來成為
九邊重鎮之一的明代太原城被修建成當時全國一流的城池,從解放前留下來照片來看,大東門和
首義門的門樓,絲毫不遜色於北京城,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也在他的《適晉紀行》中肯定過這一點。
建築特點
在興建城垣的同時,一座座亭台樓閣也拔地而起,
鐘樓、唱經樓、通明閣等建築輝煌一時。當時太原城中最高的建築是
鼓樓,太原戰役中,解放軍就是在鼓樓樓頂插上了第一面紅旗。遺憾的是,這座宏偉壯觀的建築卻在1950年被拆除。
擴建後的明代太原城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側包磚,共開八門,東曰宜春、迎暉,俗稱大東門、小東門,西曰振武、阜成,俗稱水西門、旱西門,北曰鎮遠、拱極,俗稱大北門、小北門,南曰迎澤、承恩,也就是民間所謂的大南門和新南門。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太原的兩座南門,
大南門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而迎澤二字,更是成為太原城建史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
迎澤大街、迎澤大橋、
迎澤公園、迎澤賓館等等,甚至還有迎澤啤酒、迎澤肥皂。迎澤、承恩之名來自於一首古老的民歌《
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南風造福於
運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迎承南風的恩澤。於是,兩座南門分別被命名為迎澤門和承恩門。
1955年,老市長
岳維藩力排眾議,沿太原舊城牆南緣修建南北交通主幹道,因為從原
迎澤門前經過而被命名為迎澤大街。迎澤大街寬達七十米,相當長的時間裡,在全國僅次於北京
長安街,因此又被譽為中國第二街或太原的長安街。因為當時太原的機動車僅有八百輛,所以太原市在當時的華北局會議上被批評為“貪大求洋”,但如今站在
迎澤大街上,你不能不感謝岳維藩市長高瞻遠矚的超前眼光。至於有人說之所以定名為迎澤大街,是準備等待毛澤東視察,實在是牽強附會,而文革中傳說修建迎澤大街是為了起降戰鬥機發動兵變則更是無稽之談。太原人有著強烈的迎澤大街情結,迎澤大街當初規劃十公里,先後四次動工歷時四十年才在1996年全部貫通,1997年,建成於1953年的華北第一橋迎澤大橋被炸掉重建,至此,太原人的十里長街夢才全部實現。
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如今已經是文物大省山西的王牌景點,然而,與平遙古城同期擴建,比平遙古城還要大四倍、可以與西安城牆相媲美的明代太原城,卻從我們的目光與記憶中永遠的消失了。1949年四月二十四日的那個血色清晨,一千四百門大炮在太原城牆嬴老的肌體上撕開了一個個傷口,1950年,梁思成的勸阻沒能留下
北京城牆,殘破的太原城牆也在這一年被拆除。平遙、
祁縣、代縣,山西這些小小的縣城都被評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而曾經輝煌一時的千古重鎮太原卻被無情地排除在這一行列之外,這不僅使太原失去了一次向後代、向外界宣傳自己的機會,更為每一個了解太原、熱愛太原的朋友留下了深重的失落感。如果太原城牆能夠保留下來的話,我們還會有這樣的遺憾嗎,痛心疾首,這就是一個太原人每每想到這些時發自肺腑的深切感受。
太原城牆如今還殘留兩段,一段被人遺忘在動物園內,另一段就是小北門,
拱極門之所以能夠保留,據說是因為當年解放軍首先從里進入太原。1999年,太原市政府修復了拱極門,嶄新而宏偉,就象這些年各地新建的人造文物,使人很難從漂亮的外表下看到它的真正內涵。其實,以前那段殘長二百餘米的斷土殘垣更能讓人回想起太原的滄桑故事也更有價值。事實上,太原城內還曾保留過宋代西門金肅門的一段城牆,它的位置就在今天
水西門街與新建路的路口,這段建國初還留有包磚並有一定長度的宋代城牆到了九十年代時,已經變成一座形如漢代
烽燧的夯土墩台,並最終在1996年拓寬水西門街時被拆除。
也許是巧合吧,過去建設太原的功臣們除了唐代興建太原東城的李績得以善終外,大多難逃噩運,春秋時期始建太原的
董安於曝屍街頭,西晉擴建太原的
劉琨與幾個子侄含冤就戮,北齊營建
霸府晉陽的高氏子弟國破家亡,隋朝興建太原內城的
楊廣身敗名裂,宋代重建太原的潘美結局稍好一些,在
楊業戰死之後僅僅受到降職的處分,但卻留下了千古罵名,而最後一次擴建太原城的謝成,也在二十年後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的風潮中被處死,死後家產也被沒收。
明代親王不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擁有直接指揮的軍事力量,而且服飾、儀仗、官邸等待遇也都僅比皇帝低一等,在謝成擴建太原城的同時新建的晉王府,儼然就是一座小一號的皇宮。晉王府的西牆就是宋代太原城的東牆,僅此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威嚴宏大的氣勢。晉王府的位置,在今天太原城區
精營街一帶,當年晉王府宮城的四個門,大致就是今天的西華門街、
東華門街、
南華門街,當年晉王府外城城牆,大致就是現在幾處名為肖牆的街道,當年晉王府的紅四牌樓,就在今天的紅市街。
四條名為肖牆的道路過去只是晉王府牆外的夾道,直到幾年前,它們也只是狹窄擁擠的小巷,1998年,在舊城改造工程中,
北肖牆和上肖牆被拓寬打通,統稱為肖牆路,這條道路中央的四株明槐引人注目的出現在大家面前,它們與近在咫尺的
東緝虎營、新民北街、
柳巷北路的明槐一樣,成為晉王府唯一的見證。
杏花嶺是今天太原七個城區之一,杏花嶺、松柏坡當年都是晉王府的花園。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隨著朱明王朝的逝去,太原春雨依舊,杏花嶺卻是只聞其名而不聞花香了。侵華日軍有在占領地修建體育場的癖好,現在全國足球甲級聯賽使用的體育場很多都是在其基礎上擴建的。當年日偽政府新建於杏花嶺的那座體育場據說在當時規模僅次於北京
先農壇體育場。建國以後,太原市政府在原址基礎上擴建,定名為杏花嶺體育場,昔日王孫公主遊覽休憩之所成為萬民同樂之地。九十年代初,
山西省體育場建成後,杏花嶺體育場被出讓給一個吹噓要蓋山西最高建築的港商,並且說要在大樓前樹立全世界最大的關公銅像,曾讓我關念數年的
關公銅像最終沒有見到,那塊土地被轉賣給了山西省電業局,曾經開滿杏花的
王府花園就這樣變成了今天兩幢隨處可見毫無個性的高層建築。
郡王府
此外,
晉王的子孫們也都先後興建了
郡王府,其中有許多成為流傳至今的地名,例如
寧化府、方山府、臨泉府、
大濮府、小濮府等等,位於寧化府胡同內的老字號
益源慶醋廠就是明代寧化府里的釀醋作坊。
歷代晉王大多都是坐鎮山西的軍事統帥,也是朱明王朝在山西的精神領袖和皇權象徵,晉王府伴隨著明朝的興起而建立,也隨著明朝的滅亡而消失。公元1644年,清軍攻陷太原,1646年四月十二日夜,晉王府突然失火,大火燃燒了一個多月方才完全熄滅,歷經二百七十年滄桑歲月的晉王府化為一片廢墟。雖然有人用“天火”來掩飾晉王府失火的原因,然而,聯想到
大同代王府、長治沈王府、西安秦王府也都在清初化為灰燼,失火原因豈不是不言自明。剛剛入主中原懼怕漢族人民反抗的滿清統治者就是要以此來消除反清志士的心理基礎和
精神寄託。或許現代人很難理解一座人去樓空的前朝王府怎么會有這么大的
感召力和凝聚力,晉王府失火二十年後,著名學者、反清志士
屈大均來到太原,望晉府花園而思朱明王朝,留下了一首《望晉恭花園》:“襟帶河汾玉殿長,一朝弓劍委秋霜。將軍死戰哀
寧武,帝子生澤恨晉陽。馬首關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罷清高。悲風處處吹松柏,誰到并州不斷腸。”讀過這首詩,我們也就可以明白這一點了。到了雍正乾隆年間,太原駐軍清理晉王府廢墟,闢建為精騎兵軍營,此地後來也就被稱為
精營街,地名沿用至今。
1378年,二十歲的
晉王朱棡就藩太原。
明太祖朱元璋據說是古代皇帝中較為醜陋的一個,但晉王朱棡卻生得修目美髯,顧盼有威。朱棡天姿聰穎,善於騎射,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與太子一起師從於著名學者、《
元史》總編
宋濂。
朱棡十二歲就被冊封為晉王,皇室的優裕生活養成了他驕橫放縱的習性。在就藩路上,他鞭打了廚師徐興祖,
朱元璋聞訊後,派人飛馳傳諭:“我率領手下大將平定天下時,從來不姑息他們的任何錯誤,但唯獨廚師徐興祖,跟隨我二十三年從未責罰過。類似的錯誤不能再犯,你小子給我記住了。”但是,朱棡來到太原後,並沒有吸取教訓,常有不法行為,以致於被人誣告意圖謀反,朱元璋大怒,準備將其治罪,還是在太子
朱標的力救下才得以倖免。父子幾近反目,無異於當頭棒喝,使
朱棡不得不反省自己的行為收斂自己的氣焰。1391年,當他跟隨著巡視陝西的太子回南京時,已經留下了彬彬有禮、謙恭謹慎的美名,朱棡死後諡號為恭,與此不無關係。
晉王墓遭到破壞
為了防禦遊牧民族的南侵,明朝在北方設立了九個邊防軍事重鎮,太原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太原城中的
都司街、老軍營都是那個時代留下的痕跡。做為
朱元璋倚重的嫡子,
朱棡和他的四弟燕王朱棣分封在太原和北平,肩負著邊防重任,每年都要巡行塞外、督察軍屯,1390年,他還和燕王朱棣分別率兵北伐蒙古,明代的開國功臣
馮勝、
傅友德、王弼都受其節制。遺憾的是,
晉王朱棡卻在四十歲時英年早逝,否則的話,靖難之役鹿死誰手還很難說。更令人遺憾的是,晉王的後代們身上很難再找尋到父祖的風采,此後十幾代晉王無一例外的平庸甚至昏聵殘暴,第二代晉王還因為陰謀造反而被終身囚禁,以至於晉王王位一度空懸。
晉王
朱棡死後埋葬在太原東南的黑駝山上,也就是今天小店區黃陵鄉老墳村,晉王室其它墓葬大多在
晉王墓周圍。晉王墓早在清
康熙年間就被盜掘,並留下了“其人
烏紗紅袍,足底金一錠,銀一錠,兩旁十棺十女”的記載,文革期間,晉王墓又一次遭到破壞。晉王墓如今究竟殘敗到什麼樣子已很難想像,但我總想找個時間去看一看,因為,他畢竟為我們留下了一段值得回憶的歷史。